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理论课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性提供了借鉴:凸显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性,强调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注重教学实践性。借鉴主体间性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共在的意识,建构符合受教育者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主体间性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性提供了参考。借鉴主体间性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实效性,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一、主体间性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提出。胡塞尔从传统认识论的角度提出:“内在的第一存在,先于并且包含世界上的每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就是先验的主体间性。”他指出,“主体间性”是一种认识上的“共同性”,是“自我”和“他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主体间性理论,他认为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是主体与客体在生存上的共同存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理论角度提出主体间性是在互动参与者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沟通的人际交往中,能够从他人的视角与作为互动参与者的自我建立联系并形成精神沟通的过程。[1](P180)因此,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是超越自我、包容主体双方的“公共主体”,与“他人”互为主客体,从而构成交互主体。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主体”关系的规定性,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统一性、相关性、调节性。它在认识论上强调“主体-客体-主体”的认识模式,主张通过“主体-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达成意义上的共识和不同视界的融合;在存在论上则强调异质主体的同生共在、共生共进、共建共享;在实践论上强调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提倡平等、互助、合作的和谐交往实践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一种双向互动、相互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间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共识、发展共识,进而表现出相关性和一致性的过程。[2](P193)国内哲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主体间性理论,并积极探索将其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随后,教育界将其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主体(教师)-客体(教育资料)-主体(学生)”的新思维范式。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核心思想是注重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即交互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双向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应在保证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主体间性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本质上体现出平等、尊重、理解、承认、宽容、和谐等具有交往性质的特征。[3]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比,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凸显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性。交互性是主体间性的最突出特点。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强调多元主体间立体、交互、多样的沟通方式,使教育者不再独占话语霸权、受教育者也有话语权,双方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相互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不仅能够满足主体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需要,也能够有效促成主体间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二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共生异质主体,同属于复数主体地位。其中,教育者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体现独立主体性人格,实施自我教育。要彰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教学实践性。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紧密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通过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使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沟通,在和谐的交往实践中彼此接纳、共同提升,达到视域契合和意义融合。

二、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

1.教学相长,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共在的意识。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这需要树立师生平等共在的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即两者在人格地位、对话权利等方面是平等的。因此,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育者应消除自身的话语霸权,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通过建立平等、互信、共在的教学关系,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诉求,引导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与社会需求、社会价值相匹配。同时,鼓励受教育者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最大限度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教学过程的激情。另一方面,突出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当需求。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与共在,两者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地位绝对平等,也不意味着教育者要放弃教学过程中的话语主导权。教育者仍然是受教育者的引导者,要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构建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衷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阅读全文

在线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进步,在线教育教学有从辅助功能向常态化功能转变的趋势,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如此次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手段。做好相关在线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践,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采取对现有常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同时结合线上理论课利弊分析,结合现有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手段,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从而研究得出适合艺术院校的在线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艺术院校;体育理论课;理论研究;在线教学;教学实践

面对线上教学,相信刚开始很多学生、家长包括老师自己都是陌生的,在疫情暴发之前,大家更多的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全国的学校都延迟了开学时间,时间一拖再拖。但我们不可能不上学,尤其是对于将要面临毕业的学生来说,时间更加的宝贵,尽快复课刻不容缓。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选择了线上教学的方式来上课是最好的方式。但如何有效利用线上课程进行教学,如何改进传统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的比较

网课伊始,对于大多数的同学、老师都是不习惯的,这样的上课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十分的新奇和陌生。对于体育理论课来说更是如此,这样的授课方式具有挺大挑战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体育课是要全班同学一起跑,一起跳,一起运动才会有轻松愉快的上课“氛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选择一块场地,老师边讲解理论边与活动实践相结合。因此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而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体育理论课的线上学习与教学没有那么多的场地、活动空间。因为体育理论线上的学习与教学侧重于“纯理论”,以文本、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场地通常会选择在操场之类适合运动的地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通常都会讲一些理论知识,但是讲解的深度和广度都欠缺,有的时候都甚至会一笔带过,不会讲的很细,一节课的时间更多还是用在实践、活动教学上,真正讲解理论知识的时间和次数都很少。而线上体育理论课教学则不同,老师把事先备好的体育理论知识点全部放在线上教学平台上,同学们可以点开文本、视频等多媒体课件进行视听学习,遇到没听懂或者没看清的地方随时可以按暂停,还可以循环播放,这比起线下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来说要更高效率,同学们看的也比较方便直观。除此之外,体育理论课线上的学习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对于身体的了解,对于运动后怎么拉伸身体,受伤后怎么做?这些都是可以在线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学到的。而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则一般不会讲得这么细致、深入,更不会有生动的现场视频教学,这可以大大的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不会觉得乏味无聊。当然,线下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也是有优点的,老师和同学们可以面对面交流,同学们也不会有逃课这样的情况出现,而线上老师并不能确定学生是否认真看视频学习,这对于很多自制力不高的同学来说不利于学习。

二、体育理论课线上教学的利弊分析

与其他传统文化科目不同的是,其他文化理论科目可以有固定教材、桌椅授课、课堂笔记、课后作业的提交等作为考察手段。而体育理论课线上教学无论是在授课方法、课堂互动性还是在监管力度上,都无法达到与传统文化课相同的水平。更何况,体育课是一门极其需要运动空间的课程;是一门与肢体动作极为密切相关的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对于体育理论课线上教学的利与弊,有如下的总结:

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论文

一、认清现实挑战,明确改革方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当前高职院校生源渠道多样,学生整体素质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加之长期以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脱离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系统教学轻专题教育、重理论武装轻实践育人等问题,导致“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学生不爱学、教师课难教”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90后”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成为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以机制优化为保障,以模式创新关键,以实效提升为目标”的总体路径,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功探索出一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优化“三个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否持续有效推进,根本在领导,核心在政策,关键在教师。基于这种认识高度,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优化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1.优化领导机制,加强工作指导。

高职院校党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定期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师授课情况,经常性地研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独立设置中层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并配齐配强中层干部,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2.优化管理机制,落实政策待遇。

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两会”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提出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目前大学教育中创业教育环节薄弱,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并不顺利,文章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这一独特视角进行探索,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创业”一词在《决定》中出现了11次,“创新”一词在《决定》中出现了55次。党的报告中“创新”出现59次,“创业”出现6次。由此可见党中央和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因为创新和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大学生的就业更是“两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大学教育中创业教育环节薄弱,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并不顺利,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这一独特视角探索创业教育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创业教育好像是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7年是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第18个年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795万,约为1999年扩招之初的5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以及就业不稳定等问题长期存在。[1]因此,如何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方法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号召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农村等地去。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譬如针对个体经营的,金融部门要给大学生最低5万元的贷款;如果是合伙经营的,贷款数量还要增加;对于小型微利企业,还要按照规定给予贴息贷款;对于需要培训以后再进行就业的,国家还要补贴培训费用。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率并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大学生缺少创业意识和相应的创业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形成创业意识,再加上开设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不太感兴趣,再加上课程内容本身的原因,学生的总体学习积极性欠佳。如果能够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创业方面的认知,关键是要找准两者融合的切入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有助于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高等院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当然要考虑到每个学校具体实际情况和各自的特色,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的。比如,我们反思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缺陷:现在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专才,并且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工作者”。所以,毕业后大学生大都是去找工作,而根本没有想到自主创业,这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当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高达20-30%,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仅为1-2%[2](P281),且成功的比例也不高。鉴于此,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制订创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至少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三方协同作用的合力就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创业教育的机制,下面就从这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1.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行政管理层决定着本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从历史角度看,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延续中世纪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机构,进而发展成为创造新的知识并将其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的多功能机构”[3](P13)。从西方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创业型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虽然每个大学的实际情况迥异,应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但大学的发展还是有共性的,一个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即便具有再独特的个性,也不可能有持续性的发展。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哪个学校率先转变思想观念,顺应高等学校发展趋势,哪个学校就能取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因此,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校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4](P2)创业教育在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从教师层面来看。由于现在高校基本上还没有设置创业教育专业,所以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很难得到实现。在这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所作为,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大学生的,如果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这必将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主动承担起创业教育的重任,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学校管理层要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通过制定相应的战略、制度、机制与具体措施,鼓励有相关知识与经验的老师开设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3.从学生层面来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不要把找工作作为唯一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大学?大学期间应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或者对这样的问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当中还是有很多人把大学的学习简单地等同于高中阶段学习延续,认为就是应付考试,拿个文凭,毕业了找份工作。这样的大学学习观还比较普遍,其实这种学习观是很片面的,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要得到提高,比如说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等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论是对于就业还是创业,都十分有必要。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思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主要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了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理论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是开展一切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习深造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均有指定教材,但是教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整合到教材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学前教育实际的现状。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缺乏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出现了学前教育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大量涌现,更新极快,部分教师对此关注不够,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摘要: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身处在这种教学背景之下,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和冲击,其中就包含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毕竟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这一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也需要贯彻落实校企合作,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课程讲解,构建出丰富且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保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之中的实施,其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将高职院校以及企业这两种不一样的教学环境与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让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素质以及能力,为其今后就业以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实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来保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国家以及社会需求,让学生真正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的影响

相较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校企合作这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背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以及动手的机会;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时间变化而造成的影响

阅读全文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强。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破解师资队伍建设难题,打造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要求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和锻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必须紧扣制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难题,精准施策,促进高校青年学生在深化理论学习中提升政治站位,在应对复杂环境考验中保持政治定力,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准确界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内涵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各项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国内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实效性”,指的是事物经过特定的实施过程以后,与预期目标相比,所能达到的真实程度和结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性”②。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既体现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也表现为大学生运用正确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③。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④。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涵的阐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程度。同时,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时代性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时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以及各高校的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显著加强,逐渐摸索和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教学实效性有了实质性提升。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体来看,当前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发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生活德育的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活德育倡导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难题的突破指明了改革方向,即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德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中学学生发展过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着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的问题。从生活德育的视阈出发来研究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利于打开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全新局面。

1生活德育的理论溯源

生活德育作为新的教育方式,就是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即通过具体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培养道德品质。生活德育理念是从生活教育理论中延伸出来的,并随其发展而发展。卢梭、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包含着诸多道德教育的理念,为我们研究和探索生活德育提供了很大的启迪和理论基础。德育从生活出发,是指道德教育立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道德教育通过分析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例子,吸引关注热情,引发进一步思考,将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判断,进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德育在生活中进行,是指道德教育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而独立于意识中存在,它在生活中得以施行。生活德育过程中,道德教育以生活实例为依托,以生活环境为沃土,从点滴生活小事入手,关注社会性新闻事件,教育、引导、规范生活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指导人们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品德。德育回归生活,是指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受教育者将已经形成的认识,内化为符合社会道德发展要求的认知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见的行动,使生活过得更具道德性。

2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问题

现行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于引导广大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