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劳动经济学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问题探索
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立论支柱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将国民收入作为了最基本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出发点,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依靠国民收入来进行衡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出发,对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和决定的规律进行分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宏观经济学理论始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立论支柱。
二、以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立论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以经济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使单个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与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是在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研究。有三个理论研究与宏观经济学如何解决和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有关。第一个是怎么去最大限度利用经济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使失业率降低,第二个是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预防、解决,第三个是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要真正的解决上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法则进行着重的分析、研究,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使国民经济能稳步、持续发展。
三、以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运行为立论出发点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所以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实现国民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出发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干预,阻止商业周期中的失业增长以及经济下降,对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实现经济均衡、稳步提升,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对宏观经济稳步、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四、以总量分析为立论方法
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学
摘要: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生产资源如何更好进行配置的学科,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运用经济学知识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可以最大化地实现经济效率。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和配置能够充分实现本科学院的管理运作效率的提升。文章主要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本科学院如何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从招聘环节、绩效考核环节和人才培训等等角度出发分析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表现;阐述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蛛网效应、乘数效应、边际效应以及机会成本等四大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本科学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加强经济观念和意识;实施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和统筹规划本科学院退休人员资源等路径出发,有效地提高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关键词: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态势也日益进步和增长,本科院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正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众多本科院校而言,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配置,对于本科院校的工作人员和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安排,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提高每个人员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本科学院的教育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近几年,各大本科学院从学院的内部进行深度改革,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全新的变革,改善低效率现象。经济学通过对各个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使得要素实现利润最大化。运用经济学的思路对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能够解决人力资源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表现
在本科院校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的环节主要是招聘信息的、薪酬制度和福利的制定等等。运用经济学理论对这些工作进行合理安排配置最终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而事实上在一些本科院校中也早已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采用了经济学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使用一系列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论,对相关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培训、安排和配置,最终实现最大化收益。对于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可以从两大方面去理解:简单来说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那些具备了正常劳动能力的员工;但是通常人力资源指的是人才资源,是指那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或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比较突出的人才。对于本科学院来讲,人才资源包括了教学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党政管理人员以及校办产业人员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也主要是对这些对象的管理,从本科学院的招聘环节来讲,一般都是学院根据不同的岗位给出合适的薪酬条件,人才资源凭借自己自身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与其他竞争者进行竞争得以通过聘用。基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当中可以对资源进行最大化安排和配置。本科院校对目前所需的岗位都能通过人才竞争的方式来招聘需求的人员,招聘到的人才都能够在需求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运用经济学中自由竞争以及市场规律来招聘人才,能够获得更合适的人才资源。在绩效考核环节,因为对于本科学院来讲,教师所付出的主要以知识等无形劳动为主,因此在绩效考核中,不能根据教师具体的行为来进行考核,也不能够有满足充足统计量的参数进行识别。因此,对于本科院校的教师人才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绩效考核当中教师的绩效考核取决与他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水平,具体细分教师的高绩效主要由优秀的教学活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以及科研研究项目三大块组成。根据经济学理论,契约理论中认为在本科学院当中,它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契约关系和委托关系,在契约中会存在问题,因为为了解决本科学院的问题,需要实施一套完善的业绩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来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的经济学理论
1.蛛网效应分析。蛛网效应主要指的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它用来解释的对象的特点一般都是生产周期比较长,因此它往往都是用来调节在供给量方面时间周期比较长的商品。对于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也是一个需要非常长时间的过程,因此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对此是完全符合的。在对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中,在时间和周期上相对而言比较漫长。比如,在现在的本科院校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金融、会计或者计算机等专业备受推崇,成为了热门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当中,都会选择热门专业作为自己的择业选择,因此导致了相应专业岗位的高校教师队伍和数量也开始飞速增长,但是其实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热门专业往往会出现供过于求,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则会导致热门专业不再热门,就业上也会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这些专业的本科学院教师的需求也开始不断减少。但是因为之前本科学院已经招聘了大量的专业教师,而之后的发展中教师数量饱和,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长此以往,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开始不断下降。通过经济学的蛛网效应可以得到的启发是:本科学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长期性和长远性,必须考虑蛛网理论,对于本科学院人才的需求需要注重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切入到正确和清晰的方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其在企业竞争中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企业都会从人才劳动市场中来获取高质量的职员,所以企业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市场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着各种上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能源。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企业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劳动经济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人力资源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筹码,但目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应该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我国劳动经济学主要是为了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经常效益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且劳动经济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最少的劳动投入来获取最大化的经常效益。由于国内劳动经常学出现地比较晚,所以其研究水平相对于国外经济学而言会有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单位非常少,因此,这样的劳动经济学是无法适应于经济建设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市场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就业、失业等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频繁出现。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者们应该要多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劳动经济学理念和方法,并吸取历史经验来完善我国劳动经常学。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基于劳动经济学以及人本思想下,通过招聘、培训、薪资等管理形式来对内外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组织与运用,这种管理形式也是为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为确保企业生产目标顺利实现以及工作人员的最大化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运用比较晚,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是不成熟的。但由于近几年来经济市场的变化以及一些外企管理模式的深入,国内许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前景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通常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都要以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工作,并采用合理、科学、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使人力资源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收益。3.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运用到就是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并且劳动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经济学相关的理论,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运用管理理论,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属于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在劳动经济学理论中会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称为劳资关系,而人力资源管理中则将这种关系称为雇佣关系,虽然这两种关系在本质上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其研究的对象却有很大的差别。劳动经济学中主要研究是劳动市场,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业内部的劳动合作关系。劳动经济学中的劳资关系主要是通过劳动市场来进行调节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交易成本的,并且这种资源的分配效率会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而提高,相关企业也就可以借助这种关系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佣关系所针对的是企业相关的管理部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交易成本的,这种合作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产业发展思考
摘要: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是用新古典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动态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发展要符合要素禀赋结构,这样的产业才是有比较优势的。现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从产业发展角度,在甘肃提高对外可开放程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论述。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
0引言
二战后,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工业以实现经济转型的主流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第一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中国家要从落后的农业基础上快速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追赶发达国家。20世纪60到70年代,普遍施行主流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拉丁美洲、非洲及南亚国家均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采用“结构主义”思想同时期的的经济成功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经济学开始转向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流的第二展经济学。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逐渐形成了“华盛顿共识”。推行“华盛顿共识”制度安排的转型国家出现了长达20年的经济剧烈波动和萧条,经济增长较推行“结构主义”时期还低。在这期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均未采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为发展中国家转型开出的药方的中国在经济转型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自此,西方主流发展经济理论很难较好解释中国经济崛起。运用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主张的经济政策使发展中国家成功转型很难秦效。理论是对解释经济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西方经济理论用于解释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是成功的,但解释和分析中国经济现象可能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差异,甚至出现大的偏差。用西方经济理论主张的政策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由于条件不同,就会失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区别于结构主义思想,是应用新古典分析方法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迁,认为经济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强调要素禀赋结构和这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主张一个国家应该根据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即产业发展要建立在特定要素禀赋结构上。在没有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引导市场主体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重新配置资源。如果存在市场扭曲,国家应该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进行干预引导和纠正扭曲,使市场主体实现符合要素禀赋结构变化。一般认为生产要素由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组成,所谓要素禀赋结构就是三者的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很好的解释力。经济增长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产业快速发展要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为依托。本文将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产业发展角度系统解释甘肃的经济发展。
1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外贸对经济贡献度
蔡?(2002)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或地区比更为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具有更为优异的经济增长绩效,扩大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比较优势。东亚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原因是加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得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对经济贡献度有极大提升。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东南沿海城市运用比较优势和政策便利,融入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甘肃处于内陆腹地,与国内整体和东南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相比,经济发展程度较为滞后。从改革开放到2018年的40年间,全国GDP翻了249倍,人均GDP翻了174倍;甘肃40年间GDP翻了127倍,为全国的51%;甘肃40年间人均GDP翻了81倍,为全国46.6%。2018年全国GDP已超过97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甘肃自2015年以来连续5年成为全国人均GDP倒数第一的省份,2018年甘肃人均GDP4735美元,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跟发达省份的差距还在拉大。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对甘肃GDP贡献不足,在全国排名中处于末位。2018年甘肃进出口总额395亿元,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0.1%,对外贸易比率4.8%,这三项数据均处于全国末位。发改委《2018年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报告》对过去10年统计显示,甘肃对外开放程度弱,过去十年一直没有大的提升,2018年综合对外开放指数全国倒数第二,仅比西藏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让甘肃这样的内陆省份首次有机会成为开放前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总人口近30亿,消费和投资需求巨大,甘肃可以凭借区位优势提升对外开放度。面向亚太经济圈,甘肃在和中亚地区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上具有区位优势,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富足,但工业技术较差。而甘肃在矿产资源开发、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建筑等工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可以与中亚国家深度合作。国家信息中心《2018“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出口贡献度上,排名前5的新疆、四川、重庆、陕西和云南总计贡献了80.8%份额,甘肃所占份额较少,而且甘肃对沿线国家的出口额较2016年出现了下降。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贡献度上,排名前5的广西、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贡献了80.4%的份额。表明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与欧洲经济圈开展经贸联系上,甘肃试图要成为中国内陆连接欧洲的中转站和贸易集散中心,作为重要支撑的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和国际班列“兰州号”非常重要。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可以打造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加工贸易基地,通过半成品加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再通过国际班列“兰州号”将货物运输到沿线国家。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自2013年规划至今仍未全部建成,国际班列“兰州号”开通干线和开行量较少。2019年1-10月份,“兰州号”开行量总共不超过120列,而同期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出发“长安号”达1700的开行量。2018年,“长安号”货运班列开行量、货运量等指标已居全国首位。表明在连线欧洲经济圈上,陕西已形成显著优势。改革开放以后,甘肃处于内陆,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必然处于劣势,在近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下,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与沿线国家合作的经贸合作相较其他省发展较慢,对外开放程度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垫底。充分显示甘肃对外开放水平一直没有显著提高,导致甘肃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程度弱。甘肃外贸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对经济贡献度不足,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因此,甘肃需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挥甘肃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加外贸对经济的贡献度。
2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增强产业合理性
政治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分析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困境
1.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在经济学界,存在着把政治经济学束之高阁或被当作传统经济学而抛弃的倾向;非理论经济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不考政治经济学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渠道狭窄,经济刊物刊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越来越少,一些经济理论刊物不承认政治经济学是学术,基本不刊登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文章。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一些经济学评奖活动中得不到承认,甚至被排斥在外。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科的发展前途密不可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边缘化,使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发生动摇,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不断减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很少有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方向的,而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专家则年事渐高,中青年学者队伍阵容单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后继乏人。近年来,报考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远远少于报考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考生,相应招生人数较少。在经济和管理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完全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对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少考或不考。这影响和减少了政治经济学教师的深造机会,加剧了政治经济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状况。
2.学生学习中的疑惑
现在的大学生缴费上学,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和前途非常关注,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趋之若鹜,而对理论色彩强的课程兴趣不大。我们不能因此批评学生急功近利或短期行为,因为他们是理性的行为主体,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时,学生会考虑政治经济学的作用,经常向教师询问学习这门课的将来用途。教师的回答一般有三条: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的学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自己将来就业工作并无多少影响;有的学生认为,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培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考研或从事研究工作;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信念很坚定,其他政治课也在强化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背景下学习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剥削问题,分析阶级斗争,有些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有些学生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解决剥削问题就要实行公有制,而我国为什么却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剥削问题,但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到私营企业去求职去就业,有些学生提出疑问:“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意义何在?难道要我们将来去企业跟老板搞阶级斗争吗?”这些疑惑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成因
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形成原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既是社会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学自身创新不足的体现。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发展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
1、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现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说演化而来的,它主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所说的混合经济就是包括了在自由私有企业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也包含了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机制,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想整治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生活的干预方面就要做出努力,因此得出,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2、西方宏观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理论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简称“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庸俗经济学”。它是一种只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它的重要特征是在经济分析过程中用一般经济关系和物质技术关系来代替生产关系进行研究,用经济现象来代替本质分析。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的收入为中心,对各种经济变量进行分析,建立起精巧的宏观经济模型,以供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在分析出原因之后,建立一套宏观调控机制,以期待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问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中,资本家常常追求剩余价值,又迫于竞争压力,采用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使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人口过剩,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歪曲了失业问题的原因,不仅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且还无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种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
3、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有问题的有效办法
西方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一定的经济时期内可以解决失业问题,维持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保证经济危机可以在各种程度上得到合理的解决、减轻破坏程度,虽然它具有这样的优点,但是它并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也不可能完全的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主要是对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朝着全面、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实践话语还是学术话语,都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多样化,本文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
引言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属于经济学的范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国高等学校必须要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的立场以及方法,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帮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最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其中的教学效果也能够直接反映出课程的目标。要想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问题,就要从解放思想路线方面来考虑,正确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进行总结,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在2010年的时候就有相关学者对高校中开设的原理课程进行了研究,经过调查发现超过50%的学生对这种课程的兴趣一般,有33%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能够修够学分,有40%的学生出现了逃课的现象,针对教材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理科生认为课程的内容比较复杂,没有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因此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指导性,还有一些文科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太过于抽象,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通过调查数据能够显示出现在的高校教学中面临着困境,教师应该积极的做出响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时代的产物,它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经济的支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能够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进行分析,并且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初期,先后有很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也是在实践方面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虽然这样的社会历史已经远去了,但是存在记忆中的近因效应,这给马克思主义存在疑惑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方法,此外,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过程都阐述清楚,这也是很困难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强大的逻辑性以及高度的浓缩性才提高了背景的复杂程度,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存在困难。
二、原著与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谈中国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创新
[摘要]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鉴于微观经济学纯理论特征,通过进一步挖掘,剖析了制约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根本问题。应当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和情景来支撑教学,一是在相对熟悉的案例讨论让知识走向学生、情景模拟决策中让学生走向知识,二是通过中国实践展示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效应。
[关键词]中国实践;教学设计;案例设计;情景模拟;课程思政
微观经济学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有效地经济学逻辑训练和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其他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1]由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表现出较强的纯理论特点,加上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学生学习背景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问题。目前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微观经济学甚至是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的观点也没有完全一致[2-3],对于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对策也是千差万别[4-5]。大体上看,教学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接受困难、内容理解不深入、知识掌握碎片化等等问题。从问题梳理入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究主要因素。基于主要因素,围绕“中国实践”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的深度剖析
(一)微观经济学与数学教学不同步造成部分文科背景学生学习的挫败感。一定的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知识是影响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体验和理解深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尽量少用高等数学等知识,但是对于诸如微观经济学经典的蛛网模型中差分方程的应用、在市场体系一般均衡中对于线性代数系数矩阵的应用也是难以避免。数学与微观经济学课程开设时间的错配或者是教师对此重视不足,容易造成部分文科学生的触情绪。
(二)微观经济学的纯理论特征造成学生理论和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困难。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社会现象,提出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总是要聚焦主要因素,对次要因素进行简化处理。另外,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借助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6]要掌握经济学理论必须按照“从感知现实到理解理论,从理解理论到应用实践”的“从特殊性到一般性,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的认知过程。从本科生的角度,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足够的观察和思考。
(三)过多的西方经典案例使用造成学生缺乏深度理解理论背景和现实抽象的的土壤。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教学现在已经形成丰富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多来自欧美经济社会美国经济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实践。不少国内教材也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学者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中节选材料。但是,东西方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管理方式、制度等具有差异,这显然会增加初学者理解的难度。[7]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成熟,我国的经济实践为学习西方经济学业也能提供许多合适的案例。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也有助于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