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增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金融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多,自身经营发展和风险防控压力不断上升。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和风险防控的重要保障和基石,只有适时转型,方能更好地发挥内审职能。文章结合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表外业务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等新生事物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内审的现状和弊端,指出银行内审应紧密围绕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变审计理念,加强风险导向研究,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改进现有的审计机制,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内审价值。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正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在此大背景下,经济增速由长期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平稳增长过渡,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型,增长驱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型,落后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方式将面临转型升级,在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风险又必须在转型中得到不断释放和化解。金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银行业固有的垄断红利、规模效益受到挤压,利用利差获取高额收益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银行业正由高速增长逐步回归正常水平,经济结构优化与银行业转型发展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调结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资产质量都将带来重大影响,银行的风险管控压力剧增。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风险表现形式也随之可能发生变化,同时在商业银行转型和业务领域创新的过程中,新的风险点也随之出现,新旧风险的交叉叠织,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要全面适应银行业的新常态,及时转变审计理念,加强自身队伍素质建设,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风险的预判能力,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银行信用风险集中暴露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整个国民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的压力。在经济下行周期里,部分行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导致近两年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攀升。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出现季度环比增加。不良贷款余额由2012年一季度的4382亿元上升到2016年一季度的13921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净增了218%,不良贷款率也由0.94%上升到1.75%,较2012年一季度上升0.8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比率逼近2%。截至2015年末,国内五大商业银行近三年不良贷款率数据见表1。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经营成本持续攀升
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也按照时间表稳步推进,近两年则呈现加速态势。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压缩了银行的获利空间,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另一方面,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诱因不断增多,受金融消费者投资渠道多元化因素影响,银行存款增速放缓,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金错配现象较为普遍,容易诱发银行流动性风险。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充分认识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前瞻性预测研究不深,一旦银行流动性出现风险,将会陷入“挤兑”风波。[1]
(三)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传统金融业面临新挑战
一方面,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一些新型企业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领域受到威胁,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在支付结算领域,以支付宝、快钱、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已经弱化了消费者对银行支付服务的需求;在贷款业务领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借贷双方可以借助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解决资金融通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也在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纷纷在传统金融领域引入了“互联网+”的概念,其中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风险、操作风险对于内部审计而言都是崭新的课题,对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外部风险传导加剧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地的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交易日趋活跃,整个金融体系的创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同时,需对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的趋势加以高度警惕。在实践中,部分企业通过过度融资的方式套取银行信用,转手直接或间接转入小贷公司或从事民间借贷赚取利差;部分担保公司在自有资金、担保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民间借贷、关联企业融资过度担保,面临较大的代偿风险,实质上是担而不保;因此外部风险传导对商业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2]
(五)业务领域创新,表外业务迅猛发展风险显现
近年来,人民银行采取了信贷规模控制政策,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监管,以应对2008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负面影响。受考核指标的压力驱动,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摆正服务实体经济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关系,绕过信贷规模,大力开展对资本占用较少的银行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少部分商业银行将表外资产业务越做越复杂,其实质已经将表外资产业务演变成企业的理财工具;部分商业银行经营机构在未经上级银行的授权下,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签署抽屉协议兜底条款,其中间隐匿了巨大的风险。
(六)传统业务领域中的新风险点影响信贷资产质量
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业务出现了新的风险点,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大环境下,已出现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银行管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度授信风险。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缺乏深入调查,贷款资金超过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导致“垒大户”和过度授信,给企业挪用资金以可乘之机,在经济下行周期,一旦挪用的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过度融资带来的风险便会逐渐显现。二是高风险担保圈。随着银行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保证担保这种方式被银行大量使用,互保、联保、循环保、集团内部担保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中普遍存在,在经济下行周期,担保圈发生和传递风险的可能性加大。三是隐性集团客户风险。部分借款企业关联关系复杂、关联交易隐蔽,导致难以准确识别集团客户全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隐性集团客户因管理不到位,易导致系统性、区域性信用风险集中爆发。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为了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银行内部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内审部门也在不断完善内审工作职责,改进传统审计方法,提升审计质量。例如,为了更好地适应金融大数据,部分商业银行加强了内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自己的内审数据分析平台,开发运用非现场审计技术和非现场审计模型,提高内审工作的时效性。为了提升审计质量,部分商业银行实施了项目流程质量管理,以审前分析为切入点,通过非现场审计抽样,对海量数据进行全量扫描筛选,初步确定审计样本;以流程控制为关键点,通过成立质控组,紧盯重要样本,加强对重点审计内容督导,通过深挖细查,力求查深查透;以项目考核为抓手,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新业务短板,部分商业银行内审部门有意识加强了新产品、新业务、新制度的培训和学习,建立了分岗位、分层级的轮训机制,以求提升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审计组织开展上,从过去的非系统性的分散审计向系统性的集中审计转变,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制度,促进企业合规文化建设。总体而言,现阶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要求尚存一定差距,导致审计质量不尽如人意,审计效果不甚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审计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总体上看还是停留在合规审计的层面上,审计发现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操作方面的合规问题,尽管有些商业银行也提出了风险导向的审计概念,但从审计的效果上看基本上还是纸上谈兵,至少在目前还难以真正付诸实践,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也只是停留在探索阶段,尚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当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仍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事中审计涉及较少,审计的前瞻性不足,商业银行内审的咨询功能难以发挥作用,服务增值的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审计的对象,仍以传统资产负债、财务会计业务为主,对于新兴业务的风险事项研究不够,特别是对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的审计手段还非常欠缺,对其中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工作中,审计还是停留在查错纠错阶段,审计创造价值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不足。
(二)内部审计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从管理职能上看,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尚未真正做到独立垂直,很多情况下,经营行的审计部门仍由当地经营行进行领导,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在组织架构上建立了貌似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无论是在审计资源的安排、审计业务的开展,还是审计人员的晋升方面,常常受到经营行高管的干预,人权和财权如果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审计的监督功能被大大削弱,审计的独立性大打折扣。二是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不足。部分商业银行负责人重经营轻监管,对内审工作不够重视,喊口号的居多,抓落实的较少,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不高;部分商业银行内审部门的权限较小,对被审单位只有审计建议和督促整改的权限,没有处罚权,内审部门的权威性无法正面树立。三是内部审计的规范性不够。虽然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有时制度成了摆设,在实践中,审计项目的运作流程尚不够规范化,内部审计机制尚未落到实处。
(三)内部审计整体力量薄弱
在经济下行和银行经营风险凸显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对内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空前提高,审计整体力量薄弱和审计工作量增大的矛盾也日显突出,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现状困扰着很多商业银行内审部门,一方面审计任务逐年加重,另一方面审计人力资源捉襟见肘,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内审工作的全面覆盖,而且无形中降低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审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年龄多集中在40岁以上,虽然业务经验丰富,但精力跟不上,对年轻审计人员的任用提拔力度不够,导致整体审计队伍缺乏生机、活力和创造力。二是内审人员队伍编制不足。在我国,商业银行内审人员与全行员工总数的占比普遍未达到银监会规定的1%,这与国外5%的比例更是相去甚远,内审人员编制短缺,直接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三是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对审计人员的分析归纳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对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掌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多学科复合知识储备。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整体学历层级不高,审计视野不够开阔,自我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审计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现代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内部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滞后,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严重阻碍了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计算机非现场审计的技能掌握不足。商业银行的账表数据比较多,账表结构也较为繁杂,审计人员普遍对各业务系统板块的业务参数缺乏了解和掌握,对数据环境、系统工具不够熟悉,能够根据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非现场审计数据分析的审计人员可谓是少之又少,常常是熟练掌握现场审计方法的审计人员却不熟悉非现场审计技术,而精通非现场审计的审计人员却不熟悉现场审计,以致两者始终无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审计优势,直接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二是经营数据分析的方法较为陈旧。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是风险基础审计,而国内商业银行仍停留在过往的抽样审计方法上;而且抽样审计又常常没有建立在科学的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之上,更多的是依赖于审计人员经验判断,数据抽样的随意性很大,数据分析的结果缺乏科学性。三是基础数据的质量不高。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繁多,数据库内容繁多,审计人员对银行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了解不深,就会导致审计系统采集的业务数据不全,数据源无法覆盖商业银行所有的业务数据;审计系统数据参差不齐,数据采集集中度不够,数据分析工作就会受到限制,模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五)内部审计质量不尽理想
一是审计的内容不够全面。内部审计的重点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信贷、财会传统业务层面,新常态下银行业务创新领域的审计存在短板,未能实现国家要求的审计全覆盖,对于新常态下的突出金融风险缺少研究、预判,审计事项无法伴随风险事项的变动而及时变化。二是审计内容滞后。内部审计多停留在事后审计,事前、事中审计开展的较少,对已经暴露的风险事项披露揭示的较多,对潜在的风险事项缺乏前瞻性预判,内部审计咨询功能无法发挥,审计的管理服务增值的目标无法达到。三是审计的层级有待提高。目前,内部审计基本上停留在对合规问题、风险事项的个体、局部披露揭示上,对商业银行整体经营风险、内控合规建设、现代化公司治理效果综合、整体监督评价不够,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的综合监督评价不够,管理审计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在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价值增值的目标远未实现。[3]
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战略转型与价值提升
按照修订后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2016年4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公司法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监管体系在商业银行内部的延伸。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金融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唯有顺势而为,及时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新常态。
(一)加快审计理念的转变,建立适应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审评价体系
按照修订后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评价、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因此,商业银行管理层应迅速转变审计理念,建立增值型的服务审计理念体系。内部审计的重点应逐步由“以查错纠偏为主的监督审计”向“以服务为主的增值审计”转变,由“监督导向型审计”向“增值导向型审计”转变,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行为向事中、事前“评价、咨询”转变,最终目标应定位于全方位促进商业银行的“价值提升”。商业银行可考虑利用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方法,涵盖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等多个领域,并通过设立多个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内审评价体系。
(二)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保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商业银行应努力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建设,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更好地服务于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董事会应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负责;董事会下设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向总审计师负责并报告工作,总审计师对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负责,定期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报告工作,并通报高级管理层。这种内部审计垂直化的组织架构,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少经营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干预。我国商业银行中如农业银行就采取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商业银行应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章程,明确列示内部审计地位、权限和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有处理和处罚的建议权,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并可就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事项提供专业建议,推动问题高质高效解决,更好地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4]
(三)改善内部审计队伍组成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提高内审人员的配置比例,增强内部审计力量。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要求,按不低于员工总数的1%配足内部审计人员,在人力资源上确保审计队伍人员数量充足。二是多措并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质素。首先,通过加强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训,丰富其实践经验,保持和提升其专业胜任能力;其次,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针对内审队伍业务能力的短板,引进相关领域专业人才,提升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最后,以内部审计章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准入、退出标准和人员交流机制,保证审计队伍必要的流动性。三是科学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做好审计人员的储备工作,促使审计队伍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达到最佳组合,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四)加快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信息化社会,科技突飞猛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运用“云”技术构建海量数据仓库和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对数据的高质量处理,发现风险隐患和异常事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变化所对审计环境影响,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作为新常态下审计的重要突破点,通过加大计算机审计分析力度,运用大数据对银行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更加科学、全面、客观评价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审计增值服务提供有力的审计支撑。在创新审计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等外部信息渠道,实现审计方式、方法的新突破,改变以往传统的现场审计模式,结合银行业务的风险指标体系,构建非现场审计的技术平台,积极开展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的实际效率与效益。
(五)准确把握时代经济脉搏,明确审计重点领域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一系列的新特征与新趋势。伴随着经济新常态,银行业面临许多新的特点及风险事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结合快速发展,不良资产持续攀升,担保圈风险难以化解,过度授信风险不断蔓延,民间借贷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经构成威胁,产能过剩的行业风险令人担忧,僵尸企业风险已引起高层关注。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应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新特点,认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确定审计重点领域,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合理安排审计资源,以风险为导向,以服务增值为目标,在查证问题的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通过问题表征找内在根源,指出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上查找漏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旨在帮助经营行改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达到审计服务增值的目的。
(六)严格规范审计流程,不断提升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应建立内部审计章程,进一步完善从审计计划到审计结果运用的整体运作流程,增强银行内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全面考虑银行在风险管理、资本充足、流动性、内控合规、财务报告等方面监管关注的主要事项;在开展审计项目时,应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选派业务素质过硬、胜任能力强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收集和整理被审行的基础资料,了解被审行的总体风险概况及内部控制情况,做好审前非现场分析,增强内部审计的广度与深度;现场审计工作完成后,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完成审计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审计报告提交被审行,并上报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同时就审计发现的问题与银行高管层进行及时充分的沟通,取得银行高管层的重视;董事会及高管层应结合审计发现,制定整改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审计结果得以充分利用,整改措施得以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曹萍,李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1):12-16.
[2]王若.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特点及对策方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2):59-61.
[3]吴凡.浅析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5(9):156,181.
[4]颜晓畅.我国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相关问题及对策探讨[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6(1):26-30.
作者:陈寰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广州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