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
一、培养科学研究的基础
1、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方法的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科研方法是推动当代学科发展以及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推动科研方法研究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愈发细化,在各个特定的领域都出现了专门的科研方法与工具。通常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把临床医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需要用到生物分子学、化学等相关的技术,而临床医学则更多地用到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不管在从事何种研究,熟练地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都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例如,在肿瘤研究领域,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近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如果想深入了解,或者设计相关的课题,就不能不对肿瘤干细胞的分离、识别、培养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深入研究无从谈起。科研工具不仅包括诸如离心机、天平等实体,还包括众多和科研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参考图书等。新的科研工具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台。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还必须进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的学习和更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文献检索到文献分类保存,从科研数据收集到分析整理,从论文写作到投寄发表,都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如果还停留在上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恐怕会事倍功半,挂一漏万。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这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客观规律是不可探知的,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是无本之物了。只有这样才能遵循科学的本质,才不会落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陷阱。知识的积累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大量的知识积累。
二、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
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小议强化临床中药学学科建立的举措
一、对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1.凝练临床中药学学科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
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从宏观层面上讲,学科方向建设的内涵是指学科发展的专业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在微观层面上,学科方向建设是指整体的学科布局以及单一学科内部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结合医院具体实际,临床中药学学术研究方向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
成功凝练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方向,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有效配置,克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并有利于形成品牌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在我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实践中,学科团队主要围绕中药材、中成药、中药制剂等研究对象,利用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对中药质量标准进行不断地丰富完善,并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新的用药知识。同时,重视骨伤科中药新制剂、新技术的使用和临床应用研究,丰富了临床中药学的内涵。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我院学科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临床中药学的核心任务开展中药新药临床药理研究,为开发新药作准备。
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是我院的特色和优势,继承和发展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注重选择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品种展开新药研发工作是我院的一项光荣传统。临床中药学学科研究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研究方向也体现了学科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并符合社会与医院发展需求,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2.重视学科科学研究建设工作
提高医院科研能力与水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可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需要学科人员不断地更新完善临床中药学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结合实践与心得,笔者认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科研建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医学科学研究生培育的思索
作者:刘萍 陈富荣 潘屹鸣 马超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输送高层次、精英级人才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而医学科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则决定着我国医学科研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能否兴旺发达的问题。故医学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引起高等医学院校和导师的重视。以下结合笔者长期带教医学科学研究生的工作经历,谈几点看法。
1培养诚信意识
古语云: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今,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令人担忧的是,学术造假[1]、论文剽窃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腐蚀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肌体。这个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我国现有的科研考核体制有关系(科研人员晋升与、出成果挂钩等),另外与部分科研人员功利思想泛滥、诚信意识缺乏有关。为了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科学研究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要让他们进入科研的第一天即树立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意识,为他们营造一个讲真话、宽容的学术氛围,对于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弄虚作假的问题必须严肃对待,坚决从他们科研之路的第一步就封杀这种不良的苗头。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阴性结果及与预期不符合的结果,应该帮助他们探索其中的原因,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阴性结果也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使后来者少走弯路。有一些重大的发现、突破性的进展往往是在与预期结果不符合时出现的,古今科学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实了这一点。
2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灵魂。在科研创造方面,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要有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在医学科研方面做出成绩,必须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2]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和再造对事物产生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培养有利于创新的健康心态,始终用创新性衡量研究工作,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研究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转移和化解压力对研究工作的负面影响,沮丧、焦虑、失望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放下心灵的包袱后反而会感到一身轻松,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顿时会变得更加活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3]有以下几方面。
2.1培养良好的个人信息素质
临床医学科研能力培育体制的构建
1培养科学研究的基础
1.1积累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规律
在物理学史上“永动机”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脱离“能量守恒”的谬误。在积累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现代的教育都注重标准化,通识教育就是这样的。而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则更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特长,从事专门的研究。而医学长年制教育中“标准化”要和“个体化”培养相结合,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注重点,各个阶段的衔接至关重要。就科学研究而言,公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普遍的理论,才能在遇到与公理相违背的科学现象时探寻到本质。
1.2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愈发细化,在各个特定的领域都出现了专门的科研方法与工具。通常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把临床医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需要用到生物分子学、化学等相关的技术,而临床医学则更多地用到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不管在从事何种研究,熟练地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都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例如,在肿瘤研究领域,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近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如果想深入了解,或者设计相关的课题,就不能不对肿瘤干细胞的分离、识别、培养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深入研究无从谈起。
科研工具不仅包括诸如离心机、天平等实体,还包括众多和科研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参考图书等。新的科研工具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台。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还必须进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的学习和更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文献检索到文献分类保存,从科研数据收集到分析整理,从论文写作到投寄发表,都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如果还停留在上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恐怕会事倍功半,挂一漏万。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1.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甲医院科研提升人才困境
[摘要]目的:探讨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科研提升的人才困境和应对策略。方法:以“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分析该院科研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困境,制定实施应对策略。结果:针对存在问题,通过“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途径获得了一批人才,并制定配套的政策使这些人才“安心、全心”的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梯队。结论:只有“引得进、培得出、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才能为提升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的科研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三甲医院;科研;人才;困境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三者相互促进的作用逐渐显现。基于以上背景,国内三甲综合医院的发展策略也从过去的以单纯医疗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医、教、研协同发展[1]。人才是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是科研提升的根本保障,三甲综合医院科研提升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与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相比,地市级三甲医院无论是医院规模、人才队伍,还是科研实力、技术力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2]。如何根据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好人才问题,在获得人才的基础上留住人才、利用好人才,发挥好人才的优势,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是地市级三甲医院科研提升成败的关键。我院地处长三角经济带,是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在探索医疗和科研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人才瓶颈的问题,通过转变思路,围绕人才问题实施了一些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1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优势
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人才积聚,处于科学研究的第一梯队,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1)通常分布于省会城市,省会城市较市级城市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2)通常是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依托大学可以获得更高的平台及更多的资源,这对人才也极具吸引力;3)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平台高,各种资源更多,尤其是医疗资源更集中,丰富的医疗资源更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言自喻;4)省级三甲综合医院对人才普遍更重视,给予的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多;5)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待遇更优厚。因此,各类高端人才在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积聚,为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2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的人才困境
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通常是大学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为了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步伐,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较前有了极大的提升。这就要求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要有一批专职或兼职的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由于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并不具备以上省级三甲综合医院具有的优势,因此,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在保证现有医疗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和培养医学人才,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快速提升。目前,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面临的人才困境是制约科研提升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为人才质量不高、人才数量匮乏、人才后续发展乏力、人才对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等。人才质量不高是指缺乏甚至没有高端人才,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等高端人才。我院到目前为止仍无以上高端人才。人才数量匮乏主要表现在博士人数占比低,博士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而博士人数占比是衡量一个单位人才数量的指标,我院的博士占比仅为2.7%(80/3000),而且专业型博士占比高达86.3%(69/80),只有13.7%(11/80)的是科研型博士,可见人才数量的匮乏,尤其是科研型博士人才的匮乏。人才后续发展乏力是指职工的继续教育潜力不足、质量不高,相当一部分职工读博士的目的是提高学历,而为了从事科学研究去读博士的职工少,我院86.3%的博士是在职博士,博士毕业后都是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这对科研提升的作用有限。还有一些人才对科研存在误区和偏见,认为科研只是去实验室养细胞、做动物实验,不清楚如何开展临床科研,缺乏开展科研的积极性,认为科研无用,更喜欢在临床上诊疗病人。另外,临床医生不懂得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少且大多数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对临床研究不熟悉,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钩,也是导致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原因之一。
医学教育下的学生创新能力
一、推行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三、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四、丰富实践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
摘要:了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探析提升对策。问卷调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和培养意愿。结果发现研究生科研经历较少,科研产出甚少。科研能力提升最大的阻碍是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不足。所有研究生都有意愿进行临床科研培训。因需施教,合理设置科研课程,科研选题从临床需求出发,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即除了掌握常规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需要有科研能力培训[1]。通过科研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临床问题,善用科学思维解决和处理临床问题,开拓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2]。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临床专业文献不断更新,需要临床工作者有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临床医师国际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均受益于前期研究生期间科研能力的提升[3]。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侧重于临床实践,对其科研训练的关注度较低。而且因繁重的临床工作,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甚少,严重限制了科研能力的发展[4]。为了解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本文对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进行了科研能力的调查,探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可行之策。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不同年级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20人。所有研究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论文
1医学人文素养的内涵
1.1人文素养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①人文知识、方法层面,即对各种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价值的认知与运用水平;②人文精神层面,对常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的把持程度,如气质、人格等。
1.2医学人文素养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体,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存价值的关怀;它是医务人员非技术因素如仁爱之心、社会道德、责任情感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长期修炼和内化的结果,均关联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若忽视人的社会性质,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就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
1.3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辩证关系
医学包括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如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绎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学人才的进步。任何割裂二者的行为,或只重视其一,不重视其二,顾此失彼,均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不论是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还是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处理,都要遵循这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