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必要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必要性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改善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而项目管理模式下的施工企业,由于其分散施工、管理跨距大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需求出发,论证了项目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改善审计技术手段,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必要性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关注项目经理部及工程项目的风险,对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服务,包括对项目经理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对竣工工程实施项目终结审计、规模较大的跨年度工程进行期中审计、亏损项目重点审计、“外包、外租、外修、外加工”等结算审计、项目经理离任审计、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风险审计、各类专项审计等。随着施工企业对风险因素,特别是对管理风险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职能也被放在企业防范风险,加强管理的重要位置上,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和业务内容越来越广泛,传统就地审计方式和查阅纸制凭证的审计手段已越来越不能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匹配,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对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审计对象的变化决定了审计手段的变革

随着项目管理的数字化、项目核算信息的网络化与电子化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和远程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电子化、数字化的管理信息、财务数据进行审核,是内部审计适应审计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开展具体业务时,首先要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信息、核算数据,电子化的审计内容,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分类、汇总、筛选和分析,这就要求审计手段不能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查账”,那样,面对浩如烟海的审计信息,内部审计人员只能望洋兴叹。审计人员只有根据审计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审计手段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二)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对内部审计手段更新提出了要求

由于工程项目的分散性,施工企业下设的项目经理部在地域上通常特别分散、管理跨距大。例如,某施工企业下设40余个项目经理部,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天津、上海等省市,遍布全国,再加上境外的十余个项目,企业版图十分辽阔。这对内部审计合理安排审计计划和科学开展审计业务提出了挑战:一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在地域上太分散,如果实施就地审计,审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审不到”或是“审不好”,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制约审计实效的发挥;二是由于施工项目地域分散,施工企业使用传统就地审计的方式,需要支付大量的差旅费等,加上审计人员出差期间路途耗用的时间和精力,将加大内部审计成本。审计方式由传统的就地审计向审计信息化方式转变,对于项目管理模式下的施工企业来说,是保证审计质量和节约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三)逐渐增加的工作量促使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寻求更高效的工作手段

施工企业从原来“做大做强”粗放发展的管理理念,到现在崇尚精细管理和优质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细节,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整改问题的一项职能和措施越来越被重视。为了提高审计效果,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在日常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很多施工企业更是提出了“必审”的要求,比如:开工筹划必审、项目经理离任必审、对下结算必审、工程完工必审、项目绩效必审等等,来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无论是传统就地审计方式还是送达审计方式,都很难让内部审计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计划,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审计人员提前、快速介入审计项目,高质、高效地实施审计项目。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从单一的针对审计过程的审计软件发展到综合的审计信息管理平台,从单用户的查账工具发展到多站点的审计软件,从提供简单的数据查看工具发展到提供集数据查看、加工、分析于一体的数据工具,从处理历史数据发展到处理实时数据,内部审计人员也从被动接受软件模块到主动参与审计软件模块和功能的开发。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不断推进,施工企业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色和核算特点,也在不断探索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具有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施工企业的基层项目几乎是遍布全国各地,审计任务极为繁重。恰当地运用审计软件,在就地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通过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等远程传输方法将其财务数据、管理信息传递给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审计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有目的地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汇总、排序、筛选,并在审计项目开始之前,就能发现一部分审计疑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实。这样,一方面,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做好审前准备工作,编制好审计方案,便于在现场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大大节约了现场就地审计的时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一些常规性的或是专项审计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采取远程审计。笔者组织的在对施工企业所属十六个基层项目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过程中,由于恰当地使用了审计软件,各审计人员按照职责分工在审前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每个被审计单位就地审计的时间缩短到了1天,对比传统的审计方式,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产生规范的审计日志、工作底稿和报告格式。同时,在审计软件的帮助下,可以对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细致的检索查询,细化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以前内部审计人员都是拿着固定格式的空白工作记录、工作底稿到被审计单位查阅相关核算资料,记录的内容不仅受格式限制,而且不利于将疑点问题分类汇总。利用审计软件,审计人员可以在就地审计之前先将财务信息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分类,并初步确认疑点,形成规范的工作记录,带到现场,有针对性地查证。这样,不仅能获得规范的审计文本,而且使审计工作更加灵活、细致。

(三)有助于降低审计成本

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审计可以利用网络传输,降低了资料传递的成本;同时,由于审计人员在进驻现场之前准备充足,节约现场审计所需时间,或干脆避免不必要的长途跋涉,从而降低由其产生的管理费用。以往,在对外地项目进行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要在现场看账、查凭证、翻阅资料、汇总疑点、核实情况,就地审计时间一般比较长,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下,审计人员由于准备充足,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现场工作时间,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出差费用,节约了成本。

(四)有助于规避审计风险

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帮助下,审计人员可以不受现场审计的时间限制,对账目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进行详细、认真的审核,不易疏漏问题,在核实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时,还可进一步确认审计事实,避免差错,从而降低审计工作的责任风险。

(五)便于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监督

内部审计一般审的是“历史数据”,审计监督往往存在时滞,事后审计虽然能够查明事实,分清责任,但是,往往难以挽回损失。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可以使审计监督“前置”,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就对业务数据同步跟进,及时纠偏,避免造成损失,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价值创造力。内部审计对于项目管理模式下的施工企业改善管理、防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资源有限、业务繁杂、审计对象变化的条件下,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审计项目是节约审计成本、提升审计质量、管控审计风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邱发森.审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审计,2004(9):68-69.

[2]张晓利.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审计,2006(2):47-48.

作者:胡晓华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