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检验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检验论文

细菌检验临床医学论文

一、基于菌落特征及生化和血清学的检测

病灶细菌的分离培养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是预增菌,即对细菌进行数量的扩增。第二步是选择性增菌,目的是提高目标菌的数量。第三步是对平板上肉眼可见的特征性菌落进行确认,并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进行各种生化实验等作出初步地鉴定。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细菌可产生各种各样的酶,这些酶可以特异性地分解相关底物,使培养基呈现出某种颜色或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因而,我们只需在培养基内加入人工合成底物,根据菌落的颜色和荧光的情况即可知道是何种细菌。一般情况,人工合成底物由显色基团和细菌可代谢物质如糖苷类、氨基酸或肽类两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底物为无色。在特异性酶作用下游离出产色基团并产生荧光或显示一定颜色,用紫外灯观察菌落产生的荧光或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即可对菌种做出鉴定。

二、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检测

细菌的内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体抗原的结合原理利用抗体标记细菌,然后用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与抗体结合,酶催化的呈色反应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应的抗体,如抗HCV、抗HAV、梅毒抗体、抗HIV、优生优育TORCH系列等。该法具体程序为采用预先包被了的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完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供试样品首先必须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以便提高检出阳性率。此法除保留抗体、抗原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外,由于标记酶的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使测定的灵敏度更高,检出细菌极限范围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遗传物质的鉴定

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简称PCR,是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培养困难或传统的血清学方法不易检测的病原细菌。该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就是扩增生物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而对生物进行鉴定的,例如沙门氏菌就有多个特异性基因,陈洪认为,编码细胞膜外膜含铁细胞受体的基因对沙门氏菌诊断有特异性;还有学者认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间的插入序列为伤寒沙门菌所特有,对伤寒有诊断意义,可以利用这些特异性的片段制作检测探针,目前,根据上述基因设计引物用于人体或自然界中细菌的检测,并形成了试剂盒作为商品销售。聚合酶链式反应需要的条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反应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延伸三个阶段,经25-30个循环,一个DNA分子就可扩增106以上。该技术由于其具备快速、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不用进行细菌的培养等特点。

阅读全文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论文

1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9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结合临床就业的医学检验论文

1高职检验教学现状

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依然沿用原来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覆盖面比较窄,专业课依旧是讲授临检、血检、免疫、生化、微检等基础知识,无法适应当前临床科研、质控以及检验设备自动化的要求。同时,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完全适应现在检验科的新技术、新理念;另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具有医院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导致现在高职检验毕业生走向临床岗位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虽然每所院校都聘请一些具有执业资格的兼职教师,但由于不是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相对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也相对不强,学生对绝大多数兼职教师的课程不太满意,进一步造成了教学与临床就业实际的不匹配。

2检验人员工作现状

2.1检验工作对仪器的依赖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检测仪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学检验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医学检验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传统的人工检验模式已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的检验技术所代替。而检验仪器从使用到维护保养更是依赖检验人员的操作,因此,向检验人员讲授仪器相关知识也愈发显得重要。

2.2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日益紧密

近年来,检验质量与自动化程度已明显提高,可是由于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与临床检验应用的复杂性等因素,检验与临床的关系反而出现断截现象,在对疾病的诊断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衔接。因此,加强检验的质量管理,增强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的全程控制,并与临床积极沟通,得到临床的反馈和支持才能真正提高检验的质量和水平。

阅读全文

药物应用临床医学检验论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探究医院临床医学检验受药物影响现状,笔者实地连续收集2013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并行临床生化检验患者1000例,其中男762例,女238例,年龄19~81岁,平均(63.1±5.98)岁。共获得初次常规血检、尿检、肝肾功能等检查共1834份临床医学检验报告单,对照最终诊断结果,对其中指标进行分析,分析其中水平不合理指标。并详细问询患者近期用药情况,包括服药频次与量、药品剂型与品种、服用的种类。

1.2判断标准

(1)误差程度:①差错,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或指标受干扰严重,各指标自相矛盾不能作为诊断依据,需重测;②严重失真,接近阳性、阴性临界值,影响诊断,需重新进行测定;③失真,与罹患疾病正常标准存在偏差,但不影响诊断;④未失真,属罹患该病正常标准,不影响诊断。受干扰率=差错率+严重失真率+失真率。(2)服药情况:①长期用药;②近日用药,近1周内因治疗需要服药,但离最近1次服药在48h以上,1周以内;③近期服药,离最近1次服药,1周以上,2周以内;④近2周未用药。(3)长期服药量:①单用药;②2联用药;③三联用药;④四联及以上。

1.3统计学处理

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阅读全文

基于临床路径的医学检验论文

1典型案例的选择

选择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因素。笔者依靠“科系合一”管理模式的优势,深入临床一线,从《卫生部临床路径》中精选出与医学检验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建立案例教学法素材库,目前已收集的部分案例见表1。案例教学较好地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可讨论性,具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空间,有利于学生对检验医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2案例的小组讨论

在结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后,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演示案例中患者信息、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资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制订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所需的实验室检测方案,阐述所选检测项目的依据和临床意义等。以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患者为例,要求学生制订诊断和鉴别诊断所需的详细方案,并且说明方案制订的依据。

3案例的课堂讨论

各小组代表采用多媒体方式分别讲解本组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阐述各自实验室检测方案的制订依据和临床意义。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甚至提出异议,教师在讨论中适时地进行启发提示和讲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思维和讨论的兴趣。教师在充分聆听学生的讨论后,以临床路径中的标准方案为依据进行案例总结,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讲解案例中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并且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一些常见的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腹水患者为例,首先要求学生判断腹水性质,设置提问:如何判断是漏出液或渗出液?然后进行病因诊断,设置提问:肝硬化、结核、肝癌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检验指标都有哪些?学生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学习,掌握了腹水检测流程和引起腹水疾病的诊疗方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的评价

阅读全文

我国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论文

1血液分析进展

血液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起初血液细胞计数方法是电容或光学方法,但是这种测试技术受干扰因素较多,因此50年代Culter发明的阻抗法,使细胞的计数精密度提高3~5倍,避免了繁重的目力计数,同时阻抗法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程度较高,相对便宜,所以血细胞计数方法迅速被阻抗方法所取代。[1]我国首次使用血液测定的仪器是在1959年,由北京医院引进瑞典生产的血细胞计数仪及血红蛋白仪。直到1961年,张根福通过对进口仪器的剖析,生产出我国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2]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方兴未艾,但这种检测方法无法对细胞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70年代早期的血小板计数仪不能将血小板与红细胞清晰分开,必须用富血小板血浆进行测定,但这种方法十分繁琐,此后由于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和浮动界标技术的应用,可用全血进行血小板测定。80年代以来,激光法引入了血细胞分析系统。激光不但具有单色光、稳定等优点,而且能射入细胞的内部,检测核的形态和颗粒的情况,以此进行细胞分类。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一些高档仪器已可做白细胞的五部分类,如库尔特公司的STKS和MAXA采用射频、电阻抗和激光技术,光电公司的激光法Celltacs8108K型,东亚公司的NE系列采用射频技术和电阻抗,SE-9000加用硫化氨基酸可检测幼粒细胞,亚培公司的CD-3500和CD-3000采用电阻抗与激光结合,拜尔公司的TechniconH系列采用化学反应与激光技术结合原理进行五部分类测定。同时血液分析在八项分析的基础上,还可进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测定,并且可将各细胞的分布直方图打印出来,给贫血的类型及原因提供相关的信息。[3]90年代设计生产了专用的网织红细胞计数仪。80年代Tanke等就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此方法提高了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精密度。由于流式细胞仪在临床实验室中很少使用,为此以拜尔为首的大公司设计了专门可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方便了临床使用。由东亚公司设计生产的R-2000、R-3000网织红细胞仪还可根据网织红细胞的荧光强度,将其分成低、中、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其中幼稚网织红细胞显示强的荧光,而成熟网织红细胞显示低的荧光。[4]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生产,从标本混匀、吸样、稀释、分配、测定及打印结果,全部自动完成,不仅节省人力、减少繁琐劳动,且由于避免了手工吸样,大大增加了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在涂片方面,自我涂片染色制剂生产和设备的应用,消除涂片染色手工操作,每小时可制120涂片检查,以及血液分析仪根据血细胞比容,血液涂片自动调整,可得到最佳的血涂片。进入当代后,现代高端自动化系统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分析仪系统,自动染色涂片,用条形码阅读器和条码识别,可以轻松地将分析功能试验室和全自动装配生产线结合在一起。使用仪器后可根据经营的指示将有用的信息,如样品的现状和涂片制备,在屏幕上可以显示,如果需要可以打印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中国的临床血液检验分析,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2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迅速在全国展开

血栓与止血是新兴的一门学科,临床各科几乎无一不涉及血栓与止血问题,在发达国家,血栓与止血的检验已作为常规,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我国临床检验技术的进步,国内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近年来,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学对内皮细胞调节血栓与止血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蛋白功能的研究,[5]揭示了血管内皮细胞在血栓与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6]对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糖蛋白和凝血功能,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代谢及调节功能)的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而且对新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作用。[7]血液凝血反应是以麦克法兰的凝血级联理论为根本,但近年来修订和补充了很多内容。如多组分子作为一个单位来研究其辅助因子的蛋白酶凝血反应,澄清了许多复杂酶的结构和功能,更新了观念。另一个积极的反应是凝血蛋白酶激活反馈,例如加速和扩大在反应的凝血和负反馈调节作用、活化凝血的作用,更深刻地揭示凝固行为。[8]经典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路的激活不断发现,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凝血机制外源性和内源性的两种系统。止血与血栓实验质控在我国刚刚起步,有作者对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各种因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凝血因子Ⅷ最不稳定,在32℃保存24小时,因子活性只为原活性的5%,活性丧失了95%,在4℃保存24小时,因子活性只为原活性的30%,活性丧失了70%。最稳定的凝血因子为Ⅻ因子,在32℃保存24小时,活性无任何变化。蛋白C分别在-20℃、4℃、20℃、32℃保存24小时,其活性分别为原活性的87%、80%、56%和42%。而纤溶酶原则随保存温度的增高和时间延长纤溶活性增加。这些资料对于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流式细胞术在我国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1969年VanDilla及其同事在LosAlamos,NM发明第一台荧光检测细胞计,随后1975年Kohler等提出单克隆抗体技术,为细胞研究提供大量的特异免疫试剂,促进了流式细胞术的发展。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液流系统中,快速测定单个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物学性质,并把特定的细胞或细胞器从群体中加以分类收集的技术。[9]其特点是通过快速测定库尔特电阻、荧光、光散射和光吸收来定量测定细胞DNA含量、细胞体积、蛋白质含量、酶活性、细胞膜受体和表面抗原等许多重要参数。[10]根据这些参数将不同性质的细胞分开,以获得供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用的纯细胞群体。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了第一台流式细胞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性能完善、操作简便的流式细胞仪相继问世,而新的荧光试剂不断发现使检测费用日益降低,从而使流式细胞术逐步运用于临床,成为常规实验诊断的重要手段,使临床诊断水平和实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李云莲将其用于胸腹水、脑脊液细胞的分析均取得满意的结果,马俊龙等应用尿流式细胞仪分析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化可鉴别血尿的来源。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流式细胞术临床主要应用于HIV免疫分型,CD4绝对计数;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肿瘤的细胞周期和倍体分析;网织红细胞和干细胞计数;细胞移植的交叉配型和免疫状态监测[11];残量白血病细胞检查;HLA-B27检查;血小板功能及相关疾病等。流式细胞术的广泛应用,对我国检验医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4小结

阅读全文

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医学检验论文

1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9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专业建设医学检验论文

1专业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①实践教学管理松散,专业技能培养方式落后。②未及时与实践教育基地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实习同学思想动态。③因为实习基地师资、管理水平不同,实践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