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跨境电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目标探讨
摘要:《跨境电商》课程目标的设置需结合学生需求、岗位需求和专业特色。基于此,运用访谈、观察法分析现有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跨境电商课程应以培养初级岗位人员、中级岗位人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目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境电商;课程目标;需求;职业适应性
引言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以互联网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这成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跨境电商》课程的有利契机。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理论研究型人才不再是社会需求的重点,全国多数本科高校都面临应用型转型。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成为众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热点。《跨境电商》课程最初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类性质出现,当本科院校开设同名课程时,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平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也忽略了所在专业的特色。王立非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是培养能够使用英语从事经济、贸易、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文秋芳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毕业后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2]。根据泰勒的课程论框架,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而课程目标又是课程的起点[3],因此,廓清《跨境电商》的课程目标就显得相当重要。本文将从需求分析和专业特色角度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
1研究现状与问题评述
1.1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需求分析(NeedAnalysis)的概念由Hutchinson&Waters提出,一般包括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需求两个方面[4—7]。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出发,要求大纲设计者关注学生对理念和功能的理解而不是字词结构的掌握[8—9]。AleksandraMalickaetal(2017)重点关注岗位需求即社会需求,收集了对酒店接待专家和新手的三次观察和十次半结构式采访,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酒店接待工作中的语言运用,为课程任务的设置、难度和顺序安排提供启发[10]。国内关注需求分析的研究也为数不少。朱吉梅(2014)调查了多所本科院校的情况,通过分析实证数据发现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对需求分析关注不足的状况,建议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11]。蒋艳、马武林(2013)就课程、师资、教材形式和授课形式对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有效指导了大学英语高级阶段的课程设置[12]。祝?、马文静(2014)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7]。
电商平台店铺简介跨文化研究
摘要:在跨境电商网络平台,店铺网站是重要的宣传媒介和窗口,网站的企业简介是企业展现实力、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Swales和Bhatia的语类分析框架,对中国的阿里巴巴国际站以及美国的亚马逊两个跨境电商平台40家跨境电商店铺简介的语类进行分析。对比跨境电商平台中西方店铺简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运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对中西方店铺简介语类结构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店铺简介翻译以及二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语类;跨境电商;店铺简介;语步;文化价值
1语类与语类分析模式
语类(genre,又称体裁)一直是人文社科领域多个学科的热门研究课题。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语言教育者等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语类进行了研究。Swales(1990:58)以及Bhatia(1993:13)将语类定义“一种交际事件”(communicativeevent),具有“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purpose)”。因此,具有“图式结构”,在“意图、定位、形式和功能价值”等方面具有“高度结构化和传统化”。Holmes(1997:322)将语类简要定义为“一类文本,其特征是为完成特定交际功能,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特点。”作为传统语言类研究的三个主要学派,由Swales和Bhatia开创的专门用途英语学派,应用类型分析模型分析学术或专业文本,以促进语言教学过程,使非母语人士能够迅速适应学术和专业人士。专门用途学派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分析框架,Swales采用语步分析科研论文的导论。Swales(1990)注意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一定程度的语步和步骤,这些语步和步骤按特定顺序出现,他提出了CARS(Createaresearchspace)模型。Bhatia(1993)认为,“每一个语步都有一个典型的交际意图,并且总是服从该语类整体的交际目的”。Bhatia(1993)提出分析商业促销信函的七步模式。认为“步骤(step)”是一个较低级别的文本单元,可以说步骤服务语步、协助语步实现其功能。
2企业店铺简介的语类分析
2.1交际目的分析
网络连通世界,互联网打破不同国家地理位置差异的限制,使跨境电商平台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卖家和买家互联互通。买卖双方通过创建网站、浏览网站建立业务关系,促进企业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在跨境电商网络平台,店铺网站成为重要的宣传媒介和窗口,网站上的企业简介不仅仅涵盖了公司的发展历史、主要产品服务等信息,也是企业展现实力、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可以进一步树立企业形象、促进网上营销以及公司的业务发展,为企业创造价值。根据Bhatia(1993),公司简介属于促销类型,因为它们与其他宣传类型具有相同的交流目的。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指电商生态系统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有共同利益追求的一系列企业和组织机构,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超过地理界限进行合作竞争和沟通,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构成了有机的商业生态系统。本文以知网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研究方向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模块式的划分,并且对这一方向未来的研究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模块分类
一、文献成果整体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较短,但其相关研究却发展迅速,2015年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涉及国内大部分一线城市与重要的电商企业。鉴于此,本文尝试着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探寻现阶段文献资料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中国知网电子资源数据库为数据信息来源,检索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生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剔除无关文献后共获取相关文献396篇。依据着每年上升趋势与历年参考文献商务种类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对比。
二、模块分类
随着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发现针对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路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对比研究;电商生态系统应用研究以及电商生态系统案例研究。研究电商生态系统的定义并进行了充分的解读,指出了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鉴于电子商务生态动态发展特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结构、构建研究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如杨金勇[1]为了能够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对评价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熵值约简的方法,把对系统影响程度较小以及彼此相关性较高的指标逐个剔除,从而证实了电子商务集群服务平台具有开放、包容等特点。许其彬、王耀德等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价值协同生态系统,从协同要素、协同结构、协同机制进行协同发展。价值协同形成管理协同、知识协同、企业结构协同、用户协同和信息协同五个协同要素;实现"三个平台四个层次"的实体要素和虚拟信息要素相结合的协同结构。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系统协同效应。高立峰、朱占峰、葛浩然等提出了在对绿色生态系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商物流绿色生态系统的构成。构成要素分析显示,电商物流绿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具有层次性、匹配性和协同性,同时要素之间也呈现演化博弈态势。与此同时,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为研究背景下,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相联系与比较,首次提出电子商务生态链这一概念,并对电子商务生态链平衡的标准进行了制定和筛选。胡岚岚、卢向华、黄丽华[2]与邓润萍都提出了生态系统共生模式,基于共生单元利益关系和共生单元交易频率的二维视角,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共生模式的演化路径进行了预测分析。孙浩提出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的研究,演化实验结果表明:系统主体间竞争促使相似主体间的优胜劣汰,合作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并保证系统主体的平衡发展有利于主体间的共同发展帮助弱势主体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合作关系越强。对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应用研究,其实是将电子生态系统看作“+”,配合具体的研究对象或领域对其进行关于应用方法的相关研究。王胜、丁忠兵组建了一个关于农产品电商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类似的研究有郭坤、张树山、孙毅研究了基于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借助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框架。何军、刘晓云、汪怡为我们展现的是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对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应用的关注。该研究有助于从整体把握旅游景区各参与方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对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案例研究是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比较青睐的一种研究方式,以其直观性、代表性、具体性等为特点,成为时下流行的一种研究类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相关案例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潜在应用对象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可参考价值更大的一种数据研究资料。如池仁勇、乐乐[3]根据淘宝村呈现的产业聚集化、协调合作、产业链完备等特点,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解释其演化规律,提出淘宝村电子商务生态微系统理论,划分出四大种群,构建该系统理论模型及演化成长模型。而张夏恒是从对京东的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展开研究,跨境系统涉及更多的环节与要素,其特指交易双方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关境,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交易等一系列活动,以线下跨境物流实现商品的物流与配送。赵雪晴、高功步以苏宁云商为例呈现出电子商务协调性优化策略研究。文章指出所谓“云商”,是定位于店商+电商+云服务商,将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打通融合,在云的技术上实现专业共享。
三、总结与展望
商务英语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改革浅析
[摘要]传统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具有单一化特征,大多高校为能够更好地实现试产对接,选择主动和相关企业进行靠拢,造成了校方对企业方的单向交流。而高校商务英语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实际上是校方和企业合作的高级阶段,是校方和企业方双向互动交流的实现。高校要向产教融合方向进行英语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外贸实践中,从而使高校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为此,高校也应与企业方共同建立双创团队以及相关的实训基地,并且科学合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完美实现商务英语实践性教学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对接,促进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商务英语;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高校想要向应用方向快速发展,进行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关键之一,这也是实现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之一。校企合作的结构为高校是校企合作的主导,企业是辅助,而产教融合则是将高校和企业都作为主体,共同发挥实际的作用,只有主体地位的变动,高校和企业进行深度的双方融合时,校企合作才能够发展成为产教融合,可以将产教融合简单地概括为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交互性以及稳定性更强,高校从浅度的校企合作到深度的产教融合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
一、校企合作内涵与产教融合的关联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最早起源于俄国,其对人才的培养也有百年渊源,其也被叫做合作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是相关教育机构和市场产业经济体进行联合教学,在现实的人才培养之上,部分国家在教育上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工学交替、契约合作”等等,校企合作具有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值得在高校中进行应用[1]。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们的专业技能的提升离不开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才能够让学生们与社会和实际的职业需求接洽,学习掌握到有用的知识以及技能,技能的获取需要学生个体以及环境的共同作用,仅凭教师单纯的知识讲解和枯燥描述,不能够让学生高效地接收到相关的知识信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获得职业的技能,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为此,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发展,并且要不是搭建良好的企业环境,进行高效的校企合作,培养综合性实用性人才。
(二)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联系。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高校中两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其存在一定的关联,也有一定差异。主要是由于校企合作是单向性的校方为了培养人才主动向企业靠拢,与企业的配合度不高,教学效果也十分不佳,校方与企业方的合作只是浮于表面,而产教融合是双向性的校方和企业方的互动,能够实现校方和企业方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努力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前者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长期的发展,而后者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具有较强的交互性、长久性以及稳定性,能够为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并且能够实现较为长远的发展。另外,实现产教融合也能促使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发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的教育发展[2]。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现状
高职商务英语分析(7篇)
第一篇:高职商务英语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摘要:
全球跨境电商经济盛行,传统外贸低迷。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中小企业外贸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改变传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论文提出“外贸网络营销B2C工作室”方案进行跨境电商人才孵化,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拓一条就业创业的新路子。
关键词:
跨境电商;高职商务英语;外贸网络营销B2C工作室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实训瓶颈
为满足社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绝大部分高职商英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加大实训顶岗实习的学时,在实训途径上主要采用校内办公室实训、校外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方式。但由于跨境电商岗位的特殊性,上述实训途径在工作内容上不能满足与跨境电商岗位“零距离”的要求,在实训开展上存在瓶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在校内办公室实训、校外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完善了跨境电子商务实训环节,在运行中采取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服务为辅的方式开发了实训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但现有的跨境电子商务实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还停留在以校内提供实训为主,没有达到真实的交易这一环节,校外服务企业方面还需慢慢发展,业务开拓上比较被动。(2)从相关院校的跨境电商业务实际运行来看,虽然在B2C平台上注册账号,免费开店,但由于缺乏稳定的货源和较高的跨境物流成本,其所成立的跨境网店很难持续经营下去。(3)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资金紧张、场地设备不完善、业务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4)即使部分院校学生已经在某些电商平台取得不错的业绩,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培养“店小二”的阶段,学生在跨境电商全面运营总体技能的获取缺失,无法获得创业技能和动力。建立外贸网络营销B2C工作室这一实训平台,在现今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建设途径中还比较空缺。已成立跨境电商工作室的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大多还处在摸索、起步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贸网络营销B2C工作室建设不仅对专业实训新途径的开发意义重大,更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乃至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谈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
摘要: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较为单一,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实现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往往会积极与有关企业展开合作,这种单向的靠近导致校企交流缺少互动性。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则是校企合作的升华状态,是学校与企业相互交流与沟通的过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想要实现产教融合,就需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有效运用到实践中,以此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双创团队、实训基地、电商平台三个维度,提出了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期推进产教融合教育改革,确保商务英语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商务英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教育策略
引言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利用产教融合,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企业则可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分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与此同时,校企双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收益,而这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基本动力。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引导行业各大企业积极参加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加快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拓展实践训练内容、提高师资力量,全方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联系企业并融入产业,不断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借此来保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
一、产教融合概述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两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不同的专业术语,换言之,也可将产教融合看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入与升级。校企合作主要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彼此配合一起完成某项工作,而产教融合则指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产业部门,双方互相渗透,合二为一,实现教育与生产一体化,从而达到融为一体的状态[2]。协作与融合有着不同的内涵,相对于协作来说,融合涵盖的内容要更加广泛和丰富,更能突出生产与教育之间的交流、协调、紧密、和谐的关系。校企合作是学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积极向企业靠拢,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是单向的从学校到企业的实践过程,如果企业在尚未从学校得到人才与科技的切实利益前,双方是无法产生良性互动的,更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也就是说,产教融合相当于校企合作的更深更高的一种状态和阶段,因而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短暂性和不定性的特点。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产教融合,其围绕的主体都是学校与企业,强调的都是教育和生产之间的紧密结合,但它们的结合程度却并不相同。产教融合属于一个双向输出与双向融合的互动过程,是高于校企合作的一种状态,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和稳定性特征,是当前高职教育体系要实现的终极目标[3]。而在校企合作当中,学校占据着合作的主体地位,企业则充当的是配角,只有校企双方均为主体时,双方才能相互融合,才能从校企合作升华成更好的产教融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正是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紧跟当下高职教育体制的发展脚步。
校企协同“换岗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新时期完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换岗式”校企协同模式,提出“引企入校”“驻企顶岗”“回炉教育”等合作途径,阐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变知识积累的空间特征和扩散方式,建构国际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换岗式”校企协同;复合型;应用型
一、前言
在此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应将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强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让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英语+商务”,既要重视英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重视商务能力的培养。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跨文化交流、跨境电商更多地体现为全球化和电子化的商业模式。而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的语言和文化要求为目的,围绕商务活动开展商务函电、商务谈判,学习企业文化、了解文化适应等内容。因此,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从过去更多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调整到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以适应高等教育商务人才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培养的需求。近年来,校企协同、校企合作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背景、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都卓有成效。此类的研究背景有“互联网+”“一带一路”“外语+”“互联网+双创”“大数据时代”“中国制造2025”“跨境电商”等。培养类型有“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改革聚焦于“产学研”“产学创”“产教融合”“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培养模式。总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主要围绕我国近年来的经济政策和时代发展的市场要求。但在人才模式构建层面,较多的是理论上的阐释,缺少双(多)主体模式研究。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国家、学校、企业三方需协调一致,共同致力于优化教育体制改革。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本文提出校企协同“换岗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突破单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高校培养人才,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案例老化,教师没有企业商贸经验,大学生亦缺少实践锻炼;企业往往重视利润,员工进修机会较少。校企协同“换岗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协同理论为支撑,为高校提供人才孵化基地。企业参与办学,发挥其主体作用,推动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产学创”育人机制。
二、校企协同“换岗式”育人模式
协同学最早由HermannHaken于1969年提出,协同是由各构成部分巧妙协作,形成可以实现能级跃迁并向有序化结构过渡的动态过程[1]。尽管各个系统千差万别、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他们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该理论认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小组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即多主体共同协作,便能带来知识技能的转移和共享,最后就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2]。基于这个理论,建立校企协同“换岗式”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该模式由“引企入校”“驻企顶岗”“回炉教育”三部分组成,通过换岗这一基本协同方式,实现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形成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共同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即通过企业高管进高校主持商务实践课堂、高校师生进驻企业开展教研和实践活动、企业员工回高校进行“回炉”式继续教育而达到双主体协同育人。简言之,校企协同是通过高校师生与企业员工岗位置换而形成互惠育人机制。
1.引企入校:企业高管主讲商务实践课程
经济管理金融专业论证探究
[摘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支持,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中俄之间的国际关系是影响黑河地区经济与金融的重要因素,只有贸易与金融专业的协同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发挥专业合力,以战略思维为导向,立足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规划师资培训方案,就经济系国贸与金融专业对接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经济与金融专业;论证思路
1战略思维
1.1命运共同体
黑河学院经济系与管理系是命运共同体,经济系内的各位老师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政府、企业、银行、学校、经济系肩负着振兴黑河经济,服务中俄区域经济的时代使命,也是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