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摘要:

构建适应当前高校发展需求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向之一。本文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出发,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基本构架,并对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必要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校;审计;信息化

近年来,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校园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基本构建了以人事、财务、资产等核心系统为代表的校园管理平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高校管理者实现高效管理、提升决策水平的有效工具之一。另一方面,审计署在“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重点指出要“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也首次将大数据审计列入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明确提出: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问题、宏观分析的能力。因此,为适应高校信息化以及审计工作的发展步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亦逐渐被提上审计工作日程。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被引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是内部审计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信息技术在审计业务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结合信息系统理论,我们可以从技术和审计的视角来分别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进行定义:

(一)从技术视角看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即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依托数字化校园的信息资源,构建的对审计数据等进行收集、存储、验证、分析,最终以使用者所需要的方式进行输出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具备审计作业支持和项目管理等多种功能,并可为业务相关部门等数据接口提供数据支持。

(二)从审计视角来看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化审计。内部审计信息化架构由应用系统、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规范与标准系统、安全系统等组成。它将审计信息的开发、管理和使用、宏观经济动态、法律法规、审计对象、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管理等信息和功能全部集成到系统平台上,利用网络技术了解并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实现科学管理和综合服务,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全过程控制体系。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设计

系统的构建设计是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核心,对于高校来讲,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最终的目标是构建功能强大、技术先进并且适合高校行业特点的审计系统,达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化控制。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构建的基本条件

1.审计环境的信息化。内部审汁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是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审计环境的信息化水平影响着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

2.成熟的信息化技术。成熟可靠的硬件设施和强大的系统开发软件是信息化的基础,缺少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内部审计信息化将成为无本之木。

3.完备的信息技术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都需要由人掌握,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内部审计信息化除了需要现代化的软硬件条件外,还需要精通审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去使用和管理。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构建的思路和框架

从审计职能上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应主要从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审计两方面来推进。因此,系统的构建可以分为两部分:在审计管理上,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控制与监督,有效利用内审资源,强化对审计组织的有效控制,并实现审计档案及资源的电子化;在审计业务上,实现对内部审计业务流程、审计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改造与技术升级。系统构建的基本框架:借鉴国家审计信息系统(GAIS)金审工程的建设规范,结合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确保系统运行和安全的软硬件基础平台;开放且兼容的审计数据中心;满足审计业务实施所需的系统应用层;满足质量考核、信息公开、领导决策的审计信息管理层。

(三)系统构建的功能特点及创新

从功能设计上分析,系统实现了从底层数据搜集到审计结果展现、从基础设备到系统应用、从审计业务实施到审计信息公开等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所需的各项功能。

1.在IT基础层面,系统充分考虑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开拓、发展的需要,在软硬件的选择上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留下必要的升级空间。

2.在数据中心建设层面,审计数据中心在规划上实现了与校园信息化的对接,有效利用了校园网的数据资源和网络布设;此外,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数据中心提供了对财务系统等相对独立业务子系统的标准导入接口。

3.在系统应用层面,系统完整实现了当前开展信息化审计所需的各项功能。(1)审计作业模块实现了数据准备、阶段作业到项目最终归档等审计具体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化,该模块提供了完整的工作底稿编制、审核、归档的功能。(2)审计管理模块实现了从审计部门职能到具体项目管理的全方位、系统化、立体化的管理与控制。(3)审计支撑模块包含了审计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审计法规、审计准则、各类审计模板和模型、预算管理等功能。尤其引入了审计模型库的概念,审计模型针对高校新的规范化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下、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通用的、标准的需求,设计了可定制化的模型,可极大的提高审计效率和水平,并且具备极强的升级和发展空间。(4)系统维护模块则提供了各系统应用模块日常运行所需的各项维护窗口,包括部门、人员管理,系统运行的各项初始化设置。

4.在审计信息管理层面,针对信息公开和服务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系统分别为审计部门提供了审计质量考核;与学校办公信息化对接,为领导机构提供决策分析支持;与审计处网站对接,为外部监督者提供了审计信息查询。

三、信息化构建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领导、合理规划、分期建设、分步实施。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明确信息化构建的总体目标,并按所需实现的功能特点将目标分解,制定合理的建设计划;另一方面,系统实施许多工作都必须依靠信息中心、财务处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帮助,必须建立学校层面的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配合,最大限度发挥系统功能。

(二)建立规范的数据交互机制。

学校各类信息能否及时传递并被审计系统准确识别,是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必须根据业务流程和数据特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校园信息交互平台,平台具备规范性、开放性以及可扩展性。

(三)定制功能强大的审计模型。

一方面,审计分析模型库的建立是对审计经验和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总结和提高,能够极大地减轻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完备、通用化的审计模型库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推广普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审计模型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四)建立标准可靠的制度规范。

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和改造不是毫无章法、混乱无序的。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之间的有效融合必须依靠严格的信息标准和制度规范。而且,信息标准和制度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审计人员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综合制定,并且随着外界环境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技术、管理上的问题,因此,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和发展是高校内审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重要内容。

作者:金俊荣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苏丽男.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5(02).

[2]孙友霞,张佳春,李光胜.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2(10).

[3]吴沁红.审计信息化及其构架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