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护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老年医学护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老年医学护理

中国老年医学发展的问题分析

作者:刘晓红 沈悌 Leng Sean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老年医学中心

老年医学合作项目的成果

1老年示范病房2010年10月,老年示范病房由高干保健科划归大内科管理,并开展门诊和会诊。2010年10月正式成立专科。老年医学组现有医师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各1人、主治医5人、高年住院医1人,护理人员13人。与其他科室合作组建了老年医学团队,包括临床药师、心理医师、营养医师和理疗医师;另外,关系密切的专科有相对固定的医师,组成了有力的支持团队。

2病房床位共24张,其中12张为亚急性病床,主要收治慢性疾病急性加重、老年综合征、复杂病例个体化治疗、术前评估、营养支持、术后康复的老年患者;1年来这些床位的平均使用率97%,周转率2.34。另外12张床为长期照料病床,收治的患者为晚期痴呆、卒中后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病房管理:(1)三级查房+主治医师负责制;(2)病历中增加了老年专科情况,包括老年综合评估(CGA)、用药核查和营养风险筛查等;(3)入院时即制定出院计划;(4)制定了预防院内感染、谵妄、跌倒、压疮等特殊规定;(5)出院小结要求符合转诊医疗的要求。

3门诊除了老年综合门诊的定额数为12~15例/单元。还推出了“一站式”整合门诊,每单元定额数不超过8例,内容包括CGA、用药核查、疾病管理、营养评估和预防建议,并预约普通门诊随诊;1年来共诊治144例,其中>75岁的患者占38%。

4院内会诊在骨科和胃肠外科开展了老年患者的术前会诊101例,对于髋部骨折的急诊患者尽可能在24h内会诊,缩短入院-手术时间,减少衰弱、压疮、院内感染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加速康复,维持功能。与药师会诊多重用药患者,减少用药。会诊需求不断增加。

5多学科团队模式老年科医护人员,医学心理、康复、营养科的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每周1次查房、整合门诊,熟练掌握了团队成员沟通、无障碍信息交流、高效率会议召集等技能。

阅读全文

老龄化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挑战和策略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目前,适老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综合连续性老年医疗服务链条不完整,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协调性较差,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和专业人员不足,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年龄歧视不容忽视。对此,应坚定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打造适老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推行个性化医疗服务计划;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转型;推动老年人无歧视地享有高质量医疗服务,创造关爱老年人的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型

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0%;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变轨期,将从缓慢发展转为加速发展[1],也将从轻度老龄化快速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叠加慢性病的流行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多重因素,对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3]。然而,医疗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卫生健康服务供给短缺,老年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涵盖老年人医疗与康复、护理与长期照护等不同类型服务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存在结构性矛盾

1.1老年群体已成为医疗服务需求最高的群体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以及免疫力的下降,面临的健康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老年人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多病共患情况较为普遍[4]。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达55.5%,主要为慢性病,23.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均较2013年有显著的提高。此外,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迅速增加,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分别为40.1%和24.9%,占总人口17.9%的老年人口就诊人次占总就诊人次的45.3%。

1.2多重阻碍造成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

阅读全文

老年医学金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为老年医学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大健康、新医科的国家战略理念和社会需求,亦为老年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发展契机。老年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国民健康的重要举措。教学质量评价是加强临床医学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老年医学的教学具有内科学普遍性及老年人群特殊性的特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难以真实反映其教学效果。作者在老年医学“金课”建设的基础上,将老年病学的疾病基础理论、实践操作、临床见实习等有机结合,采取考核指标的定性与定量结合,重新设计评价内容,并对上述两种指标进行适当权重分析,提升客观性,减低主观性,最大限度反映真实客观的教学评价效果,创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适应老年医学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通过本文介绍的评价体系的思考,希望能为提高老年医学的教学质量做出积极探索,同时为其他医学临床课程的考核评价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价;体系;老年医学;探讨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的老年人群慢性疾病高发,使得老年医学人才培养较为迫切,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生是关系到国民健康的重要举措。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老年医学仍然是临床教学难点之一,教学评价体系难以保证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在老年医学课程“金课”质量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并建立了一套合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试图引导教学双方的学习兴趣及重视程度,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同时督促教学双方共同努力,提高老年医学教育教学质量[1]。

1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

老年医学教育,不仅要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和心理医学的范畴,甚至还要包含人口社会科学、卫生经济学、老年护理学等综合内容,较其他专科教育具有更高的要求。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老年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医学生要建立丰富的知识储备及整体的医疗观念,能干预处置复杂的病情,做到既有整合观念、又有个体化诊治意识[2-3],这也是老年医学的教学目标。

2我校老年医学教学现状及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医学教育的现状明显不适应国情及社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教师思维局限,课堂照搬内科学模式授课[1,4],普遍缺乏整合、系统意识,没有 老年疾病特点及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概念;学生思想不重视等。有的院校甚至将老年医学设置为选修课,等同于内科学课程教学,按内科学形式考试,考核体系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我校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完全客观评价其教学质量、综合检验其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效果也有限,这也是当前其他医学院校传统老年医学教学体系的共性。主要表现如下[5]。

阅读全文

老年综合评估在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在老年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综合评估,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试验组满意度、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老年综合评估;临床护理;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长期住院老年患者中选取有多种慢性疾病或老年综合征、并伴有不同程度功能衰退的患者80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8~85岁;试验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65~8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方法:对照组患者不进行综合评估。试验组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方法:①针对老年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我科与软件工程师合作开发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操作性强的老年综合评估应用软件。根据量表的内容、针对性、关联性等,从众多的国际、国内评估量表中选取了13个量表,评估内容包括一般医学评估、躯体能力评估、精神心理评估、社会评估、环境评估、生活质量评估、常见老年问题评估等。②医生、护士、康复师、药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应用评估软件中的量表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定方案、实施、再评估、再调整,循环进行,让患者每一阶段都得到合理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护理。利用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比分析。③护理实施方法:责任护士应用相关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简易智能、跌倒、压疮、脱管、尿失禁等进行评估。第一次评估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及时了解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后进入下一轮评估、干预,不断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解除安全隐患。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阅读全文

护理管理式教育对高血压防治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在防治高血压上的效果。方法:将本社区内参加防治高血压活动的血压异常者纳为研究对象,总计100例,时间区间设为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所有人员均接受高血压的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对比参加活动前后的防治效果。结果: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后,对高血压的有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参加前(P<0.05);通过接受高血压的防治活动后,在限酒、坚持体育锻炼、规律服药、控制食盐摄入量、膳食结构改变等方面的行为改变知晓率明显高于接受活动前(P<0.05);100例血压异常者参加防治高血压活动后,治疗率由参加前的70.00%提高到72.00%,参加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控制率由参加前的36.00%提高到65.00%,参加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在防治高血压上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患者掌握高血压的有关知识,改善不良行为,控制血压,值得在社区中普及。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社区护理管理式;防治效果;疾病知晓率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诱发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控制,则会提高人们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有研究指出,大部分人对高血压的有关知识知晓率较低,这也是导致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医学模式开始由社会、心理模式向社区护理模式转变。现阶段,社区护理服务工作存在护理条件差、护理人员少等问题,加上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思想不牢固,工作主观能动性较差,无法满足目前我国社区患者的诸多需求,所以采取有效地社区护理管理模式非常重要[2]。因此,本文探讨了社区护理管理式健康教育在防治高血压上的效果,具体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在下文展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本社区接受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活动的100例血压异常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人员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2例(52.00%)、女性48例(48.00%);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6.34±13.68)岁;病程1~20岁,平均病程(10.82±3.94)年。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并获取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3]。②所有研究对象及监护人均知情,并自愿参加活动。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②精神障碍者。

1.3方法。所有人员均接受高血压的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具体内容如下:①向参加者说明本次活动一切免费,需要自愿参加,并介绍活动计划,向每位参加者发放安排表,每个月参加3次,1h/次,做到定期开展,以集体授课的形式为主,主要由医师在活动中讲解和演示高血压的知识。②按照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标准制定高血压诊疗及分级管理计划,同时讲课老师需要了解每位参加者的自身情况、不良习惯、并发症等,根据实际条件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另外,护理人员也需要同参加者多交流,帮助他们减少对高血压的担心、恐惧等心理,让他们自己参与到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信任。③在健康教育活动中,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压水平,倡导行为疗法,讲解肥胖、饮酒、吸烟、神经紧张、盐量过高等对血压造成的不良影响,积极指导和改善患者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

阅读全文

床位调配管理系统下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摘要】目的:提高急诊绿色通道运行效率。方法: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收治困难原因,主要存在住院部考核指标重压、抢救室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医院床位供需不平衡、终末患者增多等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床位调配管理系统以及加强急诊自身管理,提高急诊绿色通道运行效率。结果:2021年与2019年及2020年同期比较,抢救室入抢患者数、120急救患者数、经抢收住院患者数、全院危重患者数/比例均增多,滞留抢救室超24小时患者数以及患者平均滞留时间均下降。结论:通过床位调配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急诊绿色通道进行科学管理,进而提高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患者的疏通效率及医院区域内急救影响力,有助于医院实现功能定位。

【关键词】床位调配管理系统;公立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急危重症

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诊患者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接诊、分诊、检查、诊断、抢救及住院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机制。在急诊绿色通道全流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及时安排急诊需住院患者入住相关科室是实施的难点,也是医院管理的难点。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是等级医院评审重要考核内容,《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对医院绿色通道提出要求“有急危重症抢救患者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措施,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

1绿色通道患者住院难点分析

1.1科室自主选择收治患者

在科主任负责制、诊疗组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下,床位成了科室的“自留地”,科室主任、护士长或者诊疗组组长对床位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在平均住院日、抗菌药物管理、医保费用控制等考核指标重压下,部分医生为了迎合医院考核指标,收治患者时会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

1.2患者疑难复杂涉及多科

阅读全文

“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探讨

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全省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疗健康、权益保护等老龄工作重点难点,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设施建设、巩固基层基础,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基本完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老龄事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老龄事业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出台《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修订《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老龄事业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制定出台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老年人照顾服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等政策文件,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老年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2%,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政策全面落实,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更加公平可持续。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不断深入。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养老机构总数达到1989家,总床位数16.4万张,民办养老机构新增209家,各类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000余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点10225个。连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加快形成。

阅读全文

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和策略思考

摘要:目的了解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研究本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结果东莞市失能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存在一系列问题难以解决。东莞市大部分养老机构在医疗护理方面存在不足。结论东莞市在失能老人养老方面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在医养结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政府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养老公共设施配套,改善失能老人养老现状,维护失能老人的权益。

关键词:失能老人;养老;对策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家庭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我国在2001年开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2.5~3倍。据国家老龄委推测,205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4亿人,占总人口的27.2%。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

1.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指以家庭为基础,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支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务,满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3]。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助餐配餐、日间托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平安铃”等服务项目[4]。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