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医疗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研究生教育视角下临床医学论文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年的31.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万,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6.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特色培养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现状
1、学术氛围不够活跃,缺乏交流合作
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对外交流,很少与国内外著名医学院校、医院进行交流合作,信息沟通体制不畅,不能充分了解医疗前沿知识,不能掌握最新医疗手段,不能够将最新医疗技术应用到临床。长久以往,使研究生只能按照导师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及临床任务,简单机械的完成并不是很前沿的课题研究和临床治疗,所做课题与临床治疗方法明显与前沿脱节,缺乏新意。
2、过于强调基础研究,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作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单位,主要应通过训练研究生的技能操作达到提高其临床能力的目的,进而为医疗机构输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但在导师考核体系中,导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是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数量不足将会影响导师的招生。为了完成论文方面的要求,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结束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就被导师送到实验室进行基础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帮助导师完成考核。由于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基础研究上,剩余可以进行临床操作的时间寥寥无几,研究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特色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1、调整课程设置,开展爱心教育医学院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仁爱”精神。作为一名医生,如果缺乏爱心,就不能称之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开设医学人文方面的相关课程,既可以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仁爱精神,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研究生自身的道德伦理、敏锐观察、明辨是非及人际沟通能力,从而有助于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如何提升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摘要】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工作做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既为医疗人员搭建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平台,也为医院提供了提高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平台,可有效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但是由于同等学力人员的自身工作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其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状,从学校、导师、同等学力人员三个方面提出提高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学位论文;论文质量
1背景及现状
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进行试点工作的意见》,我国开始试点进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正式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使得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1]。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培养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提高在职人员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为临床医生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制定了详细的办法。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或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可以申请同等学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大多是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骨干,其临床技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因此不能申请专业学位,只能申请学术学位。但不管申请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临床科研能力都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经过统计我校2007-2018年的数据(只有学术学位)分析发现,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共有4030人,其中29.8%的人员通过国家的英语和医学综合两门统考,26.8%的人员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13.2%的人员进入论文盲审阶段,而最终只有12.2%的人员取得硕士学位[2]。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同等学力人员的培养过程不完善、培养质量不过关、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位论文质量普遍较差[3]。在各省硕士学位抽检中,同等学力人员的论文出现不合格的比例较高。同等学力人员日常忙于临床工作,其英语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水平也亟待提高。如何提高同等学力人员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让他们的学位论文质量达到与全日制研究生“同质化”[4],是摆在多数高校面前的重要难题。基于这种现状,笔者从学校、导师、同等学力人员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提高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2学校加强质量监控
2.1加强科研设计方面课程考核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授予硕士学位的一项要求即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就是要具有临床科研能力,要具有学术研究的兴趣,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展开相关研究[5]。而这些能力的初期是通过课程学习或听讲座获得,后期是通过跟随导师具体做课题或写论文获得。一方面要对科研设计课程主讲教师的资格进行认证,既是临床方面的专家教授,也是科研课题成果突出的学者。而真正具备带教此门课程资质的教师并不多,因此要鼓励具备任课资质的专家积极参与该课的授课;另一方面要将科研设计课程做为同等学力人员的必修课程,并加强对学习该课程的知识内容掌握程度考核,这样便于他们在今后的科研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科研设计方法。另外要加强医学论文写作、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课程重点应该是结合案例说明相关内容,教会同等学力人员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开展问题研究时准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和方法,按正确方式方法书写论文[6]。
临床药学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后续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据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学文献检索;临床药学;教学效果
徐州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建于1997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秉承“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现代药学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懂医精药,能力为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1-3],成效显著。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临床药学专业“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相应的科研素养[5],以利于课程论文和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随着“大数据”“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等概念的提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数据库的出现,在丰富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内容,便利文献检索的同时,也为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为适应当前形势,实现我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等措施对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改革。
1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学制五年,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服务于后续的综合技能实验和五年级第二学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及撰写。因与前期开设的理论课程有明显脱节,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对理论课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知如何应用,缺乏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欠佳。如能在进行药学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整合与之相关的课程,适时安排相应实践操作,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药学文献检索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6]。针对上述情况,从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在本课程授课初期向学生介绍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本课程的目标、定位,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或科研设计的流程,使其认识到本门课程对后续综合技能实验课、毕业论文设计及进一步深造进行科研选题的重要作用,明确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和重要作用。在授课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突出重点,适当讲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获取科技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方法与要求。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增加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及使用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增加网络环境下获取文献的方法及途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教案设计时选择与临床药学学科密切相关的“合理用药”“精准医疗”等科研实例,讲解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班级竞赛的方式,在同时上课的两个班级中,通过随机提问或者让学生推荐的方式选出代表回答问题,作为班级的课程平时积分。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7]。在课程安排上,相应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上机实践,同时将临床药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实验安排在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周,并将综合技能实验内容与数据库检索相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文献检索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上机实践和后续的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引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文献检索课程主要内容为: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概述、中英文数据库的特点及应用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方法。从教学方式上又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设置3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部分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与前期所学的其他课程相关性不大,知识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开展理论部分教学,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8]。因此,在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与临床药学专业相关的科研实例或话题,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和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给出的科研实例或话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联系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更加容易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例如在讲授数据库检索及应用时,以学生所熟知的我院某个任课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例,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及用药现状,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检索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申请的发明专利,教师进行总结,介绍应用合适的检索途径和检索策略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介绍学术规范时,向学生介绍2017年湖北某高校知名学者的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对学校和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何避免不端行为,通过积极讨论、主动答题等方式引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分析现阶段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为相应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医学研究生管理及相应的培养政策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当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理念与模式不断变革,医学教育中最为典型的变革表现为对人文医学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1]。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临床医学导论、医学史、卫生法学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相应的医学人文实践教育[2-3]。但相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因教学、科研、临床任务重及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其在校期间医学人文教育与目标尚有一定差距[4]。医学研究生已逐步走向临床医疗岗位,对于医药代表、医患矛盾、诊疗伦理等现象有自己的认识,如缺乏适当的医学人文教育很容易使医学研究生对现实的医疗环境产生误解。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5]。本文分析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管理及相应的培养政策修订提供参考。
1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虽然医学研究生在读期间所修课程并不多,但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学制短,科研、临床等其他培养任务更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仅有一年理论授课,教学内容多为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等医学研究方法课程,或局部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类课程,对于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较少涉及;专业型医学研究生授课时间更短,在读期间需系统地接受临床医学技能训练,没有安排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时间。而经过系统的临床医学实践,相对于医学本科生,医学研究生往往对临床医疗的特点、医患关系、患者心理、诊疗伦理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医学职业精神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但在这一阶段却缺乏医学人文教育,无法引导医学研究生深入探讨职业精神与医学中的人文属性。
1.2具有临床医疗实践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师相对匮乏
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论文
1医学人文素养的内涵
1.1人文素养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①人文知识、方法层面,即对各种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价值的认知与运用水平;②人文精神层面,对常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的把持程度,如气质、人格等。
1.2医学人文素养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体,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存价值的关怀;它是医务人员非技术因素如仁爱之心、社会道德、责任情感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长期修炼和内化的结果,均关联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若忽视人的社会性质,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就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
1.3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辩证关系
医学包括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如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绎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学人才的进步。任何割裂二者的行为,或只重视其一,不重视其二,顾此失彼,均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不论是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还是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处理,都要遵循这规律。
临床医学研究生规培制度下导师的作用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自施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了众多高层次医疗人才,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现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系在一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面临三年轮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就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培制度下导师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规培制度;导师;因材施教;沟通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既往的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像“师傅带徒弟式”的跟随导师学习、研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1],与研究生的人格培养、专业知识的拓展及科研引导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1998年,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两个文件[2],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于是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就此分为了专业型和科学型两类。临床医学专业型学位侧重于临床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批批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目前仍存在很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问题,尤其在当前正在实施运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范化培养的情况下,如何适应完善和最大限度发挥这个制度的优越性,有很多措施需要配套,一些原本相对固化的观念需要改变,其中的关键是提高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3]。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现状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培制度下导师的作用进行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现状
1.1“四证合一”专硕并轨
为与国际接轨,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1995年原卫生部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4],其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广开来,并进行得如火如荼。为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适应医学人才的培养制度,2013年我国批准首批64所高校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15年又正式出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这一系列的改革与方案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5],全面实施“四证合一”,即2015年起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养制度,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确保合格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硕士学位证》4证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即步入33个月的临床轮转当中,大部分院校包括笔者所在的临床学院的临床专硕都是利用下班后及周末时间进行统一的理论课程学习。
1.2临床和科研两座大山
医学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
临床医学研究与人们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真实地报道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准绳和道德底线。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抄袭事件、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1-2]。2015年6月,日本骨科学者YoshihiroSato被指涉嫌数据造假,截止2019年5月撤稿观察数据库显示他发表的33篇临床试验论文被撤稿30篇和被期刊关注声明1篇,其中6篇撤稿论文是先被期刊关注声明后再被撤稿;28篇的撤稿原因与数据相关,其中14篇被认定数据造假、数据编造。新西兰临床流行病学家MarkBol-land曾对YoshihiroSato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12篇临床试验论文进行过研究,12篇临床试验论文被23篇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纳入,引用逾1000次;想要更正他的研究结论,弥补他的临床试验报告在发表期间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并非易事[3]。为了科研诚信和出版秩序,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所肩负的职责越来越重。
1学术不端行为特征
1.1、的产业化
在稿件的日常处理过程中,发现由第三方、的痕迹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编辑面对的学术不端行为趋于职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①同一作者同一时间段投稿多篇:医学论文凝结了医疗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心血;而且医生职业特殊,除了肩负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有临床教学任务,一篇论文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成文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一时间段成文多篇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一位吴姓作者在3个月内每月投稿1次,每次投稿不少于2篇,共投稿8篇,怀疑由第三方操作、;查看作者详细信息,每次投稿使用的邮箱均不相同,分别为:ppj1z7@163.com,hkvj72@163.com,dqpl92@163.com;而预留的手机号是相同的,证明为同一人;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显示每个帐号均只登陆了1次,故推断100%由第三方、。②作者所在单位的科研能力与文章不相符:如一位来自厂矿企业附属职工医院的作者投稿了一篇实验研究论文,文中运用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实验图片,明显与其工作单位的科研能力不相符,而且文章署名仅一位作者,没有其他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者。编辑部对稿件的真实性提出置疑,希望作者给予答辩,稿件后期就一直处于“僵死”状态。这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③“电话失联”的作者:在日常稿件处理过程中存在需要和作者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后会特别关注稿件情况,虽然会有无法及时接听电话的情况,但一旦看到编辑部的未接电话均会及时给予回复。但是,有一部分作者电话长期处于全天候的关机或无人接听的状态,编辑部试着短信告知作者有关稿件相关的紧急事务需联系,但这些作者仍不回复任何电话或短信,只愿意通过电子邮箱或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进行交流。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④有“沟通障碍”的作者:与第一作者进行电话沟通时,偶有发现第一作者无法独立回复编辑提出的与稿件相关的问题,隐约有人在一旁小声指导第一作者进行回复。不排除委托、的可能。
1.2隐匿性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稿件进行初筛工作,以提高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排查率,节省科技期刊编辑在稿件初审上投入的时间。编辑将检测结果“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退修给作者或直接退稿,“文字重复率”较低的稿件则直接进入了审稿流程。但AMLC并不仅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工作者,还面向所有有需求的作者,有需求的作者只需支付检测费用即可提前对论文进行AMLC检测,再根据检测报告对“文字重复率”较高的文字进行“改装”“变身”,改变抄袭、剽窃部分文字描述的句式和语序等,规避“连续13个字以上重复即定义为疑似剽窃部分”的AMLC计算规则,即可将较高的“文字重复率”隐匿于无形,躲过AMLC的检测。AMLC只是将上传的论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文本复制检测,对已发表的重复文字的识别较高,如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以认定的。有的作者利用翻译工具将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4];或将他人论文中图表改成文字叙述,将文字叙述改为图表[5-6];或剽窃他人的观点,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6]等。随着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7],国家也将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社会诚信建设系统,使得科研失信人员或将在工作、贷款和商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8],加上期刊杂志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势必会越来越趋于隐匿,使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之路困难重重。
2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