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普遍存在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客观上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此,需要从高校精神载体、教职员工、身边榜样、文化活动、新媒体平台、物质制度环境等六个维度,全面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校园文化;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
2018年4月30日,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强调“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一百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要“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时间,“劳动”“劳动模范”“劳动精神”成为各界关注和媒体热议的话题,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劳动热”。但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仍存在“重消费、轻劳动”“重管理、轻技能”“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不良思潮,严重误导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本文拟从校园文化的视角探讨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致力于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
一、校园文化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功能支撑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坚守、传承的价值观念,是时代精神在高校的客观反映,是社会主义办学原则和指导方针在高校的集中呈现。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规范、激励、教育、凝聚功能,对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Taylor)认为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能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1]。正如校园存在于社会中一样,校园文化同样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镶嵌于社会文化大环境之中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样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蕴含着学校的历史传统、领导风格、教师教风、学生学风、课堂教学、校园环境、制度规范等丰富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化载体和多样化形式,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形成了多部门、多载体、多形式共同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合力;而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又会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鲜活元素,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层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抓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摘要: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展劳动教育应体现多样性原则。茶文化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为了能够将茶文化融入到劳动教育,需对茶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意义,茶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主要路径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样才能发挥茶文化的劳动教育功能。
关键词:茶文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应体现新的时代要求,展现出新的形式。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之一。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应深入挖掘茶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意义,探索茶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这样才能深化对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识,拓展劳动教育的渠道。
1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广褒,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被赋予及其重要的地位。与其他传统文化不同,茶文化可以被不同阶层所接纳,也正因如此人们对茶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茶文化被赋予了一种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属性。梳理茶文化的内涵并非易事,需要选择一个视角,这样才能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本文意在分析茶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所以对茶文化内涵的阐述是以职业技能为视角。从职业技能的视角来概括茶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作为职业的茶文化,既“茶业”是一种职业范畴,它涉及种茶、采茶、茶叶加工和销售。第二,作为技能的茶文化,既“茶技”,是专指对茶叶进行细加工,以此来提升茶叶自身品质,如炒茶。第三,“茶艺”,包括食茶、饮茶、喝茶与品茶,[1]这是人们对茶的升华,也是人们赋予茶以新的表现形式,确切说这也是茶文化的精妙所在。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梳理可以发现,茶文化是一个集文化和技能与一体的文化形式,对于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劳动教育形式、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2茶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理论意义
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融合了文化和技术的双重价值旨归,对于培养行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厚植工匠精神显示出巨大张力。将茶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彰显了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而在此基础上呈现的理论意义也会更加突出。
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推进育人方式思考
摘要:以“和合”办学理念引领,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从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六个方面着力,建立富有特色的劳动育人实践体系,彰显劳动育人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育人体系;劳动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起点和重要支撑。我校根据党和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与“和合”办学理念,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感悟劳动之美、改变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
一、问题与思考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劳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从未停止,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形成了亮点和特色,但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还处于相对边缘状态,主要表现为:劳动特色校园文化尚未形成,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目标泛化,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缺乏校本表达;劳动教育课程存在无序性,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脱节;对“劳动”概念理解窄化,劳动教育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生活;家庭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育人实效评价被弱化。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从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建构与实践入手,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全面育人质量。
二、学校特色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劳动文化内生
谈以需求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是基于大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劳动素养培育,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劳动教育状况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该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学生的需求表达,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表现为理论学习需求、实践机会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并据此展开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以期提升大学生劳动素质。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石[1],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劳动素养培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2]。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劳动教育培养方式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理论认知和实践促进两个层面对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做出重要阐释,为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绘制了清晰蓝图。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劳动教育状况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各个院校分步骤、分批次推进并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在教材编写、学术研讨和政策解读上均取得丰硕成果。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于2020—2021年第二学期(春季学期)首次在全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笔者作为首期授课团队成员,直接参与了第一期劳动教育课程的线下授课工作。
1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开课之际,笔者以“结合自身及周围同学的事例,谈谈高校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为主题,对172名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线上需求调研。其中165人进行了需求表达,仅7人未做任何说明,共收集资料一万余字,为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需求提供了参考。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1.1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需求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劳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不完整,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较少,大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存在困难。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学生直言:“高校应该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齐头并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对劳动形成根深蒂固的认识,明白劳动的必要性。然后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多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上。”
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思考
[摘要]笔者通过对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梳理了劳动教育的概念,总结并分析了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优势,提出了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职业精神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在讲话中提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申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点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从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对劳动认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培养等的教育;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对生产技术劳动的教育、对社会公益劳动的教育以及对生活服务劳动的教育;从地位上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一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不高,认识层次还停留在“体力教育”“劳动改造教育”这些陈旧的观念上面,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媒体被广泛运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财富、追求享乐的人越来越多,享乐主义、丧文化横行,人们对于劳动越来越不重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召唤劳动教育的回归。
2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实施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后续劳动力的质量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务院在2019年2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当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和策略
摘要: 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基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论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院校办学。提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提升对策: 做好教育管理,拓展劳动教育途径; 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意识,发展学生劳动技能; 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的科学性; 建设劳动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当前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作用,在结合院校特色、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升劳动教育的新对策,提升劳动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及劳动意识。
关键词: 新时代;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现状; 对策
劳动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家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要求,为高职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在职业院校中,应将全面贯彻落实发展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方针,结合实训实习使劳动教育得到强化,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够积极参加劳动。
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1. 1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受职业院校的特点所影响,各院校更重视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大多流于表面和形式,无法渗入高职教育中,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1]。第二,在劳动教育中,还存在教学实践没有落实的问题。部分院校虽然会进行一定的劳动教育,但院校并未针对劳动教育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不好,只能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中稍作渗透。第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偏弱,部分学生在学校中不能积极参与宿舍、班级等安排的劳动活动,学生的劳动主动性不足,必然使劳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
1. 2 产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担当精神的融合研究
【摘 要】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融合发展对加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明晰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基础上,探讨高校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担当精神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担当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概述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概述。1.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为构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又一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2]由以上内容可见,我国的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实践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实践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者的劳动类型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2.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内容有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所以,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主要是围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展开。首先是生产劳动,对大学生来说,生产劳动包括勤工助学、实习实训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为毕业后的创新创业和就业发展奠定实践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是服务性劳动,这里所指的服务性劳动是带有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加强学生的服务性劳动教育能够有利于培养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以及为公共服务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起到推动作用。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概述。1.担当精神的内涵。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到“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横眉冷对千夫指”,虽然历朝历代对担当精神的理解不同,但是,担当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担当精神做出了全新阐释: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3]。由此可见,担当精神的内涵是由坚持原则和认真负责两个方面构成。首先,坚持原则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和行为导向,不被邪恶蛊惑,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对大学生而言,坚持原则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被外物蛊惑,积极从事对祖国和人民有利的活动。其次,认真负责是指,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危机能够迎难而上,不畏缩不后退,积极站好每一班岗。对大学生而言,犯错并不可怕,需要有积极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需要积极面对并解决。2.我国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现状。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立足新时代,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现实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集中体现在高校不断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放“慕课”等公共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在高校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等现象。首先是课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体现在我国高校虽然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但是没有做到将课本中担当精神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其次,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课程是通过教育者口头讲授实现的,口头讲授法由于局限性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而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大多仅限于通过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实现,这就造成了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不应该仅局限于通过思政课程,还可以将其渗透进各个学科教学,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教育。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对 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作用
(一)新时代我国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必要性。1.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对大学生实行劳动教育,特别是生产性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国普通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实行生产性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其次,通过对大学生实行劳动教育,特别是服务性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比如: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参加“三支一扶”或在社区进行义务劳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青春。这些同学用自己的行动为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上了一堂课,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担当精神,这就是劳动教育优越性,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2.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可以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主要育人目标就是针对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性。”[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于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阐述。由此可知,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能力习惯三个角度来阐释。想要养成良好的能力习惯就必须从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情感上培养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能够使大学生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从情感上养成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国观、人生观。这对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探索
摘要: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落实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精神是一线教育者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小学阶段应通过改变育人观念、开设劳动课程、搭建劳动平台、开发校外资源、促进劳动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硬核措施,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特征;小学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强化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适应并且更好地生活,劳动教育是孩子们未来享受生活的基础。但学校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社会淡化、学校弱化、家庭虚化、自我惰化等不良倾向。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唯文化分数独尊的育人导向,必然会导致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大打折扣,这有悖“五育并举”育人方针,也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所以学校作为教育载体推进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当务之急。笔者结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分享,完善小学劳动教育管理,做好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一、改变育人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只有让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为劳动教育落实创造适切“环境”。当前,在追求高分的教育中,教育的意义被狭义化,学校、家庭、社会重视教育,但只是盯牢分数的教育,学生中形成“万般下等,惟有高分”畸形认识。如果对劳动教育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甚至认为开展劳动教育会影响孩子升学竞争,这种外在的认识压力会对教师的育人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致使学校很难从容实施劳动教育,甚至有可能把劳动教育卑微化。综上所述,作为义务教育基础段的小学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一方面要做好学生思想宣传工作,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另一方面要宣传引导家长转变唯分数评价孩子的惯性思维。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宣传劳动教育意义,让孩子家长与时俱进转变育子观念,否则再完备的教育计划、再丰富的课程设置都有可能流于形式、劳而无功。
二、开设劳动课程,保障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从孩子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开始,就要逐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施以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教育和锻炼。首先,构建多样化选择性强的劳动教育课程。按照文件要求确保每周1节劳动课,这是强化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课程落实中,杜绝其他学科挤占劳动课现象,积极开展校内劳动比赛,避免劳动课流于形式,突出劳动实践课教学实际效果。其次,邀请劳动模范或劳动先进个人开展百家讲堂。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劳动技能传授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通过选聘有专业技能特长的家长进校园、上课堂,每月1节课,为学生开展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指导。家长现身课堂展示劳动价值与劳动者风采,极大感染了小学生劳动热情与积极性,也促进了劳动品质的养成。最后,以劳动品格提升工程为抓手强化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来,形成家校一体、家校融合的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