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量化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气工程课程质量管理探究
一、课程设计指导基本流程
课程设计的指导流程包括:“课程设计出题”阶段和“课程设计选题”阶段,要求在教学开始前一周之内完成。“课程设计准备工作”阶段要求在教学周第一周前两天完成,指导教师对学生所需参考文献提出要求,提供部分资料,指定课程设计所用辅助设计软件。
“课程设计指导”阶段不少于十天,指导教师定期安排学生集中,针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指导。“课程设计提交”阶段在课程设计第二周最后两天进行,指导教师检查课程设计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满足要求的令其修改补充,满足要求可打印提交。“课程设计考核”阶段,指导教师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打分。
二、质量管理量化评分体系
课题所提出的量化评分体系采用百分制:学生出勤率占30%,论文撰写规范占20%,论文内容占50%。每部分评分分为3档,具体内容:
1.出勤(30分),考核学生出勤率。A档(20-30分)全勤或个别请假缺席;B档(10-20分)部分缺席;C档(0-10分)多次缺席。
2.论文撰写规范(20分),重点考核论文格式是否满足写作规范,论文字数是否达到要求。A档(15-20分)论文大部分满足撰写规范;B档(10-15分)部分不合要求;C档(5-10分)多处不合要求。
成果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指出了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一次综合性实践环节,其教学目标和方式与其他普通课程显著不同。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下,基于成果导向的理念和毕业设计的实施特点,秉承“过程管理、定量评价、持续改进”的原则,对毕业设计建立了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其主要实施逻辑流程为:确定课程目标;反向设计毕业设计实施环节和评价单元;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式和成绩构成;计算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提出各评价单元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成果导向;本科毕业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可持续改进
1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改革的意义
经历了4年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即将离开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训练环节,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毕业设计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2]。课程是工程教育的基本载体,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实现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3]。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下,为了支撑所建立的基于成果导向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需针对理论课、实践课建立 相 应 的 课 程 目 标 评 价 体 系。然而,在过去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中,由于课程目标不明晰、考评方式相对单一、缺少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因而不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4]。所以,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对于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至关重要,是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本科一流专业建设中的一块基石。
2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
在我国,按照惯例,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第8学期,即从3月开学一直持续到6月直至毕业前夕。一般都安排有调研、开题、设计(或实验)、绘图(或撰写论文)、翻译和答辩六大环节。在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中,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可承担多个毕业要求,比如: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工程与社会、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等。因此,评价毕业设计的训练成果,需立足于“过程管理、定量评价、持续改进”的原则,从多目标、多角度、分阶段来实施。
2.1评价方法
本科生毕业应用心理学论文
摘要: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为例,对毕业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方法、写作规范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本科生
一、毕业论文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
1.选题性质
对2015年—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性质和类型进行频数统计,选题研究性质以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为主,每年所占比例均为50%以上,科研课题和基础研究较少。选题类型除了1篇设计型以外,其余全是学术论文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研究、实验设计等设计类课题明显较少。
2.选题内容
情感分析的轩逸汽车销售策略
在电商无限发展的今天,面对着庞大、不规则的网络评论文本数据,如何从中寻找出对企业制作销售决策有用的信息,已成为当下各大商家的关注热点。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试图挖掘出对支撑车企制定或改善销售决策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论文主要引用BERT模型并计算相关指标值,同时利用ROSTCM6软件对负面情感文本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超过半数购车车主对轩逸汽车的态度明显持积极情感,即该品牌汽车得到了多数使用车主的认可。最后,还运用了4Ps营销理论对情感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代步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综合方便、舒适等条件下,汽车便成为了广大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汽车产销分别为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产销量在全球连续领先。据太平洋汽车网销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热度最高的车型为东风日产系列的轩逸牌轿车,其2020年1~12月总销量在各大轿车车型中排名第一,在紧凑型车车型中排名第一,综合太平洋汽车网所提供数据分析,轩逸牌汽车已经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本文将东风日产系列中的轩逸轿车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获取太平洋汽车网上的轩逸轿车论坛相关评论文本信息,并对这些评论文本信息进行预处理后,分析出消费者对该型汽车产品的积极、消极或中性的情感,引用BERT模型算法并进行指标值计算,利用负面情感分析和词云分析挖掘出消费者对车型本身的关注点,最后结合4P营销策略和情感分析结果,对车企提出相关建议。论文研究有助于对有购车需求的潜在消费者提供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还对汽车商家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情感倾向、改善产品和服务、制定正确的销售决策和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2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情感分析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都更偏向于社交网络(诸如微博、微信等)的文本情感分析,专门针对汽车行业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由情感分析展开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论述。情感分析又称意见挖掘,是对有感情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在国内,情感分析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有对微博等社交网站评论进行情感分析的,也有对互联网上某一具体产品的评论文本进行细腻度情感分析的,一些学者更是专门针对汽车领域,就消费者消费价值取向与对汽车产品的情感倾向等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苏菊芳通过对图书馆读者的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得出图书馆读者情感极性从而采用本体的形式构建图书馆读者情感画像库,为读者的个性化推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实现了读者的情感知识语义检索与共享[1]。杨立公等则以文本颗粒度为视角,从情感词抽取等五个方面对文本情感分析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当前情感分析系统准确率不足的问题[2]。王献伟结合了Spark平台提出应用文本情感分析来挖掘商品评论中的特征属性信息,选取了京东商城上行业排名前五的智能冰箱评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评论语料中智能冰箱各属性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获取各属性在市场上的褒贬评价[3]。周立柱等则对情感分析的研究对象和目标进行了定义,详细地回顾和分析了主要的处理方法,简要的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情感分析问题,并对情感分析现有的成就、不足和挑战进行了总结[4]。王琛则通过获取了商品以及电影评论数据,提出了Word2vec的情感分析方法,并设计实现了一个在线实时情感分析系统,方便了用户实时查询,具有可操作性、准确性、直观性等优点[5]。
3BERT模型
DevlinJ等于2018年时提出了BERT模型,并指出模型是一种NLP领域的与训练模型。BERT模型的核心内容是找出目标文本中每一个词汇与其他任意词汇的关系,在这基础上,将词汇与句子中或文本中其他词汇的联系充分表示出来,即BERT模型能更清楚地展现出词汇在上下文的不同语义。其中,E1,E2,…EN表示需要进行训练的目标文本中的文字的输入,在经过编码层的双向的Transformer编码器后,输出的就是目标文本的向量化表示结果,即T1,T2,…TN分别对应输入字的向量化表示结果。BERT语言训练模型和其他模型相比,层数更深,对词向量表示的结果更加泛化,能够对目标文本中的任意词汇或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详细地描述。但由于BERT模型在向量化时是经过编码层的双向Transformer编码器所进行操作的,其输出结果中的词包含了该词在其他句子中的所有语义,这对预测结果会产生影响。为解决此问题,BERT模型提出了两个预训练任务模型:Masked语言模型(MaskedLanguageModule,MLM)和下一个句子预测(NextSentencePrediction,NSP)模型。
医学科研评估指标诌议
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解释事物内在规律和本质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工具和手段,对研究者所用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可以迅速了解某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比重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目前对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估指标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两者合计占研究总量的83%,另外17%是概念研究、理论研究以及国外研究的介绍等。可以发现目前开展的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中,对于基础概念、理论以及国外的评价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主题分析绩效,单纯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包括成绩和效果。“成绩”强调对行为或活动的客观测量,“效果”则关注这种行为或活动影响的主观评价。绩效则是对二者的综合,即产出和结果的统一。从普遍意义上而言,绩效评估就是对行为或活动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经济、效率和有效性维度的测量,以判断其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下面从微观视角出发,就已有研究的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整体上把握我国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估指标研究的重点及方向,厘清优势及不足,指导今后的研究。通过对23篇文献的认真研读,根据研究者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基本上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投入产出量化评价;一类是结果式评价。未考虑投入因素,其中包括量化打分评价,也包括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总结式的结果评价。基于绩效的概念,结合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应该加强对项目结果的评价,尤其是临床应用类的医学科研项目,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性,其科研成果对公众健康和医疗能力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是衡量其项目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根据上述指标在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显示最常用的投入指标是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这与评价数据的可获取性有很大关系,其中人员投入,主要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人数;经费投入,指项目实际支出经费数。该部分指标全是量化指标,因此在评估实践中一般是将各级指标数据值根据权重进行加权求值,或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投入对于产出的影响。产出指标要素分析基于绩效的概念,产出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是对23篇文献中的产出指标要素进行提取、归类统计的结果。通过统计发现,对于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评价,不少文献中直接采用了一般科技项目产出评价的指标,如论文、专著等。但是实际上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不同于一般科技项目的产出,而且研究类型不同,产出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基础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主要是论文、专著等,而应用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除论文、专著,还将包括专利、获奖、技术规范标准、新的诊疗技术方法、一些适宜技术等等。但是在该23篇文献中,都没有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类型进行具体的说明区分。产出部分的指标,都是属于可量化的指标,因此文献中的产出数据的处理一般也都是进行加权求和。结果指标要素分析在指标要素梳理提取中发现,有一部分指标不属于投入,也不属于直接产出,而是面向结果的评价指标,如项目管理能力、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成果推广情况、科研成果成为政策依据、促进学科发展、改善生命质量等的评价,也就是研究活动或研究成果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对这些指标进行明确划分,而是将其散落在产出中,或统称为项目评价,本文将其归为绩效概念中的结果,也就是医学科研项目的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个维度:组织管理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医学领域的科技研发与公众健康直接相关,因而其在医疗水平和市民健康方面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绩效评价中占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效果和影响的发挥相对于产出而言,具有时间滞后性,因此该部分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目前多数文献中避开了对结果的评价。其中只有一篇文献“后评估体系在国际防盲合作项目中建立的探讨”,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并按照国内外科技评估的趋势,淡化评估指标、突出评估议题,从“项目适当性评估、项目的效果与效率评估、项目技术的后评估、项目财务的后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项目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6个方面,用举证的评估策略形成评估结论。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4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从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文献数量来看,针对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从1998年以来,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领域的期刊论文年均不到2篇,其中最高5篇,有三年甚至没有相关文献发表。这说明医学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有待继续推行,相关研究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方法相对局限,应开展广泛的调查从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和综述为主,但是多数文献的实证研究,是对一般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综述后,利用医学科研项目数据进行实证说明,这未能从医学科研项目本身的特征出发。因此,建议应在深入分析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一般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医学科研项目自身的特征,进行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因为国外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早,在医学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价实践,因此,建议加强国外医学领域评估方法与内容的引进,而且有必要对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广泛的实证调查,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符合医学科研项目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内容单一,以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为主从研究主题的统计结果来看,虽然产出、结果评价指标均有所涉及,但是整体以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为主,效率评价可以看作是绩效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绩效评价的全部,从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角度来讲:1)未进行分类评价。按照最常见的科研类型划分,医学科研项目可以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发展研究类,不同的研究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因此绩效评价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是在23篇文献中,未体现分类评价的思想,建议后续研究应该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类型进行具体的说明区分。2)过分强调量化指标。23篇文献中,只有1篇文献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其余文献都选取了定量评价指标。定量化评价方式,虽然具有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效率、可计量可比较等优点,但是同时具有很大弊端,一方面与医学科研项目的实际绩效不能完全相符,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定量化评价将激励短期行为,引发学术泡沫。因此,建议后续研究中绩效评价应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做到真正的理性评价。3)未关注社会效益。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疾病防控能力,降低医疗负担,增强人们的健康水平,因此,社会效益是衡量医学科研绩效的最终标准。但是从目前的23篇文献来看,均未将社会效益作为重要部分进行设计。因此,建议后续研究应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如社会效益时间滞后性的处理方式、数据如何获取等,并且应该多借鉴国外的评估实践,从而更好的做好评价工作。#p#分页标题#e#
作者:王艳芳 白波 单位: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所谓定量评价也称量化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被评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定量方法虽具有客观化、精确化、便捷化等优点,但由于它忽略学术评价中某些对象难以量化的品质和行为,不易对评价结果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映。而定性评价则是利用同行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着重从质的方面分析和把握某一事物的属性,容易受个人价值观、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影响。讲到同行专家定性评价时,以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周发源为主持人的湖南省“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认为:“同行评议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评价方法,亦有其主观性、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局限。”“同行评议往往可能受到专家学识、见解以及评估过程中态度、感情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当评审专家职业操守出现问题时,同行评议就难以保证评审的公平和公正。”[2]以上关于定性评价局限性的分析,十分准确。正因此,凡是科学的、合理的、公正的学术评价,必然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事实表明:定量评价大都渗透着定性评价的结果,甚至以定性评价为基础,而定性评价则大多以定量评价为前提、为参考。考察近年来学术评价的实践,量化评价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些纯客观数据的简单综合,其实在这些客观数据的背后几乎都程度不同地隐藏着同行专家的主观评价,从未脱离定性评价。如果稍作分析,我们就可清楚地看到:在定量评价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除极个别负引之外,大多都是反映了同行专家、学者在阅读期刊过程中,对有价值、有水平的文章及其观点、材料、分析论证的一种肯定。而论文的被转、被摘,也大都是经过了文摘报刊编辑、负责审稿的编委等同行专家认真审阅、精挑细选,具有较高水平、较大价值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同行专家的认可。而论文获奖、期刊获奖,虽近年来在实践中也出现过某些不公正问题,但总体而言,各级各类的评奖无不是由学科同行专家参与评审完成的,更是直接体现着学术共同体对被评对象质量和价值的判断。另外,点击率、下载率的多少更反映着同行学人对某一期刊关注、阅读及认可的程度。实事求是地说,对期刊量化评价的结果,应当说是对编辑出版原刊的编者、文摘期刊的编辑、阅读期刊的读者以及期刊评优的专家等学术共同体评价意见一次次累加综合而成的产物,而并非只是与专家、学者无关的冰冷的数字。由此可见,一般化地将量化评价排除在学术期刊评价之外,从而将量化评价与学术共同体的定性评价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关于定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十分关键。目前,我国在核心期刊评价中,有多指标评价与单指标评价两种体系。[3]两种体系各有优劣,但相较而言,我比较赞同多指标体系。虽然引文法能比较客观地呈现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但摘转率、获奖率等同样也是反映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有鉴于此,量化评价应尽量采用多指标体系。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始终比较赞同学术评价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所主张的“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应当坚持国内外通行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他曾讲到:“常用的载文法、文摘法、引文分析法、读者利用率等等文献计量法与专家意见法,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国内也有十多年的经验,可以说已比较稳定,成为必备的方法。在期刊评价中,定量评价具体明确,但单纯依靠数据,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评价宏观、全面,但单纯的定性评价,则有相当的随意性、主观性。”[4]由此看来,惟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结合起来,才是评价学术期刊可以互为补充、科学合理的优化的方法。
二、学术质量标准与期刊影响力标准
在以往的学术期刊质量标准中,期刊的学术水平与期刊影响力混搭在一起,统称为学术质量标准或业务标准。其实,仔细分析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与期刊影响力,应是两个既有密切关系但又有很大不同的标准:首先,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质量是期刊自身固有的质性,而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则是期刊学术水平、学术质量以及政治质量、编辑出版质量的延伸表现,是由期刊各项质量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质量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某一学术期刊,可能水平很高,但由于其学科属冷门问题、偏门专业,就不易产生较大影响力。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苏志中教授曾在一次会议上讲到,《北京大学学报》曾发表过一篇蒙古学研究的论文,他估计当时国内对该文有兴趣的人可能非常之少,然而就是这篇国内少有人关注的文章,却引起了日本学界有关专家的重视。据说,当年某日本学者访华团到访中国,首先打听并提出要拜访的是该篇论文的作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研究论文,就常遇到校内外某些学人质疑,认为此类文章不会有人读,大多数人也读不懂。可见,由于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常会影响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大小。另外,某一学术期刊可能学术水平很高,但因其主办单位名头不大、出版地域较偏等种种外在原因,也常常限制其难以产生较大影响力。此外,学术期刊的外在形式(包括论文题目的醒目与否、刊物装帧设计、印装质量等因素)以及传播渠道、发行方式、宣传力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影响力。可见,期刊的影响力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与期刊的学术水平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同时它还要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并非一个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力就必然大;一个水平不高的学术期刊影响力就必然小。由此,设计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标准及指标,应将学术质量与期刊影响力分开作为两大标准。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体现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论文被重要文摘报刊的转摘率,论文的获奖情况,等等。关于期刊影响力,1996年新闻出版署评价标准中只列举了产生重大社会实践反响的论文,而未提到产生重大学术反响的论文,[5]有失偏颇。其实,期刊影响力既包括发表后引起国家或地区党政机关重视、被有关领导批示采纳其观点、结论,产生较大经济社会效益者;同时还应包括发表后被引频次高、影响因子位居本学科专业前列,或同时被几家权威文摘报刊全文转载,或获国家、地方政府高层次、高等级奖项者。评价学术期刊,应增设期刊影响力标准,使之与期刊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一起作为评价学术期刊的四大一级标准。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指标,我认为主要有3个:其一为期刊的社会信誉度,评价指标包括期刊获国家、省部以上政府期刊奖、出版奖,被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库收录,被国内外重要媒体、著名专家公开评价等。其二为学术及社会实践影响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期刊发表的论文产生了重大学术理论反响,如年度被引频次排名本学科专业前列,或一篇论文同时被多家重要文摘报刊转载,或获省部级以上高等级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等大奖。二是期刊发表的论文产生重大社会反响,如有关论文引起党和国家及地区党委、政府重视,论文的观点、结论被省部以上领导批示,党委、政府采纳,产生突出经济社会效益。前者如上世纪50年代《文史哲》发表李希凡、蓝翎评论《红楼梦》研究的文章所产生的重大学术理论反响,《光明日报》70年代末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巨大影响力。后者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发表后受到时任陕西省长批示,省市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落实其关于恢复秦岭北麓生态植被、以从根本上解决西安供水困难的建议;著名唐史专家牛致功先生《论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从长期流行的8朝、9朝、11朝、17朝说等众多观点的分析考辨中提出13朝说,被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采纳作为对外宣传的标准说法。惟有如此强调对具有突破性价值的代表性论作的评价,才可能准确把握期刊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其三为读者认可度。评价某一期刊,读者欢迎不欢迎应是根本的标准。在以往的学术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价实践中,对读者、市场的认可程度多有忽视,这是重要失误。评价读者认可度,其指标主要包括对期刊印刷版的国内外订阅量、发行量,读者网上的点击率、下载量,以及中国知网等海内外传播情况等的考量。
三、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
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评价包括学术期刊评价。学术期刊评价是以考量学术期刊质量与学术期刊编辑者办刊水平为对象的评价活动。评价的目的在于考察期刊质量与期刊社(编辑部)办刊水平,总结办刊经验,找出办刊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术期刊社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办刊水平。学术期刊的评价按被评对象与评价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评价期刊的质量,二是评价期刊社的办刊水平。前者如学术期刊评优等,后者如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评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遴选等。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以往多以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四个方面为质量标准,从内容到形式对期刊进行全面的质量衡判。而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评价,除了对期刊本身质量做出评判外,还要对期刊的办刊条件(如主办单位重视与支持的程度,经费与办公条件及人员配备情况等)、编辑部建设与管理水平(如编辑部工作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规章制度建设、工作考核与管理状况等)、期刊社经营效果等做出综合评估,以评价其办刊能力、办刊水平与绩效。正是基于上述任务的特殊性,评价学术期刊的主体应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相关学科专家,二是学术期刊编辑专家,三是期刊出版管理专家。由此三方面专家组成的评价组织,应就是学术期刊评价的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是以学术标准为尺度,对学术活动做出水平与价值判断的过程。学术评价包括不同的类型,主要有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含学术成果评奖、学术出版稿件的评选)、学术研究人员的评价(包括教学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各层次优秀人才选拔、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及业绩考核)、学科评估、学术机构评估以及研究课题立项的评审与结项验收等。学术成果的评价主要是评判成果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学术人才的评价主要评判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及学术贡献;学科评估主要评判某一学科团队科研水平、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及科研创新能力;学术机构评估主要评判学术研究组织整体科研水平、学术贡献及科研创新能力。各种类型的学术评价,其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及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所有学术评价的基本依据还都是学术研究成果。由此特点决定,学术评价的主体应是相关学科专业造诣精深的专家。深入认识、理解学术期刊评价与一般学术评价的异同及特点,对于研制科学、合理且具可操作性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案、办法和标准,深入开展学术评价理论、实践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术评价主体,近年学界十分强调学术共同体评价,这无疑对摒弃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行政主导为主的学术评价制度,将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是重要改进。但是,对于学术期刊评价来说,虽评价的主体主要应为学科专家,但绝不能排斥期刊编辑专家及期刊出版管理专家;多年来各省区市举办的各种期刊评优,教育部名刊名栏评选以及国家出版奖的评选实践也充分证明,期刊评价离不开期刊编辑专家和出版管理专家。
四、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科研能力论文:七年制临床儿科科研能力探析
本文作者:胡瑜 杨妮 尚云晓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工作现状
目前已经形成双语教学、双语测试、滚动淘汰的专业教学特色。连续十届七年制毕业的医学生都呈供不应求的状态。因其工作后各方面表现突出、成绩斐然,目前大部分成长为本学科的青年骨干,其中一些已成为专家级学术带头人,或成为专业和领导能力兼备的新一代管理人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2]。从1998年开始,七年制的招生规模开始扩大一倍。2001年以后招生规模更是比最初增加了十倍。2005年开始,为体现我校的儿科优势,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出儿科方向,专业培养从事儿科疾病防治和儿童保健工作及医学研究的儿科医学专门人才。目前,第一届毕业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已经毕业走向临床工作岗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大批同年毕业的七年制学生与统招的硕士研究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虽然七年制学生基础条件好,阅读外文文献能力强、速度快、理解好,但由于学制的限制,在其培养的最后2年才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且注重在临床各科室的轮转,科研水平反而不高[1]。因此,如何让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及早建立科研平台,让他们及早进入科研角色,将对日后科研思维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加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国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医学生是参照统招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进行培养。在五年级的下半年开始进入生产实习第一阶段,六年级开学时开始选择专业,即自己的硕士研究方向,进入生产实习第二阶段。目前七年制医学生在选择专业后撰写综述及科研设计的能力普遍不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状态;由于毕业仅剩不到两年时间,倘若进入状态较晚,势必影响选题的难度和最终的科研质量。多年来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习惯于临床回顾性总结发表低质量的文章,很少进行前瞻性科研管理设计。鉴于此,学校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学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生产实习第一阶段即为他们选择一名“临时导师”,进行“一对一”训练,及早提供查阅文献、综述写作、科研设计的平台,大大提高其选择专业后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3]。让学生在进入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前,即已了解所属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自己的科研方向,从而有目的地学习及研究,更早转化为成果[4]。随着本校医院诊疗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必须充分利用附属医院有大量患者来源和日益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以及目前国内外的信息网,加大对七年制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争取在国际上发表高素质的文章。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学科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中国医科大学的七年制(儿科方向)医学生提前半年进入科研状态后,每月定期安排1~2次科研方面的讲座。重点邀请本专业杰出的青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讲授科研能力对每个医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建立临床科研思维、如何选题、如何立题、如何书写科研设计等;邀请图书馆工作人员讲授国外电子文献全文的查找与获取、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的应用及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等;并定期邀请国外学者进行讲座[5-6]。同时医院图书馆配备有42台电脑,每天早8点至晚9点均免费开放。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查阅全文[7]。学校要求学生在“临时导师”的指导下,每人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及科研设计。要求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4500字,参考文献应当在25篇左右,中文参考文献不多于2篇,近5年文献不少于80%,且通读原文。通过查阅文献和书写综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了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动态,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同领域中其他研究人员的科研思路与方法,为其今后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最后,学校会组织专家对学生上交的文献综述及科研设计进行量化评定,评选出优秀者若干,对学生及其“临时导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七年制医学生正式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后,学校会加强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会组织专家进行开题报告,对学生课题的选题、文献查询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潜在创新点提出意见,以保证论文选题方向的正确性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使论文工作顺利实施。教育部规定七年制医学生毕业时需要提交1份完整的毕业论文,这就要求七年制学生必须具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在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中,由导师对其论文中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把关,对其文字表达进行指导,对学位论文的格式进行规范,通过认真的修改、再修改,直到学生写出合格的论文为止[8]。七年制毕业生只有通过学校基础医学院专家组织的论文初审后,才可以参加正式的学位论文答辩。科研训练的最终呈现是学位论文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的公开发表是对学生科研综合实力认可的标志性成果。为鼓励学生,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发表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ncecitationindex,SCI)收录刊物上的论文或有突出成果的学生给予重奖,对其导师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在国内3类以上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也有相应的物质奖励及毕业留校政策倾斜。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文章的版面费,科研处给予全额报销。良好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9]。
教育部一级学科投稿期刊建设实践探索
2015年8月18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该方案。这一方案是我国继“211”、“985”工程之后,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导实施的教育发展战略,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三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特别强调要以学科为基础,充分利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图书馆参与高校的学科服务,采用SCI、ESI、JCR、InCites等多个数据库作为信息源,利用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分析方法对高校科研成果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和数据深度挖掘,为促进学校更多学科加速进入全球前1%、更多学术论文成为高影响力论文,推动学科发展作了大量的情报分析工作。本文整理高校科研成果,根据教育部一级学科对大学学术论文进行标引分析,从角度分析期刊影响力,建设学科投稿期刊目录信息,为高校学术发表期刊选择提供信息支撑;以学科为例进行数据梳理,结合科研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期为高校教育部一级学科学术影响力发展提供参考。
1设计思路
1.1服务目标
发表学术论文,学者既关心投稿的成功发表,也关注后的被引次数,被引次数涉及个人、学科、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是期刊关注的目标,目前期刊影响力的各种量化指标也是由论文的被引次数来计算的。从作者角度要考虑更快速、更适合自己学术水平的期刊,从期刊编辑部角度要考虑哪些论文的内容更切合学术热点,更能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为提高论文影响力,本文投稿期刊主要考虑SCI源期刊、高被引论文的来源期刊,同时考虑期刊出版周期、中国作者的友好程度等因素,根据已发表学术论文对应期刊影响力的主要指标编辑期刊投稿指南,为科研人员提供适应本校的投稿期刊目录信息,利用不同指标标注期刊推荐的级别。
1.2期刊界定
学术投稿通常会选取具有高影响力的高水平期刊。期刊影响因子是期刊影响力的主要量化指标。由于期刊的影响因子每年都有变动,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具有可比性。JCR根据影响因子的大小,按学科将期刊平均分为四个区,如Q1处于前1/4区域,Q4处于后1/4区域。本文高水平期刊通常界定在Q1、Q2区域,但由于高校有大量的硕博士,本文对Q3和Q4期刊选择指标进行信息补充,以满足不同层次期刊投稿需求。期刊的论文被引百分比反映该期刊论文被引的几率,论文被引百分比越高,期刊的零被引率就越低,由于高校学科有习惯性投稿期刊,从期刊的论文被引百分比可以分析高校投稿的合理程度,引导科研人员向被引较高期刊进行投稿,以提高学校论文的被引率。在分析期刊被引过程中,本文对Q3或Q4期刊,若本校论文被引百分比高于同学科Q2期刊均值,该期刊也纳入推荐期刊。ESI数据库提供有学科被引前50%的期刊,这部分期刊在分析过程中与本校的高被引论文所属期刊略有不同,本校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覆盖JCR的四个分区期刊内,由于期刊是跨学科收录,需具体考虑该高引论文收录期刊所属学科,在期刊信息中备注高被引论文期刊,以增加期刊的推荐程度。学科论文在期刊中的百分比,录用多学科论文的期刊,如“PLOSONE”主要收录医学生物,但也少量收录电气学科论文,这类期刊在目录中备注信息不作推荐。SCI异常期刊,部分期刊为了提升影响因子,大量引用自己期刊的论文,使自引率超过20%,这类期刊往往会被镇压,镇压(suppressed)不等于剔除(dropped),论文依旧被收录,如果不改正,很可能会有被剔除的风险。还有一种情况是SCI互引,如2016年KoreanJournalofMetalsandMaterials引用JournalofCeramicProcessingResearch的论文达21%,这种互引情况会导致期刊的镇压,这类镇压期刊将不出现在投稿推荐目录中。
2教育部学科类别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