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能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技能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技能论文

系统化技能教学模式下临床医学论文

1现状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阅读全文

临床药学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后续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据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学文献检索;临床药学;教学效果

徐州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建于1997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秉承“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现代药学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懂医精药,能力为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1-3],成效显著。药学文献检索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临床药学专业“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掌握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相应的科研素养[5],以利于课程论文和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随着“大数据”“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等概念的提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数据库的出现,在丰富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内容,便利文献检索的同时,也为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为适应当前形势,实现我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等措施对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改革。

1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学制五年,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服务于后续的综合技能实验和五年级第二学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及撰写。因与前期开设的理论课程有明显脱节,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对理论课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知如何应用,缺乏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欠佳。如能在进行药学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整合与之相关的课程,适时安排相应实践操作,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药学文献检索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6]。针对上述情况,从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在本课程授课初期向学生介绍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本课程的目标、定位,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或科研设计的流程,使其认识到本门课程对后续综合技能实验课、毕业论文设计及进一步深造进行科研选题的重要作用,明确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和重要作用。在授课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突出重点,适当讲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获取科技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方法与要求。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增加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及使用上机实践的学时比例,增加网络环境下获取文献的方法及途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教案设计时选择与临床药学学科密切相关的“合理用药”“精准医疗”等科研实例,讲解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班级竞赛的方式,在同时上课的两个班级中,通过随机提问或者让学生推荐的方式选出代表回答问题,作为班级的课程平时积分。利用大学生争强好胜和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7]。在课程安排上,相应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上机实践,同时将临床药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实验安排在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周,并将综合技能实验内容与数据库检索相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文献检索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上机实践和后续的药学综合技能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引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文献检索课程主要内容为: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概述、中英文数据库的特点及应用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方法。从教学方式上又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设置3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部分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与前期所学的其他课程相关性不大,知识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开展理论部分教学,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8]。因此,在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与临床药学专业相关的科研实例或话题,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和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给出的科研实例或话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联系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更加容易地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例如在讲授数据库检索及应用时,以学生所熟知的我院某个任课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例,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及用药现状,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检索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申请的发明专利,教师进行总结,介绍应用合适的检索途径和检索策略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介绍学术规范时,向学生介绍2017年湖北某高校知名学者的学术造假事件及其对学校和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何避免不端行为,通过积极讨论、主动答题等方式引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阅读全文

基层医院护理科研技能现状调查

[摘要]通过对浙江西南部21家二级医院419名护士的护理研究技能、科研业绩及培训状况问卷调查,发现护士科研技能自评总评(24.568±2.683)分,无论在科研设计技能及论文撰写技能均处于较差及以下水平,且一定程度上受到职称、学历等因素影响。临床护士参加科研培训率低(<30%),主持及参与项目及正式率均低于10%,在院外培训及主持科研项目上,二级医院明显低于三级医院(P<0.01)。研究提出了重点加强文献检索、研究对照组选择、护理研究干预设计、SPSS统计和参考文献科学引用五大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实施“校企政行四联动”模型,推动基层医院护理科研水平提升。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科研;技能;状况;校企政行;策略

护理科研对推动护理学科建设与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但护士的科研能力仍较弱,基层医院更为明显[1]。导致护理科研能力较差的原因较为复杂,护理科研所需的基本技能缺乏或低下可能是重要原因。本课题组开展了基层医院护士实用护理科研技能、业绩及培训状况的抽样调查,并构建了提升护理科研的“校企政行四联动”的策略模型,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按照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浙江省衢州、金华及丽水地区二级医院21家中的419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病区护士及门诊护士;(2)正式在编(含协议护士)在岗;排除标准:除护士长以外的行政岗位护理人员、主任护师、返聘护士。

(二)调查表设计及内容。参照有关量表[2],研究设计《护理研究基本技能状况调查问卷自评表》,并对问卷表进行信效度检测。预调查60人,信度检测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815,重测信度为0.951;效度测得各条目与维度的相关性均在0.525-0.961,呈显著相关,P<0.05。调查问卷表分为两大项:(1)一般资料(含性别、年龄、职称、最初学历、医院等级及参加科研专题培训状况6项);(2)护理研究基本技能,分二大类:一是研究设计技能(包括:①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与查新;②收集研究数据并建立数据库;③研究对照组确定;④研究样本抽样方法;⑤护理干预方法);二是论文撰写技能(包括:⑥论著论文研究结果表格设计及显现;⑦使用SPSS软件;⑧参考文献引用格式;⑨在讨论中如何引用参考文献;⑩基金项目如何标注)。每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非常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分别赋值1、2、3、4、5分,总分10-50分。(3)任职以来科研业绩情况(含主持课题研究或参与课题研究及)。

(三)调查与统计方法。采用问卷星(wjx.cn)网络平台上创建的调查问卷表,实施网上调查,被调查者扫进专用二维码后进行匿名填写。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阅读全文

如何提升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摘要】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工作做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既为医疗人员搭建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平台,也为医院提供了提高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平台,可有效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但是由于同等学力人员的自身工作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其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状,从学校、导师、同等学力人员三个方面提出提高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学位论文;论文质量

1背景及现状

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进行试点工作的意见》,我国开始试点进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正式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使得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1]。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培养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提高在职人员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为临床医生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制定了详细的办法。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或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可以申请同等学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大多是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骨干,其临床技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因此不能申请专业学位,只能申请学术学位。但不管申请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临床科研能力都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经过统计我校2007-2018年的数据(只有学术学位)分析发现,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共有4030人,其中29.8%的人员通过国家的英语和医学综合两门统考,26.8%的人员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13.2%的人员进入论文盲审阶段,而最终只有12.2%的人员取得硕士学位[2]。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同等学力人员的培养过程不完善、培养质量不过关、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位论文质量普遍较差[3]。在各省硕士学位抽检中,同等学力人员的论文出现不合格的比例较高。同等学力人员日常忙于临床工作,其英语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水平也亟待提高。如何提高同等学力人员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让他们的学位论文质量达到与全日制研究生“同质化”[4],是摆在多数高校面前的重要难题。基于这种现状,笔者从学校、导师、同等学力人员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提高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2学校加强质量监控

2.1加强科研设计方面课程考核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授予硕士学位的一项要求即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就是要具有临床科研能力,要具有学术研究的兴趣,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展开相关研究[5]。而这些能力的初期是通过课程学习或听讲座获得,后期是通过跟随导师具体做课题或写论文获得。一方面要对科研设计课程主讲教师的资格进行认证,既是临床方面的专家教授,也是科研课题成果突出的学者。而真正具备带教此门课程资质的教师并不多,因此要鼓励具备任课资质的专家积极参与该课的授课;另一方面要将科研设计课程做为同等学力人员的必修课程,并加强对学习该课程的知识内容掌握程度考核,这样便于他们在今后的科研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科研设计方法。另外要加强医学论文写作、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课程重点应该是结合案例说明相关内容,教会同等学力人员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开展问题研究时准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和方法,按正确方式方法书写论文[6]。

阅读全文

谈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目的为提高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探究最优培养课程模式。方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对在医院妇产科临床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开展一年初步设计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课前和期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将研究生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对比分析培养课程前后的科研能力背景和培养课程效果,最后对培养课程的评价进行总结讨论。结果目前医院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多数为统招专业型女同学;科研培训经历、拥有独立课题和实验室学习经历在接受培养课程后分别提高至65.71%,69.52%和64.76%,培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7,28.982和27.628);各个年级的科研文献检索使用率在接受培养课程后均有所提高(89.66%,100%,100%),培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9,11.852和18.082);科研论文写作数量在二年级高达36篇,其中外文论文占16.67%;97.14%的研究生认为该科研能力培养课程有十分大的帮助和开展价值。结论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课前相对薄弱,该科研能力培养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其科研能力。

【关键词】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临床医学研究生;妇产科;科研文献检索;科研论文

写作科研能力是当下对于一个医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而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学中已深刻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目前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有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但是效果甚微。单独开设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临床教学单位相对较少,临床医学研究生对于科研能力的认知有待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还有待优化[2-3]。本文旨在了解目前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初步探索开展科研培养课程的模式,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寻找最佳的培养课程模式来有效提高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临床培训的全部硕士研究生105名,其中一年级研究生29名,二年级研究生32名和三年级研究生44名。

1.2方法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传统医学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研究生)是新兴的一种医学人才培养类型,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胜任能力,以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实践表明,这种重临床的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1]。尤其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大部分时间已安排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故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明显低于科研型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不能紧跟学科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临床技能的提高。如何安排时间参与科研是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及导师面临的挑战[2]。本研究结合目前临床型研究生的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旨在为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参考,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特点

临床实习时间不同。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包括了七年制研究生和5+3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有4年的时间在临床实习,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实习的时间仅仅只有2年半,因此,对于临床问题的发现和科研思维及科研问题的提出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层次的科研能力差别较大。科研能力是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临床轮转的时间较少,同时学生主动性不强,指导教师督促力度不够,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得不到规范的培养,科研水平也就参差不齐。部分儿科专业学生错误地认为,临床型研究生只要能熟练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儿科临床技能,具备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就可以当一名好医生,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认为是科研型研究生的主要方向,所以常常忽视对临床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整理,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不准,无法掌握新技术、新方法[3]。

2结合儿科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加强儿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取决于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试验或临床数据[4],发现新方法、新热点,其中对国外医学文献的仔细研读,对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必须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尤其是翻译文献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外语能力强,查阅、分析文献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容易产生兴趣点,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科研信息,除此之外,还会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及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所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要掌握好专业外语,这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例如,进入呼吸科轮转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英文版的小儿呼吸病学书籍,以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特点及英文专业术语书写方法,积累主要的专业术语和重要的专业英语表达方法。其次,每2~4周将1篇有关小儿呼吸系统专业的文献进行翻译锻炼,导师给予纠正和指导。在日常临床查房中,要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英语提问,比如,该患者有哪些症状?(cough、feverand wheezing);该患者诊断是什么?支气管哮喘(Asthma)等,以培养学生的日常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每1~2个月进行专业英语考核,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其以后研究工作及撰写英文文章打下基础。

3注重师生沟通,增强学生科研动力

3.1培养学生思考科学问题方法及科研兴趣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教育部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完成自身硕士课程的同时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需要通过考试合格,这一规定完全改变传统的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试图为两者合理、有机结合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对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科研意识的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专业建设医学检验论文

1专业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①实践教学管理松散,专业技能培养方式落后。②未及时与实践教育基地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实习同学思想动态。③因为实习基地师资、管理水平不同,实践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