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内部审计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治理内部审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治理内部审计研究

[提要]

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内部审计、高校治理都源于委托关系,二者内涵上互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内部审计有利于高校风险管理及高校的监督和绩效评价,对整个高校治理发挥积极作用。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优化基础环境,拓展职能,培养队伍,方可构建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良性互动体系。

关键词:

内部审计;高校治理;融合;互动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面对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和防范风险、提升效益的压力,对治理和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各有其特点又紧密相连,探讨二者的关系,研究实现其良性互动的路径实属必要。

一、高校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内涵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Berle和Means最早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司治理问题才被广泛重视与空前热烈地研究与讨论。西方学术界也从治理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校的管理,美国第一本研究大学治理的专著是学者科尔森的《大学和学院的治理》,他认为大学治理是“作决策的结构和过程,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在我国对治理的研究发展较晚,2004年张维迎教授首次引入“大学治理”概念,认为大学治理结构应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应以社会价值为目标,而不能仅以现有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利益为目标。张佳春、李寿喜、陈月圆(2010)认为,高校治理是一种评价全体参与者机制,这种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与目标,并能实现实施时的过程监督。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反复修订,2004年IIA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最终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加以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以促进实现组织的目标”。我国审计署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将内部审计描述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2009年出台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二条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与高职院校治理的融合

(一)内部审计与院校治理的相互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存在着监督与被监督、评价与被评价的对立关系,但是二者之间更多的是体现着协调统一的关系。

1、两者与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产生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认为委托关系的存在以及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由于目标不一致而产生冲突。为了平衡便产生了受托责任的控制机制,即组织治理。委托关系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委托人要监督人受托责任的履行、资产的管理等情况,进而促进了内部审计的产生,通过内部审计再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达到减少风险、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增值的目的。高校治理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与行使决策权力,包括两个互相匹配的方面,即权力分配结构及权力行使过程。高校的治理层不是高校的所有者,必然存在问题。由此可见,内部审计、高校治理都源于委托关系的存在。

2、两者内涵上的互融。

从上述对两者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主要有监督、评价、咨询、服务,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查错防弊,更注重的是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帮助高校建立和完善管理流程,促进高校目标的实现。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在内涵上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3、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包括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刘家义也曾指出,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内部审计是监督风险和确保控制有效的一线行动者。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基石、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校治理体系要求有高效、可靠的内部审计,以确保治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二者天然的内在联系,决定着二者是相互作用和促进的。一方面高校治理的状况和水平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与其作用的发挥,只有在科学的高校治理理念和完善的治理体制下,内部审计才能发挥出其最大作用。同样,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有效高质的审计服务,才能强化高校治理体系微观基础,从而促进高校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整个高校治理发挥着积极作用。

1、内部审计有利于强化高校风险管理。

我国高校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内部治理与外部竞争压力加大,经济业务日益复杂,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大,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成为高校治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即是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将贯穿于高校的组织单位层面和各业务活动层面;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为高校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确认服务,能够积极支持并参与、促进管理程序;还能促进高校控制达到全员、全程和全面。

2、内部审计为保障国家对高校的监督权提供了新的途径。

由于高校治理中委托关系的存在,国家作为高校的投资者即委托人,将高校的管理权限委托给了高校即受托方,委托方和受托方构成高校治理的重要主体,且投资人对其的财务监督软弱。会计信息的沟通是监督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对高校风险管理、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在保障委托人与受托人双方获得对称、公允的会计信息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高校治理还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来实现有效监督,内部审计对这一体系进行考核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3、内部审计有利于对高校的绩效评价。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基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社会对高校的绩效评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之为了避免受托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造成不良影响,委托人势必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约束。但单一的监督和约束会使受托方产生反感和倦怠,因此委托方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审计既可以实行绩效审计,还可以对各项激励目标实现评价与考核。

三、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良性互动体系的构建

(一)以需求为导向,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要使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在高校治理中发挥出应有功能,就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章程与制度,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与服务加以规范。一是建立规范高校内部审计需求的制度。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内生性需求动力不足,一方面投资者即国家层面可以通过行政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地确立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管理层面也应该用制度的形式将内部审计目标、职能、机制等进行规范,将高校内部各管理层、各决策层、主要决策者参与内部审计的义务的责任进行规范,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确保内部审计各事项都能得以落实。二是建立规范高校内部审计服务的制度。提升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因此,要在考虑内部审计服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制度,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制定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同时严格操作规范,对重要事项细化管理规定等,以保障内部审计服务质量。

(二)优化基础环境,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存在与发展的基石。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保障,是内部审计发挥功能与作用的重要保障。因为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助于内部审计专于业务,减少相关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干预。因此,高校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尽可能地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除此以外,还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报告关系,尽量协调管理的行政化和专业化。IIA提出一种双报告模型:(1)职能性报告,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在这种报告模式下设置的审计委员会,不参与内部审计的行政管理,主要指导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IIA指出,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性报告关系是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力的根本来源;(2)行政性报告,是在组织管理结构下、有助于协调内部审计机构日常运作的报告关系,面向的是高层行政管理,目的是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因此,建议国家(投资者)也能设立类似的审计委员会,并确定报告关系。这样一来,高校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得到审计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与支持,确保其在开展审计活动时能够独立于高校管理层;在行政管理上,内部审计机构则仍向高校领导层级报告,以获得人力资源、预算、内部沟通与信息流通等方面的支持。这种模式将更加与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吻合。

(三)拓展职能,强化服务,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包括监督、评价与服务等,这些职能之间并不是对立和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支持和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整体。从根本上说,这些职能都是为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实现事业目标而服务的。因而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内部审计的全部职能都应是广义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容。改变高校内部审计目前偏向监督职能的状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服务等职能,监督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状况、监督与评价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检查与评价高校资金效率与效果、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状况等,为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和增值提供有效高质的服务。

(四)合理配备,培养队伍,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

内部审计职能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这要求内部审计队伍应专业化、多样化、专家化。但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数量严重不足,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业分布也多以经济类为主,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在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业务需求,因此可以根据其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特点,依据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内部审计各时期的任务,并以此作为合理配备内部审计队伍的依据。在配备队伍时,做到审计人员团队数量精干,人员专业搭配恰当,并有计划地对审计人员队伍进行培养以提升素质,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内部审计服务提供保障。

作者:严品 谢力雄 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部审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

[2]张佳春,戴小月.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12.

[3]吴国萍,朱君.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5.

[4]成颖利.基于治理的高校内部控制审计[J].会计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