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储量评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矿产储量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矿产储量评估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困境研究

 

1储量动态管理存在的问题   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是指矿山企业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选择具备资质条件的地质测量机构开展矿山储量地质测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矿产开发的储量管理动态全过程监控。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具体的业务工作,特别是基层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不多,管理方法和手段单一,只注重有偿出让的形式,缺乏储量动态监管手段和行之有效的后续管理。   1.1矿山资源储量家底不清   目前的矿山储量统计主要靠企业报表,由于此项工作专业性很强,在小型矿山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矿山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走走形式,缺乏专业的地测人员,请专业测量队伍则成本较大,矿山年报(储量基础统计表)依赖矿政管理部门人员较为普遍,矿政管理部门也就根据采矿权人提供的数据和采矿许可证批准的开采规模逐年递减,基本上属于统计加估计,数据的水分大,可信度低,不能反映资源的真实消耗情况,导致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失去可信度较高的基础数据和依据。   1.2矿政管理部门储量监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够   目前,矿政管理相关人员缺乏对矿产资源特点的认识和了解,对矿政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了解掌握的不够到位,管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完整的矿区、整条矿脉进行分隔有偿出让,开采规模偏小,采矿权期限设置较短,导致大矿小开,不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浪费严重,具有很大投机性,诱发越界越层开采;二是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过程中为节省成本,很少进行实地测量,而是对1:1万地质地形图进行扫描后变换比例尺,制成矿区地质地形图;三是矿山企业关闭矿山或开采活动结束后,绝大多数不提交矿山闭坑报告,矿政管理部门仅凭企业注销采矿许可证申请就注销了采矿权,在市、县级矿政管理中很少有储量核算,甚至国家曾出资进行过详查、勘探工作的矿区都没有按要求提交闭坑报告,没有进行储量核算,没有对残留储量进行备案。   1.3储量监管乏力,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对矿山企业动用矿产储量管理缺乏有效监控,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开采布置不合理、开采工艺落后以及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等破坏和浪费矿产资源量的现象较普遍。部份矿山矿的综合开采回采率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1.4矿产资源储量耗竭过快,矿山寿命大幅缩短   据了解,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绝大多数地下矿山的预期服务寿命均远低于设计寿命。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注重合理的开采布局,许多矿山的开采服务年限远低于设计年限,矿山过早进入衰竭期。这种对矿产资源过度耗竭的现象在各个地区、各类矿种中均普遍存在,其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难以估量。   2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面临的困境   据初步调查,省级各类矿山基本拥有的矿产储量等基础地质资料,矿业权有偿出让和矿政管理比较规范,矿产储量监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储量管理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地质储量报告在矿业权有偿出让的过程中,由于资源储量级别低引起法律纠纷的问题时有发生。例如有偿出让贵重金属矿种采矿权时,采矿权评估和有偿出让的为推断内蕴经济资源量,必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出让的矿种为乙类砂石资源,那么根据地质赋存特点,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作为采矿权有偿出让标的基本可行。对于赋存条件复杂的贵重金属,有偿出让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显然是不适合设置采矿权进行开发利用的,开发利用存在极大的风险,虽然以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进行有偿出让与当前的法律不矛盾,也符合矿产资源有偿出让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实际开采的矿石量与资源量的数量不能相符,采矿权人认为他购买的资源量就应该等于开采出的矿石量,如果地质储量报告的储量级别太低,存在巨大的资源风险,有可能引来许多管理上的麻烦、甚至法律纠纷。   3加强矿产储量动态管理思路   3.1严格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做好有偿出让   为了能严格按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做好采矿权有偿出让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严格把关,对提交的地质储量报告必须经过具备资质的储量核实中价机构审核,出具审核报告,在审核报告中明确探明的储量级别。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在中价机构审核报告的基础上批准设立采矿权,制定有偿出让方案,并全程领导和监督采矿权有偿出让工作,向社会公开进行有偿出让。   3.2严把采矿权设置门槛   一方面要加强不同勘查阶矿产勘查成果用途的宣传,同时从地质可靠程度、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研究程度等方面把好审查关,以满足编制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设计最低研究程度为底线。另一方面要象安全生产许可准入那样把关,对矿山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作出必要的规定,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条件,能够依靠企业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展正常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3.3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矿山储量动态监管   3.3.1采矿权人申请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由企业提出划定矿区范围和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申请,并填写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经矿政管理部门审核后,下发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通知书,并划定矿区范围。   3.3.2聘请中介机构参与整个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和监督,主要有矿区范围、拐点设桩、储量消耗测定和矿山企业的开采技术进行指导等。确保矿山严格按有偿出让的储量进行开采,杜绝企业越界越层开采矿产资源。   3.3.3实行矿山开采储量报表制度,设计规范的、能够准确反映储量信息,满足政府部门监管所需的储量报表。核定矿山企业“三率”指标(损失率、回收率、贫化率),矿山企业根据其生产能力和实际开采情况按季度、半年、全年的生产周期进行“储量消耗”和“三率”执行情况的填报。并附相应的井上、井下对照图、储量计算图等资料。#p#分页标题#e#   3.3.4实施动态跟踪监测。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矿区范围和有偿出让的矿产储量进行采矿,对于矿山企业年报的实际消耗的储量,聘请中介机构对企业开采量进行实地监督测量,准确核实与矿山年报中消耗的储量是否一致。   3.3.5做好矿山企业的闭坑管理。加强对矿山企业关闭矿山或依法终止采矿的规范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要求矿山企业编制闭坑报告,提供开采现状报告及实测图件,按规定报销所消耗的储量,加强对残留的储量进行规范管理,并做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结论   矿产资源开采必须实行有偿取得,有偿出让的本质是出让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围绕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开采,离开矿产资源储量,采矿权的有偿出让就无从谈起。文章分析了当前储量动态管理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矿产资源储量监管提出了解决对策。

阅读全文

矿业投资评估建议综述

作者:江龙艳 单位:湖南万源矿业权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重点关注当地的地形地貌是属高山、丘陵还是平原,植被状况;气候条件,降雨量、霜冻期等对勘查开发的影响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劳动力状况能否满足未来矿山开发的需求。分别评估这些因素对矿业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

竞争因素关键需要弄清楚主要竞争者,竞争者的企业规模、在矿产勘查领域的优势如何;竞争者对该项目的了解程度及已开展的工作程度;竞争者对该项目的出价方式,出价多少等情况。

项目自身状况评估

1矿业权有关信息矿业权有关信息方面评估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这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矿业权证的合法性、有效期限,矿业权有无抵押;矿业权证标明的矿区面积、矿区是否越界[4];矿权持有方的基本情况。

2矿区的投入状况主要评估已投入的钻孔、探槽及物化探等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金量。

3地质研究程度

阅读全文

采矿工程评价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

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对在新形势下矿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来,而传统的采矿专业培养内容已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是矿业类院校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文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优化措施,为培养适应新的国际矿业环境下的采矿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矿业院校;采矿工业专业;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宗矿产品资源如石油、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消费量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之大、逐年增量之快,是国际上任何国家所不曾经历的。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储量耗竭性、供给稀缺性与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矿产资源国际间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也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对我影响矿产资源的各种行为进行调整、协调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此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全球资源观的教育,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矿资源形势,用全球化的思维指导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理清思路,定好位,并紧密结合国家的资源战略,培养更多具有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理论基础,特别是具有采矿工程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笔者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与评价”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保证采矿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全球视野的矿业人才,成为新时期矿业类院校本科生教学培养内容不可缺少部分及本科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定位

阅读全文

运用形式逻辑对资源类别纠结梳理

 

我国的固体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困惑:即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资源类别,如美国《矿产资源和储量的分类原则》中的“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采矿冶金协会委员会(CMMI)的“确定矿产资源、推定矿产资源、推测矿产资源”从条款文字来看其属于块段资源可靠性的名称,这样的判断应该是合理的;但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下简称《联合国框架》)中地质轴的勘查阶段———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与资源类别———确定矿产资源、推定矿产资源、推测矿产资源、踏勘矿产资源又处于相对应的关系。资源类别究竟是与勘查阶段相对应,还是与块段级别相衔接,我们将此缠绕混沌之现象称为“资源类别纠结”。厘清资源类别纠结,乃是正确评价1999年颁发的《固体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99分类》)之基础。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理论、承续与接轨》一书中,从系统科学和实践的角度,对《99分类》和与之相配套的资源勘查规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拟从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纠结,辨析分类概念之差异和《99分类》中的逻辑错误,并提出一些改动意见。   1资源类别纠结之梳理   1.1规则的两种类型———纠结之直接诱因   规则存在两种类型:表意性规则和规范性规则。表意性规则是指对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进行阐释和说明的指导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是指对活动的意义、目的进行阐释以及活动之路径和方法进行规定的约束性规则。一般说来,《联合国框架》、美国1980年《矿产资源和储量的分类原则》属于表意性规则,我国的《99分类》标准和与之相配套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则属于规范性规则。一般的讲,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矿产资源经济类别评价更接近于规范性规则,而地质勘查评价则属于表意性规则,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社会经济体制是两种资源储量分类规则类型形成内在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矿业开发的前期投入由国家承担,矿山企业和国家均追求收益最大化,企业则希望前期投入多一些以降低企业未来的生产成本,国家则希望用最少的投入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此乃国家用行政手段制定约束性勘查规范的经济动因。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一般实行探采一体化,即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均是由企业运作,矿业开发前期的投入基本是在资本市场上筹措,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市场运行规则,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投资人也反对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生产过程。此乃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制定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采用表意性规则的内在原因。矿业权的无偿划转和有偿交易,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是矿业权交易的前提。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分类标准,在勘查评价工作中继承原有规范性规则,在经济评价中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准规范性规则”,可以说是合乎逻辑的选择。两种不同的资源储量分类规则类型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组织管理制度,即胜任人制度和执行人制度。在胜任人制度下,矿产资源勘查和储量分类工作的具体路径方法由胜任人决定,成果质量的评价由其他胜任人进行评定;在执行人制度下,矿产资源勘查和储量分类工作的实施按照国家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执行,成果质量的评价由评审机构按照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进行评审。两种不同的资源储量分类规则类型导致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此乃资源类别纠结产生的直接诱因。   1.2概念的同一关系———纠结之梳理   概念的同一关系是指从不同方面反映同一对象的本质或特征两个或多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外延完全相同,但显示的内涵略有差异。如“西安事变”和“双十二事变”,指的是同一个事件。前者是从事件发生地点来说明这个事件,后者从事件发生的时间来说明这个事件。《联合国框架》中的勘查阶段概念———踏勘、普查、一般勘探、详细勘探与资源类别概念———踏勘矿产资源、推测矿产资源、推定矿产资源、确定矿产资源,属于同一关系。它们的外延完全相同,即勘查区整体逐步增高的资源的可靠程度;但内涵略有差异,即前者是“由详细程度逐渐增高的几个阶段构成的”地质评价过程,后者是“描述地质保证程度逐渐增高的资源类别”。欧洲经济委员会颁布的《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指南草案》中有如下一段话:“传统的分类用于描述地质保证程度逐渐增高的资源类别的许多名词被与工作活动有关的术语所代替。于是,本系统取代了或多或少随机选定定性属性一特定类别的地质保证程度,而是用与地质评价过程有关的术语,这个过程是由详细程度逐渐增高的几个阶段构成的。因此,基本思想是典型的连续地质调查阶段,即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每个都产生地质保证程度明确定义的资源数据。于是这四个阶段便用作本分类的地质评价类别。”在其附件1“地质研究中所涉及的较重要的项目表”中更有如下说明:地质评价的主要连续阶段为踏勘、普查、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这些阶段提供四种资源类别,它们反映出逐渐增高的地质保证程度,它们在各自的报告中予以证明。这些阶段命名为:上述文字和表格说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传统的资源类别概念与地质评价过程有关的术语———勘查阶段概念之间是属于同一关系。《联合国框架》建立的目的是:“是建立一种机制,使固体燃料和其他矿产储量、资源能够以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按照国际统一系统进行分类。这种新的分类系统是按允许现有名词容入其内设计的,达到相互对比和兼容的目的,因此促进国际交流。市场经济原则应有利于国际贸易与合作,特别是‘市场经济’与‘转轨经济’之间。”以上文字十分清楚的表明,《联合国框架》着眼于两种体制的“相互对比和兼容”,并视勘查阶段与资源类别为二者的交集或曰契合点。在《联合国框架》的三轴系统中,地质轴用勘查阶段表示———以显示与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相容性,但在图1中又明确交代了西方传统的资源类别与地质勘查阶段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联合国分类框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凸出了勘查阶段或曰“强化了勘查阶段”,而绝无所谓“淡化勘查阶段”之意。#p#分页标题#e#   1.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纠结之辨析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对事物本质或特征的反应”,外延是指:“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即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资源类别概念具有内涵狭义和外延扩展之特征,即其内涵表现为矿产资源局部块段资源的可靠性;但其外延则又表现为勘查区整体资源的可靠性。如:当勘查区内的A级量达到勘查规范要求的比例时,勘查区资源的可靠程度达到精查(勘探)阶段,此阶段资源可靠性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A级资源,即“A”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精查阶段资源可靠性的本质和特征。此时若将“A”称之为资源类别,其外延将扩展至整个勘查区,即“A”概念与“精查资源”概念等同,即“A”与精查阶段具有同一关系。同样,B级资源是详查阶段资源可靠性的主要特征;C级资源是普查阶段资源可靠性的主要特征。资源类别“B”与详查阶段,资源类别“C”与普查阶段,均属同一关系。或用直白之言:“A”可以作为精查阶段之表征,“B”可以作为详查阶段之表征,“C”可以作为普查阶段之表征。但此处之“A”“B”“C”已不代表块段级别,而是资源类别的概念。西方国家传统的资源类别,如美国的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其规定的文字内涵和测算资源储量的方法,它反映的是局部块段资源的可靠性,但其外延则反映勘查区整体资源的可靠程度。西方国家没有勘查阶段的名称,但有与勘查阶段资源可靠性相对应的、反映整体资源可靠性的本质和特征的“资源类别”。勘查区整体可靠性的把握由胜任人决定,对其工作质量的评价则由其他胜任人进行评判。西方的资源类别概念可以涵盖我国块段级别和勘查阶段级别两个层次(表1)。《联合国框架》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西方的资源类别与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勘查阶段是两种体制之间在资源储量分类中可以相互沟通的“交集”,即其内涵相容、外延相同,故两个概念属于同一关系,因此可以相互衔接。从西方国家资源类别概念内涵狭义的角度来看,《99分类》将我国原有块段级别的ABCD与之相对应并无不妥之处,但其外延不同,故这两个概念不属于同一关系,因此将其互相衔接实为不妥。   1.4资源类别纠结之缘起探讨   中西方资源储量分类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的分类标准属于具有约束性的规范性规则,因此勘查阶段与块段级别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性;西方的分类标准属于指导性的表意性规则,资源类别概念具有内涵狭窄、外延扩张之特征,即西方的资源类别概念同时涵盖了中国的勘查阶段和块段级别两个概念。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和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自己特点的资源储量分类办法(表2)。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中外交流十分频繁,但传统的思维惯性仍难以改变,当各方均站在自己文化背景的角度审视对方时,造成对对方分类概念的误解乃至困惑,致使双方在沟通和交流中出现困难,此即出现资源类别纠结之缘起。这也就是所谓“外国人不理解我们的ABCD”,我们也难以理解西方的资源类别为何可以与勘查阶段相衔接的根本原因。两种不同的规则类型———表意性规则和规范性规则是资源类别纠结产生的直接诱因,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资源类别概念内涵的狭义性和外延的扩展性特征是纠结产生的直接原因。   2纠结导致之《99分类》的逻辑错误   2.1概念混淆———纠结之表现   《99分类》的2.2条款规定“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2.3条款规定“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种。”如此,2.2条款和2.3条款之间的关系如表3。在《99分类》的培训教材中明确说明,“整个勘查区内各个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级,从低到高分别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因此,《99分类》出现了把两个内涵有相通之处,但外延不同的概念相混淆的问题(表3)。上述两个条款是《99分类》试图与国际接轨的“接口”处,由于其没有理清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资源类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便贸然接轨,故出现概念混淆的错误。这是资源类别纠结在《99分类》中最为明确、清晰的展示。《99分类》的核心是与国际接轨,其展示基本思路是套用美国的分类模式。中国传统的资源储量分类规则属于规范性规则,其结构严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严格一致;西方传统的分类规则属于表意性规则,其架构灵活,且具有概念的内涵狭义外延扩展的特征。当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审视时,就将美国的资源类别“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改革成为中国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并将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为“块段资源的可靠性”,同时申明“淡化勘查阶段”,进而舍弃了资源类别概念外延所涵盖的表征勘查区整体资源可靠性的内容。《99分类》按表意性规则的行文方式表述,但其思维方式则要求按规范性规则来执行。混淆了两种体制、两种文化、两种规则类型之差异,纠结由此产生。   2.2分类“前提”判断失误———纠结之结果   《99分类》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表4),是此标准之核心,是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之结论。推理的结论正确,“必须遵守两个条件:①前提真实;②推理的形式正确”。因此,《99分类》之结论是否可信,首先需要判定其推理的前提的真实性。此表成立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一是,在地质勘查工作过程中,勘查区内块段的级别是主导因素;二是,在矿产资源经济评价过程中,经济评价的结果是主导因素。判断分类前提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它是不是符合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的实际工作规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价的一般工作流程是:首先进行预查,根据预查获得的地质资料与已开采利用的矿产地的矿床地质类型,进行类比推理,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具有进一步进行普查工作的价值。而后开展普查,对普查区内获得的资料进行概略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确定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的区域。再后进行详查,依据详查资料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并进行矿区总体规划。最后,根据矿区总体规划对规划建设的矿井开展精查(勘探),以及进行可行性研究。经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后,估算勘查区内资源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数量,进而得出开发利用是否经济的结论。纵观矿产资源地质勘查评价和经济评价工作流程,评价工作的对象是矿产地或勘查区整体而非是局部块段,可行性评价阶段决定资源经济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的依然是矿产资源开发整体的收益能力,亦非局部之块段。故《99分类》的表1成立的前提是不正确的,其结论亦是不可靠的。《99分类》前提判断失误的根源是由于资源类别纠结,源于在对纠结的判断时,将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资源类别与我国的块段级别相对应的结果。#p#分页标题#e#   2.3演绎推理、同一律问题—纠结的两难选择   当将《99分类》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表4)的横栏不变,纵栏加上可行性研究阶段,其分类之结果如表5。此表可以看出两个逻辑错误:其一是演绎推理之错误。以煤炭资源勘查为例,其勘探(精查)阶段提交的报告中含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量;《99分类》规定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获得探明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预可采储量、控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获得探明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可采储量,控制的没有明确的规定,推理其属于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对同一个煤炭资源精查报告而言,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其结论是经济可靠程度之间的差异,而不是资源储量类别之间的差异。根据直接推理的原则,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获得“控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预可采储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样也可以获得“控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和可采储量”。其二是违反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规则。“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保持自身的确定性(同一性)。即: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确定的内容,不能任意改变”。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都是对勘查区或井田能否经济的开发利用所进行的研究,如煤炭资源精查报告中依据1992年勘探规范总则提出的相关规定,其中相当于推断的(C级)资源量在60%左右,这一部分资源量是可行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这也是2005年新颁的煤矿设计规范中规定“工业资源/储量=探明的基础储量+控制的基础储量+推断的资源量×K”的根本原因。由于《99分类》规定只有“探明的、控制的”可以转化为“基础储量”,“推断的”只能称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由此产生的逻辑错误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出现了概略研究阶段的内容,即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与内蕴经济的资源量概念的混同。使得在同一个研究过程中,同一个判断没有保持自身的确定性。上述错误表现出纠结的两难选择:若将我国的勘查阶段与西方的资源类别相对应,从感性上认为不妥;但将块段级别与资源类别相对应,则又出现违反逻辑规律的错误。或者说《99分类》之所以出现的逻辑错误,都是由于将块段级别与资源类别相对应造成的结果。   2.4违反同一律问题—两种规则类型引发之思考   《99分类》标准和与之相配套的矿产资源勘查规范违反同一律问题,主要是指“煤和泥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与《99分类》的块段级别的对比问题。表6是当前大家均认可的块段级别的对比方案。此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从继承性而言《99分类》模糊了1992年勘探规范中的A、B级甚至C级资源量的界限(如套改技术要求规定,正在开采、基建矿区,A+B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地质勘查程度达到勘探的矿区的C级储量套改为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由此造成两个不同时期资源储量不能对比的困难。(2)从继承性而言2002年煤和泥炭资源勘查规范是正确的;但从法规体系而言,《99分类》标准属于上位法,而2002年煤和泥炭规范属于下位法,跟据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煤和泥炭资源勘查规范必须与《99分类》标准保持一致,否则是错误的。(3)此对比方案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即在同一个系统中“每个概念、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同一内容”的原则。这一错误的对比方案带来的最主要问题是:由于在《99分类》中334?属于潜在资源量,故不能计入查明资源量,即不能登记入帐在国家资源储量表之中。然而在煤炭资源详查、普查、预查报告中存在相当数量的“D”级资源量,即与《99分类》“推断的”相当的资源量而不能反映在国家统计报表中,由此有数千亿吨查明煤炭资源量不能反映在我国最新的资源储量表中。上述问题说明,将表意性规则套用于规范性规则时,必然会出现逻辑错误。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规则属于规范性规则,因此当由于地质条件限制最高可靠程度只能获得B级资源时,我们将其称为“详查最终”阶段;最高只能获得C级资源时,称为“普查最终”阶段;只有最高可以获得A级资源的才称为“精查”阶段。所提交的勘查报告可以统称为“最终”报告,但不允许统称为“精查”报告。西方国家的矿产资源勘查规则属于表意性规则,因此只要胜任人确认其资源类别为确定矿产资源时,其就可以获得与我国的精查、详查最终、普查最终阶段相当的资源量。本文在说明块段级别时均使用A、B、C、D,而不使用“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其原因在于:一是A、B、C、D在我国原地质勘查规范中明确规定是块段级别;而《99分类》中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其原意是与美国的资源类别“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相对应,即其概念定位有模糊之嫌。二是A、B、C、D作为块段级别的可靠性符号,其可靠性的序次清楚明确,无多解性;而探明的与控制的,从文字角度来判断哪一个可靠程度更高些并不清晰。   2.5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问题   《辞海》中关于概念的限制的定义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增加某一概念的内涵,使该概念变为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如在“作家”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增加“写小说的”这一属性,就从“作家”变为“小说作家”这一概念。如再在“小说作家”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增加“中国的”这一属性,就从“小说作家”变为“中国的小说作家”这一概念。概念的概括的定义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减少某一概念的内涵,使该概念变为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如从“立体直观教具”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减去“立体的”这一属性,就变为“直观教具”这一概念。如再从“直观教具”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减去“直观”这一属性,就变为“教具”这一概念。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的定义是: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A、B,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概念A比概念B的内涵多,则概念A比概念B的外延小;反之,概念A比概念B的内涵少,则概念A比概念B的外延大。如“中国青年作家”与“中国作家”,前者较之后者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后者较之前者内涵少,而内涵大。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是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的逻辑基础。《99分类》中的“储量与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储量与基础储量”都是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其中储量与可采储量、预可采储量之间的关系符合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的定义,是正确的。然而,储量与基础储量之间的关系则存在一些问题。按照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之定义,基础储量是对储量的限制,即基础储量的内涵应小于储量的内涵,而《99分类》的规定是基础储量的内涵大于储量的内涵。严格依据命名规则,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储量应称为“基础可采储量”,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称为“基础预可采储量”,显然如此之名称大家都是难以接受。较为规范的逐级划分方案为:储量———相当于现标准的基础储量,开(或可)采储量———相当于现标准的储量,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称为预开(或可)采储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称为可开(或可)采储量。#p#分页标题#e#   2.6用词的规范性问题   《99分类》中勘查阶段的名称是: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其中勘探与其它名词不属于同一词族。《辞海》中关于词族的定义为:由同一词根产生的词群。如汉语的“陶器”、“铜器”、“玉器”、“瓷器”、“铁器”、“木器”、“漆器”、“电器”等,为同一词族。在不同的词族里包含词的数目多少不等。同词族在词义上有一定联系。勘查阶段的名称以改为“预查、普查、详查、精查”为好。   3结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由社会决定的,即是由社会的文化、习俗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当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知识共同体的共同约定时,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进行变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99分类》试图用西方的“资源类别”概念改革中国的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但其无法摆脱自身的惯性思维羁绊,只能将“资源类别”与中国的“块段级别”相衔接,由此犯了形式逻辑之错误。同时,改革必须与国情相适应。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一般实行的是勘查风险由企业承担的探采一体化制度,为保证投资收益的最大化,需要在资源勘查过程中及时开展经济性评估或评价,故勘查阶段并不显得十分重要。只是在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时,需要向投资者说明矿产地的资源类别,即与勘查阶段相当的勘查区整体的资源可靠程度。   在我国,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是从矿产资源的无偿使用转变为矿业权的市场交易,但探采分离的状况依然存在。当前我们实行的“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政策措施,其实质是勘查风险由国家承担下的探采分离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性勘查之边界需要用勘查阶段来划定;为保证矿业权交易双方的权益,规范的勘查区整体资源可靠程度———勘查阶段,成为我国矿业权交易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国际接轨的方案,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而非是对我国原有的地质勘查规范作革命性的变动。   中国和西方国家,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文化背景,形成的既相互沟通又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分类体系,这其中并无优劣以及正确和错误之分。在我国,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资源储量分类的经验,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是完全必要的,但它不应以抛弃我国的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地质勘查规范及其分类方法。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由于形式逻辑知识和逻辑素养的缺乏,使我们难以对不同体制和不同文化形态的资讯进行正确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同时也难以用准确的合乎逻辑规则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这也是围绕《99分类》争论中不同观点之间难以取得共识的重要原因。严谨缜密的逻辑关系,是制定标准和规范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形式逻辑错误,是《99分类》的重大缺陷。

阅读全文

资源保护及财政发展综述

作者:孙景玉 单位:甘肃酒泉市财政局

一、酒泉市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

酒泉市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端,境内南北祁连、北山两条全球性的规模成矿带贯穿其中,全区有较大规模矿带5条,矿点572处,矿种48个。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主要有铁、锰、铬、金、煤、石棉等,一些矿种储量居全国、全省前列。据有关部门测算,各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965亿元。80年代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如火如荼,全市已开发利用31个矿种,形成了有色、黑色、煤炭、化工、建材五大工业部门,各类矿山企业600多家。矿山企业年采矿量450万吨,矿业年产值达4.5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量的36%,上交利税占到全区财政总收入的32%,成为市县经济和财政的主要支柱。但是,随着市县经济建设的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形势十分严峻。

(一)矿产资源保护意识淡薄。从80年代初至今,矿产资源开采盲目无度。省上和市县没有形成地方性管理法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个人一哄而上,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大量发生。企业只讲经济效益,不讲资源社会效益,造成矿产资源的大量损失浪费。旧有体制形成的矿产资源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同一开发利用规划,加剧了资源整体和综合利用矛盾,国有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护。

(二)管理混乱。全市近644个矿产企业单位和个人,采矿没有科学规范和相应的制约措施。64%的矿山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采矿方法、选矿工艺、“三率”指标均达不到国家规定和要求。相当部分中小矿山企业达不到安全生产技术条件。80%的矿井事故隐患多。多年来,地勘部门与地方政府协作力度不足,近万份详查资料和深部勘探成果受资金、地勘商品化转让体制等因素影响,造成探采分家,开采缺乏依据和基础论证,短期行为和决策失误严重。客观上形成科技工作与矿业结合不紧密,缺少激励机制。勘探开发科研投入普遍不足,资源项目和企业技术含量较低。

(三)矿产资源利用程度差。现有矿产探明储量中,矿量成分好,易选得矿产少,难选、难利用得多,造成大量的采矿遗漏,弃贫不能综合利用,矿产利用程度差。如金庙沟、紫山子煤矿,塔尔沟钨矿,阿克塞石棉矿等,储量均居全国前列,但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开采条件很差,加上市县达不到相应的技术和建设投入要求,矿产资源被零星分割,不能规模开采。相当规模矿产受区域自然条件限制,保证程度低。如铅、锌、锰、黄金等,大部分可利用储量只有设计规模的5一10年,伴生矿产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不够。诸此种种,矿业开发显示不出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优势难以形成经济优势。

二、矿产资源问题对财政经济的影响

阅读全文

关于海外矿业投资决策的探讨

矿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内容与阶段划分

1.矿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内容

矿业投资决策内容主要包括矿业项目投资环境评价、矿业投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矿业投资项目融资、矿床勘察、矿山设计和矿业权流转等,其重点在于矿业投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矿业投资项目融资两个方面的决策内容。矿业投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是指根据矿床或者矿山的已知信息,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来评定该矿床的勘探与开发利用或者矿山生产经营的经济价值。矿业投资项目融资是指矿业项目投资的资金构成、来源以及偿还方式的分析与确定。

2.矿业投资决策阶段划分

从投资决策过程上来看,矿业投资决策分为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和决策3个阶段。

(1)矿业投资机会研究。矿业投资机会研究(OpportunityStudy),也称矿业投资机会鉴别,是指为寻求有价值的矿业投资机会而对矿山项目的有关背景、资源条件、市场状况等所进行的初步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即资源开发机会研究。机会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进行粗略的估计,不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的估算主要是参考类似矿山投资项目套算,其精确度一般在±30%左右。它所强调的是一个可能的投资方向和领域,一般在制订中长期规划中进行。

(2)矿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矿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Study),是指矿业投资项目最终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和工作手段,包括对项目的投资环境、项目的基本条件、项目规模和产品方案、主要工艺方案、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经济、社会等有关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综合研究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合理性和有效性、建设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等,从而为项目的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阅读全文

矿山企业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摘要:

处于有色金属行业供应链最前端的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的有效运营对于有色金属资源的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情况及特征,分析了矿山企业风险源存在的活动及其影响因素,梳理了现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控制各子系统的反馈分析模型,以期构建动态系统下的矿山企业风险控制系统,这也是对传统财务风险控制方法的一种延伸和具体运用。

关键词:

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过程中,有色金属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及战略储备物资,具体应用在通讯、雷达、电子计算机、电视等高科技领域及卫星、导弹、飞机、火箭等高尖端武器装备,电力、房地产、汽车、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及军工领域。而处于有色金属行业供应链最前端的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履行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在经营特征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其运营管理实质上是将矿产资源投入到矿产品或劳务产出的转换过程中发生价值增值。目前,面对着复杂残酷的国内外环境,以及自身运营特征,对其财务运作过程进行风险源分析并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有利于企业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本文具体研究思路:财务风险源分析———影响因素反馈分析———建立财务控制系统模型。

二、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运营管理现状

阅读全文

增快矿业经济发展思索

作者:康卫东 单位:中共阿勒泰市委

阿勒泰市矿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一是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阿勒泰市矿山企业集中的区域仅有1条35千伏输变电线路,北屯至阿勒泰段也仅有1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由于电力供不应求,制约了阿勒泰市矿业的发展。二是矿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弱。阿勒泰市矿业集中生产区域正常年份下地表水仅能保障农作物的浇灌。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用水需求量较大,与农业浇灌争水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矿业的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现有矿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初级矿产品,矿业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这既不能提高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又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运输成本过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利润。阿勒泰市矿产品全部通过公路进行运输,而矿产品生产地距首府乌鲁木齐达700多公里,每吨矿产品仅运输成本在200元以上,减少了企业的利润,影响了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2.矿产资源储量不清。2010年未,阿勒泰共设置探矿权89个,这些探矿权将重要的成矿区带分属于不同的探矿权人,同一成矿带各相邻勘查区块之间的资料信息无法交流,单个的探矿权人无法结合邻近地区的资料对成矿规律进行总结和研究,限制了勘查工作的视野,不利于实现找矿突破。由于历史原因,以往开采过程及矿山闭坑或停采后未能提交相应报告资料,致使该类矿产实际保有资源量和已动用资源量等数据可信度低,矿山采矿工程分布情况无法了解;矿业权人为降低办理采矿权对勘查程序的要求或为在采矿权价款评估时少交价款多采取大矿小报的现象,造成资源储量管理部门难以准确掌握矿区资源量状况;部分矿业权人存在“圈而不探、圈而少探、圈而不采”等行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勒泰市矿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3.矿业经济发展中人才紧缺。阿勒泰市工业起步较晚,不仅缺乏高层次的工业技术人才和工业管理人才,也缺乏普通的技术工人,很多矿山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是高薪从其他地区聘来的,如果有另外的企业薪水更高他们会很快离开,导致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随着矿山企业技改力度的加大,一些高技术含量矿业项目即将上马,矿业人才供求的矛盾更加突出,急需培养一支本地稳定的矿业企业技术人才队伍。

4.矿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是环保意识淡薄,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矿山环境治理使矿山企业生产成本加大,部分矿山企业对矿山环境治理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和侥幸心理,采取拖、顶等消极办法,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未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二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渠道不畅。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由于矿山资源开采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大量的矿山环境历史旧账无法处理,新的破坏又不断涌现,矿山环境治理压力很大。三是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目前,涉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法规多为宏观的指导条款,缺少针对性强、技术标准具体的条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界限不清,加之恢复治理后出的收益分配不明问题,严重影响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甚至会出现已恢复治理后再次遭到破坏或浪费的问题。四是矿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矿业开发涉及林、草、地、环保、安全等多个领域,因此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存在交叉管理、责任不明等现象;且有的矿区环保机构不健全,不能有效地承担起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造成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义务没有得到有力执行和监督,影响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五是矿山布局不合理。小矿过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破坏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尚未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格局。

加快阿勒泰市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