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劳动观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劳动观教育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观思考探讨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路、新的判断、新的要求和新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不只是浅显意义的创造物质条件的劳动,也是帮助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活动。人的成长发育黄金时期就是青少年阶段,在这一时期劳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对劳动教育的重新树立,首先简析劳动教育观的基本概念,其次从劳动认识、劳动实践、劳动情感和劳动法规四个方面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青年劳动力教育薄弱的现状,以此提出解决青少年劳动观念缺失的策略。通过系统的方法提高开展了青年劳动教育工作培训的重要性。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青少年

一、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观基本概念

1.劳动的基本概念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作为劳动主体,通过劳动来获取自身所需生活资源,精神的劳动和实践的劳动是其两大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人们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摆脱外力的束缚,独立自觉地存在。人类社会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史等于人类劳动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论劳动形式如何。共同点是精力、体力、时间和知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劳动创造。人类要通过劳动把“自由的自然物”变成“人的自然物”,人们用劳动来获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在满足自身基础的生活所需后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信仰,文化艺术等等具有精神层面的物质。

2.劳动教育观的基本概念

人们对“劳动教育”一个概念比较熟悉,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把对劳动的教育划进了德育的涵盖里。《辞海》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平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2]《教育大辞典》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出发,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义也发生了本质改变。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是指面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践青年人应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

阅读全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并明确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大学生在确定生活态度、确认自我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重要价值和作用,通过有效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强化价值;实践

面对人才培养新要求,部分高校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方式创新,实现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面来看,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对发挥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也会使劳动教育的本义遭到扭曲,影响劳动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第一,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边缘化的问题。高校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增强教学水平,在教学期间主抓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化和边缘化的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缺乏对劳动教育工作的正确认知,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出现教育弱化、淡化等表现,这对发展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忽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知识挖掘,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影响对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第二,缺乏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的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对社会正确劳动的认知和看法。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传统的课程教育内容为主,在合理挖掘劳动本质内容、引入新时代劳动态度和精神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通过丰富与优化劳动教育内容等方式,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在结合社会劳动教育案例、增强学生认可劳动、重视劳动、向往劳动等方面缺乏力度,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在未来劳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三,劳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教师个体为中心,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内涵,未能通过开展与劳动品德、劳动精神有关的教育活动,或者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劳动精神,很难满足学生最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大学生劳动技能,缺乏对学生体力劳动的培养,而且过于注重大学生的脑力劳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影响学生理解劳动过程中自己付出与成长的价值。另外,在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中,必须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渗透到各方面,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通过劳动教育方法,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正确意识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高校落实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认证的方式,了解学习的不足和生活缺点,培育学生良好的主观精神和获得全面成长。在大学生自我价值生成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精神,才能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成果以及主体存在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能动性和追求梦想的创造精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健全发展。在大学生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和影响,只有明确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劳动关系,才能获得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理解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劳动意识和能力。另外,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劳动教育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劳动精神的正确理解,并通过社会诚实劳动取得成果的现象,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精神素养,进而更加理性的崇尚劳动、崇尚创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对2018年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进一步落实,也是针对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失位问题的有力举措,更是顺应新时代劳动要求、提升国民劳动素养、保障中国走在实干兴邦大路上的深谋远见。在《意见》这把量尺下,学校劳动教育欠缺的短板显露无疑,由此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问题也让人虚惊。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时机刚好,为物质丰富时代青少年逃避劳动的思想倾向亮起了红灯。《意见》也引发了教研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探讨。如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如何充分发掘劳动育人价值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意见》的催化下,劳动课程的开发、劳动教材的编写也进入实践阶段。课程是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划的总体呈现,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培养。为了保证学生成长在正确的道路上,课程必须要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尤需警醒。课程开发的成果往往体现为教材,中职学校没有义务教育那样严格的地方教材审核机制,教材编写队伍的组成也较为多样。劳动教育刚刚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而社会对劳动的老旧态度尚未根除,难以确保课程开发团队完全剔除了陈旧认知。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在把握几个大原则的前提下,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百花齐放而百花向阳的劳动教育新局面。

1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

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更不是体育锻炼,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流水线工人、酒店服务员、司机、厨师、园丁等职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层力量,承担的体力劳动也远远多于大学毕业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工作在劳动第一线为荣,对中职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中职生正视客观环境,做好人生规划,达成幸福人生。一线劳动者的稳定和自豪是整个社会稳步向前的动力。中职学校本身已有大量的实训课堂,课程实施者容易把实训课和劳动课混为一谈。实际上,实训课和劳动课在教学目标、情感体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最根本区别是劳动观是否占据核心地位。实训课更注重工作技能的养成,力图丰富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向岗位做的技能准备;中职劳动课可以看作实训课的补充和升华,侧重帮助学生感悟劳动体会,发现劳动之美,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课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做的精神准备。区分实训课和劳动课是落实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难点。针对此难点,课程开发者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高度审视劳动教育,以创造人本身的情怀编写教材。课程设计理念要为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超越仅仅为企业输送员工的狭隘。只有提高立足点,劳动教育课程才能肩负起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任。

2以劳动体验为基础

在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而非单纯的技能培训后,中职学校很容易矫枉过正,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劳动教育看作纯粹的思想教育,进而以思政课堂代替劳动课堂,劳动课也会演变为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宣讲劳动意义。这就违悖了劳动教育知行合一、亲历过程的初衷。在亲力亲为中的“切肤之感”是劳动课堂的独特价值所在,是劳动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特性,劳动教育必须以亲身劳动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传统的思政课堂大多以课本为本,思想意识的建构基于文字描述和教师讲述,往往缺少切肤体会。而劳动课堂恰能弥补这缺失的一环。劳动中的辛劳流汗、通力合作,劳动后的收获快感、呼吸畅快,都将生动鲜活地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这些切肤之感正是劳动观教育开展的最好药引。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若要充分把握这些切肤之感并由此出发给予积极引导,最终达成热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并非易事。劳动课是苦的累的,但也是快乐而舒畅的。如何超越“苦”“累”的感受,而享受“光荣”“崇高”的获得感,将极大地考验教学实施者。一但方法错误,学生很可能因怕苦怕累而厌恶劳动,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在课程设计中,对劳动感观的引导要与劳动进度紧密结合,把握好情感干预的时机。在劳动之前,帮助学生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劳动中的艰辛和快乐;在劳动进行到坚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豪情,以坚韧和愉快的态度挺过难关;在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边回顾劳动过程,一边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在疲劳感和收获感的互映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3以时展为方向

《意见》指出,劳动课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放眼于未来发展,提倡为社会发展服务,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职劳动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时代性。

阅读全文

高校劳动教育路径

摘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弱化和偏差,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一定程度淡化。要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观;立德树人;高等院校

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是立身之本,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神圣使命[2]。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渊博的学识,又需要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这就需要学生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专业本领的同时,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厚的劳动感情、真挚的人民情怀。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成就个人事业,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磨练顽强的意志品格。在劳动教育中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从容面对社会的选择,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岗位的需求匹配之间找到平衡点,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1.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的题中之义。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必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深刻领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建构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同频共振。

2.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观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教育作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理解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劳动的价值,意识到诚实劳动是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体验和理解生活的能力,破除逃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思想。

阅读全文

浅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及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新时代针对劳动教育国务院出台的最新的政策,明确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各高职院校也开设了劳动课进行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存在学生劳动观念淡薄、教育理念滞后、课程内容单一、制度保障不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立足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探究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和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为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路径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劳动教育的重点任务、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做了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部署,对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和培养高劳动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黄济教授认为劳动教育通常可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素养和任务三方面进行定义[1]。冀晓萍认为劳动教育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手动脑能力和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赵荣辉认为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培训和习惯养成,还应该加强劳动精神的培养。郭丽强认为劳动教育是信息技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组合[3]。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短缺,课程内容单一、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劳动技能精湛、劳动素养高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劳动教育的价值

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特殊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劳动教育不但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还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过程中,劳动教育其实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过程,同时也不断推进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劳动教育的价值对大学生全面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劳动的独特作用上。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参观、见习、实习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发挥自身的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健全自身的各项能力,提升劳动技能,淬炼劳动品质,深化理论知识,从而通过各种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自身不断社会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阅读全文

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推进育人方式思考

摘要:以“和合”办学理念引领,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从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六个方面着力,建立富有特色的劳动育人实践体系,彰显劳动育人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育人体系;劳动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起点和重要支撑。我校根据党和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与“和合”办学理念,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感悟劳动之美、改变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

一、问题与思考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劳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从未停止,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形成了亮点和特色,但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还处于相对边缘状态,主要表现为:劳动特色校园文化尚未形成,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目标泛化,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缺乏校本表达;劳动教育课程存在无序性,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脱节;对“劳动”概念理解窄化,劳动教育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生活;家庭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育人实效评价被弱化。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从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建构与实践入手,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全面育人质量。

二、学校特色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劳动文化内生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在高校就业中价值和实施探讨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增加就业知识技能储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践教育平台不健全、政策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坚持以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着力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实习实践平台、落实制度保障、制定评价标准等,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就业;高校;创新创业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期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将劳动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应对新发展需要,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支知识性、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1]。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民族发展、国家复兴的重任,其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数再创新高,预计达到.909.万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想要破解时局,需要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充实就业知识,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创业创业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劳动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时代价值,提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试图构建破解就业困境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近年来,劳动教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教育体系构建、历史演变、时代价值、实施方式等研究成果不断[2]。随着《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施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有了明确的依据,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不少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忽视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培养;只注重劳动结果考核,轻视劳动过程开展;只注重劳动实施形式,无视劳动育人内涵。例如,很多实践类课程的最终考核,都是以上交的纸质总结材料为依据,完全不考虑学生在此过程付出的辛苦劳动。不少高校将劳动教育简单视为体力劳作,只让学生做些打扫卫生等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忽视脑力劳动活动开展。这容易使得劳动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被贴上了“固化”“一刀切”的标签[3],导致大学生不尊重劳动,甚至讨厌劳动、逃避劳动,更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愿承担繁重工作,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阅读全文

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所存问题

(一)劳动教育者观念普遍薄弱

劳动观念薄弱不仅体现在学校领导、教师,还体现在各位家长的观念意识上。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许多教师只重视提高学生文化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劳动及其他教育问题。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存在错位,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排名,一切事务由家长全权代劳。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缺乏支持

主要体现在小学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缺失、课时不够、有关教材及基地的供应不足。据调查显示,在小学专职劳动教育的教师只占30%,而70%都是由非专业教师担任;在课程方面,许多学校不单独安排劳动教育课,并且很多劳动教育课还会被占用。笔者还了解到,小学时期的劳动教育基本是没有教材的,一般是任课教师自主编写课件。由此可见,在理论上,学生长时间不能系统全面地学习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技能;在实际中,缺乏应有的实践和锻炼,这样“有育无劳”和“有劳无育”都将导致劳动教育定义的弱化。

(三)劳动教育无计划性、无评估标准

小学劳动教育课普遍摆不上日程。上级无要求,学校就无计划。开什么、开多少、怎么开,没有相应的评价导向体系,要么不开,开了也是无序状态。我们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课,也就是开学拔草、清扫垃圾、整理桌椅,仅此而已。简单无趣的劳动形式、狭隘和有限的劳动场所、无详尽得当的劳动计划,劳动观念该从何谈起,劳动教育该怎样贯彻,劳动教育又该如何评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的棘手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