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实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劳动教育实训

高校实训室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摘要: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现阶段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被弱化,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边缘化等问题。现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实训室劳动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高职院校农机实训室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做好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工作的前提是理清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训室劳动教育不单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整理场地、出力流汗,还需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获得自豪感。以农机专业实训课程为例,学校在教学中大都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往往会忽视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品质的培养。如将现有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套用在实训室劳动教育中,很有可能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和现有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偏差[1],片面地将实训室劳动教育课程理解为打扫卫生,觉得没有技术含量,认为自己是来学习专业技能的,不是来做体力劳动的,所以在实训室开展劳动教育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缺乏配合度。

1.3学生的劳动意志不够坚定。在职业谋划方面,部分学生不愿从事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工作,更多的是想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因而,在实训室开展劳动教育时,他们不会用心去思考劳动的重要意义,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由于长期缺乏劳动锻炼,久而久之会形成惰性思维,劳动意志力也就逐渐消退。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将劳动价值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接受和遵循劳动价值观的准则及其要求,使其积极参与到内化进程中来。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等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客体,教师、实践载体等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的介体。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劳动教育内容以及教师等内化要素功能,形成劳动教育良好生态;搭建“劳动+”育人平台,创设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劳动教育介体;构建劳动教育的组织体系、支持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理解、认同、接受和遵循劳动价值观的准则及要求,使之成为自身的劳动素养,以及终身受益的良好劳动行为品质。内化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是高职院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举措。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的基本要素分析

内化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2]劳动价值观的内化本质上是劳动品质的内化,也是道德品质的内化。道德内化是个体经过一定社会方式的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价值观、道德行为方式等转化为相对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的过程[3]。通过劳动教育实现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各类环境的熏陶下,帮助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学生是劳动教育价值观内化和劳动素养形成的主体

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强化劳动观念的养成、身心参与、手脑并用,通过劳动教育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已有研究发现,52.5%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的劳动技术能力不足”,87.5%的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91%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工作态度消极”,7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劳动技术能力较差,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4]。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品质与用人单位对员工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发挥好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认知、认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内化的进程中来,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对2018年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进一步落实,也是针对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失位问题的有力举措,更是顺应新时代劳动要求、提升国民劳动素养、保障中国走在实干兴邦大路上的深谋远见。在《意见》这把量尺下,学校劳动教育欠缺的短板显露无疑,由此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问题也让人虚惊。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时机刚好,为物质丰富时代青少年逃避劳动的思想倾向亮起了红灯。《意见》也引发了教研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探讨。如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如何充分发掘劳动育人价值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意见》的催化下,劳动课程的开发、劳动教材的编写也进入实践阶段。课程是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划的总体呈现,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培养。为了保证学生成长在正确的道路上,课程必须要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尤需警醒。课程开发的成果往往体现为教材,中职学校没有义务教育那样严格的地方教材审核机制,教材编写队伍的组成也较为多样。劳动教育刚刚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而社会对劳动的老旧态度尚未根除,难以确保课程开发团队完全剔除了陈旧认知。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在把握几个大原则的前提下,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百花齐放而百花向阳的劳动教育新局面。

1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

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更不是体育锻炼,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流水线工人、酒店服务员、司机、厨师、园丁等职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层力量,承担的体力劳动也远远多于大学毕业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工作在劳动第一线为荣,对中职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中职生正视客观环境,做好人生规划,达成幸福人生。一线劳动者的稳定和自豪是整个社会稳步向前的动力。中职学校本身已有大量的实训课堂,课程实施者容易把实训课和劳动课混为一谈。实际上,实训课和劳动课在教学目标、情感体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最根本区别是劳动观是否占据核心地位。实训课更注重工作技能的养成,力图丰富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向岗位做的技能准备;中职劳动课可以看作实训课的补充和升华,侧重帮助学生感悟劳动体会,发现劳动之美,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课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做的精神准备。区分实训课和劳动课是落实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难点。针对此难点,课程开发者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高度审视劳动教育,以创造人本身的情怀编写教材。课程设计理念要为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超越仅仅为企业输送员工的狭隘。只有提高立足点,劳动教育课程才能肩负起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任。

2以劳动体验为基础

在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而非单纯的技能培训后,中职学校很容易矫枉过正,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劳动教育看作纯粹的思想教育,进而以思政课堂代替劳动课堂,劳动课也会演变为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宣讲劳动意义。这就违悖了劳动教育知行合一、亲历过程的初衷。在亲力亲为中的“切肤之感”是劳动课堂的独特价值所在,是劳动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特性,劳动教育必须以亲身劳动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传统的思政课堂大多以课本为本,思想意识的建构基于文字描述和教师讲述,往往缺少切肤体会。而劳动课堂恰能弥补这缺失的一环。劳动中的辛劳流汗、通力合作,劳动后的收获快感、呼吸畅快,都将生动鲜活地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这些切肤之感正是劳动观教育开展的最好药引。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若要充分把握这些切肤之感并由此出发给予积极引导,最终达成热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并非易事。劳动课是苦的累的,但也是快乐而舒畅的。如何超越“苦”“累”的感受,而享受“光荣”“崇高”的获得感,将极大地考验教学实施者。一但方法错误,学生很可能因怕苦怕累而厌恶劳动,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在课程设计中,对劳动感观的引导要与劳动进度紧密结合,把握好情感干预的时机。在劳动之前,帮助学生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劳动中的艰辛和快乐;在劳动进行到坚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豪情,以坚韧和愉快的态度挺过难关;在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边回顾劳动过程,一边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在疲劳感和收获感的互映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3以时展为方向

《意见》指出,劳动课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放眼于未来发展,提倡为社会发展服务,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职劳动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时代性。

阅读全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家庭对劳动的认识存在误区,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引导支持不足,大学生劳动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在“劳动教育”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在教育背景和对象上做出限定,更加强调“新时代”这一背景和“大学生”这一对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劳动的观念、技能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具有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并且通过学习劳动技能,最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重在“劳动”,“劳动”是需要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真正有形的劳动,只有在实践劳动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劳动的意义和真谛。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2]这一重要表述强调了要树立怎样的劳动价值观。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了高科技物质生活带来的享受,对劳动的感知触觉越来越淡,劳动价值观扭曲。因此,在新时代进程中更加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全文

数控铣削编程中融合劳动教育探讨

[摘要]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就面临就业,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务服从意识,都能为将来的择业就业加分。因此,教师在专业课讲授的同时进行劳动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探讨如何寓劳动教育于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正确劳动观念的熏陶,身心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中等职业人才。

[关键词]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劳动教育;中职生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陶铸曾说过:“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2]提出“通过劳动的教育”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与劳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是上接高校,下联企业。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是比较特殊的。既要教好文化课、专业课,同时又要让我们的孩子在3年中专学习后能马上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教学内容也是从书本到课外,从“天边事”到“身边事”。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

(一)问卷调查

为了较真实、具体地了解目前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借助问卷星平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名称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分成三个模块:教师篇、企业篇和学生篇。目前收到437份答卷,答卷情况大概统计如下:1.教师篇:40.4%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材,但是,80.51%的教师认为当前中职学生劳动素质普遍较差;80.36%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2.企业篇:企业人员中90.13%的人认为接受过劳动教育的毕业生能更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88.46%认为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61.54%认为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3.学生篇:27.24%不积极或拒绝劳动;72.51%通过参加劳动后认识到劳动很辛苦,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

(二)问卷调查的发现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探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把劳动和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五育并举”方针的重要一环。立足于当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探索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以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技、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劳动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1]。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模式指明了方向。现代畜牧业要求的是高技术技能型、高知识技能型、高复合技能型、高经营管理型的“四高”人才[2],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畜禽繁育、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畜牧兽医行业的现实写照,大部分工作岗位除了需要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性强等职业素养[3]。只有具有劳动精神,在工作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在畜牧兽医行业扎根岗位。因此,探索基于畜牧兽医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提高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意义不明确

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和脑力相结合为途径,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4]。但当前,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不被广泛重视已成共性问题[5]。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的是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往往出现“重技能、轻劳育”的失衡现象,忽视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劳动教育实施载体单一

阅读全文

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学段特点,生源年龄多集中于15-18周岁,学生经过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出家庭、入社会,要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对中职学校而言是个挑战。如何开展合适的劳动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多年的实践研究,现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提出中职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培养路径

近年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从国家层面发文对开展劳动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可见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教育的缺失性,以及劳动教育推行的困难性。本文力求,立足中等职业学校,从劳动课程体系建立、劳动实践组织形式、劳动实践参与度、校企及家庭协作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等方面,对中职生劳动素养培养路径进行可实施性探究。

一、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中职学校管理层要发挥好带头作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我国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正视劳动等凸显问题,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内涵、主体指导思想以及总体目标。就劳动教育而言,现阶段各社会主要群体,也包括与劳动教育契合度高的职业学校的师生群体,对劳动这一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实践性活动,存在认知偏差;当前各办学主体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中考、高考两考面前,一切的实践活动都显得多余。中职学校亦是面临诸如缺乏规范的劳动课程、缺乏专业的劳动师资队伍、缺乏专门的校内外实践场所等。中职学校的领导层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者,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指挥棒作用。第一,切实组织全体教师尤其是德育管理团队、班主任队伍学习新的劳动教育理念、端正劳动教育思想;第二,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方面着手,编制方案、制定标准、修订计划,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到“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中,通过开展劳育必修、选修课、开展丰富的主题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展开全面的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第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将劳动教育成效纳入发展性评价体系。

2.开设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必修课程

阅读全文

浅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推行劳动教育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并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在厘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的基础上,尝试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通过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它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职院校加强劳动育人不仅体现出培养理念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趋势,也是高校具体落实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内涵、价值与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探索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经济确立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侧,主要承担技术人才方面的培养。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40年间累计向社会培养和输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超过2亿多名[2],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社会经济转型对于技术性人才的要求在不同时期并不相同,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社会岗位对于从业者的劳动素质要求也随之变高。因此,高职院校也应顺势而为,革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教育加强自身改革的客观要求。2020年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实行劳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21世纪初期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相比,如今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建议映射出新的变革趋势,即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者素质。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无论坚持什么样的改革,其在育人过程中都应坚持实践性与应用性导向。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岗位需求,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从制度、课程、实践等多个层面寻求突破。

(三)高职扩招对劳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提出高职院校实行扩招计划,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有所增加。扩招阶段更加呼吁高职院校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扩招的群体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群体,他们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劳动教育的改革作为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扩招学生进行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培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也是在切实落实以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制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