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思想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思想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劳动教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开展劳动教育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对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象,通过提高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的考评体系,有效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劳动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教会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迈进新时代,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劳动观念,使之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国家需要同步。

(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表明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具有突出地位,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劳动教育则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劳动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需要学校重视、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结合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情景,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渐增强,在体验劳动教育中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学习有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品格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之中。学生在体验劳动中获得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悟,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不劳而获”“拜金主义”等思想进行斗争。在学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指明了劳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推动作用,让学生明确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帮助学生在个人成长中对“劳动”这一概念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学习遵守社会法制教育中,向学生阐述依法诚实劳动的重要性,用法制思维指导劳动实践,有助于学生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制的维护者。学生学习公共参与相关知识和参与劳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困难、危机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不迫。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和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摘要]加强对高中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的培育,可以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教学评价的创新设计三种路径,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密切融合起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路径

1.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将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首先要深挖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以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为例,这一课着重介绍了新时代的劳动者风貌,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专题活动,通过探讨新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的常态来理解劳动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工匠精神”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譬如各种基础建设,教师可以中国的高铁建设为例。高铁的快速、安全、平稳,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耐心专注的劳动精神的体现。通过锁定和提取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劳动元素,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该课的教学目标。

2.将政治教材内容投射实践中

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教材中的内容投射到实践中,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劳动教育与政治学科相结合的现象。以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二框为例,该框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脱贫攻坚战”的素材。在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干部,尤其是中共党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层干部不仅能立足于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还能以身作则,实打实地投入到田间去劳作……这背后的驱动力,有作为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有中共党员的悟性和纪律要求,还有我国政治制度的约束与鞭策。通过将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投射到实践中,不仅可以体现政治学科的社会属性,还可以让劳动教育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阅读全文

高校劳动教育路径

摘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弱化和偏差,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一定程度淡化。要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观;立德树人;高等院校

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是立身之本,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神圣使命[2]。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渊博的学识,又需要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这就需要学生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专业本领的同时,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厚的劳动感情、真挚的人民情怀。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成就个人事业,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磨练顽强的意志品格。在劳动教育中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从容面对社会的选择,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岗位的需求匹配之间找到平衡点,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1.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的题中之义。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必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深刻领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建构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同频共振。

2.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观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教育作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理解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劳动的价值,意识到诚实劳动是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体验和理解生活的能力,破除逃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思想。

阅读全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担当精神的融合研究

【摘 要】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融合发展对加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明晰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基础上,探讨高校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担当精神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担当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概述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概述。1.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为构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又一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2]由以上内容可见,我国的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实践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实践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者的劳动类型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2.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时期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内容有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所以,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主要是围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展开。首先是生产劳动,对大学生来说,生产劳动包括勤工助学、实习实训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为毕业后的创新创业和就业发展奠定实践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是服务性劳动,这里所指的服务性劳动是带有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加强学生的服务性劳动教育能够有利于培养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以及为公共服务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起到推动作用。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概述。1.担当精神的内涵。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到“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岂因祸福避趋之”到“横眉冷对千夫指”,虽然历朝历代对担当精神的理解不同,但是,担当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担当精神做出了全新阐释: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3]。由此可见,担当精神的内涵是由坚持原则和认真负责两个方面构成。首先,坚持原则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和行为导向,不被邪恶蛊惑,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对大学生而言,坚持原则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被外物蛊惑,积极从事对祖国和人民有利的活动。其次,认真负责是指,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危机能够迎难而上,不畏缩不后退,积极站好每一班岗。对大学生而言,犯错并不可怕,需要有积极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需要积极面对并解决。2.我国高校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现状。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立足新时代,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现实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集中体现在高校不断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放“慕课”等公共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在高校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等现象。首先是课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体现在我国高校虽然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但是没有做到将课本中担当精神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其次,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课程是通过教育者口头讲授实现的,口头讲授法由于局限性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而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大多仅限于通过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实现,这就造成了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不应该仅局限于通过思政课程,还可以将其渗透进各个学科教学,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教育。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对 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作用

(一)新时代我国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必要性。1.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对大学生实行劳动教育,特别是生产性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国普通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实行生产性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其次,通过对大学生实行劳动教育,特别是服务性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比如: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参加“三支一扶”或在社区进行义务劳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青春。这些同学用自己的行动为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上了一堂课,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担当精神,这就是劳动教育优越性,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2.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可以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主要育人目标就是针对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性。”[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于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阐述。由此可知,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能力习惯三个角度来阐释。想要养成良好的能力习惯就必须从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情感上培养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能够使大学生思想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从情感上养成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国观、人生观。这对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程的路径

摘要:在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基于此,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成为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考虑到高职院校侧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劳动属性更为突出,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着重探究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机融合问题,提出以专题理论教学为渠道开展劳动教育、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实行劳动教育,以考核机制为保障来实现劳动教育,切实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

关键词:劳动教育;专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做出重要论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现有教育基础上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在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劳动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基于此,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成为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考虑到高职院校与普通教育不同,侧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劳动属性更为突出,由此,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机融合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首先需要明晰什么是“劳动”。在《当代汉语词典》中,劳动被认为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1]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劳动被定义为“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2]在恩格斯看来,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在人类脱离动物状态而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三个维度对劳动的价值做出过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劳动价值论。概言之,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强调,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角度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教育学原理则强调,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4]。“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通常是指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价值观一般包括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而劳动品质则包括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按照基本内容划分,可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大意义

(一)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养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能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的任务[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自2006年出版以来,为了更及时、更充分地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教育部组织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2018年对教材进行了7次修订。这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课程内容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也增强了该课程的指导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然而,随着十八大以来,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尤其是近期《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使之更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要求。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和高校党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发挥劳育树德、增智、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高校劳动教育与基层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进行概述,阐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劳动教育与党建协同育人策略。

关键词: 劳动教育; 高校党建; 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要求各学校把握学生成长的实际规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号召大中小学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1]。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育人重地,应将劳动教育和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采取劳动教育与党建协同育人新模式,领航职业教育发展,为培养更多技能型、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这既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劳动教育与高校党建密不可分

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是现阶段符合实际的教育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结合基本国情和教育实际,在发展历程中创造性地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意义。

( 一) 劳动教育在党建中的重要功能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财富,用勤劳、智慧开创美好未来。在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义始终没有变,它紧紧围绕时代发展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服务。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五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是现代高校需要采取的教育方式。创新党建形式、引领劳动育人是“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也是教育发展所需。

阅读全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家庭对劳动的认识存在误区,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引导支持不足,大学生劳动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在“劳动教育”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在教育背景和对象上做出限定,更加强调“新时代”这一背景和“大学生”这一对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劳动的观念、技能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具有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并且通过学习劳动技能,最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重在“劳动”,“劳动”是需要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真正有形的劳动,只有在实践劳动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劳动的意义和真谛。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2]这一重要表述强调了要树立怎样的劳动价值观。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了高科技物质生活带来的享受,对劳动的感知触觉越来越淡,劳动价值观扭曲。因此,在新时代进程中更加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全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并明确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大学生在确定生活态度、确认自我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重要价值和作用,通过有效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强化价值;实践

面对人才培养新要求,部分高校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方式创新,实现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面来看,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对发挥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也会使劳动教育的本义遭到扭曲,影响劳动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第一,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边缘化的问题。高校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增强教学水平,在教学期间主抓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化和边缘化的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缺乏对劳动教育工作的正确认知,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出现教育弱化、淡化等表现,这对发展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忽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知识挖掘,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影响对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第二,缺乏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的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对社会正确劳动的认知和看法。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传统的课程教育内容为主,在合理挖掘劳动本质内容、引入新时代劳动态度和精神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通过丰富与优化劳动教育内容等方式,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在结合社会劳动教育案例、增强学生认可劳动、重视劳动、向往劳动等方面缺乏力度,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在未来劳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三,劳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教师个体为中心,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内涵,未能通过开展与劳动品德、劳动精神有关的教育活动,或者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劳动精神,很难满足学生最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大学生劳动技能,缺乏对学生体力劳动的培养,而且过于注重大学生的脑力劳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影响学生理解劳动过程中自己付出与成长的价值。另外,在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中,必须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渗透到各方面,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通过劳动教育方法,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正确意识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高校落实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认证的方式,了解学习的不足和生活缺点,培育学生良好的主观精神和获得全面成长。在大学生自我价值生成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精神,才能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成果以及主体存在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能动性和追求梦想的创造精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健全发展。在大学生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和影响,只有明确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劳动关系,才能获得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理解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劳动意识和能力。另外,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劳动教育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劳动精神的正确理解,并通过社会诚实劳动取得成果的现象,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精神素养,进而更加理性的崇尚劳动、崇尚创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