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内部审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内部审计增值的角度,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讨内部审计对完善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综合改革;内部审计;增值路径
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5-2016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内部审计在高校工程管理中的职能与定位研究,编号:JY20152206。
一、引言
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指导性方向。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推行过程中,校院分权和管理重心的下移,迫切的要求建立健全高校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大学权力的合理制衡与内部监督。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其目的在于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1]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变将使其逐步参与到高校改革发展的管理决策和建设规划中,并保障高校综合改革的发展稳定。本文从内部审计为学校发展增值角度来探讨内部审计对完善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路径。
二、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活动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之前,大部分的基础院系并未建立院系内部的规章制度,多为参照学校制度管理执行相关事务。权力下放后,学院作为一个拥有相对完善自主权力结构的体系,需要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包括行政管理类、科研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类等。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院系的制度建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熟知学院在参照学校制度执行过程时,存在哪些管理漏洞与薄弱环节,以及哪些类别的管理制度应该在学校制度基础上细化或进行个性化的制定。如部分院系由于课程设计,需购买、保管大量移动设备,则该院系应建立对移动设备进行备查登记或办理相关调拨手续的制度;部分院系下设多个实验室,则应建立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对实验室的使用、管理、耗材等作出相关规定。对新制定或修订的院系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审计同样应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院系不断完善其制度体系。
2、搭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分权制衡,规范权力运行
内部控制是单位制定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的设计本身是一种权责划分,内部控制的运行体现为监督与制衡。由于高校过去“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权力结构,使得基础院系的内部控制体系长期以来不够健全和规范。权力下放后,需要进一步理顺学校与院系间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分离、互相制衡的局面,使学校与学院间的内控制度能“承接到位、体系严密、执行有效”。高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院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院系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可协同参与设计,并结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主导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于院系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帮助其建立可行性强、操作性高的业务操作指南规范。同时,审计需对院系内控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总体评价,关注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从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入手,深入开展审计业务活动。对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内控设计与内控运行方面的问题。通过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内控审计的评价,不断完善各基础院系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其运行有效。
3、利用信息优势,协调各部门的发展,为领导决策和学校发展服务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有助于高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中克服内部治理部门化、碎片化和职能体系分设产生的管理盲区,促进各子系统从破碎走向协调和整合,为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整体治理、改善职能部门无缝隙运行发挥增值作用。[2]审计部门对其他部门各项经济政策、管理运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既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又能从专业角度防范潜在的决策风险,同时还能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通过审计咨询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可统筹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并平衡各部门协调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审计方式灵活、审计方法多样和审计监督常态化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性,创造性的开展适应改革发展的审计业务。针对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推进和简政放权,探索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和审计政策措施贯彻的总体情况,及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权力结构重建后,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以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清单为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开展廉政审计;针对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专项审计调查,覆盖常规审计盲点,为高校领导层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审计结果利用,建立审计结果公开机制,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建设公开化和透明化
随着政府向高校放权,以及企业、社会对高校投融资参与程度不断加强,信息公开是高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信息公开既是完善高校治理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政府、社会、公众对其监督的有效途径。而审计结果公开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务公开的良好补充。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权限在审计项目完成后,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的主要结论。由于审计项目涉及学校各个下属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情况、重要经济管理活动,涵盖人事、财务、制度、科研、资产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因此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将学校各下属单位的行政行为、履职能力和实施效果向广大师生,满足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审计结果公开应根据公正性、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合理建立相应的公开机制和公开渠道,根据需要分类别、分秘级进行公开。主动公开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预算执行与决算的审计结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的审计结果、科研经费的综合审计结果、工程项目的审计结果,以及专项审计情况等;依申请公开涉及国家、学校或集体秘密的有关内容,并明确依申请公开的申请方式、受理程序和答复机制。审计结果可通过会议通报、书面刊印、网站公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公开,并逐步向社会公开。
三、从改革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入手提升内审增值功能
1、优化内审组织形式,形成审计联动新架构
2015年2月9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指出“要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领导,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报告;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内部审计若要切实发挥对高校发展的最大化作用,需要健全、优化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以管理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与组织、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在审计方面重大问题的会商沟通与协调配合,发挥相关部门的专业咨询作用,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质量,并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应将讨论确定年度审计计划、交流和通报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审计工作的重大问题等确立为审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2、转化内部审计职能,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首先,完善常规审计的方式方法。如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除将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学科发展、服务社会等维度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外,还应结合发展规划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评估开展审计工作;逐步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将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协同实施,及时跟进学校综合改革、机构调整涉及的部门和单位,有计划、有重点的实现审计全覆盖;加强审计结果的利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将其他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决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将审计结果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完善对审计结果的监督机制。其次,创造性的开展新型审计业务类型。探索开展资产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决策审计和政策跟踪审计,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加强大宗物资、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绩效审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帮助下属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除开展对下属单位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外,还应对下属单位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开展审计业务。
3、强化审计手段,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审计工作形成全局协调、数据管控、质量把关、过程管理、决策支持的重要工程。通过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基础实现彻底革命,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提升审计效能,将审计关口前移,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变静态审计为动态审计,及时发现、处理和纠正问题;二是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程序和严格审计处理权限,加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同时运用信息平台完成数据的采集、加工、整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审计结论偏差;三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审计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处理;四是信息化平台为审计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提升审计业务的覆盖面和审计层面的高度。具体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应从建立常规审计的审计模块入手,逐步拓展到新的审计类型和审计程序中,探索查账、实时监督、风险抽样等各种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手段,逐步实现审计与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对接,扩宽审计信息挖掘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陈秋云 单位:中山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Z].
[2]米文红、段敬东: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高校内部审计增值实现路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