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知识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理疗知识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理疗知识培训

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发展探析

摘要:简要阐述国内外安宁疗护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我国近年来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临终病房护理管理模式、宁养院护理管理模式、社区医院护理管理模式以及实施安宁疗护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以期促进我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安宁疗护;护理管理模式;综述

安宁疗护是针对临终期的病人所做的一种支持性疗法,目的是放弃没有任何意义的治疗、急救。减少病人在临终期的痛苦,使病人在最低痛苦的情况之下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生命中的最后一程[1-2]。在社会中常称其为“临终关怀”、医疗界叫“缓和医疗”、护理界称其为安宁疗护[3]。安宁疗护的护理理念主要是通过医生、安宁疗护的护士、志愿者、护工、理疗师、营养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服务临终期的病人,为病人以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的帮助,在减少病人身体上疼痛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病人内心上的感受、未完成的夙愿,给予病人相应的“灵性照顾”,让每位安宁疗护的病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享有尊严的离去[4]。在我国,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发展完善,形成多种模式的护理管理模式,使得临终的病人享有最后的生命尊严。

1国内外安宁疗护的现状及进展

1.1国外安宁疗护现状及进展。安宁疗护护理行动在40年前始于英国,并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兼医疗科技及心理照顾的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现代姑息医学的模式就此确立起来[5]。目前,英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较为完善包括多种形式的安宁疗护服务。由于始于较早,英国人们的认知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并没有设立“死亡教育”课程[6]。1976年,在美国涅狄格州成立了美国第一家安宁疗护院,并拥有相应完善的医疗保障,此后,临终关怀的理念迅速传播,以各种形式逐步扩大影响,现已扩展到世界各地[7]。在美国,十分重视其“死亡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了美国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安宁疗护随即传入日本,日本是亚洲第一家开展缓和医疗的国家。目前,在日本舒缓疗护医疗单位和医院舒缓疗护团队是主要的两种专业服务团队。在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安宁疗护医院以及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疗护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科目[8]。

1.2国内安宁疗护现状及发展。我国自唐代以来,在地方以及民间的客栈等也兼有“收容所”“济贫院”的作用,为途中的旅客提供中途休息和供养。其中也不乏包括一些身患重病的人,为他们提供照顾、服务、安葬等。但未见成立专门机构的记载[9]。1982年,在我国香港建立了第一个舒缓治疗小组,在1986年,成立了第一个善终服务促进会,并开展实施了有关安宁疗护知识的传播,使广大群众吸收接受,现香港地区44家公立医院已经有一半设立了缓和医疗病床。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安宁疗护涉及面广其在我国台湾的覆盖率也是逐年增加,逐渐将安宁疗护事业推进[10]。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66家安宁院在我国台湾设立[11]。我国大陆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较为迟缓,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并开始收治病人[12],逐渐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1992年,在北京成立了松堂医院并开始从事临终关怀相关的护理服务。相继临终关怀医院、机构在全国各地建立并实施开展起来。

2我国实行安宁疗护的意义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中兽医课程发展与改革浅谈

中兽医学是一门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具有内容多、涵盖范围广、知识抽象深奥等特点,这对学生学习掌握中兽医知识与技术造成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中兽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兽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初步具备运用中兽医诊疗技术对畜禽疾病进行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本文阐述中兽医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笔者对本门课程教学工作实际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中兽医教学方法和改革的心得体会,融合多元教学方法于一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校企合作教学并引进培训机构合作成立“中兽医临床培训班”等,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上,并重于实践技能的提升,在此与同行互通有无、交流进步。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四诊、辨证、方药和针灸为主要诊疗手段,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1]。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兽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更是现代兽医工作者学会“中西兽医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支撑。目前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发展中兽医药,推动建立符合中兽药发展特点的标准和管理体系,在出台促进兽药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快中兽药产业发展。面对这一机遇,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畜牧兽医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构建适宜于高职高专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取上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突出技能培养和强化实践性教学为特色,探索一种全新的高职高专中兽医教学模式。既要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学得进,又要能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

1中兽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中兽医的发展现状

中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同家畜疾病反复斗争的经验总结,不仅为保障中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并在上个世纪传播到欧美国家,为世界兽医发展作了重要贡献[4]。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时至今日其发展状况概括如下:在我国几乎所有具有兽医本科教育资格的院校都将中兽医学列为必修课程,各个院校学时不一,教育内容差异比较大,侧重点不同。中兽药的研究工作蒸蒸日上,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各省市的科技项目,支持中兽药研究机构、高校或厂家等研究中药及针灸技术等,相关研究及成果越来越多,相关书籍有《中兽医学》《中兽医临床应用》《兽医针灸技术》《中兽医方剂大全》《中兽药大辞典》等。针灸理疗等在兽医临床上应用逐渐普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机构和研究所也越来越多,行业认证的资格证书颁发越来越被认可,比如小动物针灸师、中药师等。笔者于2019年9月参加了第21届国际中兽医年会暨首届中国临床中兽医大会,学习了更多中兽医方面的前沿理论和针灸治疗临床疾病的成功案例,深感中兽医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1.2中兽医学科的发展趋势

1.2.1加强临床研究,证实中兽医疗效与毒性虽然许多临床实践及试验证明了中兽医的应用效果,但还是需要更多的科学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着重研究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保证中药安全性的一个方面,中药炮制更是值得研究降低中药毒副作用的技术手段。如今国家针对这一项设置有很多兽医学校或基金组织,支持中兽医临床研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大研究力度,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1.2.2壮大中兽医行业协会,加快人才培养由于中兽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毒副作用小,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5]。因此需要逐渐壮大中兽医相关的协会组织或培训机构,来培养针灸疗法的更多的专业人才,使中兽医行业发展越来越好,自2017年5月“中兽医临床千人培养计划”的实施及其之后各地开展中兽医药学技术国际培训班等均能证明中兽医发展迅速,兽医“中药师、针灸师、食疗师”等,在全国各地动物医院受到极高的推崇。1.2.3推广中兽医学科在基层养殖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注重食品卫生与健康,因此行业大力提倡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和蔬菜,国家也要求无抗养殖,禁用抗生素。加之基层农村农业部要推动建立符合中兽药发展特点的标准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出中兽药的独特作用,不断发展壮大中兽药产业和中兽医专业队伍。运用中药和针灸去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显得尤为重要,故适宜在基层养殖中推广中兽医学科的应用,而中兽医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大学兽医类专业。

2中兽医课程与改革

阅读全文

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现状及策略分析

一、国内外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及趋势

1、国内外发展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师,逐渐普及至欧洲、澳洲、亚洲许多国家。在美国康复医学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并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和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并进的格局,康复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21世纪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目前各国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如美国医学大学毕业生要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轮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及老年科等科室,并要完成学习规定进修课程,还要为本科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讲授课程,经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置康复学校或康复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大部分国家采取4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授予理学学位,部分国家是3年制专科,在大学设立物理治疗系(专业)或作业治疗系(专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培养康复治疗师推行本硕连读6年制,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已转向主要培养硕士学位的PT专业人才,分为物理治疗理学硕士(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PT)。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131所大学设有物理治疗专业,其中有18所大学设立4年制本科、有26所专门学校和53所3年制专门学校;另外有110所大学设有作业治疗专业,其主要开设课程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理疗法研究法、理疗法评价概论、理疗法教育管理学、假肢矫形器学、病态运动学、检查测定法、生活环境学及疾病鉴别治疗学等。此外,许多国家也在大力培养假肢矫形器工程专业人才。截至2006年,美国有15所学校设立假肢矫形技术本专科专业,德国、英国等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本科教育,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亚洲的国家、地区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专科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现代康复医学。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4年原卫生部确定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1992年原卫生部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并颁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康复治疗学历教育。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康复治疗学(4年制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近40所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一些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目前已有百余所,形成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肯定了康复的地位,指明了康复的功能,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发展康复医学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内地不同院校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及专业分化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达到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未进行PT、作业治疗专业(OT)亚专业分化。

2、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阅读全文

优质护理在人工流产术后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围手术期开展优质护理对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该院2018年1-12月90例拟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方法,比较2组术中不良反应、术后感染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1.11%),且术后感染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知识水平、护理整体效果评分[分别为(7.75±1.42)、(7.16±1.55)、(7.56±1.8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9±1.55)、(6.23±1.64)、(6.23±1.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围手术期开展优质护理能有效降低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人工流产;优质护理;围手术期;感染

人工流产指的是妊娠≤3个月采取人工或者药物的方法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也称之为早期妊娠终止。对于人工流产手术患者,倘若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偏长,或者存在组织残留在宫腔内部,则容易诱发宫腔内感染;一旦术后个人卫生防护不当还易发生细菌感染等[1]。同时,既往研究显示人工流产术中放置引流管≥2个、无菌措施不严格、手术时间≥3h、急诊手术及接台手术等均为手术室护理感染的独立因素[2-3]。因此,护理期间需针对多种危险因素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感染尤为重要。优质护理作为一种人性化护理模式在现阶段护理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注重人性化护理和强调人文关怀,国内外均有报道证实优质护理在人工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4-5]。为进一步降低本院人工流产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及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本院近年来积极汲取临床报道的优质护理经验,结合患者实际与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感染问题,拟开展优质护理。现拟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人工流产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优质护理对降低术后感染率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1-12月90例拟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估计方法:样本量(N)=K×Q/P,K由容许误差决定,容许误差取20%,K=100,P为早期妊娠终止人群中选择人工流产预期概率,取0.53,Q=1-P=0.47,代入数据即可计算得N=100×0.47/0.53≈90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21~34岁,平均(25.6±1.1)岁;妊娠时间5~9周,平均(7.6±1.1)周;已婚24例,未婚21例。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25.7±1.2)岁;妊娠时间5~9周,平均(7.4±1.4)周;已婚25例,未婚2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的意义。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年龄20~40岁;(2)临床查体、病史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确诊为早期宫内妊娠;(3)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且具备手术指征;(4)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依从性好。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性病变等疾病;(2)伴有精神病或言语障碍;(3)拒绝、中途退出本研究。

1.2方法。1.2.1护理方法。1.2.1.1对照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严格按照人工流产常规护理流程执行相应的护理工作,如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术后基础宣教(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个人卫生防护及注意饮食等)。1.2.1.2观察组。观察组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重点注重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护,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及考核,尤其重视感染预防护理科内培训,通过培训后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及标准操作流程培训,考核需定期进行,保持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加强对护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做到不断学习。对时下最新出现的病菌类型有一定了解,护理主管需不定时随机抽查其专业能力,根据考核制度做到合理奖惩,确保护理质量。(2)术前优质护理:护理人员术前了解受术者的生育史、手术史和药物过敏史,应主动与家属沟通,包括让家属参与术前健康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及家属提问,并耐心解答疑问,让家属术后督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耐心为患者普及人工流产的禁忌证、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同时,开展术前心理测试,筛查对有抑郁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后续手术工作的配合度;指导患者术前3d禁止性生活,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3)术中优质护理:对手术相关的医疗用品管理需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落实其清洗、消毒、灭菌等标准操作,确保其无菌物品的安全;严格执行其操作过程,注重手卫生,落实“七步洗手”理念,避免感染。大部分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精神容易紧张,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消除其过度担忧的心理;待患者情绪平稳后,开始麻醉及手术,注意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呛咳等现象出现,并注意维持患者的体温。在人工流产术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同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手卫生,对有传染性疾病的手术患者采取专用手术间,并严格按照传染病规定进行终末处理;有效降低手术交叉感染的发生。术中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包括呼吸、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患者的面部神情与阴道流血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待孕囊取出之后需仔细检查,明确宫腔中无残留组织。(4)术后优质护理:术后保证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家属进入术后休息室,保证静脉麻醉患者复苏后的休息得到充分保障,从而减少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术后关注有无呼吸不畅、阴道大量出血、腹痛等术后不良事件出现,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快速汇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干预处理。术后需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因体温低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概率;还需注重患者营养的补充,在本院营养科的指导下采取术后饮食指导(遵循“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原则)。由于术后3d是发生感染的高发时段,因此该时间段需指导患者加强术后个人卫生防护;注意人工流产术后阴道流血的情况、需勤换洗内裤,加强会阴部防护;因人工流产术后感染一般多发生在术后3~7d,护理人员还需积极配合医生工作,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嘱咐患者按照医嘱服药,不可擅自改动服用药物及服用药量,不可间断用药,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遵医嘱服用口服药,针对患者容易产生的误区予与纠正,如术后不洗头、洗澡、不下床活动等,给予正确、科学的纠正,减少术后并发症引起的感染。要求术后1个月忌盆浴,避免上行感染;指导患者禁房事1个月,强化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必要的避孕知识和防护手段,增强其流产后避孕意识,降低再次流产率;1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嘱患者7~10d进行复查,期间若出现腹痛、阴道流血并超过月经量高峰期、体温高、白带异常等应随时返院复查,以便尽早发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感染情况。此外,术后患者可根据情况建议其选择“电刺激余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术后康复理疗,以达到促进康复的作用。1.2.2观察指标。(1)统计2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感染情况。(2)评估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于患者出院当天发放并回收,内容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技术与知识水平、护理整体效果3个方面,每方面0~10分,分值越高对应满意度越高。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阅读全文

中国老年医学发展的问题分析

作者:刘晓红 沈悌 Leng Sean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老年医学中心

老年医学合作项目的成果

1老年示范病房2010年10月,老年示范病房由高干保健科划归大内科管理,并开展门诊和会诊。2010年10月正式成立专科。老年医学组现有医师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各1人、主治医5人、高年住院医1人,护理人员13人。与其他科室合作组建了老年医学团队,包括临床药师、心理医师、营养医师和理疗医师;另外,关系密切的专科有相对固定的医师,组成了有力的支持团队。

2病房床位共24张,其中12张为亚急性病床,主要收治慢性疾病急性加重、老年综合征、复杂病例个体化治疗、术前评估、营养支持、术后康复的老年患者;1年来这些床位的平均使用率97%,周转率2.34。另外12张床为长期照料病床,收治的患者为晚期痴呆、卒中后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病房管理:(1)三级查房+主治医师负责制;(2)病历中增加了老年专科情况,包括老年综合评估(CGA)、用药核查和营养风险筛查等;(3)入院时即制定出院计划;(4)制定了预防院内感染、谵妄、跌倒、压疮等特殊规定;(5)出院小结要求符合转诊医疗的要求。

3门诊除了老年综合门诊的定额数为12~15例/单元。还推出了“一站式”整合门诊,每单元定额数不超过8例,内容包括CGA、用药核查、疾病管理、营养评估和预防建议,并预约普通门诊随诊;1年来共诊治144例,其中>75岁的患者占38%。

4院内会诊在骨科和胃肠外科开展了老年患者的术前会诊101例,对于髋部骨折的急诊患者尽可能在24h内会诊,缩短入院-手术时间,减少衰弱、压疮、院内感染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加速康复,维持功能。与药师会诊多重用药患者,减少用药。会诊需求不断增加。

5多学科团队模式老年科医护人员,医学心理、康复、营养科的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每周1次查房、整合门诊,熟练掌握了团队成员沟通、无障碍信息交流、高效率会议召集等技能。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教学现状探析

摘要:分析陇南师专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和体医结合的情况现状,结合“体医结合”的历史溯源、发展前景以及国家健康事业对“体医结合”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改革体育教学目标、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较为合理的“体医结合”体育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全面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水准。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医结合;体育教学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的极大的提升,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陇南师专2018年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为68%,2019年合格率为64%,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亚洲经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学生超重率、近视率增加,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出现大面积的下滑。为此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国民进行体育提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无论国家、社区、学校缺少相应专业的指导,尤其是学校严重缺少专业的教师指导。这样就极易造成由于盲目锻炼进而出现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我国需要一批专的体育指导者去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故而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任就先得尤为重要。

1“体医结合”内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体医结合”这一概念,综合各个权威期刊、书籍等综合因素考量“体医结合”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相关的体育与医学知识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体育锻炼中的问题,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身体练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普通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中只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全民健身的需求,因此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未能或者很少设置有关“体医结合”的课程。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体医结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及时合理、科学、系统的增设相关的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体医结合”教学尽早实施,以提高为人们健康生活和学生自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2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学现状

陇南师专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学依旧参照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进行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项课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专业课有《田径》、《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运动保健》、《运动生理》、《运动解剖》、《体育游戏》、《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方法论》等;专业选修课为《少儿篮球》、《少儿排球》、《少儿足球》、《少儿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功夫扇》等。与“体医结合”相关课程目前除了专业选修课《保健推拿与按摩》外其他课程基本没有。经过访谈发现,学生基本没有能力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所学的“体医结合”的相关知识较少,尤其有关医学的课程开设较少,仅限于课堂、书本和教师上课时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具体操作的机会很少。体育教学结合现代医学、中国传统医学进行授课的很少。课题成果KETICHENGGUO现有教学只能传授学生专门的体育技能,未能涉猎有关医学知识,未能正确地、科学地指导人们进行体育活动,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指导人才。

阅读全文

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研究

摘要: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就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内容与属性进行了探讨,在对其发展背景及主要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养老;运动服务;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益增多,并呈现出速度快、基数大、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使得老年人照料、医疗、福利负担愈加沉重。居家养老符合国情和人情,是社会和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我国逐渐形成“9073”“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6%-7%社区养老、3%-4%机构养老。基于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述

1.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念

现在学术界还没有针对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明确定义。本文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体育服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定义为“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满足老年人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包括入户和户外服务[1]。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社区体育、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1.2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内容

阅读全文

卫生健康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9年,卫健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为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医联体、信息化、特色专科建设、乡村一体化管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一系列工作,提升了基层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实现了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现将2019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2020年工作谋划总结如下:

一、2019年重点工作

(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效显著

2019年,卫健局作为全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牵头单位,在深入推进卫健系统病媒生物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管理、“四小行业”综合整治等工作的基础上,紧盯标准、细化责任、持续发力,全区的创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达到国家暗访评估标准。在宣传发动方面,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创卫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干部群众参与创卫达到8万余人次。举行了1500余人参加的创卫冲刺攻坚暨“党员先行•全民创卫”启动仪式,在居住区、人员密集场所发放创卫倡议书5万余份,全面提升了市民知晓率和支持率。在垃圾清运整治方面,组织开展全区垃圾清零行动,2019年8月份至10月底共排查清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积存垃圾33000余方,国省干道、高速、铁路、绿化带及河道周边垃圾42000余方,一些存在十几年的垃圾死角、陈年积弊得以清除。在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工矿企业整治方面,对主城区198个居民小区、全区265个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成立了6个由科级干部带队的专职督查组进区入院检查督办。7月份以来,共排查问题点2668个,目前已整改完成100%,清理居民小区、工矿企业等封闭区域内积存垃圾24000余方。在市容市貌管理方面,强化道路清扫、落实“门前三包”,全面清理占道经营和私搭乱建等“十乱”乱象,1500余家沿街门脸进行了搬家式大扫除、大消杀。在市场规范方面,投资760余万元对海山市场进行了综合整治;进行每日消杀,垃圾随产随收、日产日清,污水入管网。在病媒生物防制方面,邀请健康教育所和疾控中心的专家,对病媒生物防制的14大类孳生场所涉及的10个部门进行了多次的集中培训,并现场进行了督导指导。对学校、医院、公园、绿地、公厕等重点场所进行了专业的病媒消杀,消杀面积超过210万平米。在“七小”整治工作方面,对主城区741家“七小”商户严格执法、以查促改,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600余份,发放《责令改正通知书》150份,强制查封门店、设备设施40家。“七小”商户整体创卫达标率已超过95%。在巩固创卫成效方面,从2019年7月份开始,坚持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带队到创卫一线开展志愿活动,每周五下午各机关单位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全面清理机关内外环境卫生;每周六利用半天时间,区直各部门到分包居民小区开展志愿活动,清理小区内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每周日上午,组织各单位到主城区背街小巷、老旧企业和拆迁区,轮换分包进行义务劳动,清理垃圾杂物,整治“十乱”。两个月以来,参与义务劳动和志愿活动已超过30000人次,对主城区198个居民小区和699条背街小巷实现了全覆盖。

(二)医疗联合体建设持续深化

在2018年组建的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基础上,印发了《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扩大了医联体建设范围,明确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区中医院、区妇幼院为协作,14家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医共体。一是在技术协作上抓好合作帮扶,由牵头医院派驻中层以上或主任医师到基层卫生机构负责管理和坐诊。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院分别与14所乡镇卫生院签订了技术协作等协议。通过人员派驻,不仅提高了医共体内基层卫生院管理水平,同时还提高了医院的业务水平。二是在财、物管理上,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专门成立了财管中心,中心主任由人民医院财务科担任,负责对下属各乡镇卫生院的财、物方面进行集中管理,强化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加大医共体核心指标运行监测力度,及时进行预警干预,确保医共体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在技术指导上,做好由上而下的技术下沉。一方面依托人民医院,成立了区护理、院感、病案、急诊急救、内分泌、药学、检验、影像8个质控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各医院业务质量控制指导;另一方面今年从医共体牵头单位抽调内科、妇科、药剂科、检验科等科室骨干力量,共21人,其中人民医院11人,中医院4人,妇幼院6人,下派到基层卫生院开展业务工作指导。通过人员、技术的下沉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质量。

(三)信息化建设更加便民惠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