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老年保健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
[摘要]我国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快速老龄化的现状急需大批有职业素养的人员加入;但我国老龄事业起步晚,高职院校与养老相关的专业设立较晚,现有老年照护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所以本文希望简单研究一下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中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相关内容,提出具体的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关键词]老年保健与管理;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实践路径
1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现状
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因为他们未来要投身于社会最为重要的养老事业建设中,以匹配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进程。我国老年事业起步较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更是一个新生专业,2016年国家才设立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由于受到种种原因影响,许多职业院校在该方面人才培养上相对迟滞,长期以来只能培养出具有高专业技能的护理人才,但伴随着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职业学生职业理想、职业认同与职业精神的提升变化。职业院校也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出改变,但这一道路必然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就目前来看,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阻碍,这主要是因为该专业人才转岗换岗相对频繁,需要人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机构期望较高,希望进入行政管理机构,而不希望前往一线做护理服务,这就导致换岗调岗问题的出现。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老年保健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相对困难的。而相比之下,职业教育的种种缺陷例如课程内容单一、理实结合不理想、包括社会环境错误到乡下学生对专业的无序认知等等不足也导致人才培养的困难[1]。
2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2.1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将职业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特别注重“学训交替”“能力递进”,在课证相融的基础之上实现校企共育合作过程,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机制。换言之,就是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之上强调对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发与技能训练,争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引入职业素养教育,例如可在学校开设“专业导论”“沟通与礼仪训练”“健康养老职业道德与安全”等等职业素养培养理论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更多结合养老护理案例实施技能示范与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知识学习内容,强化实训教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理论实践方面共同刺激学生,让他们真正愿意投身于养老事业中并贡献自身力量。
老年糖尿病患者药学保健方法和效果
【摘要】目的评价老年糖尿病者的药学保健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干休所老年糖尿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法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实施基础类型的护理,实验组实施药学保健类型的护理,分析依从性、血糖。结果实验组的依从性、血糖远远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糖尿病实际护理的工作当中,采用药学保健方式,有助于全面提升其依从性,并针对血糖进行控制,具有很好的推广以及应用优势。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药学保健;效果
老年糖尿病实际诊疗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护理工作效果,将会使得整体康复速度降低,不能保证各方面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针对于此,下文分析干休所4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评价药学保健的应用优势以及实际状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干休所老年糖尿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法的方式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2例(占50.0%),女12例(占50.0%),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1.11±1.22)岁;实验组男13例(占54.1%),女11例(占45.9%),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71.12±1.25)岁。纳入标准:在检测之后可以发现符合糖尿病的诊断要求;对这次研究的内容知情。排除标准:拒绝参与这次的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社会医学提高健康保健的作用
作者:隋东明 张晶晶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重新认识人类健康与心理、精力、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要求转变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职能,即由针对患者的传统护理转向对老年患者及社会支持系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1~4〕。本研究对收治的老年患者实施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保健指导,分析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86例,其中男61例,女25例;年龄67~84〔平均(76.85±5.2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即依据病种进行评估分析,推测患者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程度,医护人员自行制定健康保健指导计划,按步骤施教。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体化管理,即首先评估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需求状况,根据患者、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具体情况,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健康保健指导计划,采用各种形式讲解或示教,有选择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既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又帮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健康、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作用。每天指导时间为15~30min。
1.3观察指标(1)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程度:在出院前1d口头询问并了解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症状、治疗、并发症、饮食、服药、休息及预防保健增进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患者能流利叙述70%以上内容为有效。(2)家属保健知识认知程度:在出院前1d口头询问并了解患者家属对参与患者疾病康复、家庭护理、健康生活习惯转变、有效沟通等方面的认知程度,以家属能流利叙述70%以上内容为有效。(3)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可信度评定为0.82;调查表主要包括22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满意至不满意分别赋1~4分,总分22~88分。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79分为满意,55~69分为一般,<55分为不满意〔5〕。(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老年人心理护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精神障碍对人类的困扰日益增多,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精神专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理念引领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养老服务人才为目标,对三年制专科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老年人心理护理课程教学从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护理;项目化教学;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
我国自2000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每年以8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人口老龄化进度居世界之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并受到社会关注[1]。老年人心理护理工作贯穿于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如何加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成为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我们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原理对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老年人心理护课程开展了任务驱动的创新性课程设计,这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步提高,成为适应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1课程定位与目标
1.1课程定位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新要求,老年人心理护理是我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设置在三年制专科的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前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如专业认知教育、老年疾病康复与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等,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了老年保健与服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护理、人文关怀知识和技能;平行课程包括老年健康照护、老年疾病与用药、成人护理学等,平行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工作的理解,进而为学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1.2课程目标
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体检态度影响
1影响农村老年人体检态度的因素
1.1家庭经济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
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经济能力比较差,能够解决好一日三餐的温饱就满足了。老年人生病时往往只会到附近的小诊所随便抓点药吃吃,能治好相关的症状就意味着恢复健康。农村老年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比较低,极少部分老人能够接触到健康教育。普遍的农村老年人素质比较低,性子急躁,不愿意接受体检护士对其身体状况的再三询问,并对此常常表现出不耐烦。
1.2农村的乡县级医院的体检配置低
农村比较闭塞,且交通不便利,缺乏比较专业的高能力的医护人才,体检护士的健康知识储备往往不够应对农村老年人的体检状况,指导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护士更是少之又少。护士对老年人健康教育不够规范科学,其健康知识能力知识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乡镇医院虽说会实行免费体检政策,但是多数医院服务态度恶劣,老年人对免费体检服务大体感到不满意。
2健康教育对农村老年人体检态度的影响
2.1健康教育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卫生革新的儒学思考
作者:林明健
1引言
关于社会价值观和卫生保健资源分配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西方学者,形成了以个人权利和分配公平为主的西方观点。2006年,欧洲卫生部决定正式通过能够巩固所有欧洲联盟卫生保健系统的四个主要的价值观:普适性、高质量、公平、团结[1]。这些价值观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二十五条中都有确切的说明,具体表述为:“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及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当然,事实上这些理念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真正采用的则更少。考虑到当前欧洲经济危机以及对欧洲福利机构财政可持续性的疑虑,我们有理由质疑是否有类似可行的价值观念,同样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而不是简单认为欧洲联盟公布的价值观就一定是普适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会不会因为地域、文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个问题在近来的亚洲表现得尤为明显。为赶上西方在众多领域的工业化进程,亚洲很多国家寄希望于用欧洲和美国的方式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为数百万人的卫生保健筹资并保证其高质量。但这种不结合亚洲国家自己的社会、政治等国情,大规模采用西方模式能够适应亚洲社会吗?就好比洛克和康德思想体系能运用于儒家文化中吗?
2东亚儒家传统
西亚的黎凡特(Levant)是丰富的犹太教与基督教文化的发祥地,呈新月形,东亚和西亚的黎凡特类似,也是以同样的新月形组成了太平洋流域的西部边缘,从日本延伸到朝鲜、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越南,一直到新加坡,坐落在亚洲大陆的最南端。这些国家有着一种相同的文化取向和价值体系,因为他们共同享有儒家传统。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比基督教至少早500年形成的一种哲学人生观。直到现在,通过在道德、社会以及政治方面的传授,儒家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仍然有着深刻影响[2]。尽管儒家思想在过去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曾受到批判,但现在的中国,儒家伦理正在复兴,得到国家支持的孔子学院也纷纷在世界各国建立[3]。孔子学院的性质相当于法语联盟、德语百科。当然,孔子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中国人。
从文化层面看,越南、朝鲜、日本和台湾、香港、新加坡不一样,但他们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也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儒教最早影响越南,因为从公元前207年到公元939年,越南隶属于中国,从15世纪开始,儒教被作为主要的思想体系。朝鲜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儒教开始进入,并在朝鲜李朝时期(公元1392年~1910年)成为主导思想。公元285年,儒教进入日本,从17世纪德川时期开始成为主流。现代社会,尽管儒教在这些东亚国家的影响都遭到相当大的削弱,但在这些东亚文化中儒教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将继续形成一种正统思想观念的主流,特别是在家庭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每一件事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就如西方国家也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受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影响一样。实际上,很多东亚国家尽管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正朝着自由民主体制转变,但通过和西方工业化的对比,这些东亚社会仍然呈现出很多明显的不同特征:社会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政治多元化下的;社会和谐,求同存异;自由体制下的政府干预;公民自主,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从东亚各国卫生保健系统改革途径可以看出,尽管各国面临着相同的压力,政府采取相应行动面临类似的选择,但各国的改革路线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孔子文化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现代化程度不一样,卫生保健系统的改革模式也就不一样了。在冒着过度简单化的风险下,用主要的卫生保健融资模式,如税收、社会保险、个人保险或患者直接支付等作为判断标准,东亚的卫生保健系统可以分为三类:(1)英国式的纳税资助卫生保健系统模式,即贝弗里奇模式社会保险制度,如香港和新加坡;(2)德国式的社会保险模式,即俾斯麦社会形态医疗保险,如193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影响深刻),1989年朝鲜(日本占领统治了35年),1995年台湾(日本占领统治了50年)所采用的模式;(3)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信奉的政府主导卫生保健模式支配着中国和越南(直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1986年越南改革之后,他们开始转向自由市场机制)。
中日养老保障体制对比
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源于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导致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日本早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前就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可以说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中国在2000年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并且,我国老龄化具有速度快、人口多、未富先老等特点。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本身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所以,老龄化现象将会给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巨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 早在老龄社会还未到来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即以一定的超前意识颁布了面向高龄者的社会福利政策。此后,随着日本高龄化程度的提高,日本的福利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一)日本老人的社会保障 1.超前颁布“老人宪章”。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利法》被日本各界称为“老人宪章”,它是日本第一部关于高龄者福利的专门法[1]。《老人福利法》对开展老人福利服务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建立托老所、老人福利院和老年保健中心;组织派遣人员到家中协助老人处理各种生活问题;捐赠健身活动器材;开办各类学习讲座,组织老人俱乐部等。 2.回归社区,预防为先。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福利的发展,日本对以往所提倡的设施养老进行了反思,强调地方社区应在老人福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982年颁布的《老人保健法》强调家庭和社区是老人保健实施的社会基础,表明今后日本的老人福利保健由设施福利向居家福利的转化。从消极的医疗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保健是今天日本老人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转变。 3.社会力量分担重任。日本政府对发展民间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十分重视,从国家到地方都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社会福利事业,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并给予政策优惠,包括:财政补助、税收减免和融资优惠等。目前,日本80%左右的福利设施由民间社会福利法人经营[2],民间社会福利团体已成为老年社会福利运作的主要力量。 (二)日本老人社会保障的特点 1.健全的法律保障。目前日本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法律有《国民年金法》、《老人保健法》、《老人福利法》和《介护保险法》四部,它们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覆盖了经济收入、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生活护理等多个方面。国民年金制度确保了日本所有达到65岁的老年人都能够领到养老金。《老人保健法》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治疗及保健训练等。《老人福利法》确立了日本现行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介护保险法》将原来由医疗保险支付的介护费用单独分离出来,并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支付老年人生活护理所需的费用。 2.完善的服务体系。目前日本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以收养型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区照顾系统为基础。这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各方面的福利服务需求,成功地解决了由老龄化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收养型福利机构大体上分为三种:护理老人福利院、特别护理老人福利院和低费老人福利院[2]。社区照顾服务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以社区依托,建立多种服务设施,开展家庭看护服务,满足老年人在社区和家中安度晚年的愿望。 3.多元化发展趋势。日本社会福利体系是一个多方位、多元化的,国家、地方政府、民间团体及市民共同参与的网络体系。日本政府对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科学规划,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团体投资社会福利事业,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如财政补助、税收减免和融资优惠。利用民间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大大减少了政府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负担,为企业增加创业机会。同时它满足了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不同阶层的社会福利需求。 二、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一)保障覆盖不全,没有惠及全民 我国社保基金的供给向城市严重倾斜,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最大。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差距很大,而且待遇差别也很大。不同行业、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与待遇差别大,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待遇明显高于企业职工。 (二)社会保障支出总量水平低 社保支出中政府所承担的部分称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国际上,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就是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的公共消费,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50%,占GDP的比重也多在10%-30%之间[3]。与国际比较,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 (三)医疗保障体系两极分化 近年来,中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急剧上涨的医疗费用和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尽管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迅速扩展。但是,仍有很多的人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所覆盖;同时,目前的医疗保障补偿水平也无法追赶迅速增长的医疗费用。 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改进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并让各方共同分担养老保障的责任,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制定相应政策,完善法律法规 日本社会保障法规从保险的对象、保险项目、保险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到基金的经营、管理等社会保障的各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4]。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按照该法的要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应当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但是,现在有相当多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未向老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我国必须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社会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医疗保健与福利体系、参与社会活动体系、住宅和生活环境体系等,进一步完善现有老年保障政策。#p#分页标题#e# (二)建立养老保障行政机构 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是日本老人福利成功发展的又一经验。日本的老人福利行政领导体系从中央贯通到地方。而我国尚缺乏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老人福利管理机构,我国现行的管理一般都放在各自的企事业单位,没有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应当设置具有权威性的专门行政机构来管理老人福利,通过行政手段和建制,将企事业单位自行管理的老人福利转为社会化的统一管理,这是我们在老人福利管理方面急需进行的工作。 (三)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社会福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就是将国家包揽型的一元化社会福利机制向多元化机制转换。改革现行的官办型福利体制,走多元化发展社会福利的道路,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为了满足多需求的社会福利要求,需将经营管理权下放,鼓励地方和企业积极参加社会福利事业,从而使单位办福利向社会办福利的机制转换。此外,在一定限度内,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力量发展营利型的老人福利服务项目[5]。 在不断地总结、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同时,我国政府注重了养老和医疗社会制度的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策,人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多层次地养老需求产生,自身养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此,要抓住时机,尽可能快速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制,加快我国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