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中美经贸摩擦不断恶化,企业面临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加。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生存面临巨大压力。具有企业的“免疫防御”功能的内部审计,肩负着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光荣使命。本文以全价值链体系为视角,阐述了实施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管理创新的建设路径和遵循原则,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帮助企业通过创新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理念,实现企业全价值链价值最大化,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价值链;精益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数字化审计
一、概述
(一)全价值链体系
全价值链体系是指企业的一系列活动、功能和业务流程之间的连接,包括资源配置、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基础管理、人力资源等各项活动,涵盖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功能以及业务流程之间的连接情况。企业在确立竞争优势时,要集中自身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价值链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内、部外部风险的“免疫防御”功能,监督企业经营活动,促使企业合法依规经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状况,能够帮助企业纠正问题和规避风险,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被纳入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其作用是随着企业营业环境、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的,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思想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简称LP)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詹姆斯.P.沃麦克教授及世界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诸位专家提出,是一种广泛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方法,得到诸多欧美制造企业的高度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之中。精益管理从诞生到现在历经了近一个世纪,通过不断完善,不断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借鉴各种管理理念,至今已经形成一个专门的独立体系,正以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要遵循精益管理的思想理念。精益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企业价值。它通过改善资本投入、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满意度、加快周转速度等方式,帮助企业在提供相同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把资本投入和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实现价值最大化。中国某汽车变速车厂引进了日本六档同步变速箱生产线,最初由于管理不到位,生产非常被动,导致产品的质量差、企业效益不理想,后来在引进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管理方法后,改进了管理方法和生产流程,消除了生产经营中的低效劳动和无端浪费,达到了减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占领市场的目的。
(四)全价值链体系与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结合的发展现状
精益化管理思想由最初的产品质量控制,逐步延展到企业的所有生产环节和经营管理,由具体的业务管理手段升华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进入新世纪精益管理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日本、欧洲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范围涵盖从服装加工、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行业到汽车、飞机、航空、IT等高科技企业,并跨出企业领域延伸到了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内部审计借鉴精益管理原理,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开展内部审计创新工作,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进步的需要。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是个别环节的比较,而是全价值链体系的综合实力较量,精益化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劳动、消除浪费、优化价值链环节,使企业成本费用最低,实现利润最大。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全价值体系进行检查、监督,查摆漏洞和发现问题,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针对价值链的某个环节进行完善修复,帮助企业改善价值链投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全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化,达到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的目的。实施内部审计管理创新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时代要求,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增加企业利润提高竞争优势的动因驱动下,正积极寻找各种方式来达到内部审计增值的目的,开展全价值链体系下的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创新是内部审计管理创新的其中之一,这一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助力企业增值的重要作用,能够极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许多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目前还未形成一套完全成熟的、可复制的基于全价值链体系的内部审计精益管理模式或做法,仍需要不断学习研究,积极开展创新模式的探索,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高效的、可复制的内部审计管理创新模式,切实发挥新时代赋予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使命。
二、实施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一)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依靠资源、牺牲环境、牺牲当前利益的强刺激的粗放型模式,转变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的创新发展模式。企业要生存发展下去,要勇于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围绕企业生存发展开展工作,主动求变,创新审计思维和方法,利用精益管科学理论,努力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增速由以前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标准,建立企业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达到高质量发展目的。企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具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放弃一些劣势环节,获得整体竞争优势,达到高质量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开展科技投入等专项审计,强化精益化管理,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价值链环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保障。
(三)激发内部审计效能的迫切需要
通过内部审计精益化管理创新,完善审计机制,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充分激发内部审计效能,促进审计质量和审计目标的提高,审计效能与审计质量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提高内部审计效能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工作质量决定审计部门的生存和价值贡献大小,因此开展实施内部审计管理创新是激发审计效能的迫切需要。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内部审计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功能,能够及时查错纠弊,为企业预防腐败和经济犯罪提供了有效的监督保障,这就促使企业把加强内部审计作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运用专业方法查找、发现企业漏洞和风险点,促使企业完善制度,提前防范风险预防犯罪,杜绝“侵权、越权甚至滥用职权”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帮助企业领导干部更好地依法依规履职尽责,减少各类贪污腐败、经济舞弊行为的发生。
三、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遵循的原则及工作思路
(一)全价值链效益最高原则
有学者研究得出:“企业员工只须对15%的问题负责,另外85%的问题应归咎于制度流程设计”。企业有什么样的流程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绩效,改进流程要遵循的总目标是提高企业总体效益,而不是提高个别部门(单位)的效益。开展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工作,应从优化内部审计流程开始,遵循总体效益最高原则,对现有内部审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重新对流程进行再造优化,甚至为了总体价值链效益最大化,不惜牺牲个别价值链环节的经济利益。
(二)坚持标准化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原则
标准化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企业高效管理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标准化对管理创新来说并不是一种限制和束缚,而是将企业中优秀的做法固定下来,使得不同的人来做都可以参照标准做得更好,提高工作成效,减少无谓浪费。标准化并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固定的,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精益管理不断进行改进和革新,确保标准化水平与时俱进,与企业发展俱进,跟上时展步伐。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工作亦是如此,应将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一起推进。
(三)坚持团队协作原则
团队协作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团队成员的资源和才智,爆发出无穷潜力,能够自动消除企业内部的不公正、不和谐现象,通过及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鼓励)等方式,使团队协作产生出强大持久的积极力量。在精益管理中,团队分工协作是非常多见的任务分配形式。企业实施全价值链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精通企业各环节所有业务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成立项目审计小组时,抽调企业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一个团体,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审计任务。
(四)坚持“自我反省”和“现地现物”原则
“自我反省”和“现地现物”是精益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必须坚持的两大原则。“自我反省”就是要发现自身的错误和不足,敢于不断地自我革命、自我修复完善,认为问题即是机会,当错误发生时要及时采取改正行动进行自我反省,吸取经验教训,一味惩罚员工只会促使人们想方设法去掩盖问题,对企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现地现物”主张在企业无论职位高低,所有人员都要深入一线,调查掌握真实资料,基于调查研究结论开展工作,这种工作作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的发生。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不可偏离和背弃这两大原则,只有严格坚持,才能取得理想的创新成绩。举个例子,中集集团南通工厂遵循“现地现物”原则,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制定制度要求高层领导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到生产管理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企业绩效得到显著提高。
(五)“尽善尽美”原则
“尽善尽美”原则要求企业通过各环节的价值创造,为客户、股东、社会做出最大贡献。尽善尽美是精益管理的终极追求目标。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通过追求完美无缺的内部审计目标,促使企业也在不断提高完善,确保企业时刻充满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能够不断成长壮大。实施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应从企业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切实做到管理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创新,确保创新成效收到显著提高。企业领导应重视实施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配齐配强内部审计人员,重视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内部审计大数据库,夯实内部审计创新工作的软件和硬件基础,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新发展理念,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实施目标,明确措施,制定标准,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确保内部审计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四、基于全价值链体系的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建设路径
随着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已由最初的“财务报告型”审计转变为“价值增值型”审计,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已经由防弊兴利上升为提升价值,从而更好地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竞争力、创造价值,担负起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企业应以全价值链体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一套“防未病、治已病”、提高自身免疫防疫功能的内部审计精益管理模式,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实施:
(一)准确把握精益管理理念的两大核心要素
“精”“益”是精益管理哲学原理的两大基本核心元素。“精”即时间占用最少、投入最少、资源消耗最少,“益”即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精益管理的主要特征可以“精准细严”四个字进行概括。“精”就是精湛、精心,力求达到精益求精;“准”就是准确、正确,力求实现具体无误;“细”就是细心、细节,力求做到细致入微;“严”就是严禁、严格,力求执行一丝不苟。事故链理论揭示:事故的发生,往往看似是突然、偶然和孤立的现象,实际上是企业的多方面工作没有得到完成落实、组织管理不够科学的综合体现和反映,是企业生产管理未严格遵照“精准细严”四字标准造成的必然结果。企业开展精益管理创新工作就要全面领悟精益管理原理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精益管理理念的两大核心要素,做到善思考,勤反思,敢实践,将精益化管理赋予新使命、新内涵,提炼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精神实质,确保精益管理真正能够在企业落地生根,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二)创新内部审计思维,建立以风险防控为主的“价值增值型”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管理者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和思维创新,树立风险防控意识,从原来的查错纠弊和报表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优化价值链环节和防范风险为主;转变审计思维,从企业总体情况出发,从服务企业整个价值链体系的全局着眼,使审计人员由“审判官”转变为各环节增值的“创造者”;围绕企业中心业务开展风险评估、增值审计,查找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风险源,根据环境变化定期开展增值审计,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堵塞管理漏洞和失血点,实现增值。
(三)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抓手,提高审计效能
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借助SQLServer、ORACLE等数据库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数据分析库和数据信息作业平台,改进工作手段,形成贯穿审计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审计体系,通过实时监控、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智能判断,达到实时监督、评价、研判企业全价值链状况的功效,提高非现场审计力度,减少现场审计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四)充分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助推思维转型
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数据审计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等许多优点,对传统的审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转变原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从单一审计思维向多元化审计思维转变,借助大数据审计技术,扩大延伸审计范围和领域,推动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建设多元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确保胜任精益管理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全价值链体系下的内部审计业务涉及企业的每个领域和环节,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确保高效完成审计任务。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审计工作建设的新要求,推进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忠诚有担当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促进内部审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形成敢于担当负责、崇尚实干的干部队伍。广大内审人员要以广阔的视野应对各种新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主动适应环境改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专业优势,扬长避短,顺势而为,不断深化对精益管理思想的认识。
(六)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新飞跃
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新发展的“灯塔”,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不断完善提高,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开展内部审计管理创新必须坚定不移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理念,响应国家新要求,顺应环境变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内部审计工作新局面,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新发展。
五、实践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审计数据的安全问题
建立审计数据库一旦电脑审计数据丢失,将会泄露企业秘密甚至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必须对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加以高度重视,建立审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我国《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安全问题被提到了法律层面,要求各类组织应切实承担保障数据安全的责任,企业应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风险。数据泄露事件对于企业数据安全来说,就如同一根导火线,如果任由其发展,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2018年3月,美国高科技公司巨头Facebook公司因发生5000万用户信息被窃取事件,造成公司市值下跌300多亿美元,对公司造成严重损失。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安全教育,定期对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同时通过采用双重数据备份、数据检测、数据加密、预防病毒等多种措施,严防泄密事故发生,确保审计数据安全。
(二)审计业务的连续性问题
审计业务的连续性伴随企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业务连续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确保审计工作前后衔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一旦业务中断或数据缺失,将会影响整个价值链的审计流程,增加额外工作量和成本,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企业应高度关注全价值链体系下的审计业务连续性问题,统筹考虑各价值链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各环节有效对接,避免重复劳动和额外工作量,同时关注人员的调动和工作交接,确保不因内部审计人员离岗影响审计业务的连续性。
(三)审计人才的培养问题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是撬动所有资源的首要资源,是驱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全价值链体系下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全方位掌握各领域业务的专业人才。新时代对企业管理者和审计人才提出新要求,审计人员除精通审计知识、财务知识外,还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掌握企业的生产制造、经营销售、人事社保、网络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才问题是关系内部审计精益管理成功开展的首要资源和决定因素。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内部审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确保管理创新能够成功开展。通过教育培训、轮岗交流、业务竞赛、岗位大练兵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成果,创造比学赶超、争当先进典型的良好企业氛围;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为优秀人才栽好“梧桐树”;加强部门间的业务合作交流,拓展审计人员业务视野。企业管理者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完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制定中长期内部审计人才发展规划,有效提升审计人才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有计划地处理好审计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问题。
(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不认识经济新常态下蕴藏的新趋势,就难以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就不能够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时效性,无法把握主动权。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不能适应新常态,就难以跟上企业经营发展节奏,将会造成审计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背离,不利于企业的整体效益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应主动适应经济环境改变,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调整,加强对“新常态”的学习认识,加强思想认识的转变,及时调整审计方法策略和审计侧重点,确保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为企业在新常态下健康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科技信息发展的创新问题
进入21世纪,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运而生,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科技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取得超乎想象的飞速发展。当前,新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大数据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所有信息数据都被大数据整合,内部审计可以获取的信息范围更加广泛,获取的审计数据更加真实、完整和可靠。信息技术创新问题,会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和生存空间。内部审计不可能是“封闭王国”,应跟上科技信息发展步伐,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学数据、云计算和数字经济等新知识,利用科技信息进步推进内部审计创新,不断拓展审计信息获取范围,利用大数据深挖内部审计数据资源,不断提高审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度,确保内部审计管理创新与科技信息共同进步、同步发展。企业应围绕全价值链体系开展内部审计精益管理创新工作,紧跟时展步伐,积极推进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升级,确保审计增值功能的有效发挥,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精益管理创新模式,帮助企业迎接新挑战、化解新风险,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现代企业价值链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陈伟.大数据审计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刘承元.精益思维:中国精益如何落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7.
[4]秦荣生.现代内部审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
[5]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小趋势2015:读懂新常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杨文梅.企业内部审计全流程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作者:张凯 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