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老年妇女护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双心干预在高血压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干预在妇女绝经期综合征伴高血压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9年1~12月在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伴高血压的患者200例,按照1∶1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出院指导自行回家对症支持,观察组接受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干预。综合护理3个月后评估患者血压及症状控制情况、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reene评分、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高血压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控制收缩压与绝经期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提高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远程信息平台;双心干预;高血压;绝经期综合征
绝经期综合征是指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撤退及遗传、家庭工作环境变化等因素联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异常〔1,2〕,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血压升高也占有相当比例,患高血压的妇女绝经期将面临更高的心血管风险〔3〕。双心医学作为新提出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理念,认为心脏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5〕。同时,近年来由于信息平台如5G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医护人员创造了远程指导慢性病患者的条件,既能给患者创造便利从而增加其依从性,也更方便医护人员诊疗及护理慢性病患者,减轻医护负担,节约医疗资源〔6〕。本研究拟结合远程信息平台与双心护理模式对高血压妇女绝经期综合征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纳入2019年1~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绝经期综合征伴高血压的患者20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50~60岁;②有绝经期综合征典型症状,并经诊断后无需住院可在家治疗者;③根据美国2017年高血压诊断指南诊断为高血压〔7〕。排除症状不典型者,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者,有精神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按照1∶1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指导自行回家对症支持。观察组接受基于远程信息平台的双心护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1.2.1远程信息平台(1)微信平台:建立公众号定期推送绝经期相关知识,包括什么是绝经期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高血压的标准及危害,如何合理控制血压等;建立患者及医患互动微信群,鼓励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互相鼓励并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并获取专业指导。(2)电话随访平台:指定专人轮班负责电话随访患者,主要随访患者病情包括血压控制情况、不良情绪、躯体症状、代谢指标等,且同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指导患者进行改进或维持。(3)网络会诊平台:制作专门网站进行健康教育及医学知识宣传,并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在线会诊答疑。1.2.2双心护理①用药指导:结合远程信息平台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并解答患者用药方面的疑惑,及时了解药物不良反应。②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医学知识科普,并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依从性进一步教育,强化患者信心并维持治疗。③放松训练:通过信息平台推送放松方法如瑜伽、冥想并促进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身心健康改善不良情绪。④强化家庭及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沟通,并通过信息平台与病友沟通,深化对疾病的认识并增强自信心。1.2.3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综合护理3个月后评估患者疗效,测量患者血压,使用Greene量表及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估患者绝经综合征症状及生活质量〔8,9〕;使用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评估患者临床疗效〔10〕,并比较两组遵医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1.3统计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
高校校医院护理论文
1人性化护理服务是高校校医院护理服务的重点
人性化护理服务是语言、爱心和真诚的结合体,人性化护理服务是医院的良好护理服务的基础。做好人性化护理需要职业道德、服务理念、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提升,所以对相关护士进行礼仪培训使护理服务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模式转变,从“看、听、说、做、行”开始培训,体现护士仪态端庄大方、态度诚恳、语言和蔼、健康敏捷、清洁整齐、秀外慧中的优秀品质,护士要学会与患者有效沟通,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人性化护理服务要注意细节,一些候诊地方要有报刊、杂志、电视、开水和一次性水杯,并协助患者服药,同时指明厕所的位置,处置室还要尽可能备有担架、拐杖和轮椅等,为意外受伤的师生提供帮助,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输液床、输液椅、输液杆的牢固情况,发现松懈问题及时报修。随时提醒患者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拖地后放置警示牌防止有人跌倒。在处置换药时,要注意询问患者是否进餐,避免因学生忽略早餐,导致低血糖进而换药疼痛或紧张而引起昏倒。高校校医院患者很多是长期远离家庭的年青学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人性化的温馨心理护理,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安慰使之加快康复,对于中老年教工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人性化的心理护理的介入可舒缓压力,愉悦心情,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2加强高校工作的更年期妇女的护理
高校中女教工非常多,这些女教工在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家庭,而一些工作时间长的女教工也步入更年期阶段,这样工作、家庭和自身身体等的麻烦不断。一些高校高级实验师承担副主任职务,可能出现心理、精神异常,常常有易怒、睡眠障碍、脾气古怪,与人容易发生争执,甚至出现不讲道理、打小报告等异常行为,严重影响了和谐人际关系,而这些人又大多要面子,不主动去治疗,而使精神症状越来越重。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高达76.59%,45~49岁发生率最高,而从学历上看,学历越高,围绝经期妇女心理不良反应的比例越高,其原因知识层次高,思维灵敏喜欢联想,更易产生围绝经期的一些症状,甚至有不同程度轻生念头。一些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除了情绪问题、躯体不适以外,还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要做的事情,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按时作息,白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广场舞等),避免过度劳累。高校工作的更年期妇女应主要以心理疏导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主要给以抗抑郁药、镇静药和补充小剂量雌激素等。护士应是心理疏导的执行者,也是策划者,要指导患者丈夫学习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的方法,让患者丈夫主动给予她们心理上的安慰和理解,鼓励妻子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或娱乐活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应劝解患者子女体谅和理解更年期母亲的苦衷,多了解更年期知识,多与母亲言语沟通,协助其平稳度过更年期。
3护理人员要加强高校教工的运动健康教育
随着饮食条件改善和一些高校教工运动量的减少,一些教工都有不同程度的肥胖和血脂异常,这些异常的身体情况已经从年纪大教工转向中青年教工。除了控制饮食和合理饮食之外,合理科学的运动是消除这一异常身体情况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个体化运动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效果,这需要护士帮助教工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法,详细讲解与运动有关的知识,制定各项运动的目标,如运动频率、时间、注意事项并监督贯彻实施,激励其长久坚持。对于一些肢体运动障碍的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家属和患者指导和教授被动运动技巧,包括活动患者的各个关节,这些健康教育的过程增强了护理人员和患病教工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心灵沟通,提升了患者和家属学习疾病知识的兴趣和疾病知识水平,对患者康复意义重大。
作者:苏春华 单位:北华大学校医院处置室
ICT在护理领域的运用
普利策奖得主、全球化倡导者托马斯•弗莱德曼曾经说过:健康与寿命,不是取决于国家贫穷还是富有,而是取决于思想、技术和治疗,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知识的传递。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在医疗卫生中的应用逐步深入,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健康服务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提供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远程服务,实现人们对个性化健康的需求。护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相比医疗起步晚、技术和组织支持相对薄弱、人员培训相对滞后。现就国内外ICT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护理ICT的发展提供参考。 1ICT的含义和内容 ICT在护理领域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是指通过电信、互联网、无线电、卫星传播等信息接口,利用电话、计算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和其他移动设备,为患者提供非面对面的健康护理服务和健康照顾,其形式包括电话随访、远程医疗、智能手机、健康门户网站等,是护理健康照顾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与综合应用。 2ICT对护理的影响 传统的健康咨询或就医过程大多是在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服务机构,通过面对面联系的方式进行的。随着技术的成熟,ICT技术经历了面对面方式—电话—互联网和卫星通讯—移动医疗的发展和转变,通过远程传感器将患者的临床信息传输到中心枢纽以获得合适的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健康评估、健康促进、护理干预和组织服务等[1],极大地方便了护理过程。新的技术产生新的服务,如虚拟的健康促进部门只需1名护士工作来服务相似疾病患者的群体;医疗网站将允许患者存储信息和访问关于他们健康状况的有关的信息,使患者获得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护士还能够在互联网上通过安全链接就某一患者的医疗社会服务征询其他专家的意见,以制定出更好更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医疗合作等。ICT应用于护理领域的优势与局限性,见表1。 3国外ICT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3.1健康评估 健康评估是医疗护理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早确认患者的健康需要就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ICT健康评估的方式包括:远程提示(与保健专家或其他机构的联系),远程监控,网络的自我评估,便携式移动医疗,临床监控的移动应用程序。英国很早就利用电话为患者提供咨询以对患者进行最初的健康评估,其推行的NHS(英国卫生系统的直播电话服务,是一项保密的电话服务,24h为来电者提供健康建议和当地的医疗保健服务信息等)实施前3年(1998~2001)在英格兰处理了5180000例健康咨询服务,但是Munro等[2]发现大多需求为紧急救护求助,人们将其与急救服务热线相混淆了。研究指出经济社会地位低或老年人只有在发生事故和需要紧急服务时才求助电话服务[3],这表明,富裕的家庭更容易从电话咨询服务中获益。事实上这种社会经济差异的影响还延伸到互联网的使用,Gracia等[4]调查发现,在西班牙,会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自测健康状况显著好于那些不会使用的老人。 3.2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保护和预防工作,是医疗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ICT的健康促进方式有电话、文本、电子邮件等。医疗门户网站传输个性化健康促进方案,还有通过网络广播和博客的护理健康干预等。Fry等[5]系统回顾了19项研究样本量达15000多例关于控制体质量、身体活动和节食的健康促进行为,将定期的健康提示作为干预措施或干预措施的一部分,发现定期提示促使患者开始减轻体质量的健康行为。Bot等[6]在荷兰开展了应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对怀孕妇女的健康干预的研究,发现只能联系到8%的怀孕妇女,文化层次极大地影响这些妇女参与项目的积极性。美国另一项类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能够影响人们在线寻求健康信息的行为: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更长更加频繁,这与其空间可视化能力、定向能力和记忆广度和信息的检索能力更强有关[7]。Prochaska等[8]、Lee等[9]还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会参与性减少,但是对健康状况的社会参与性明显增加,因此有必要将老年人认识能力和网络信息检索行为纳入健康信息网站设计之中。 3.3慢性疾病的管理 ICT同样适用于对慢性疾病和长期健康状况的管理。Rosser等[10]对45项适用信息技术促进慢性疾病健康行为测验进行系统性回顾,其中有53%的支持方式是以网络为基础,这其中又有10项还具有其他技术(电话,网络讨论小组)。Rosser认为,基于自我管理系统的信息技术能够为慢性病监测和传递治疗措施提供实际的方法,以提高所期望的健康行为。还有越来越多的试验报告了多种远程监控技术的优势,包括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长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缓解门诊就诊人数压力等。但是也有Meta研究表明,电话随访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控制和重塑生活方式的支持没有显著性效果,不能够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11]。微软推出过一款远程护理软件SPOTWatch服务,目前己被用在美国50多家养老院,通过此套系统,护士和医生可以提醒老人每天按时服药,并且在出现意外的时候提供解决方案。 3.4ICT与临床护理实践 ICT技术的另一项优势是访问信息的能力。PDA和台式计算机使用者对其使用的设备都有较高的满意度,台式计算机的信息获取量更大,而PDA传送数据速度更快。Doran等[12]在澳大利亚安大略省急救护理医院、提供家庭护理员和基础护理项目的488名护士的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纵向评估,PDA使用者在预期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中有显著提高,尤其是那些长期工作在护理机构中的护士。报告中指出,移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途径能够明显减少搜索信息中的障碍,而移动ICT设备也能保证循证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实现。Ste-venson等[13]调查发现,临床护理人员对电子病历记录并不满意,因为这些电子记录不利于护理操作,而且不能够为护士提供患者的概况,其缺乏实用性不利于患者的安全。护士认为这种记录不支持个性化的护理方式以及硬性规定限制了护士的工作,还有护士认为实际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是繁琐的,不合逻辑、缓慢复杂而且有时并不可靠。Forbes等[14]建议护士必须参与到未来的电子病历记录的设计当中去,并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层次的ICT技术设计中,避免在护理系统的被动局面。尽管电子病历为护理工作带来方便,但是仍旧有护士不愿意使用,这与他们缺少计算机信息技能的培训有关。因此,对于ICT技术或电子病历记录等的成功施行需要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因为有证据表明ICT技术本身的优势是可以让护士所接受的[15]。#p#分页标题#e# 4我国护理ICT技术应用的探索 4.1远程护理服务 张远凤等[16]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建立护患网络互动平台,建立QQ群进行出院随访,定时提醒患者来院复查,定期进行网上健康讲座信息,健康宣教知识,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率和门诊复诊率。还有研究运用远程心电监测技术监控老年人心律和心率变化[17],将胎儿监控系统引入家庭和社区[18]等。然而,基于网络的远程医疗护理监视系统,目前技术发展缓慢,通讯费用昂贵,离“在家或者办公场所随时随刻的护理”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美国的医疗保险可以为远程服务报销,内容包括现场视频会议或通过存储非面对面服务和电话服务等,而我国远程服务多为机构自身或有消费者承担。 4.2信息化护理管理 我国还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当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护理管理流程[19],运用智能化软件进行护理专科培训等。浙江省建立了依托网络平台跨医院、跨地区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最大限度地收集、分析、交流、共享安全信息,但该平台和相关软件设计还不够完善,在未通网的基层医院推广仍有困难[20]。肖晓玲等[21]利用电子邮箱向护理人员护理信息,征询意见和建议,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降低了护理管理成本,密切了护理部和护理人员的联系,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4.3临床护理工作 张晓华等[22]报道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为信息支持平台,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和掌上电脑(EnterpriseDigitalAssistant,EDA),将护士工作站转移至患者床旁,使护士的重复劳动减少,工作时间缩短,有效地预防了护理差错,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满意度。王玲勉等[23]报道解放军第25l医院开发了PDA,护士工作站延伸和扩展到患者的床旁,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将数据直接记录在后台数据库中,跟踪医嘱的周期,确认医嘱实际执行人和执行时间,对医嘱按临床路径进行拆分,直接累计工作量,为绩效考评提供依据,为纠纷的举证倒置提供证据。但是我国PDA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技术支持缺乏、信息量小、更新慢、成本昂贵、开发难度大,目前难以普及。 5ICT的展望 利用ICT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缩小区域资源差异,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图形、动画、文本、语音等,完成护理信息的交流,增加信息占有量,可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可靠、更前沿、更有内涵的课题。2007年,美国医学信息协会指出,护理应着重开展如下领域的研究:个体健康档案框架及模型、电子健康档案及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信息交换指南、系统访问权限等。这对于计算工作量、评估护理风险、制定护理计划、评价护理结果,继而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切实意义[24]。除了已有的远程护理会议、视频教育、健康咨询、采集和护理信息,还可以应用于特殊环境下医护人员无法或难于在现场为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如战地伤员、极地的探险人员、航天航海人员、恶性传染患者、交通事故现场等,远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实现护士对患者24h连续的、全程的、整体的护理,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ICT在护理领域已有众多的应用和对应用效果的研究,但是全面推广电子医疗保健项目目前还不成熟,ICT在给患者及护理人员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服务方式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服务人群的年龄、性别、经济文化因素,提高ICT在临床护理中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基于可吸收缝合线术后愈合分析
讨论
可吸收缝合线是一种相当纯净的生物材料,它有两种优点:一是术后为机体提供短暂的支撑,二是同时通过自身降解被机体逐渐吸收并消除。而缝线的吸收是通过组织对缝线的反应完成的,历程60d~90d,因此,它可能因某种明确或非明确的因素所影响,从而出现吸收不良或根本不吸收等情况。过去主要被用于需埋进人体内部、伤口深部的缝线,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充分利用可吸收缝合线能被人体降解吸收、不用拆线、免除拆线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有良好的抗张强度、生物相容性、吸收好、使用方便的特点,现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腹式手术当中,但发现使用在中老年女性患者中,术后经常出现切口硬结、表面皮肤高低不平等轻度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仅此影响外观,但若不及时干预,严重的切口并发症随之出现。本文通过临床分析,现综合以下影响可吸收缝合线的吸收,从而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点体会。
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至今还在研究之中。多数人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切口长时间的暴露与剧烈的机械牵拉、高频电刀的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绝大多数认为肥胖是造成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女性的皮下脂肪含量普遍高于男性,以腹部脂肪堆积最为明显,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肤皱壁厚度为12mm~20mm,大于20mm为肥胖,小于12mm为消瘦,尤其对40岁以上的妇女运动量减少、饮食习惯不适应膳食水平的提高、各组织脏器功能减弱、新陈代谢降低、性激素分泌减少、食用甜食油炸食物频繁,脂肪易堆积而形成梨形肥胖的体型,而成年人皮下脂肪均为黄色的脂肪组织,本身血管少且小,血运不丰富,愈合能力差,更何况手术会对脂肪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容易发生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进一步影响切口的愈合;若实施高难度的手术,需延长手术时间、扩大手术视野,暴露的脂肪组织很容易氧化分解,再次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细胞坏死、液化,皮下缝合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缝合关闭腹部切口,若已出现脂肪液化情况,渗液无法及时引流出,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待程度进行性加重时,严重的切口并发症随之出现,因此,手术医师在术前评估时对术中缝合、术后治疗及护理做到充分的把握,同时做好术前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
在可吸收缝合线对机体提供暂时性支架的同时:腹部伤口的愈合主要靠机体血液循环带来的成纤维细胞积聚修补,而胶原蛋白正是纤维组织的主要成分,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均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同时也影响到可吸收缝合线的吸收,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输血、输白蛋白等措施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加快术后恢复的必要手段。
手术切口的选择及缝合技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纵切口优点是解剖层次少,出血少,进腹快,便于延长切口,关腹也快,利于手术的进行;缺点是术后需承受较大的腹壁侧向张力,即使可吸收缝合线有良好的抗张能力,改变体位、轻微的使用腹压等无疑是加重导致切口裂开的又一诱因,另外还会对患者加重疼痛感。同时在缝合技术方面,若缝合过紧、过密或过疏均可致血运差、愈合不良、脂肪液化、感染、甚至裂开等。
手术的过程中消毒时酒精渗人切口破坏正常的脂肪组织:术后患者咳嗽、腹胀、曾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患者的疤痕体质等均影响可吸收缝合线的吸收及切口的愈合。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对患者术后切口的护理及机体的恢复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老年女性的体质可能对于可吸收缝合线的排异反应较大:术后3个月复查,切口皮肤硬结、红肿、甚至线头脱出经常出现,术后48h始红外线照射、冰片芒硝外敷、延长抗生素的使用等是我们常用的干预手段。
妇女保健与妇产科常见健康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常见的健康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来我镇服务所接受体检的10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指导他们填写相应的注意事项,共收回100分,对问卷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将近70%的妇女能够主动获取关于妇女保健的相关知识;其中了解超过3种妇科疾病的女性占总人数的45%,产后不知如何实现康复的占总人数的20%,不知道怎样纯母乳喂养、产后子宫修复的占总人数的68%。结论:很多妇女对于相关保健知识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其对于妇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率较低,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女性人群健康知识的宣教工作力度,并积极开展相应的疾病普查治疗,为妇女健康保健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关键词:妇女保健;妇产科;常见问题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影响下,医疗保健制度也开始逐渐完善,卫生服务工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保健中必不可少的服务。怎样更好的将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则成为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1]。为了进一步提升妇女对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本文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来我镇服务所接受体检的10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相关调查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来我镇服务所接受体检的100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分布在20到46岁之间,所有调查者都存在性生活史。
1.2方法
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和策略思考
摘要:目的了解东莞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研究本市失能老人养老现状。结果东莞市失能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存在一系列问题难以解决。东莞市大部分养老机构在医疗护理方面存在不足。结论东莞市在失能老人养老方面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在医养结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政府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养老公共设施配套,改善失能老人养老现状,维护失能老人的权益。
关键词:失能老人;养老;对策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家庭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我国在2001年开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2.5~3倍。据国家老龄委推测,2055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4亿人,占总人口的27.2%。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
1.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指以家庭为基础,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支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务,满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3]。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助餐配餐、日间托管、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平安铃”等服务项目[4]。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
社区护士沟通
一、形式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人群对健康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共性的可集中学习,个别的可健康指导,老人的可一对一辅导示范。集中学习型: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做心理指导,潜在的健康问题积极预防,不同年龄组的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健康指导。通过集中互动学习取得有效指导。个别指导型:妇女保健、优生优育、围生期及产前、产后的健康指导、新生儿的健康护理、儿童计划免疫、产后妇女保健、及更年期综合症等健康问题的指导。可根据不同的个体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可起到较好的沟通效果。
二、沟通的技巧
社区是由人组成的,由于社区成员的文化层次、理解能力和性格特点的不同,通过同一种方式进行健康指导所达到的效果就可能不一样,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对同一种问题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使社区不同的人群都能听懂、会做、易接受、能掌握,会示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达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效果。增强社区人群的依从性: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对某人或某事产生影响。有效的够沟通是在彼此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护士的职业道德、自身修养、专业知识、表达能力以及沟通的频率都对社区人群的依从性产生积极的影响。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两种,即以社区护士为中心和以社区人群为中心,以社区护士为中心的可以采用集中学习、讲课、示范、电教、广播等多种形式,组织有同类健康问题的人群集中学习,对于潜在的健康问题集中指导。以社区人群为中心的主要是社区人群的相互沟通,主要目的是交流个人的健康方法和取得的经验,在互动中群体共享,相互取长补短,取得经验,有群体效应。这种方式可对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有示范指导作用。对于特殊的个性问题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适合于有特殊原因不愿意他人知道病情或有不同心理障碍的个别人群。
三、沟通时语言的运用
根据病人文化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地位、种族、职业、年龄,采用适当的语言。老人反应慢,护士讲话语速也要慢,声音要大、态度要温和,以鼓励性、安慰性、积极暗示性语言为主,避免直接刺激性、消极暗示性等伤害性语言。慢性病人由于疾病的长期困扰,往往是脾气暴躁,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以体贴、温和的语言做好心理疏导,多以鼓励和实例激发他们和疾病做斗争的勇气,可增加他们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延缓衰老。避免语言交流中产生的副作用:社区人群的交流中,要避免由语言交流产生的副作用。人是一个复杂体,同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相同的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可能有相同的症状,个体差异不同,对疾病的表现不同,所以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群在沟通过程中要多注意倾听,说话要留有余地,注意分寸,不能增加心理压力,不能造成伤害,不易对类似内容讲的很肯定,以普及社区人群健康知识、增加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沟通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沟通的方式,沟通的技巧,沟通的有效性即是反应社区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又是社区护士职业道德,综合能力,协调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检验。沟通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区人群已存的健康问题,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老年人的延缓衰老,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社区不同人群健康行为的形成都是在有效的沟通中才逐步获得改善、改进和提高。所以社区护士要学会够沟通,善于沟通,充分发挥社区护理的独特优势,增加社区人群的依从性。通过社区护士的有效沟通,达到健康教育效果对社区人群健康行为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安秀艳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三医院
医养结合社会实践现状与发展
摘要:通过总结社会医养结合的现状与具体实践模式,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立医院要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主力军,要对公立医院进行组织流程再造,要健全医养结合管理体制与政策,要完善人才供给机制、重点打造居家与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龄化;实践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医疗养护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对医疗卫生保健与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容易突发疾病,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多,他们的医治和疗养护理问题成了很多家庭生活中的难题,因为家庭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自成系统,地理位置分离,老年人生病常常奔波于医院、养老院,家庭之间,求医过程艰辛,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耽误治疗。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老干部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这又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所以,国家应大力提倡医养结合模式,该模式是集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检查与康复关怀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一、各地医养结合实践的现状
(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颁布了大力推动医养融合的文件,比如,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其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这些文件都要求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开展老年人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报告中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各省地级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融合”的政策。比如,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指出2018年底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制度;河北巨鹿县出台《医养结合、两院融合机构养老试行办法》,明确提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要享受医疗行业的相关政策,要求整合民政、人社、卫计等优惠政策。政府不仅文件,牵头推动组织实施,而且给予资金支持、政策倾斜。比如,2018年国际医疗投融资大会的医养结合机构80强榜单中,排名第一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简称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本身就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它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医院下属的养老机构[1]。另外,排名靠前的非公立医养融合机构即天津静海泊泰医院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天津市政府曾发文要把天津静海泊泰医院(属于康宁津园养老综合体的医院)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很多地方比如唐山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市财政专门安排预算资金160万元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全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服务,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二)各地展开医养结合实践,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