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矿产与地质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困境及对策
摘要: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和国内外的关注。矿产资源开发正经历从粗放式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开采生产中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困境;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注重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中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已经迈入矿产资源消耗的快速时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因此,必须重视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具有积极作用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和经济活动分析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去。当前,我国矿产地质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应用进行分析。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全球科技热点话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国家,同时也是生产和出口矿产最多的国家。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已经从传统粗放式的模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山开发模式转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造成自然灾害频繁,还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对于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的创新性改革。但是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建设中,地方政府过度重视各种经济产业建设,不仅无法满足矿产发展要求,还使城市形象受到一定影响[1]。在矿产工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施工工艺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找矿技术的蓬勃发展。矿山地质施工建设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而且每个工程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找矿工作受到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地质情况、开采工艺以及水文特点等影响,在矿产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资金不足,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最大问题。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的支持,但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十大庞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没有形成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中资金投入不畅通,进一步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压力。此外,自我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项目以来,虽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保证制度不健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不能准确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定位,所举行的活动也不符合矿产资源发展需求,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办法也不完善,忽视矿产资源开采中能耗问题,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存在一系列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在2002年安排了18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以来为下一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是生态环境功能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对于隐性的水土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局部治理方式还达不到生态修复效果。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分析
首先,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和国内外的关注。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职责与责任,环境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国家和人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基础之上,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理念和措施,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机制和体制,注重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单一工程向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模式转变。其次,矿山防灾和生态修复技术。矿山地质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地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当中,矿山地质的问题是最复杂的,而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比较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矿山防火和生态修复技术是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水文地质勘查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合理利用矿山资源。当前,我国生态修复技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矿区生态环节的恶化。因此,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技术,比如采用现场勘查、区域试验、土壤测试以及微生物技术等研究手段,对地貌景观、地质情况以及水文特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形成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最后,开展精细化基础性调查研究。最近几年,由于环境地质造成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于社会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当中,矿产地质灾害占据很大比重,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精细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未进行治理的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尤其是隐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矿业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实践
1问题的提出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学术期刊文献资源科学研究态势
1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选择对国内文献收录数量比较全且能全面揭示文献间引证关系的CNKI引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论文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分布、基金资助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统计,并对高频关键词排列出名次,研究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近年来我国资源科学的研究态势。
1.2数据年限
对一个学科的研究进展评述需要一定的时间维度来展示,根据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将数据的年限范围设置在2010—2014年的近5a时间内。
1.3数据筛选
通过对专家的访谈,获得了专家推荐的资源科学典型期刊26种(表1),同时结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年)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4年)中的影响因子情况,对这26种典型期刊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了解资源科学的学科进展等信息。在CNKI引文数据库中对选择的资源科学类26种典型期刊按指定年限2010—2014年进行检索,检出了具有引用文献的数据16294条。这些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107057次,总他引次数为99275次,篇均被引频次为6.57次,篇均他引频次为6.09次。因此,选择被引频次≥6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共检到数据5751条,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
工程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理念。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建了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在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夯实基础理论,加强实验操作,完善课程设计,创新专业综合设计,积极参加地质技能竞赛,改变教学方式;在硬件平台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野外实习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快教材和网络课程建设。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成果导向(能力、目标、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理念〔1〕〔2〕,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创新态度和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等基本能力和素质。为了增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煤炭工业发展的适应性,突出体现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煤炭)”特色〔1〕,本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通过近年来本科生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保障和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一、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软件平台建设
(一)夯实基础理论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要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调整理论教学体系。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有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力学、采矿概论等。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含晶体光学)、岩石学(双语)、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构造地质学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地质制图学、钻探工程学、地球物理勘探、煤田地质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等。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矿床学、矿井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地质测试分析与技术、专业英语、资源勘查工程进展等。地质制图学为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讲授地图的基本知识、绘图软件、主要地质图件的编制原理和编制方法,如地质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等,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地质图件和分析地质图件以解决资源勘查工程问题的能力。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为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讲授矿产(煤炭)地质勘查理论、勘查方法、勘查设计、勘查工程布置、地质编录和资源储量估算方法〔3〕,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勘查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勘查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操作
安全生产下金属矿山的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在矿山采矿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团队安全意识不足、安全保障不足的问题,为了强化安全管理效能,单位应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提升团队安全意识,加大安全管理经费投入,完善安全设施配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提供应急救援保障。论文阐述了乡镇金属非金属矿山在新的安全生产形势带给我们新的发展,针对新的安全生产问题一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与办法。
【关键词】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安全评估;安全办法
1金属非金属矿山地采矿山深部开采的安全灾难分析
随着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枯竭,矿山采矿企业已开始向金属非金属矿山纵深部进行找矿、采剥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纵深部开采其生产安全条件极为恶劣,如采剥难度加大、岩石应力加强,且变化莫测,无法预料,有些金属非金属矿已多次发生岩爆情况,严重威胁其生产安全。随着采剥深度的增加,其开采矿体地下水文、地压条件更加繁杂,难以斟探,稍有纰漏,就会造成重大灾难。
2各类矿山开采的高陡边坡等危险开采现象仍然存在
金属非金属矿山之外的露天矿山生产,还包括各类岗石开采、石砂开采、石板材开采及机砖厂的采土生产。大型的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开采一般均能按照从上到下、分层级、分台阶的次序方式进行生产。对于许多生产规模小的乡镇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培训不够或流于形式,导致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低下,开采技术含量低,部分企业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开采次序混乱,无设计,随意性强的特征。
3金属非金属地采矿体的混乱无序性程度仍在增加
矿山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技术
【摘要】目前阶段,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而对于资源环境需求也逐渐增加,这与人均资源水平不高且环境承载能力薄弱形成了极为明显的矛盾,因而,必须要在环境保护方面探索有效的措施。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对于优质环境的需求以及环境治理恢复任务的艰巨性都成为当前社会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基于此,文章将矿山开发作为重点研究内容,阐述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的相关问题,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矿山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探讨
1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相关要求阐释
1.1基于地质条件实际情况分析客观环境
矿山开采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客观地分析地质条件,以保证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矿山地质发育的状况、表现特征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开采工程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开展防治分析工作[1]。与此同时,需要提前明确矿区地形、地质构造以及水文特征等相关情况,在对实际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设计要求。
1.2以全局角度确定目标任务并制定治理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综合治理,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对矿山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带来负面的影响,尽量降低矿山地质问题所引发的后果,而这同样也被纳入到保护和治理工作整体目标内容当中。在确定治理任务的过程中,主要的内容包括四点:其一,治理采矿废石场区域;其二,治理预测塌陷区域;其三,治理原有废旧竖井区域;其四,对其他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地质学课程体制构建的思索
作者:舒良树 解国爱 王博 胡文宣 徐仕进 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思路
第一,虽然通才教育是世界潮流,从专才或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的方向转变已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现行教学体制下,高校中的专业划分仍然过细,专业数量明显过多,部分知识老化,滞后于当代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对通用人才的一般学科训练和技能训练产生了不良影响,阻碍了素质教育、通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进程。国家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与矿产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各部门对通用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具备了解最新科学前沿与进展的知识储备。必须摈弃狭隘的专业意识,排除各专业间人为的隔阂,加强宽基础、广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既有宽厚基础知识训练又有面向具体领域、具备扎实实践训练的高质量人才。这些新型人才不仅知识结构新、适应面广,而且动手能力强,富于创造性和学科渗透性。
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地质教育基本上采用前苏联模式。随着近30年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地质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总的来说,原有模式的影响尚在,专业划分仍过细,专业课程数量还是过多,学生负担过重而知识面较窄,以致对通用人才的一般学科训练和技能训练产生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形势下素质教育、通用人才的实施进程,不能适应时展和国家需求。因此,需要继续深化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课程的整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普通地质学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地质学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当今形势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地质学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介绍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及其社会、经济意义,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互相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形成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和走向社会后能融会贯通所学过的知识。
第三,相当一段时间中,普通地质学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地质实践教学是彼此独立进行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习,重卷面成绩轻动手能力,不仅造成大学教育和生产、科研部门相脱离,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割裂了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连贯性认识思维,不利于人才培养的系统训练,不能保证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用人部门的要求。陡增毕业生在适应期的时间与精力,降低了人才使用的效率。因此,明确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系统知识训练、基本技能训练,是适应形势与社会的要求。必须建立并建设好以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普通地质学课程体系,科学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加强实践课、实习课的教学,真正把课堂理论、实验感知和野外实践3个教学环节连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精英与通才培养并驾齐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时间、经费和师资上给予充分支持和保证。首先是要有一支稳定的课堂、实验和野外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师资队伍,虽分工有异,但彼此配合,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主讲教师不仅授课,而且参与实验课指导,更要带班野外实习,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普通地质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执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内容面广、概念多、信息量大,以往的教学基本上属于注入式教学,要求学生在专业词汇、术语和记忆方法上花气力,耗费了学生大量时间与精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传授知识,学生只管接受知识,从教学气氛看,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则呈现群体失语的局面。因此,转变注入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应该把学生花在基础课程上的这些精力转到基本概念理解和思维技能上来,知识面宜宽,深度宜浅。细节只是深入学习的延展,不是保证完整理解概念的前提。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不仅要讲解科学知识,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更要启发、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巧协调一致。
第五,近20年来,地质学新理论、新发现的不断涌现,计算机、数字模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要求对原有的地质学基础理论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而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界日益突显的国际化进程,要求学生适应时代的变化,具有进入国际科学前沿、适应最新进展的知识储备,要求本科教学向国际化靠拢。因此,作为系统性介绍地质学原理的普通地质学教材和教学必须适应这一情况,对原教材作出相应修改和补充,反映地质学的新进展,体现普通地质学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与普适性,满足当代地质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我国地域辽阔,保存了地球各个演化时期丰富的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世界罕见的华南巨量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
矿业权收益分配激励机制
摘要:结合矿业及矿业权出让现状,湖南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未来须进一步做好矿业权出让工作,规范矿产开发和利用,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的权益,践行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核心职责。针对转型时湖南省矿业发展趋势,从矿产资源收益分配的各利益主体、矿产资源收益的首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以及矿山转型成果的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应兼顾各主体利益,适当提高矿产资源所在地收益分成;矿产资源收益应兼顾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建立矿山治理与转型成果的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湖南省内矿业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湖南省;矿业权;收益分配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已成为国家矿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矿业的绿色发展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者以及矿产所在地居民等各利益相关方如何参与到转型时矿业权收益的分配,真正做到让矿业转型的发展惠及到各利益相关方,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研究综述
(一)矿业转型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
陈栋栋在其文章《“黑生绿”的产业蝶变———江西新余矿业成功转型》(2019)[1]中讲述了江西新余矿业的转型发展路径,在面对当地矿产资源枯竭、企业经营惨淡以及国家去产能的外部政策内外双重压力下,企业不得不开展多元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变革。具体做法为,企业利用现有矿场、工业园和土地转型为光伏发电,利用煤矿开发的副产品煤矸石进行制砖,做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最后针对停办闲置的矿场土地进行建林还耕,恢复成本较高的则积极开发房地产、工业园、旅游等多种商业业态,真正做到了传统矿业向现代清洁能源、绿色建材和土地开发的转型。吴芮民等在其文章《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以白银市为例》(2020)[2]中分析当前白银市城市矿产资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白银市当地的产业经济特点,从规划矿业产业结构、加强政府引导企业自主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及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陈丽新等在其文章《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3]中研究和阐述了建设现代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思路:市县级政府做好引导,企业做好从规划、勘查、开采、生产冶炼、废物处理以及矿山修复等全链条的矿业发展绿色理念。政府通过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批准建设树立标杆和导向作用,通过媒体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绿色矿业示范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王党琦等在其文章《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现状与绿色矿业发展策略》[4]中介绍了甘肃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其矿业经济在省内经济所占比重较高,但当前省内绿色矿业发展存在矿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技术实力有限和支持政策未能落地等情况,需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宣传引导、细化优惠政策及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进行绿色矿山的建设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