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矿产资源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矿产资源项目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摘要:为加强国有矿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境外矿产资源项目管理,基于前端控制、全程管理和知识管理原则,建立和完善集成高效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境外矿产资源项目档案的信息化和管理。
关键词:境外矿产资源项目;企业档案;管理平台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它的不可再生性及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矿产品的完全自给。因此,“走出去”寻求境外矿产资源就成为我国矿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境外矿产资源项目一般投资数额巨大、投资周期长、权利义务关系复杂、风险因素多,需要分析研究大量信息资料,以选择最佳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方式。因此,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现代化,急需建立并逐步完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一、构建境外矿产资源项目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目的
利用企业的局域网络环境,建立基于Web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从资源项目信息获取、评价、尽职调查、协议谈判到完成交易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信息的实时动态更新,并通过实施前端和全程控制,实现境外矿产资源项目档案的规范管理和信息共享。
1.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档案“管理复制”
构建一个跨部门、跨区域分布的多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企业或项目业务串联,能够消除由于沟通不畅带来的信息孤岛。同时,通过改善工作流程,固化优秀的管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可实现具体业务及档案的“管理复制”。
采矿工程评价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
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对在新形势下矿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来,而传统的采矿专业培养内容已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矿业类院校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文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优化措施,为培养适应新的国际矿业环境下的采矿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矿业院校;采矿工业专业;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宗矿产品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消费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所不曾经历的。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储量耗竭性、供给稀缺性与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矿产资源国际间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也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我影响矿产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整、协调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此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全球资源观的教育,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矿资源形势,用全球化的思维指导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紧密结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培养更多具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理论基础,特别是具有采矿工程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笔者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采矿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全球视野的矿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矿业类院校本科生教学培养内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定位
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在概述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及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包括教学目标与案例选择、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效果与反思三方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产业关联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我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此,教育部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是一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我校经济学院积极开展了关于经济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及案例教学法概述
产业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等。产业经济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型经济学科,应用性特点十分显著[2]。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以知识应用型为导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解决产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化知识理解,促进知识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产业经济学具有理论体系丰富,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案例教学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研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产业经济学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十分必要。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文将以“产业关联”教学为例,结合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业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实际案例,为产业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提供参考。
矿产资源会计核算论文
一、趋同背景下矿产资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信息披露不完整
矿产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其会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较广,包含自然资源损耗(资源开采及使用数量)、环保支出(环境污染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耗)、改善环境收益(矿产企业在优化管理自然环境后所获取的收益)等多个方面。有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很多矿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并不全面,不少企业甚至未设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会计科目。与此同时,矿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存在下列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披露信息的整体效率偏低。现阶段,矿产资源企业充分关注和了解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过却未制定有效的披露制度。另一方面,披露信息的比率有待提高。我国大部分矿产企业未设立环境项目,也未能及时披露环境项目信息,从而出现了不履行环保责任的情况,这无疑不利于外部监管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内控机制薄弱,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偏低
矿产资源企业未制定有效的内控制度(如稽核、财务收支审批及财务清查制度等),使得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性降低。在实际工作中,因矿产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其会计核算也无法获得全面的经营数据及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处理结果自然也就无法体现出矿产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无法损害了企业自身及外部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导致会计核算流于形式。此外,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这就要求矿产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及会计实务操作经验。然而,实际中,很多矿产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较窄,实践经验不足等,无法很好地胜任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处于混乱状态,影响了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解析完善矿产资源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以及思路和方案
在国际趋同背景下,矿产资源企业面临的会计核算问题日益显著,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为此,笔者将结合矿产资源会计核算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矿业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实践
1问题的提出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的实践
【摘要】矿产资源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采矿工程的采矿方法也获得了不断的提升和进步。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科学开发矿产是当前采矿工作的重点内容。论文主要针对现阶段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指出采矿方法的技术革新形式和创新实践内容,希望能够为采矿工程项目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采矿工程;采矿方法;创新
1引言
采矿方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获得了持续的进步与提升,传统的采矿技术与设备不断进行升级和优化,采矿效率大大提升,采矿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得到了有效降低。为促进矿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结合矿产开采的实际工作,基于地理信息条件以及相关矿产开采需求,不断创新采矿形式和采矿方法,促进采矿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的采矿工作效率。
2当前我国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矿产资源类型较多,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采矿工程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保证我国采矿事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结合现阶段的采矿技术以及采矿形式,明确采矿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因素,选择适合的方法,不断升级和优化传统的采矿工艺,提升整体采矿工作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矿产以及原材料能源加工占比能够达到35%左右。由此可见,采矿质量以及矿产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矿产资源的开发关系着绝大多数的工业原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但从我国实际矿产资源开采情况来看,由于矿产资源不会再生而且短时间内便会消耗掉,我国面临着较大的矿产资源储备和矿产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采矿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调查显示,我国五成左右的矿产资源处于开采末期阶段,同时,由于我国相应的开采技术比较落后,很多矿产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开采和利用,铅矿、铜矿、锌矿等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低下,开采浪费严重,难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能源资源不合理利用和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采矿方法和采矿工艺,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得到科学稳定的增长[1]。
3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的实践
地勘矿业会计核算论文
1勘探开发矿产的权利以及其属性
1.1勘探开发矿产的权利
对矿产进行勘探和开发的权利不等于矿产所有权,这只是对矿产资源的一种经营权,但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发使得矿产资源不断减少,并且这些资源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是不可能再生成的,所以也不等同于使用权。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拥有的,也就是所有权者是国家,这一点在对矿产进行勘探开发的前后都不会发生改变,只有得到国家的许可才可以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发,可是一旦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变成了产品,那么变成了产品的矿产资源就归开矿人所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实际上就是使得拥有权发生了改变。
1.2勘探开发矿产资源权利的特征
在我国国境内,在一定区块上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的权利,也就是对一定储量的矿产进行开采的权利。这种权利属于一种很特别的资产,它有如下的几个特点。①无实体性:勘探开发矿产的权利所具有的价值不是实体物质,能代表它价值的就是地质勘探结果,地质勘探的结果离不开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这两者的相互结合才产生了地质勘探结果。②可出让性:《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明确指出依据相关的法律,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权利可以进行转让,勘探开发矿产资源的企业会经常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或者是度过难关可以出让矿产开发的权利。③高风险性:对于地下矿产资源进行勘探投资费用很高,地质勘探就是利用一些技术设备对地下是否有资源存在进行勘探,然后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推论和分析,并进行实物研究来确定矿产资源是否存在,以及规模的大小,这种投资风险极高。因为对地下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可能会找到,也可能找不到。一旦失败一切投资就收不回来,可以说是什么资产也没有得到。
1.3勘探开发矿产资源权利的资产属性以及类别
国家拥有国产资源的所有权,为了开采矿产资源,国家必须在科研项目上进行投资,以研究勘探开发矿产资源的技术,确定地质储量,确定地质条件和开采难度。一般在没有搞清楚地质储量的情况下,勘探开发矿产资源的权利是一种不具有货币形式的资产,属于一种看不着的资产,因此有的时候会把这个权利划归为无形资产。我国的财政部在2006就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在这个准则当中把无形资产又分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像专利、商标的这一类可以辨认出的资产,另一类是像商誉等这一类不可辨认的资产。然而对勘探开发矿产资源权利的资产这一概念却没有划归为无形资产。对于矿产资源有勘探权和开采权这两个权利。勘探权就是指的勘探权人在一定的范围和区域内进行矿产资源勘探的权利,要在该区块内进行详细的探查,从而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类型,储存条件等,如果通过探矿得出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具有开采价值,那么就可以进行转让和计量,这就形成了勘探权人无形的资产。开采权就是对已经探查清楚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就行规模开采的权利。对地下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经过详细的勘探可以计算其储量,这样就可以让市场来决定它的价格,也可以由开采单位独立开采,并进行有报酬的转让,从这个角度来看开采权是一种有形的资产。但是它又有别于有形资产,比如固定和流动的资产,有自己的特殊属性,所以这种资产可以归为其他资产。然而在国外已经对这种资产有了一个特定的称呼,称这种资产为递耗资产。
地质矿产勘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探析
摘要:随着国家、国民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日渐呈现出重要性,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对于环境会产生一定破坏和污染,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相符合。为了更好实现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探索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地址矿产勘查;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日渐凸显,并在保证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发展中展现积极作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更加需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予以高度重视,以矿产资源的勘查为提高物质水平的前提,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予以充分保护,让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实现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重要性
1)地质矿产勘查指的是依据先进的地质科学理论,在对野外地质进行观察、对地质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基础上,借助地质测量、物化探、钻坑探工程等综合地质手段和方法,取得可靠的地质矿产信息资料的过程。地质矿产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也是矿产资源得以顺利开采的重要资料储备。而在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会对自然资源予以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情况下还可能造成自然环境的毁灭性损害。通过探索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路径,能够让矿产勘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能够减少矿产勘查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让自然环境依然保持“绿水青山”。2)通过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能够让自然资源在自然环境中得以更好保护,这都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持,让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这不仅是当代矿产开采之要求,更是为后代谋求福利之根本,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3)正是因为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需要,越来越多矿产勘查企业引入先进勘查技术和手段,让矿产勘查企业逐渐走出自身狭隘的认识范畴,不仅实现了与先进矿产勘查公司信息的互通有无,也让矿产勘查企业真正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矿产勘查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也让矿产勘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力量。
2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作业程序待于规范。规范的操作程序能够有效避免矿产勘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勘查精度和工作效率造成的影响,也能有效减少矿产勘查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但结合地质矿产勘查实际情况来看,作业程序的规范性依然需要加强,通过多种手段对作业勘查的规范性进行监督,才能实现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