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老年医学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研究生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摘要]目的分析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接受老年医学教育的情况及其效果,为老年医学教育和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医院190位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知道复旦大学有开设老年医学选修课”的医学生有67.9%,“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医学生有24.7%,“在老年科实习或临床轮转过”的医学生有19.5%。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学生或在老年科实习或临床轮转过的学生,在老年医学相关知识方面回答的正确率或知晓率较高。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学生,对老年医学很感兴趣的比例高于未选修过老年医学课程的学生(27.7%vs.9.8%,P=0.004)。结论接受老年医学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老年医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其对于老年医学的兴趣,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或老年医学科学研究的队伍中来。
[关键词]老年医学教育;研究生;问卷调查
人口老龄化是20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老年人口过2亿的国家。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56.3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83.60万人,达总人口的33.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疾病与伤残负担,大幅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水平,对加快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发展老年医学教育提出迫切需求[1-3]。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老年医学发展,设立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为老年医学培养人才。复旦大学在2009年开设第一门老年医学课程《老年医学概论》作为研究生的选修课,随后开设4门老年医学方面的选修课,尤其是《老年医学临床实践》,是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在线课程,2013年开始招收老年医学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将老年科纳入到内科和全科专业医师的轮转要求中,并设立老年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这些措施效果如何,是否能够满足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研究拟通过对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接受老年医学教育的情况及其效果,了解接受老年医学教育是否有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对从事老年医学事业的意愿,以期为老年医学教育和改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照学号随机抽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第五人民医院、金山医院等5家综合性医院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10%为研究对象,共计抽取199名学生。
1.2调查方法
科技期刊编委会和编辑部效率提升
科技期刊编委会是期刊质量的引领者和把关人,编辑部是期刊影响力提升者和品牌塑造者。但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编委会体积庞大、效率低下,编辑部则面临优秀稿源外流、组稿困难、传播乏力等困境。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服务和媒体融合已经向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梳理既往相关研究,结合中文版《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英文版《AgingMedicine》的实践,提出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编委会和编辑部效率提升及协同工作模式,以期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思路。
1现状和机遇
我国科技实力突飞猛进,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与此相应,我国科技论文数量高速增长,被引频次位居世界前列。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推进期刊治理的现代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媒体格局,科技期刊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全媒体出版时代对编委会的效能、编辑出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部与编委会协同工作模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作为国内老年医学界权威性和影响力最高的学术组织,共出版两本期刊,1984年中文版《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2018年为响应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英文版《AgingMedicine》创刊。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既有需要做精做强的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也有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目标。
2存在的问题
科技期刊编委会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效率低的传统编委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编委会结构不合理。编委会专业比例失衡,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编委平均年龄较大,在地域分布、机构来源存在同位重叠的现象。②编委责任意识不强。编委审稿、投稿不积极,编委荣誉化、官员化,编委的社会兼职较多。编委会的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但其共性是对期刊工作缺乏积极性,导致编委会功能形式化、缺失化,编委在期刊工作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1]。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效率低的编辑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编辑队伍缺乏分类分层建设。互联网时代,编辑部内部人员应分成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文字编辑、新媒体网络编辑等不同层次。②期刊编辑的学术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编辑参与专业科研的较少,缺少出版人才培育项目,缺乏出版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
3解决方案
3.1提升编委会效率
中国老年医学发展的问题分析
作者:刘晓红 沈悌 Leng Sean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老年医学中心
老年医学合作项目的成果
1老年示范病房2010年10月,老年示范病房由高干保健科划归大内科管理,并开展门诊和会诊。2010年10月正式成立专科。老年医学组现有医师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各1人、主治医5人、高年住院医1人,护理人员13人。与其他科室合作组建了老年医学团队,包括临床药师、心理医师、营养医师和理疗医师;另外,关系密切的专科有相对固定的医师,组成了有力的支持团队。
2病房床位共24张,其中12张为亚急性病床,主要收治慢性疾病急性加重、老年综合征、复杂病例个体化治疗、术前评估、营养支持、术后康复的老年患者;1年来这些床位的平均使用率97%,周转率2.34。另外12张床为长期照料病床,收治的患者为晚期痴呆、卒中后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病房管理:(1)三级查房+主治医师负责制;(2)病历中增加了老年专科情况,包括老年综合评估(CGA)、用药核查和营养风险筛查等;(3)入院时即制定出院计划;(4)制定了预防院内感染、谵妄、跌倒、压疮等特殊规定;(5)出院小结要求符合转诊医疗的要求。
3门诊除了老年综合门诊的定额数为12~15例/单元。还推出了“一站式”整合门诊,每单元定额数不超过8例,内容包括CGA、用药核查、疾病管理、营养评估和预防建议,并预约普通门诊随诊;1年来共诊治144例,其中>75岁的患者占38%。
4院内会诊在骨科和胃肠外科开展了老年患者的术前会诊101例,对于髋部骨折的急诊患者尽可能在24h内会诊,缩短入院-手术时间,减少衰弱、压疮、院内感染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加速康复,维持功能。与药师会诊多重用药患者,减少用药。会诊需求不断增加。
5多学科团队模式老年科医护人员,医学心理、康复、营养科的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每周1次查房、整合门诊,熟练掌握了团队成员沟通、无障碍信息交流、高效率会议召集等技能。
老年医学金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为老年医学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大健康、新医科的国家战略理念和社会需求,亦为老年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发展契机。老年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国民健康的重要举措。教学质量评价是加强临床医学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老年医学的教学具有内科学普遍性及老年人群特殊性的特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难以真实反映其教学效果。作者在老年医学“金课”建设的基础上,将老年病学的疾病基础理论、实践操作、临床见实习等有机结合,采取考核指标的定性与定量结合,重新设计评价内容,并对上述两种指标进行适当权重分析,提升客观性,减低主观性,最大限度反映真实客观的教学评价效果,创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适应老年医学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通过本文介绍的评价体系的思考,希望能为提高老年医学的教学质量做出积极探索,同时为其他医学临床课程的考核评价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价;体系;老年医学;探讨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的老年人群慢性疾病高发,使得老年医学人才培养较为迫切,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生是关系到国民健康的重要举措。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老年医学仍然是临床教学难点之一,教学评价体系难以保证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在老年医学课程“金课”质量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并建立了一套合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试图引导教学双方的学习兴趣及重视程度,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同时督促教学双方共同努力,提高老年医学教育教学质量[1]。
1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
老年医学教育,不仅要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和心理医学的范畴,甚至还要包含人口社会科学、卫生经济学、老年护理学等综合内容,较其他专科教育具有更高的要求。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老年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医学生要建立丰富的知识储备及整体的医疗观念,能干预处置复杂的病情,做到既有整合观念、又有个体化诊治意识[2-3],这也是老年医学的教学目标。
2我校老年医学教学现状及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医学教育的现状明显不适应国情及社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教师思维局限,课堂照搬内科学模式授课[1,4],普遍缺乏整合、系统意识,没有 老年疾病特点及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概念;学生思想不重视等。有的院校甚至将老年医学设置为选修课,等同于内科学课程教学,按内科学形式考试,考核体系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我校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完全客观评价其教学质量、综合检验其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效果也有限,这也是当前其他医学院校传统老年医学教学体系的共性。主要表现如下[5]。
老龄化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挑战和策略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目前,适老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综合连续性老年医疗服务链条不完整,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协调性较差,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和专业人员不足,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年龄歧视不容忽视。对此,应坚定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打造适老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推行个性化医疗服务计划;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转型;推动老年人无歧视地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创造关爱老年人的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型
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0%;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变轨期,将从缓慢发展转为加速发展[1],也将从轻度老龄化快速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叠加慢性病的流行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多重因素,对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3]。然而,医疗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卫生健康服务供给短缺,老年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涵盖老年人医疗与康复、护理与长期照护等不同类型服务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存在结构性矛盾
1.1老年群体已成为医疗服务需求最高的群体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以及免疫力的下降,面临的健康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老年人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多病共患情况较为普遍[4]。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达55.5%,主要为慢性病,23.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均较2013年有显著的提高。此外,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迅速增加,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分别为40.1%和24.9%,占总人口17.9%的老年人口就诊人次占总就诊人次的45.3%。
1.2多重阻碍造成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
“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探讨
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全省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疗健康、权益保护等老龄工作重点难点,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设施建设、巩固基层基础,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基本完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老龄事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老龄事业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出台《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修订《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老龄事业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制定出台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老年人照顾服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等政策文件,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老年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2%,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政策全面落实,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更加公平可持续。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不断深入。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养老机构总数达到1989家,总床位数16.4万张,民办养老机构新增209家,各类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000余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点10225个。连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加快形成。
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需求和供给探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的需求和供给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结果:黑龙江省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分布较高的年龄段在60~85岁,其中男性的平均年龄为(67±2.34)岁,女性的平均年龄为(72±3.12)岁,对医疗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中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7,P<0.0001)。老年人更希望社区医务工作者能够提供健康咨询、健康饮食和运动指导服务。虽然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认为学习培训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但实际参加过老年医疗/护理方面专业学习培训的医务人员较少(34.03%)。结论:应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相关学习培训工作,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提高老龄健康服务水平,使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老年人;学习培训
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卫生健康服务[1-2]。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开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良好的老龄服务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3-5]。《“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巩固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老年医学、康复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对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其老龄服务能力[6],故本文以医务人员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学习培训的需求情况来反映供给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由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查队伍,于2019年8月—2019年12月对全省13个地市县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近一年在县、区居住,且有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情况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黑龙江省社区医护人员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建设研究》调查问卷,在哈尔滨市4区1县中共选择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对其中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追踪调查。
1.2研究方法。此次针对老年人社区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736份,回收率为98.13%。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情况调查,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同时,对部分社区的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访谈。该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23份,回收率为99.62%。
2结果
医养结合社会实践现状与发展
摘要:通过总结社会医养结合的现状与具体实践模式,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立医院要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主力军,要对公立医院进行组织流程再造,要健全医养结合管理体制与政策,要完善人才供给机制、重点打造居家与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龄化;实践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医疗养护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对医疗卫生保健与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容易突发疾病,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多,他们的医治和疗养护理问题成了很多家庭生活中的难题,因为家庭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自成系统,地理位置分离,老年人生病常常奔波于医院、养老院,家庭之间,求医过程艰辛,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耽误治疗。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老干部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这又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所以,国家应大力提倡医养结合模式,该模式是集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检查与康复关怀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各地医养结合实践的现状
(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颁布了大力推动医养融合的文件,比如,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其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这些文件都要求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开展老年人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报告中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各省地级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融合”的政策。比如,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指出2018年底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制度;河北巨鹿县出台《医养结合、两院融合机构养老试行办法》,明确提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要享受医疗行业的相关政策,要求整合民政、人社、卫计等优惠政策。政府不仅文件,牵头推动组织实施,而且给予资金支持、政策倾斜。比如,2018年国际医疗投融资大会的医养结合机构80强榜单中,排名第一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简称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本身就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它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医院下属的养老机构[1]。另外,排名靠前的非公立医养融合机构即天津静海泊泰医院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天津市政府曾发文要把天津静海泊泰医院(属于康宁津园养老综合体的医院)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很多地方比如唐山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市财政专门安排预算资金160万元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全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服务,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二)各地展开医养结合实践,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