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区域推进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摘要:针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资源、缺规划等问题,采取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以系统内部整合实现资源的融通共享的策略,通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实施层,双向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共识,形成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全面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策略;推进机制
对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而言,须从课程的整体着眼,重点改变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零散不集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形式缺实质、多盲目少规划的现状,强调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区域推进应是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重要主体,区域整体统筹规划资源,重点保障课程和基地建设;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为推进过程中的协同主体,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助推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解决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集聚效应不凸显、课程结构离散、课程实质偏失、课程开展缺规划等问题。
一、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具体实施层面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区域各学校形成“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理念上认同和行动上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学校以校本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基础,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学生愿意参与、教师主动开展、家长支持协同的“学校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金牛区在推进过程中明确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核心引领,构建“全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1]。通过区域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培训、家校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让区域中小学校、学生、教师、家庭从认识走向理念的同步,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区域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二、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现课程建设的主动作为,还要凸显学校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特色化表达。从学校劳动教育整体着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科研部门三者协同联动,采取行政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教研助力课程建设,不断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实用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重点采取行政推进,本着区域整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大格局,坚持政策导向、统筹资源、加强规划、保障到位等理念,以区域性统筹支持为策略,着力于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等,融合劳动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挖掘学校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实践于融合与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育科研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体现劳动教育学科素养、实施中确保凸显劳动教育本质特征、评价中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等方面,助力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和实现途径
摘要:高校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观更彰显时代性,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更加丰富,培养途径要突出全面性。而作为劳动教育其中之一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高校通过重塑服务性劳动教育观、挖掘育人价值,落实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丰富育人体系,细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证、多措并举,丰富服务性劳动育人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途径,进一步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育人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级各类院校应高度重视并落实劳动教育相关内容。
1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曾说:“劳动不再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更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1]劳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意义生活和人类本质复归的主要形式。[2]劳动是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基本途径,通过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激发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1劳动教育价值观要彰显时代性
新时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时,要注重时代需求,彰显时代特征。劳动教育经历过从“劳动兴盛”到“劳动失宠”再到“劳动复兴”的漫长发展历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3]高校要培养经得起实践磨砺和检验、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势必要发挥劳动育人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仅是体力劳动、简单劳动等,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在劳动过程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和技能、强身健体。
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推进育人方式思考
摘要:以“和合”办学理念引领,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从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六个方面着力,建立富有特色的劳动育人实践体系,彰显劳动育人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育人体系;劳动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起点和重要支撑。我校根据党和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与“和合”办学理念,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感悟劳动之美、改变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
一、问题与思考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劳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从未停止,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形成了亮点和特色,但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还处于相对边缘状态,主要表现为:劳动特色校园文化尚未形成,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目标泛化,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缺乏校本表达;劳动教育课程存在无序性,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脱节;对“劳动”概念理解窄化,劳动教育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生活;家庭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育人实效评价被弱化。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从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建构与实践入手,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全面育人质量。
二、学校特色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劳动文化内生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对2018年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进一步落实,也是针对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失位问题的有力举措,更是顺应新时代劳动要求、提升国民劳动素养、保障中国走在实干兴邦大路上的深谋远见。在《意见》这把量尺下,学校劳动教育欠缺的短板显露无疑,由此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问题也让人虚惊。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时机刚好,为物质丰富时代青少年逃避劳动的思想倾向亮起了红灯。《意见》也引发了教研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探讨。如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如何充分发掘劳动育人价值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意见》的催化下,劳动课程的开发、劳动教材的编写也进入实践阶段。课程是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划的总体呈现,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培养。为了保证学生成长在正确的道路上,课程必须要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尤需警醒。课程开发的成果往往体现为教材,中职学校没有义务教育那样严格的地方教材审核机制,教材编写队伍的组成也较为多样。劳动教育刚刚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而社会对劳动的老旧态度尚未根除,难以确保课程开发团队完全剔除了陈旧认知。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在把握几个大原则的前提下,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百花齐放而百花向阳的劳动教育新局面。
1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
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更不是体育锻炼,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流水线工人、酒店服务员、司机、厨师、园丁等职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层力量,承担的体力劳动也远远多于大学毕业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工作在劳动第一线为荣,对中职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中职生正视客观环境,做好人生规划,达成幸福人生。一线劳动者的稳定和自豪是整个社会稳步向前的动力。中职学校本身已有大量的实训课堂,课程实施者容易把实训课和劳动课混为一谈。实际上,实训课和劳动课在教学目标、情感体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最根本区别是劳动观是否占据核心地位。实训课更注重工作技能的养成,力图丰富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向岗位做的技能准备;中职劳动课可以看作实训课的补充和升华,侧重帮助学生感悟劳动体会,发现劳动之美,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课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做的精神准备。区分实训课和劳动课是落实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难点。针对此难点,课程开发者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高度审视劳动教育,以创造人本身的情怀编写教材。课程设计理念要为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超越仅仅为企业输送员工的狭隘。只有提高立足点,劳动教育课程才能肩负起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任。
2以劳动体验为基础
在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而非单纯的技能培训后,中职学校很容易矫枉过正,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劳动教育看作纯粹的思想教育,进而以思政课堂代替劳动课堂,劳动课也会演变为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宣讲劳动意义。这就违悖了劳动教育知行合一、亲历过程的初衷。在亲力亲为中的“切肤之感”是劳动课堂的独特价值所在,是劳动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特性,劳动教育必须以亲身劳动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传统的思政课堂大多以课本为本,思想意识的建构基于文字描述和教师讲述,往往缺少切肤体会。而劳动课堂恰能弥补这缺失的一环。劳动中的辛劳流汗、通力合作,劳动后的收获快感、呼吸畅快,都将生动鲜活地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这些切肤之感正是劳动观教育开展的最好药引。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若要充分把握这些切肤之感并由此出发给予积极引导,最终达成热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并非易事。劳动课是苦的累的,但也是快乐而舒畅的。如何超越“苦”“累”的感受,而享受“光荣”“崇高”的获得感,将极大地考验教学实施者。一但方法错误,学生很可能因怕苦怕累而厌恶劳动,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在课程设计中,对劳动感观的引导要与劳动进度紧密结合,把握好情感干预的时机。在劳动之前,帮助学生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劳动中的艰辛和快乐;在劳动进行到坚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豪情,以坚韧和愉快的态度挺过难关;在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边回顾劳动过程,一边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在疲劳感和收获感的互映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3以时展为方向
《意见》指出,劳动课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放眼于未来发展,提倡为社会发展服务,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职劳动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时代性。
高校劳动教育路径
摘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弱化和偏差,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一定程度淡化。要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观;立德树人;高等院校
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是立身之本,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神圣使命[2]。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渊博的学识,又需要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这就需要学生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专业本领的同时,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厚的劳动感情、真挚的人民情怀。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成就个人事业,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磨练顽强的意志品格。在劳动教育中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从容面对社会的选择,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岗位的需求匹配之间找到平衡点,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1.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的题中之义。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必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深刻领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建构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同频共振。
2.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观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教育作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理解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劳动的价值,意识到诚实劳动是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体验和理解生活的能力,破除逃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思想。
新时代下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分析
摘 要:新时代城市小学面临家校劳动教育观念畸变、儿童劳动素养缺失、劳动教育基地稀缺的典型困境,以学校区域社会资源为载体,通过与社区等联合建设劳动课程基地,为学生建构并实施有现代科技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在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劳动育人模式中探寻立德树人的新路径,可以为城市小学常态、有序、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样本借鉴。
关键词:城市小学;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劳动教育就被国家高度重视,并于1955年将劳动课程纳入了国家课程体系[1]。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劳动教育一度被虚化、弱化,导致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为了引导广大人民创造更好的未来生活,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要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四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重庆市融汇沙坪坝小学(以下简称“融汇沙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现代蚕桑劳动课程基地的建设,并努力寻求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一、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1.家校劳动教育观念畸变
受唯分数的片面教育影响,国家要求开设的劳动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上都被忽视;加之一些学校错误地把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要么单纯地把劳动教育理解为劳动技艺的传授,或者把劳动教育异化为文化课脑力透支之后的休闲娱乐[2]。还有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人认为智能化时代很快就会到来,将来我们的一切都可以让机器人代劳。这样的劳动观念既缺乏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又缺乏对未来劳动形态的预估,既不能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又不能让学生必要的劳动技能得到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思考
[摘要]笔者通过对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梳理了劳动教育的概念,总结并分析了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优势,提出了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职业精神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在讲话中提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申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点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从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对劳动认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培养等的教育;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对生产技术劳动的教育、对社会公益劳动的教育以及对生活服务劳动的教育;从地位上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一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不高,认识层次还停留在“体力教育”“劳动改造教育”这些陈旧的观念上面,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媒体被广泛运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财富、追求享乐的人越来越多,享乐主义、丧文化横行,人们对于劳动越来越不重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召唤劳动教育的回归。
2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实施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后续劳动力的质量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务院在2019年2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当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劳动教育在高校就业中价值和实施探讨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增加就业知识技能储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践教育平台不健全、政策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坚持以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着力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实习实践平台、落实制度保障、制定评价标准等,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就业;高校;创新创业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期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将劳动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应对新发展需要,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支知识性、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1]。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民族发展、国家复兴的重任,其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数再创新高,预计达到.909.万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想要破解时局,需要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充实就业知识,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创业创业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劳动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时代价值,提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试图构建破解就业困境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近年来,劳动教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教育体系构建、历史演变、时代价值、实施方式等研究成果不断[2]。随着《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施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有了明确的依据,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不少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忽视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培养;只注重劳动结果考核,轻视劳动过程开展;只注重劳动实施形式,无视劳动育人内涵。例如,很多实践类课程的最终考核,都是以上交的纸质总结材料为依据,完全不考虑学生在此过程付出的辛苦劳动。不少高校将劳动教育简单视为体力劳作,只让学生做些打扫卫生等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忽视脑力劳动活动开展。这容易使得劳动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被贴上了“固化”“一刀切”的标签[3],导致大学生不尊重劳动,甚至讨厌劳动、逃避劳动,更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愿承担繁重工作,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