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带教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带教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带教论文

护士临床带教赏识教育论文

1护生实习面临的问题

1.1紧张不安的心理

①许多护理实习生刚从学生角色过渡到护士角色时,其角色互换能力较差

无法全面达到转化标准,往往出现交际关系及学习能力的退化,易形成紧张的心理压力。

②在学校进行学习中,许多知识往往得到实践验证,仅仅只限于纸上谈兵的程度

为掌握专业及实用的护理技能,在刚进入实习环境中,难免会措手不及,产生焦虑心理。

1.2心理应对能力不足

阅读全文

基于临床带教的医院护理论文

1护理实习生特点

1.1多数护生理论知识薄弱

与实践相脱节,基础、专科操作不规范,甚者什么都不会;仪器的使用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带教老师一点一点去教。

1.2实习期间转科较频繁

一般每个科室实习1.5—2月时间,科室环境、各班工作流程、疾病护理等情况还没有完全熟悉掌握,就要转入下一科。存在适应问题。

1.3护生对技术性操作感兴趣

如静脉输液、鼻胃管置入等,而对非治疗性操作非常被动,如铺床、健康宣教、与患者沟通方面。

阅读全文

临床护理管床带教优质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科接收的护理本科实习生16人,实习时间为每批两个月,科室设病区总带教教师。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带教工作由病区总带教教师负责,按照护理部及外科教学计划拟订科室带教计划,及时反馈带教信息,持续改进带教质量。

1.2方法

1.2.1入科教育

护生由学校进入临床实习或由一个科室进入另一个科室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此入科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护生入科后由病区总带教教师热情接待,讲解实习环境及要求:(1)介绍病区的环境、布局、物品位置、人员分工,本科室护理特点、教学计划、出科考评内容,说明院部及科内的规章制度。(2)强调职业安全及个人安全。(3)强调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的重要性,介绍各班次交接班的时间及带教教师。(4)病区总带教教师向护生阐述优质护理的内涵,让护生认识到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基础护理可以拉近护患距离、促进护患沟通,使护患交流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带教教师示范操作后告知护生该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在护生实际操作时带教教师如实评价,指导护生正确操作。另外,组织护生学习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文件,了解服务内涵、标准,明确提高护理专业水平是保障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教育护生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4个第一”的观念,即把患者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患者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患者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患者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最终使患者得到方便、快捷、舒适、满意的服务。通过言传身教强化护生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在临床护理责任管床中体现自我价值和职业成就感。

1.2.2改变临床带教模式

阅读全文

如何提升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摘要】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工作做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既为医疗人员搭建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平台,也为医院提供了提高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平台,可有效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但是由于同等学力人员的自身工作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其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状,从学校、导师、同等学力人员三个方面提出提高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学位论文;论文质量

1背景及现状

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进行试点工作的意见》,我国开始试点进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正式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使得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1]。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培养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提高在职人员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试行办法》,为临床医生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制定了详细的办法。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或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可以申请同等学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大多是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骨干,其临床技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因此不能申请专业学位,只能申请学术学位。但不管申请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临床科研能力都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经过统计我校2007-2018年的数据(只有学术学位)分析发现,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共有4030人,其中29.8%的人员通过国家的英语和医学综合两门统考,26.8%的人员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13.2%的人员进入论文盲审阶段,而最终只有12.2%的人员取得硕士学位[2]。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同等学力人员的培养过程不完善、培养质量不过关、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位论文质量普遍较差[3]。在各省硕士学位抽检中,同等学力人员的论文出现不合格的比例较高。同等学力人员日常忙于临床工作,其英语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水平也亟待提高。如何提高同等学力人员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让他们的学位论文质量达到与全日制研究生“同质化”[4],是摆在多数高校面前的重要难题。基于这种现状,笔者从学校、导师、同等学力人员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提高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2学校加强质量监控

2.1加强科研设计方面课程考核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授予硕士学位的一项要求即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就是要具有临床科研能力,要具有学术研究的兴趣,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展开相关研究[5]。而这些能力的初期是通过课程学习或听讲座获得,后期是通过跟随导师具体做课题或写论文获得。一方面要对科研设计课程主讲教师的资格进行认证,既是临床方面的专家教授,也是科研课题成果突出的学者。而真正具备带教此门课程资质的教师并不多,因此要鼓励具备任课资质的专家积极参与该课的授课;另一方面要将科研设计课程做为同等学力人员的必修课程,并加强对学习该课程的知识内容掌握程度考核,这样便于他们在今后的科研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科研设计方法。另外要加强医学论文写作、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课程重点应该是结合案例说明相关内容,教会同等学力人员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开展问题研究时准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和方法,按正确方式方法书写论文[6]。

阅读全文

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培养是促进和保障儿童健康的必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临床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缺乏、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文章对我国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试图通过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病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向导的教学方法,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加强学生的识别影像征象能力;同时,加强科研思路的培养和英语学习,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旨在促进我国影像医学的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且,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儿科医生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作为儿科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的儿科影像医生,需求量日益增加。儿科影像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儿科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由于受医院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教学人才短缺和教学体制落后等条件的的限制,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落后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这是我国儿科影像教学的现状。另外,儿童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尽管近年少数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网络教学数据库,但仍赶不上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医学影像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想要掌握不同疾病影像诊断,需要阅读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经验,达到一定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儿科医学影像学知识,在大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更需要学生加强儿科病例的阅读与实践。同时,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影像诊断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和医疗的进步。临床技能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医生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针对目前儿科影像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提升研究生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摆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科室教学改革的探索,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如下探讨。

1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技能

1)传统教学方式。是由带教老师负责全程带教,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影像诊断基本知识和各种疾病。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种与成人不同,儿童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五官及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需要由擅长不同系统的医生进行系统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儿科影像的特点。2)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病例教学法是以病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诊断真实病例,并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好比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临床教学实践证明[3],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准备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首先,由带教老师找出典型或疑难病例,让学生介绍病史,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体检结果。②然后,从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中调出所有影像资料,包括X-ray平片,CT及MR,超声等影像图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描述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诊断思路,列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③带教老师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带教老师再对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点评,加深对征象及疾病诊断的了解和认识。3)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通过创建微信平台或开辟网络专栏,促进学生和带教老师,影像学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沟通,定期上传儿科影像病例和影像诊断课件,在微信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有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导师团队需要事先制定好完善的专业科研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临床病例的文献检索、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科研综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针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和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索,提出科研问题,并进行科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课题等,这些都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创造国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让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演讲,介绍最新医学或科研进展,让医学生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继续科研深造的兴趣[4-5]。

阅读全文

医学检验实习带教方式探讨

摘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生的素质,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医学检验人才,是检验科实习带教工作的重要课题。传统的临床检验带教集中在实习生检验操作的学习上,而由于带教老师专业水平的差别导致实习带教效果难以保证。该文作者通过让实习生了解ISO15189认可准则的基本理念,参与检验科质量管理的各个实践环节,使其熟悉实验室认可体系的基本模式和实施过程。该文探讨了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条件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模式,旨在为实习带教工作提供有益经验,培养符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ISO15189;实习;教学

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书本学习走向临床工作的重要阶段。如何全方位提高实习生的专业素质,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医学检验人才,是检验科实习带教工作中的重要课题。ISO15189实验室认可准则是国内外检验科和独立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否通过ISO15189认可是衡量检验科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笔者让实习生参与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各个实践环节中,通过学习质量体系文件,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形成ISO15189认可准则的基本理念,为其毕业后能较快成为所在单位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骨干打下基础。本文将根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检验科(以下简称该院)ISO15189认可条件下的实践体会,结合多年的实习带教经验,对如何在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条件下做好检验科实习生的培养工作进行总结,探讨新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带教方式。

1实习带教管理模式

1.1开展岗前培训和“中心制”讨论。入科后的岗前培训是实习生了解科室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岗位职责的必要过程,也是实习带教管理的重要内容[2]。笔者团队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依照科室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安排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实习轮转计划、实习生管理制度、实验室信息系统培训、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训等[3]。教学秘书按照实习生轮转时间安排轮岗,实习生组内轮转学习结束后需参加专业组长负责的理论与技能考核,考核通过后方能转岗。该院设立以系统疾病为诊疗单元的“中心制”模式,临床科室按系统分类为原则进行设置,开展团队诊疗服务模式[4]。笔者团队组织实习小组定期讨论各专业组遇到疑难病例的检验结果,让其跟随带教老师参与医院“中心制”会诊过程。医院“中心制”诊疗引入检验科实习带教,不但使实习生对检验结果的解读及方法学局限等的认知有明显提高,还培养了如何与临床进行密切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1.2定期组织在岗培训。带教老师在科室以集中理论授课的形式将所在岗位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此外科室还会安排带教老师每两周进行1次关于临床实习中的常见问题、检验专业新进展以及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小讲座。由于实习生实习结束后需提交毕业论文,因此科室在实习期开始就给实习生安排了论文指导老师。论文指导老师必须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临床检验工作经验、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论文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及研究方向指导实习生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这不仅能使实习生对已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能逐步提高实习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重视实习教学反馈。科室教学小组定期组织实习生召开座谈会,让实习生填写实习情况调查表,就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专业能力、带教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教学小组针对实习生的评估意见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座谈会还会对实习生不同阶段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实习轮转计划落实情况等进行总结。此外,该院不定期组织院内实习教学检查,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也会对科室进行实习教学检查,并在每学期召开1次实习生座谈会。针对该院和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教学检查反馈的实习带教问题,教学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制订相应改进措施。

阅读全文

谈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目的为提高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探究最优培养课程模式。方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对在医院妇产科临床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开展一年初步设计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课前和期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将研究生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对比分析培养课程前后的科研能力背景和培养课程效果,最后对培养课程的评价进行总结讨论。结果目前医院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多数为统招专业型女同学;科研培训经历、拥有独立课题和实验室学习经历在接受培养课程后分别提高至65.71%,69.52%和64.76%,培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7,28.982和27.628);各个年级的科研文献检索使用率在接受培养课程后均有所提高(89.66%,100%,100%),培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9,11.852和18.082);科研论文写作数量在二年级高达36篇,其中外文论文占16.67%;97.14%的研究生认为该科研能力培养课程有十分大的帮助和开展价值。结论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课前相对薄弱,该科研能力培养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其科研能力。

【关键词】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临床医学研究生;妇产科;科研文献检索;科研论文

写作科研能力是当下对于一个医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而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学中已深刻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目前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有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但是效果甚微。单独开设科研能力培养课程的临床教学单位相对较少,临床医学研究生对于科研能力的认知有待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还有待优化[2-3]。本文旨在了解目前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初步探索开展科研培养课程的模式,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寻找最佳的培养课程模式来有效提高妇产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临床培训的全部硕士研究生105名,其中一年级研究生29名,二年级研究生32名和三年级研究生44名。

1.2方法

阅读全文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带教工作的探讨

摘要:探讨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带教工作模式,培养实习生在检验各专业组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实习中通过教学管理组和科研带教小组,提高实习生临床检验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对临床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实习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原因,在科研带教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化临床实验室对检验医学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习;教学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芯片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为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检验科从传统的临床辅助科室慢慢地深入个体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各方面[1]。到临床实验室实习是每个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经阶段,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变的重要环节,是从校园生活走向工作岗位的阶梯[2]。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带教和科研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实习生而言,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程和实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在实习阶段,则需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科学研究联系起来,能够在实验室工作中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科室对实习带教工作不重视。传统的实习带教几乎不重视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实习生进科后只是简单地向其交代生物安全知识和实习纪律,没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人员对实习生的学习、生活、纪律、考核进行系统性管理。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是主任技师,有的甚至还没有取得职称。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实习生跟随老师进行学习,不同专业的老师,教学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有很好的带教效果。有些带教老师还要忙于科研及其他管理工作,没有时间详细指导实习生的学习和实践工作。

1.2实习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高。实习生的实习阶段往往设置在最后一个学年,其主观上认为离开学校到医院实习就离开了学校的管理,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样就不能充分地掌握实验室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利于实习生充分利用实习完成从学生到医技人员的转变。特别是专业学制从5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变成4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专业课程被大幅缩减,造成其缺乏临床专业知识[3]。

1.3实习生的教学工作不够系统和全面。以往,实习生入科后大多会被安排在标本接收、处理、上机这些环节,对检验仪器的教学也只是传授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流程,不会对常出现的故障和报警进行讲解。实习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常见的报警和故障还是不会处理,对检验科的核心工作质量控制(简称质控)及失控处理更是知之甚少。他们对常规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更是不够了解,对检验报告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在处理大量临床标本时缺乏运用科研思维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4],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满足现代化医院对检验医学人才的需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