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内部审计协同运用长效机制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内部审计是高校监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结果运用直接影响审计效能和权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需求和制约因素,提出构建审计结果协同运用长效机制,通过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从审计结果到治理效益的转化,以期更好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结果运用;协同机制
审计结果运用是实现审计价值的关键。近来,国家对审计结果运用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进一步增加,在高校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仅是开始,以结果运用促规范、促发展,才能满足治理需求。
一、高校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需求分析
审计结果,是指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后出具的结论性和建议性文书所反映的内容和事项,是以一定标准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的深度剖析和专业解读。高校因治理主体和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对审计结果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1)领导层的监控决策需求:学校领导层有通过审计结果掌握学校整体运行情况,了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重要问题和风险,进而做出处理和决策的需求,通过结果运用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权力运行。(2)执行层的综合治理需求:二级单位作为高校治理的执行层有通过审计结果了解普遍问题,检查自身难以识别的风险,提前规避防范的需求。具体到职能部门,有通过审计结果间接了解主管业务领域的问题,完善本领域治理的需求。(3)被审计单位的规范提升需求: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查错纠弊,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从而获得更多发展资源,避免外部检查风险,甚至可以推动长期遗留问题的解决。(4)内审部门的提质增效需求:一是通过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增强审计实效,树立审计权威。二是通过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提炼,以二级单位或具体业务为落脚点了解全校状况和趋势,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推动审计全覆盖。
二、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审计环境方面
1、制度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校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多为原则指导,未对具体责任、方式标准等予以明确。一是问责机制不健全,审计结论和建议不具强制性,除对个别问题移交和督办外,其他审计结果往往仅有督促,几乎无问责约束。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单位和个人的考核、奖惩等与审计结果关联性差,未触及根本利益。三是公开机制不健全,公开内容和范围不稳定,限制了多元主体监督审计整改和参与结果运用的途径。
2、协同联动不到位
高校内部审计具有内容综合性强、与治理密切结合等特点,在结果运用方面更需强化沟通协调。目前,高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资产等职能部门在结果运用中的联动未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推动解决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效率较低,各方的治理需求与审计结果未能有效对接,一方面审计结果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另一方面需要利用审计结果的部门又无法及时准确获取。
(二)审计主体方面
1、审计结果质量待提高
一是审计结果本身时效性不强,局限于细枝末节,内审部门独立性差,审计评价模糊,责任界定不清,原因分析不透,未能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特点,甚至未能达成共识,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忽略审计结果的综合转化和分类整理,结果形式单一,“衍生产品”不足,未能发挥预防警示、辅助决策等多重功能,与学校发展脱节。
2、督促职责落实不到位
审计部门作为结果运用的监督主体,限于审计力量,高校普遍疏于对审计结果运用和整改效果的跟踪检查,在收到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报告后,未及时核实其真实性、完整性,问题整改常常有头无尾。审计部门未能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整改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结果运用的指导有待加强。对涉及面广、整改周期长的问题难以持续跟进,未形成闭环管理。
(三)审计方面
被审计单位既是审计客体,也是整改落实的直接责任主体,其结果运用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不仅有自身主观原因,也是高校整体治理环境待优化、体制机制未理顺所致。被审计单位未能积极运用审计结果辅助本单位加强内控、规范管理,未找到审计结果与完善治理的结合点,缺乏内生动力,较为被动。在问题整改方面,缺乏源头治理意识,对问题成因的剖析有待加强,整改就事论事,不注重长期效果,对需要多方推动解决的问题往往不主动寻求协助,导致结果运用不深入、不扎实,甚至屡审屡犯、在多单位复发。综上,高校在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其相互影响,导致审计结果运用的外在约束和内在动力不足,制约了结果运用范围和程度。
三、审计结果协同运用长效机制的构建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结果协同运用的长效机制,通过在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审计结果深入运用。其原理如下图所示:审计环境以制度驱动结果运用,即通过制度安排,理顺审计结果生产和运用的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审计主体以专业能力驱动结果运用,通过充分对接治理需求,提供有价值和可用性的审计结果,辅助监督和决策。审计客体以需求驱动结果运用,将结果运用与提升治理相结合,进而优化整体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全过程协同联动机制
结果运用不是孤立的环节,也不是审计部门孤军奋战,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加强各主体协同配合,提高结果可用性。例如,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应充分体现领导层或委托方想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审计实施阶段,通过信息联动,广泛了解线索,准确识别风险,采取恰当措施;在出具审计意见前,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达成共识,让审计结果成为规范管理的内生需求。在结果运用阶段,内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共建者身份,提出面向全校的结果运用建议,发挥咨询服务职能提供指导,积极协同职能部门,对整改中的特殊困难向联席会议汇报,由相关部门及校领导现场协调解决,建立起校领导主导、被审计单位负责、审计部门督促、各职能部门配合的结果协同运用机制。
(二)结果分类转化机制
内审部门用好审计结果这一“资源”,通过分类汇总、分析提炼,推动多角度、多层次利用审计结果。对于体制机制层面的重大风险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审计要情形式送达校领导,确保时效性和重视度;对于审计结果要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审计简报、风险清单等形式公开和提示,尽早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既辅助领导决策,又送服务到基层;对于严重违纪违规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宣传教育等形式进行警示,提升全校治理环境;对需要职能部门配合整改的问题,以管理建议书形式有针对性的告知,深化专业协同;为帮助被审计单位充分理解问题和高效整改,可以在审计报告基础上出具整改问题清单、责任分解清单等。
(三)整改闭环管理机制
建立“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核实检查—对账销号”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做好问题分类和责任分解,明确整改工作重点、责任领导和部门、整改时限等要点,压实各级责任。在被审计单位反馈整改结果和支撑材料后,内审部门及时核查,完成一个,确认一个,销号一个,以风险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整改跟踪,开展“回头看”检查。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动态数据库,对整改时限长的、效果差的重难点事项持续跟踪,确保每一项问题的闭环管理。
(四)多维度问责激励机制
内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协同,将问责事项、权限、程序、标准等以制度形式固化,建成多维度问责激励机制,形成威慑力。在区分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的基础上,纪检监察部门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等情况可通过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问责到人;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校内巡视、廉政考核内容,强化联动效果和严肃性;组织、人事部门切实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干部选拔、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其他职能部门从职责权限出发,将审计结果与单位和个人绩效评价、资源分配等挂钩,如将预算方面问题的整改情况与下一步的预算安排相结合等,激发审计结果运用的积极性,使问责激励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陈丽,夏午宁.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内涵、现状及优化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6(11).
[2]郭思媛.构建内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方法[J].财政监督,2020(7).
作者:刘晓晨 单位:山东大学审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