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劳动值周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班集体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实践思考
摘要:以擦洗黑板值日任务四度遭受拒绝的班级管理案例切入,从不同角度对班主任开展劳动教育遭受到的现实阻碍进行了全方位“画像”,分析了班集体开展劳动教育遭遇到的道德困境,并采取了有效的解决策略。本案例创新之处在于以劳动教育三大价值作为支点,实现了学生和家长的道德自觉和观念更新,找到了班集体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班级管理;价值
引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将班级卫生值日任务按块分给每位学生,学生各司其职。擦洗黑板这项任务,中午和晚上各由一位女生负责,一天擦洗两次。两年来,这项任务的执行者四度易人,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小玲是第一个负责擦洗黑板的女生,一个学期下来,她妈妈找到我,希望我给她更换劳动任务。她妈妈说自己得过肺癌,不希望女儿与粉尘有过多接触。考虑到小玲已经做了一个学期,我向全班学生解释后,经班委会同意,给小玲换了岗位,不再擦洗黑板。之后,我找女生小芸谈话,请她代替小玲接过擦洗黑板的任务,小芸同意了,全班鼓掌通过。两个月后,小玲的妈妈给我发来短信:“陈老师,小芸水洗黑板的任务能不能换一换?每天都要用冷水洗抹布,她因为这个而肚子痛。”我很愕然,反问道:“你家孩子平时不洗手吗?”小芸妈妈说:“老师,她有痛经的毛病!”我无语,因为擦洗黑板引起腹痛这样的理由虽然我不认同,但是这个为了孩子身体健康的理由,我无法拒绝,也无法验证,只能想办法更换。第三棒传到了小圆手里,小圆接过擦洗黑板的任务后,恪职认真,一丝不苟,别人擦洗一遍就结束,她每次都要擦洗两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也成为每天放学后最晚回家的一位学生。一个学期后,小圆的妈妈给我微信留言:“陈老师,能不能给小圆换个劳动任务?她每天回家太晚了。”其实,小圆平时喜欢向语文老师请教问题,即使不擦洗黑板,她回家也很晚,但现在家长既然提出来了,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我不得不再次说服班委会换人。这次,我找来了前任劳动委员小婕,她是在大家民主推选班委后撤换下来的。现在已经找不到人来擦洗黑板了,我只能以“创造机会让她再次赢得同学认可”的理由,希望她接过这项任务,小婕开心地同意了。然而,两周后,她爸爸给我微信留言:“陈老师,小婕手上有冻疮,最近鼻炎又发作,擦洗黑板的任务麻烦你给她换一换吧。”看到这条留言,我立即找来了小婕,想关心一下她,当小婕把手伸出来时,我却找不到任何冻疮的痕迹。擦洗黑板这项任务在执行时四次出现问题,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接下这项任务?我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偏差,核心在于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意蕴。如何让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呢?
一、个人的群属价值:在互相成全中体悟劳动的共生价值
擦洗黑板任务遭遇“滑铁卢”后,我和学生约定好了做一个“实验”:对班级所有劳动值日按了“暂停键”,今后谁愿意打扫教室就打扫,谁愿意擦黑板就擦,不强求、不安排、不检查,完全由大家自主决定。接下来,班级里“精致利己主义”盛行,教室没几天就变得脏、乱、差,黑板也数次因没有擦洗干净,被各科老师指责。而我作为班主任,除了上课,很少提及卫生。就这样“维持”了不到两周时间,学生们实在受不了了,多次要求班级重启值日劳动。我总以擦洗黑板四次遭受拒绝为由,指出如果安排值日劳动,有的岗位又将没人愿意担当,还不如不安排。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教室变得像个“猪圈”,学校也数次批评我们班级的卫生问题,家长们纷纷给我发短消息,要求加强班级卫生管理。“煎熬”了三周后,时机终于被我等到了。首先,我召开了“我最欣赏的班级同学”评价会,请学生们匿名评选出这三周来你最欣赏的同学,并说明理由,公布在黑板上。然后,我把得票最多的五位学生的名字在黑板上列出来,请那四位以各种理由拒绝擦洗黑板的学生到前面念出推选的理由:为班级卫生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或许只是在放学后默默地扫地、倒垃圾桶或擦黑板,但同学们看到了并记在了心里。最后,我请学生们畅谈感悟,总结这次“实验”的价值意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总结了两点:
1.班集体不是班主任的班集体,是大家的班集体,每个人在履行为班级同学服务的义务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其他同学的服务,只有互相成全,才能让我们这个“大家”干净、整洁、舒服。
2.劳动的价值不只是让教室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劳动是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和获得班集体认可的机会,也是每个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立足点。
谈学校文化引领高质量办学体系的建设
摘要:以“博文化”引领学校全面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从价值层面、执行层面、外显层面构建学校文化体系;通过顶层设计、科学分析、建立标准构建渗透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通过“情景激趣———探究激趣———构建激趣”的课堂模式探索,构建以“激趣”为基础的高效教学体系;从战略、文化、组织架构、师生发展等层面构建激发办学活力的制度体系;通过“文化、管理、课程、活动、协同”等五大途径,“学科渗透、实践活动、融合教育”等三个重点构建公民教育体系。
关键词:文化;引领;高质量;办学体系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办学的动力之源。以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广大办学者的共识。在德阳市基础教育五大体系建设区域推进中,德阳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五中”)坚持“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创生“博”文化体系,引领学校制度、课程、高效教学、公民教育等体系的建设,通过学校文化的渗透,增强学校的发展力。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理清文化体系建设与其他体系的关系,确立文化在各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价值。文化体系,是纲与魂,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价值定位;制度体系,是根与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课程体系,是着力点,学校所有的顶层设计通过课程得以落地实践;高效教学体系,是主阵地,教与学的变革就发生在这里;公民教育体系建设,是新要求,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要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理解,五中以文化为引领,全面构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系。
一、构建以“博”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五中基于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逐渐提炼和明晰了办学理念———创造“博”的教育。“博”教育是广度、深度、高度、精度的有机融合,是博和精、广和专、基础和特色的有机融合;是源于旌城、基于川蜀、胸怀中华、放眼寰宇的教育,是川蜀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未来社会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是国家要求与人民期待的有机融合;是品格养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体魄锻炼的有机融合。在“博”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德阳五中确立了“做巴蜀一流中学、创华夏品牌学校”的学校发展目标,“博雅的品格、博实的知识、博卓的能力、博健的体魄”的学生发展目标,“自主发展、深爱教育、德被学痒、知能双馨、幸福绵长”的教师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同构为办学的愿景,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导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彰显着学校文化的个性。在德阳市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中,五中进一步梳理学校文化脉络,根据文化建设的要素进行文化的体系性构建。我们从三个层面分类,一是价值层面,建构理念;二是执行层面,推进实践;三是外显层面,固化成果。这三个层面分别落实在精神文化子系统、执行文化子系统和形象文化子系统研究之中。精神文化子系统,确立了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学校教育主题,明确了规划理念、治理理念、教职工队伍建设理念、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后勤服务理念、评价理念等二级理念,确定了“做巴蜀一流中学,创华夏品牌学校”的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师生培养目标;确定并丰富了“大气象、大智慧、大境界”的学校精神,“博雅”的校训,“博学雅正,誓为人先”的校风,“正心开明,博学善教”的教风,“高远雅正,乐学坚韧”的学风。精神文化子系统主要解决价值追求的问题。执行文化子系统,包括《学校章程》、学校治理结构简述和组织脉络、学校发展规划简述及各子项目建设简述等,执行文化子系统的建设过程,是全体管理者都参与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制度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高效课堂建设、公民教育体系建设,也包含了学校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解决的是实践层面“怎么做”的问题。形象文化子系统,包括基础性视觉要素、听觉要素、可移动用品的设计等,这一部分主要解决文化“显示度”的问题,将精神层面的理论进行物化、固化,对执行层面的行为进行文化氛围的营造。三个文化子系统构建的协同推进,拓展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构建渗透“博”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
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须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来实现。我们基于“博”文化的落地与渗透,提出“远志、强基、卓能、健体”的课程理念,进而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其一,顶层设计,体系架构。首先,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进一步思考并理清立德树人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整体性建构课程体系。其二,科学分析,优化课程。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严把政治关、科学关、适应关。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符合时展趋势、符合学校文化理念及学校客观实际的校本课程予以保留,并将其整理为人文类、语言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体育健康类、环境类、综合类共七大类十九种八十余门校本课程。其三,建立标准,系统开发。各学科教研组对于与本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从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开发创新性、前沿性的校本课程,比如劳动实践综合课程、强基计划培训课程、研学课程、女子课程、现代化校本实验课程等。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同时,着力打造精品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小升初衔接课程《多姿多彩的生物》为例,已完成学科《课程标准》和校本资料的编写,确定该课程以“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实践创新、健康生活”为培养目标,从一份份学生的综合实践报告不难看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是埋下兴趣的种子,奠基科学素养。
小学班主任新一年工作计划
新学期新挑战,本学期我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以快乐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坚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坚持以“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为理念,以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促进素质教育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进一步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准确把握学校德育工作动态,体现“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有效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日常管理”为突破口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二、工作目标
1、结合《快乐成长》校本教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常规,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
2、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学习之风。
3、加强教师小助手的培养,增强班级管理。
小学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2篇
第一篇
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小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关于感恩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学生一起体会、一起感受。慢慢地,学生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逐渐地在行为上发生变化,如: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学间相处更加友好了……不过,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和长期的渗透培养。如背诵理解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感激他人。
二、寓教于游戏,使学生深化认识
作为小学生,最能让他们记忆深刻的就是通过游戏带来的教育,寓教于游戏中。在一次班会课上,本人做了一个既让学生深受教育又深感震撼的游戏:“谁是你最重要的人”。我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10个人的名字,可以是亲人、朋友和亲戚。学生很快就写下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然后我叫学生删掉其中一个,学生迟疑了一会,照做了。接着又删掉一个,学生还是照做了。再删一个,有几个女生开始哭了。
教室里静得出奇,游戏还在进行,直到纸上只剩下一个人时,很多学生已经哭出来了,连最有男子汉气概的班长也是泪流满面。我趁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有一天,他们将一个个离开我们,永远都不再回来,我们该怎么办?最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一次,学生的习作让我大为震惊,几乎所有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要听父母的话,要孝顺父母。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真诚的泪水,以及心灵深处一种美好感情的苏醒。其实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地开展感恩教育,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出口”。
三、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代大学后勤道德教育职能创新
道德教育,是近年来又重新升温的一个概念,但什么是“德育”,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和方法。事实上,道德是一种作为规范和约束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可以通过教学来传授,但更有效的是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来领悟和感知。人无法通过一节课、一次讲座而变得有道德,但可以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习惯。道德教育不应该是一门死板教学、被动接受的“学科”,但作为“教育”,哪怕是看似不经意的言行,背后也应该有完整的体系和规划作支撑。这就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初衷,旨在着力打造一个符合高校育人目标、符合后勤工作实际、有规划有意识的后勤育人体系。
一、后勤道德教育职能确立的理论基础
(一)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就是把德育放到生活这个特定的场景中,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道德的真谛,从而达到培养人“德性”的目的。“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论是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强调了德育要立足生活、立足实践;希望通过矫正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德育方法,让德育回归现实生活,让个体在感悟道德生活、实践道德行为中成为践行道德的主体。在生活德育的诸多理论和实践中,笔者最为推崇劳动教育,这也是与高校后勤的实际最为契合、最具指导意义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劳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而是让劳动和教育达到内在的统一,是以劳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让劳动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发展心理学
1.大学阶段学生道德思维和行为体系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逐渐稳定。除了少数心理成熟早、意志力特别坚强的个体,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未来的规划都是在大学阶段逐渐完成并趋于稳定的。这一阶段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可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道德意识的正强化是十分必要的。(2)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不再局限于分数,还包括专业领域的成就、社会实践的成功、周围师生的认可等。而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的后勤部门,能够提供给大学生达成成就的机会很多,将道德体验与知识运用相结合的机会很多,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挖掘的领域。(3)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趋于社会化。大学是个小社会,是学生从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逐步走向开放的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理念、思潮的冲击和洗礼,这对于三观还不够稳固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创新思考探索
摘要: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期护林人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的内涵模糊、价值淡薄,课程考核粗糙,评价内容不全,奖罚措施不明等问题,围绕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创新林业技术专业劳动教育方法,让劳动教育自然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
关键词:林业技术;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创新实践
1劳动育人的现实问题
1.1劳动内涵模糊,育人价值淡薄
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不到位,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融合劳动教育进行正确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的引导不足;把一些简单的卫生打扫、义务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不注重理论知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
1.2课程考核粗糙,缺乏过程评价
劳动课程常用的分小组考核方法,不可避免导致了“自觉挑担子,偷工撂摊子”的组内不均衡现象,甚至最后抄袭他人实践报告者得分照样高。由于考核方法粗糙,缺乏过程性监管和评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打击积极者和主动者,不利于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1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
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如何编,怎样保证预算的真实可行,做到既能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完成,又能合理地节约使用项目资金,编好课题经费预算是科研课题预算管理的关键。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按照一般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收入必须有经费来源,支出必须有计算依据。对科研单位而言,收入预算一般较易编制,因为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说,大体有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助三项收入,在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时,自身有无自筹能力,能否得到社会资助都是可以预测的。而对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就遇到很大困难。因此,首先应研究确定的是科研周期问题。因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不可能像物质产品生产那样,从原料投入经过加工到产品产出,可以准确确定生产周期。科研活动是创造性劳动,是探索未知,就很难预测从开始到完成课题计划的准确研究周期,是一年内,一年以上,或者更长,都不好预期。然而编预算应该是有预算周期的。目前现行的办法,就是按认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来编制阶段性课题预算,在执行中随着课题研究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再者,就是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耗费、预算编制依据的研究。它不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每一件产品生产不论是物资消耗,还是劳动消耗,都可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成本预算可以按消耗定额乘生产量进行编制。科研课题研究的消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无法掌握它的定量指标。一项研究,谁都无法确定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实验,就可以达到理想要求。应当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科研活动也一样,这就更需要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去不断地探索,逐步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对物资消耗和人力消耗的规律性,从而对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三,还有一个费用定额问题。前面我们讲的是物质、劳动量的问题,也涉及一些费用定额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对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现行规定,课题项目费用中,还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这其中除“管理费”规定“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进比例法核定”外,其他费用项目,因各个科研课题的任务不同,目标不同,周期不同,涉及科研领域不同,采用科研手段不同等,都是无法按定额编制,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是预算编制的关键。无依据的预算最多只能称为估算。所以认真研究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依据,不仅关乎预算编制准确程度,更关系到预算能否适应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预算资金能否保证科研计划的实现,也是搞好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
2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执行问题
对课题预算的执行,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近年来出台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比如,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预算管理的主体,所有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财务及课题主持人的管理职责;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按政府采购规定执行;要执行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挤占挪用,严禁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等,并对实际执行中的预算调整,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办法的贯彻执行,对管好课题经费经费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使我们在预算执行中有了准确的执行依据。然而在课题经费预算执行中还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则是科研单位如何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即需要建立哪些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划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比如预算经费使用决策权、审批权,报销程序,核算办法,物资的使用与管理等。在研究所(院)领导、课题主持人、科研管理部门、物资采购供应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如何划分职责范围,如何加强协作配合等等,都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3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问题
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探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把劳动和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五育并举”方针的重要一环。立足于当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探索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以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技、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劳动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1]。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模式指明了方向。现代畜牧业要求的是高技术技能型、高知识技能型、高复合技能型、高经营管理型的“四高”人才[2],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畜禽繁育、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畜牧兽医行业的现实写照,大部分工作岗位除了需要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性强等职业素养[3]。只有具有劳动精神,在工作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在畜牧兽医行业扎根岗位。因此,探索基于畜牧兽医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提高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意义不明确
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和脑力相结合为途径,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4]。但当前,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不被广泛重视已成共性问题[5]。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的是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往往出现“重技能、轻劳育”的失衡现象,忽视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劳动教育实施载体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