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审计整改是内部审计闭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审计整改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难、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标准界定难、审计整改成果运用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以及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的监督力度不够等。要做好审计整改工作我们应。
[关键词]
内部审计;审计整改;审计监督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的不断重视,审计工作目前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发挥着尖兵利剑的作用。对于企业内部审计来说,很多情况下困难不是如何发现审计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定性以及如何切实做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审计整改是实现审计意义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审计整改的闭环管理工作,才能切实提供企业内部审计水平,从而促进公司管理更加规范化。
1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背景分析
(1)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难。
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审计问题,对审计问题的定性直接影响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为审计后续处理提供了直接基础。但在面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时,我们的被审计单位一般都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向审计人员解释,有的认为是客观原因导致,有的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总之想法设法让审计人员将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变轻。一旦定性不准确,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发现问题的后续整改。
(2)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标准界定难。
审计监督多为事后监督,即对已经完成的经济事项进行监督评价,这就给实际整改带来了困难。例如,在工程建设中发现多支付了工程款,审计发现该情况时,相关的支付已经完成,有些工程款支付给了私人承包商,回收的困难较大;有些企业决策存在错误,但相应的管理行为已经发生,再去纠正当时的行为已无可能。面对这些情况,如何界定这些已成为既定事实问题的整改标准就成为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
(3)审计整改成果运用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随着目前审计力度的加大,企业内部审计频率、深度、广度都不断在加大。但目前来看,对于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很多情况下只是就事论事,没有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导致一些问题年年审,年年犯,屡审屡犯的情况突出。如果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运用,审计的权威性以及审计整改效果都不能得到最大化,审计成果就会成为停留在审计报告上的空谈。
(4)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的监督力度不够。
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对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数量、质量要求很高,但对审计整改的后续跟踪要求却很低。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要求过软,这些情况都导致审计整改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2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建议
(1)上级业务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督促下级单位的整改工作。
审计整改之所以难以推进,很多情况下,一些单位将整改工作当作是审计部门的事情,这种观点是极为片面的。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在业务部门中发生,因此整改工作必须由业务部门牵头开展,审计部门在整改工作中是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一般都是上审下,对于下级单位业务部门的整改工作,引入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监督,将会使整改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部门也要与相关的业务部门做好协调工作,这样才能从更深层面推进审计整改工作。
(2)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对审计整改要提高话语权。
在企业管理中,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实际上被大大削弱。审计部门要服从于行政领导,行政领导又直接负责整改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发现的问题经常会被内部解决,在审计整改的时候也会遭遇到很多无形的阻力。因此,审计部门必须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建立审计委员会,向公司董事长直接负责,提高话语权,企业也应该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独立、客观性。
(3)加大对审计整改不力的监督处罚力度。
审计整改工作之所以推进难度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审计整改过程中出现的整改不力情况处罚力度太低。审计法中赋予了审计部门相关的执法权,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也应该赋予审计部门在审计整改过程中相关处理、处罚权利。对于不重视审计整改、整改不到位、整改过程一拖再拖以及屡审屡犯的的相关单位,审计部门必须要对相关单位行使必要的处罚权利,对于拒不履行审计整改要求的,审计部门有权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处理。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内部审计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审计整改必然要提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做到举一反三完成整改的闭环管理工作,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在整改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协调、上下一体,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朱宇龙 单位:广东电网公司审计部
第二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例如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化、强化内部控制的能力不足、内部审计制度及相关机制不完善等,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性问题。文章着重就内部审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是看到了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难点,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其内部审计体制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一、民营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现如今,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如何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成为了民营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关键。对民营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和控制的前提是要能够站在全局角度进行考量和评估,因此,简单的某一部门是无法做到的。只有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地位,使其站在全局的高度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持续监控以及风险对策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一)可以推动企业规范化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在民营企业整个规范化管理当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是极为独特的,尤其相比于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始终是围绕企业股东权益展开工作的,其锁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管理工作,更了解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缺陷,更能够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抵御风险的建议,从而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内部审计虽然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一个分支机构,但是其并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如此,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第三者身份站在客观角度来评估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利用专业眼光评价企业经营的是非功过,并找到核心问题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降险预案。
(二)可以通过检查和评估,帮助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许多潜在性问题并不是浮于表面可以清晰可见的,然而这些问题却极有可能已经在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一般来说,风险管理部门因为所处地位的局限性,很难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业务部门主要是执行企业的制度和决策,因此,其不能有效的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了解我国相关产业政策、本行业发展状况以及本企业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对民营企业内部经营的优劣势进行综合评估和检查,找出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方向,并通过监督手段来监控相关措施的执行及效果,帮助民营企业管理层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可以起到管理与协调作用
从民营企业组织架构来看,内部审计机构是独立存在的,并处于企业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这种特殊存在可以使内审人员成为企业各项战略决策的协调者,以客观角度来清晰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并从企业实际状况出发,以维护企业根本利益为落脚点来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可以起到明显的杠杆作用
相对于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进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风险评估具有高效的杠杆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管理部门在确定企业整体风险的时候,内部审计的可信度更高,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通过内部手段使整个企业的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二,企业外部人员并不能完全及时的掌握企业内部的全部信息,内部审计却可以实时的掌握企业风险管理动态,且可以及时将风险评估结果转换成为防范指令,并渗透到风险管理的各个层面。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审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并不认同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往往更多是认为只需要外部审计即可。虽然有少部分民营企业也已经意识到内审的作用,但是出于成本考虑,往往也只能“望而却步”。现如今,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就是企业主,家族式管理较为浓厚,老板的心理定位决定了内审机构是否应存在。相比与国外企业将内审机构作为仅次于董事会的权威性职能部门,我国民营企业可能连基本的独立性都无法保证,部分设置内部审计岗位的公司往往也只是在财务部门设置了1~2个相应岗位,不仅审计权威性难以保障,更严重损坏了审计的效果。
2.内审力量并未充分配置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最初发展雏形以个体或合伙形式存在,许多关键性部门(包括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依然会选择由自己的近亲属来担任,但是往往这些“亲信”并不懂审计,只会简单的查账,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岗位的专业能力。不仅如此,许多民营企业考虑人力资源成本,甚至会让一些审计人员兼职其他岗位工作,这样就很难客观、公正的完成审计工作。相比之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实务经验,才能达到这一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内审力量配置亟待进一步改善。
3.内审程序并未实现规范化操作
第一,工作过于随意。现如今,我国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政策性指导依然存在较多空白,尤其是民营企业领域的内审交流并不多见,这也就导致了这些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过于随性,将财务监督和查账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并按照企业主要求完成分内工作即可;第二,工作不规范。受制于民营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经营特征,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多数以企业主个人意愿为导向进行开展,而且审计工作内容、审计底稿留存等都极为不规范。
(二)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管理层意识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情况,在当前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纯监督”和“不作为”。前者将内部审计工作简单的定义为监督保护企业财产处于可控范围,这种观点直接导致内审人员工作无法实现系统性、程序性,内审效果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对比来看,后者的观点会更加极端,这些民营企业的企业主往往选择将企业财产视为私有资产,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极为排斥,甚至有少数企业并没有设置单独的审计岗位。
(三)审计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不匹配
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者是人,内审人员素质会影响到这一岗位职责的发挥效果。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审人员任聘情况来看,往往许多企业主更倾向于选任“亲信”,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甚至许多人是“半路出家”,对审计知识不熟悉,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从而难以发挥内审真正的作用。
(四)法律法规及行业指导不足
一方面,从2003年开始我国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指导性法规才逐步成形,但从法律支持角度来看却仍然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纳归内审协会的时间较晚,并没有成型的指导、监督方案。因此,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上往往只能进行自我规范,这样势必会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三、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树立现代审计理念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有其特殊性和历史性,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现状还不能彻底改变,只能通过管理层的思想意识来解决内部审计问题。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应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为最终管理理念,建立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部门,着眼企业全局,以内部控制为中心,针对公司战略(决定因素)、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进行质量保证活动,这也是内部审计的精髓所在。
(二)强化内审队伍建设
第一,针对内审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对此,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内部选拔、高薪聘请等方式,选拔出优秀的内部审计专职人员从事该项工作,注重人员学历、工作经历、业务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第二,注重培养机制建设。引入人才固然重要,但后期岗位培训和再教育也不能忽视。民营企业应定期针对内审人员展开相应的培训,并通过物质奖励、晋升奖励等形式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CPA、CIA等资格考试,以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的内审技能。
(三)加强外部指导
一方面,积极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内部审计法》的制定、《审计法》中内部审计条款的完善和修改等,从法律地位上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以保证其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应积极对民营企业提供这方面工作的指导帮助,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交流会,并可以推行内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内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作者:蒋红梅 单位: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海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商业经济,2014(03).
[2]林克明.基于公司治理下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2014(15).
[3]李慧玲.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5).
[4]庞穗.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第三篇:国有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
摘要:
文章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分析并揭示了我国国有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增值型内部审计相关思想应用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方法。
关键词:
价值增值型;国有企业;独立性;审计信息化
基金项目:
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项目编号:201510240005。
1、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基本内涵
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基础包括受托责任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价值链理论。据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增值型内部审计即能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核心要求是努力提高审计收益,尽量降低审计成本。除此之外,增加价值并非不再考虑查错纠弊,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兴利与增值。
2、我国国有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调研结果
2.1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质量较低
我国国有企业目前主要采用的时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多种方法交叉使用等方法,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水平落后。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0年对1280家企业的调查,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单位比例较小,占全部审计项目的0.64%。大多数小型国有企业还并不具备信息化审计的能力,仍以依赖于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为主,内部审计的调查方法随意性很大,缺乏分血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
2.2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狭隘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内容的调查,被调查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仍以财务审计为主,虽已经涉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舞弊、物资采购等方面的审计,但比重相对较小。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在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内部审计仍以发生的财务事项为主,较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或者将内部审计简单地定位于查处违法违规上,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职责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狭隘。
2.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不高
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数由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有些内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而是由其它部门领导或合署办公。这种状况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受各方利益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据对全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的为多数,占总体的42.02%;隶属于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的次之,占20.83%。而隶属于董事会或监事会仅占样本总数的23.51%,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的占13.63%,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层次仍不失很理想。
3、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主要对策及创新点
3.1确保国企内部审计职能的合理化
摆脱陈旧观念,内部审计范围不要局限于财务方面,要更多地涉及到经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发、企业战略管理等很多方面,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的转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必需的合规性审计,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传统的保证服务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以防范风险和加强内部控制为目的的审计。通过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改进企业的运作,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实现审计的价值。
3.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独立性
内部审计在业务方面由行业协会管理和指导,在行政方面受本组织的最高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总经理等)领导。董事会下设独立的审计委员会,管理者下设审计部。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对董事会负责,同时,由行业协会对审计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管理者在审计委员会之下,有利于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部是位临于管理层之下的审计部门,将其业务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则向上一级的管理者汇报,这种层级分明、双重负责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保障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发挥。
3.3通过信息化建设,设计开发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还处于以审计项目管理软件和现场审计作业系统为主的应用阶段。企业可以在内部审计查证系统基础上进行提升和优化,按照实际业务流程,梳理重要节点,找出审计的主要关注点和风险点,逐步建立起贯穿各业务流程的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了审计线索的自动查找、分析等功能并开发具有“智能、集成、易用”等特点的审计智能预警系统,主要通过对各企业、专业板块、部门重点业务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在线分析,以及对所属企业关键业务数据和高风险领域核心指标的监控及对比分析,实现对重点单位、主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异常情况预警预报。
4、研究结论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新理念,其增值功能室对内部审计原有功能的拓展,它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参与并完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过程,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来满足企业需要。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国有企业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质量较低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没有直接明显效果,没有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其二,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狭隘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职责不能充分发挥;其三,增值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高,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说服力不足,给出的建议也不具备足够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从理论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结合实践成果提出了以下实施增值的路径并验证其有效性:其一,从内部审计机构视角考虑的增值路径:内部审计在业务方面由行业协会管理和指导,在行政方面受本组织的最高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总经理等)领导、通过信息化建设,设计开发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其二,从企业经营管理视角的增值路径:建立内部审计查证系统,提升审计项目效率和效果、建立审计智能预警系统,发挥审计免疫和增值。
作者:周敬 许含 邓笛 孙亦方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蔡毓瑾.浅谈内部审计信息化.财经界,2012.
[2]袁小勇.内部审计,怎样才能有所作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2.50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与案例.2013.
[4]章宇虹.关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2013.
[5]姜同敏.我国国有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2014.
[6]吴素锋.温州:打通审计信息化提升转化最后一公里.2015.
[7]安东▪范▪维克.“关注差距”─让利益相关方确信内部审计的价值.2015.04.16.
[8]保罗▪索贝尔.赋予内部审计部门战略意义.2015.04.16.
第四篇: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防腐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腐败分子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化和多样化。针对新形势,如何利用审计职能优势和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腐败中的作用,成为烟草企业审计人员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文章结合笔者实际的工作经验,简要探讨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腐败中的作用。
[关键词]
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防范腐败;作用
1内部审计防范腐败的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对审计立法的目的做出了明确阐述,为审计工作防范腐败提供了法律基础。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调“要强化审计监督,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并将审计监督纳入了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
2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部审计独立性方面
首先,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是独立性,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必备的职业要求,也是影响审计工作完成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现阶段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不是很强,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受本公司领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次,部分审计人员的原则性不强,审计工作中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对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未能及时向上级审计机构报告。
2.2审计范围及方式方面
烟草商业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围绕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等常规审计项目进行,虽然审计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但对“三重一大”“两项工作”等领域的审计还不够深入,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的监督、震慑作用有限。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多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事中审计较少,工程项目审计则以预算、结算审计为主,对工程建设签证等不能做到实时审核,全过程跟踪审计难以完全得到落实。
2.3审计执行力方面
总体来说,烟草行业审计力量仍然较弱,审计执行力不强,难以做到“经济业务全覆盖”。且不同省、市级公司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审计队伍的力量水平也高低不同,部分单位存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年龄普遍偏大且女性职工占比很大等问题,势必影响审计队伍的执行力。
2.4沟通协作方面
内部审计机构要发挥防范腐败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与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但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的沟通协作并不多,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线索或可能发生腐败的风险点往往未能及时转达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
3发挥内部审计防范腐败作用的主要措施
现阶段,烟草商业企业基本在地市级及以上烟草公司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部分县级分公司也委派了专职审计人员,那么该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腐败中的作用呢?
3.1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确保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在企业防范腐败中至关重要,面对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腐败问题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必须准确把握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腐败中的作用。内部审计主要有监督、评价、服务和控制四大职能,其中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的最基本职能,而要实现审计监督职能,审计独立性是前提。企业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应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创新审计方法,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评价、服务和控制职能。
3.2把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关注腐败风险点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审计的角度定期对腐败易发点、高发点进行梳理,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的审计监督。一是要突出抓好对“三重一大”、工程投资、物资采购等重点环节监管,对重大投资项目应提前介入,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二是要聚焦烟草行业“三个保障机制”和“非公开招标采购”两个重中之重,确保“应招尽招”“真招实招”以及“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能得到全面落实。三是要加强重点资金、重点费用的审计监督,如科研经费、“三公”经费、烟叶基础设施投入等费用的列支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贪腐行为。四是要重点关注具有较大资金流的业务签字部门或重大项目负责人、经办人等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的经济活动,确保重要流程得到有效监督控制,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五是要坚持审计问题导向,加强与纪检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在审前调查中详细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举报信息等,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六是要持续关注中央八项规定、国家局党组“九条要求”等制度规定的执行情况,严明党纪国法,全面提升企业规范管理形象。
3.3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保障审计防腐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发挥审计人员反腐倡廉的“利剑”作用,审计力量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不断完善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审计人员除具有财务、工程造价等方面专业性人才外,还应不断培养、吸收具有卷烟营销、烟叶生产、专卖打假等方面知识的人才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不断优化审计人员性别、年龄结构。因审计人员出差频次较高、周期较长,应逐步使审计人员趋于年轻化和男女比例协调,以适应审计工作的特性。三是各级领导应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改变“审计不产生效益”的认知,关心审计工作的开展,关注审计工作的难点,加强审计队伍的配备,提高审计工作防腐、治腐的作用,避免审计部门游离在所有部门边缘。
3.4建立健全监督协作机制,达到惩治、震慑双效果
要不断建立健全审计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协作机制,把发现问题与移交线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防范腐败的排雷作用。一是加强与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移送(移交)渠道,发现涉嫌违法违纪线索时,及时移交相关权限部门,做到“监督不缺位、履职不越位、用权不错位”,形成反腐合力。二是制订审计移送(移交)处理规定,明确移送(移交)原则、程序、要求、责任等,审计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制度,发现问题时有能力采取合理措施。三是严格执行审计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确保企业领导层能及时了解情况、做出决策,防止损失浪费的进一步发生。四是强化保密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约束权力规范运行,确保“两个责任”落实到位。五是建立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充分运用审计成果,严肃追责贪污腐败和不作为、乱作为等违纪违法行为,增强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治和威慑作用。
作者:许名卉 单位:邵阳市烟草公司
参考文献:
[1]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0(3).
[2]蒋燕辉.浅析内部审计与反腐败[J].财会月刊,2002(1).
[3]吴保安.浅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以促进企业反腐倡廉工作[J].企业导报,2012(17)
第五篇: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提升路径
摘要: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经历了高速发展,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督促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为抓手,切实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并提出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提升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迎来了一段“黄金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企业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对于内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也一直存在着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理念缺位,内部控制体系未得到充分重视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层领导多是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或营销领域的专家,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和监督意义认识不够。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虽然基本能够建立一套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之间缺乏联系,平时工作中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未能形成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组织架构设置制约了内审部门的职能发挥
多数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内部组织架构设置时,也仅仅将审计部作为一般性管理部门设置,因此审计部门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较多的阻碍,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接触到企业经营的核心、关键领域,也不可能提出真正对企业发展有用的意见或建议。
(三)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工作能力不高
从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内审人员多来自于财务部门,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其他专业人才,尤其是工程管理、成本造价咨询等方面的人才,不能适应内部审计的需要。
(四)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技术手段比较落后
由于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集中于财务审计,分析各项财务数据是否正常,对内部控制、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管理效率等方面审计涉及较少;对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也仅限于文档处理和电子表格的运用方面,专业审计软件的配备及使用方面相对比较落后。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提升路径——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及有效执行为突破
笔者认为,结合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运作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督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及各项目公司遵照执行,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是内部审计部门比较切合当前实际的工作突破点。
(一)内审部门应推动房地产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笔者比较了几家大型上市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内容。每个职能部门及子公司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参照上述制度体系,形成细化的制度和控制节点,内部审计部门应推动将所有部门和子公司的制度结合起来,成为房地产企业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二)内审部门应推动建立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自评制度
房地产企业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后,内审部门由于人手、工作量的原因,无法对所有部门和子公司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因此应该推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自评制度。以每半年或一年为周期,内审部门可以通过下发内控自评表的方式,要求各部门及子公司评价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及执行的有效性。内审部门将各部门及子公司的内控自评情况汇总后上报公司领导。
(三)内审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及下属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内审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及下属子公司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可以更多的采用表格、问卷填写的方式查找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内审人员还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及重要岗位人员的访谈,这样才能更有准确地提出制度完善建议。
三、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上述路径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首先,要通过制度明确内审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位置,尽可能从工作制度上建立内审部门直接向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汇报的渠道;其次,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将上述内控制度体系的规范及执行的检查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最后,内部审计制度还应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及后续改进进行明确规定。
(二)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水平
当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在生产管理上都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系统来连接开发、采购和营销的各个环节,应该引入计算机审计技术,将相关数据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开发适应自身的审计软件,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三)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首先,内审部门需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定期培训和岗位轮训,尤其需要培养和造就懂得工程管理的复合型审计人员,以促进工程审计能力;其次,房地产企业还应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张?诗 单位: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罗瑜.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J].当代经济,2014年第17期
[2]马国庭.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策略[J].现代商业,2013年第5期
[3]陆磊.风险防控视野下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创新[J].时代金融,2013年第6期
第六篇:企业管理层内部审计工作转型
摘要:
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促进内部审计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直致力于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文章从分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对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提出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具体实践方法和途径,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
管理层需求;国有企业;审计;转型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不断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也随之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不断推动内部审计理论、审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并趋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从传统财务审计向制度导向审计乃至风险导向审计转型。内部审计的触角在传统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不断向以审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评估企业风险治理为重点的业务审计、管理审计以及战略审计等领域延伸[1]。这一发展趋势在非国有经济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其治理结构与西方企业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内部审计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与国际主流内部审计理论高度趋同,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转型也较为彻底。但在国有企业领域,虽然也一直致力于从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配置模式、指导思想与工作职责研究、审计方法与审计技术改进等方面入手,尝试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促进内部审计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由于产权所有制特点以及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内部审计指导思想的发展和审计工作转型仍存在较大差距。
1.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受国家审计理论的影响过深,未能实现彻底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初,大中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开始推行内部审计工作,这也是中国现代内部审计的发轫之初。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此时的内部审计并非起源于内部受托责任,而是国家强制性建立,从属于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其主要职责是“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侧重于查错防弊、减少损失浪费,而不是促进企业管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内部审计理论的外延和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一指导思想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务的影响仍然深远。如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内部审计协会)仍直接是政府审计机关的组成部门等等。
2.国有企业产权所有制以及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自身定位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国际现代内部审计的起源和发展与委托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现代公司治理四块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其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和评价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向委托人报告,从而促使人忠实履行受托责任,为委托人的目标和利益而努力工作,保证委托人利益的实现[1]。但国有企业在产权所有制以及公司治理模式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企业资产所有人为各级政府设立的外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监管并不依赖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国有企业设置的董事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履行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在实务中,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有企业内部设置的组织机构,更多地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层负责,而不是对外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层的需求和企业所有者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调整好自身的定位,在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方面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审计方法与审计技术改进方面缺少针对性,造成审计工作转型以后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推进审计工作转型仅仅靠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论、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或者是审计信息化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宏观上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以及微观的经营管理层的风险观、组织机构体系设置、经营管理习惯,都会对审计方法与审计技术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和国际相比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更多地是侧重于先进审计理念、审计方法与技术的引进,而在相关理念、方法与技术的本土化研究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不高,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效果。
4.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司治理模式的不断完善,给内部审计转型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得益于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公司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向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和精益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母公司对所属分支机构和业务单元的管控力度不断加强,对其授权的内容不断缩小,分支机构的职责更多地是侧重于执行总部的经营管理决策,各级管理层的具体受托责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必须要深入研究相关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
二、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从传统财务审计向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转型,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不能违背这一历史发展潮流。笔者认为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结合国情、企情认真研究如何在转型工作中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探索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审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勇敢尝试开展各类审计实践,不失为顺利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一条有效途径。
1.内部审计从其管理理念、职业能力、职业特点等角度来看,在满足企业管理层需求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依据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体系中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威性;内部审计具有一套系统的、规范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在协助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和支持关键治理程序方面具有先天的专业优势;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涉及,有利于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评价。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在帮助管理层监督与评估组织运营、风险管控等方面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与此同时实现内部审计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价值。
2.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的一次调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中,隶属于总经理、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管理的约占62.8%,隶属于董事会管理的约占20%,隶属于监事会管理的仅占3.5%,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仍占13.7%。从调查结果来看,作为企业内设组织机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现阶段最合理的定位是向企业经营管理层负责。这也要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审计工作。满足企业管理层需要才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价值所在,否则内部审计工作就难以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支持。
3.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改善运营的理念在企业管理层需求中能够得到有效体现
随着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工作的发展,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评价在原有的财务经济效益指标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企业发展能力、企业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等方面的指标。这也促使国有企业管理层在注重任期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管理、长期发展规划等方面予以了更多的重视。随着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监管压力不断增大,依法治企、规范管理的自发性要求也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评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性,确保在政府或外部审计检查中不发生重大问题;评估企业战略和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确保管理层的决策与管理意图得到有效执行;评估企业运营效率、风险管控情况和持续发展能力,确保业绩考核任务的顺利完成[3]。从管理层的这些需求出发,也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在审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评估企业风险治理为重点的业务审计、管理审计以及战略审计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4.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在主流的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需要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控制环境以及各类经营业务及其控制活动等进行全面评估,专业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在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总体来说是相对匮乏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抓住重点,很容易造成审计深度不够、质量不高,达不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改善运营的目标,甚至审计成果都不是管理层需要的东西。而从管理层需求出发,以管理层关心的业务管理或风险管理领域为重点审计对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认真研究符合实际的审计方法与技术,更能够有效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增加价值、改善运营方面的能力。
三、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具体实践方法
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属于一种内部审计工作思路与指导思想。其主要特征就是服务导向明确,即内部审计工作在强调遵循内部审计准则或规范之外,更加突出强调内部审计必须要满足管理层的需求。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对象的选择、审计资源的配置使用、审计质量的控制、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方面充分关注管理层需求。
1.在充分考虑管理层需求的基础上,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
在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践中,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做法已较为普遍。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不足就是内部审计部门自娱自乐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层需求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业务管理部门参与度不高,这也导致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足,造成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通过合适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征求管理层意见,在风险评估模型中增加管理层需求的评估指标,一方面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业务管理部门参与风险评估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部门才能合理选择审计对象、配置审计资源,确保审计成果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
2.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目标与措施必须满足管理层需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内部审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可以描述为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或规范要求实施的内部审计行为及其结果满足管理层需要的程度。审计质量控制不仅要求内部审计行为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规范,同时也要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结合,突出审计成果对管理层需求的满足。强调过程遵循标准或规范是从技术和方法角度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强调结果是从服务方向上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前调查质量控制、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审计方案质量控制、审计报告方式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将满足管理层需求的理念贯穿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全过程。否则可以想象,即使内部审计人员水平再高,工作再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其所做的审计工作、取得的审计成果可能并不是管理层所关心的或是管理层所想要的,那么内部审计就会失去意义。
3.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式和方法,必须以满足管理层需求为目标
在审计成果质量满足管理层需求的基础上,成果运用的方式和方法也必须充分考虑管理层的需要。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处理方式与方法得不到管理层的认可,将难以得到业务部门的认真落实与整改,最终导致整个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失去意义。目前审计实践中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4.以满足管理层需求为导向,仍需要内部审计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新的审计工作方式与方法
管理层需求不是一个封闭性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管理层的需求具有不同的内涵,同时管理层的需求还表现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等多种形式。实践中由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能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其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需求具有片面性。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管理层提出的显性需求基础上,积极运用自身专业能力,发掘与培养管理层的隐性需求,通过尝试开展各类具体的业务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审计实践,向管理层充分展示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改善组织运营方面的能力,从而赢取管理层的认可和重视。
四、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在实现增加组织价值方面的具体途径
根据价值增值理论,内部审计在实现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方面具有两种途径[4]。一种是逆向途径,即通过帮助组织减少损失来实现价值增值;一种是正向途径,即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以管理层需求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转型,首先要以逆向途径为基础。管理层最基础的需求,就是监督与评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性,确保在政府或外部审计检查中不发生重大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通过逆向途径增加组织价值的方式。只有在做好逆向途径的增值工作,获得管理层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内部审计才能在更高层次的正向途径增值方面有效发挥作用。
作者:汪子林 费韫婷 赵承康 韦祖彬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1]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06(4):87-90.
[3]刘远梅.论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企业价值增值[J].现代商业,2009(6):218-219.
[4]余玉苗,詹俊.论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J].审计研究,2001(5):31-34.
第七篇: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理念研究
[摘要]
“大审计”理念在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有效提升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围绕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大审计”理念的应用展开简要论述。
[关键词]
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大审计
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常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取的经济收益以及纳税贡献,促进了我国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这一角度分析,做好大型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对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大审计”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
经历持续多年且连续不断的研究和理论阐释,国内审计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工作者,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大审计”理念基本内涵以及基本特征的“公认性”认知结论。在“大审计”理念的思想指导条件下,审计事业应当积极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整体发展进程,以及国有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的目标和路径规划,切实实现对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全部审计资源的统筹性应用,逐步引导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宏观收益,与企业内部微观审计工作之间形成有机统一,并以此实现审计工作成果以及相关信息的共享化应用。实现审计工作成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大审计”理念指导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追求的基本目标。要逐步实现企业内部效益性审计工作与合规性审计工作的有机结合,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在切实改善和提升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效益、降低和规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填补企业现有业务开展流程中的漏洞、规范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实务开展流程等方面发挥最大作用,并以此为国有资产项目保值增值发展运作目标的实现提供基本支持条件。在现有研究背景下,通常可以将“大审计”理念的主要特征阐释为如下几个基本方面。第一,应切实建构形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局化理念,基于微观性和宏观性双重工作切入角度,促进企业内部现有审计资源的高效整合,切实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事业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第二,实现企业审计工作内容体系的发展扩充,在切实关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收支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事业的效益取得状态,以及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因素的防范处置等方面,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益性、合规性以及真实性等基础属性,实现有机统一。第三,加快破除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状态,逐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资源的高效化利用。
2“大审计”理念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大审计”理念基于系统学角度切入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根据审计事业的可控性、重要性以及全面性等属性要求,重点把握国有企业内部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环节,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展现审计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审计工作质量监督体系,以及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相互结合的有机化和系统性特征。
2.1审计工作人员管理体系
作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工作专业实务技能、基础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在具体开展企业审计实务活动过程中的业务性组织协调能力,还应当具备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宏观大局把控能力,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业务开展思维,能够结合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基本发展路径,对“大审计”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要在具体参与审计实务工作过程中,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和开展工作创新活动的实务能力,实现基本知识经验的有效积累,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沿着良好有序的路径不断成长发展。
2.2审计工作质量监督体系
切实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知。在企业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将难以避免地面对审计风险及审计评估风险两种基本风险形态,而所谓审计评估风险,其实际指的是不同审计工作人员,在具体应用差别化设计工作开展手段的过程中,给企业实际化的生产经营路径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业务风险。审计风险,通常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因在日常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违规操作而导致的风险。鉴于上述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以及不良影响,要求审计工作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风险因素或事件的发生概率。逐步推广应用企业审计工作组长责任制度。审计组长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只有切实建构并推广应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组长责任制度,才能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支持性条件。
2.3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为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最佳效能状态,应当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及审计整改等多重化具体工作环节的开展过程中,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细节及进程性影响因素的控制和把握工作。在具体开展审计立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展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调配工作,制订并实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期性计划,通过对审计工作基本风险评估信息的引入和运用,切实提升企业审计工作长期发展计划制定工作的科学水平,切实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效率和水平。
3结语
本文针对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大审计”理念的应用问题,从“大审计”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以及“大审计”理念在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郑阳 单位: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耀芝.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大审计”理念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