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对内部审计的启示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疫情防控对内部审计的启示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疫情防控对内部审计的启示思考

[摘要]在肺炎疫情爆发的背景下,本文从建立风险导向的内审模式、推动非现场审计落地生根、推进内部审计战略层面变革三个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肺炎;疫情;非现场审计;风险防控;综合监管

此次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我国社会运转、经济运行短期内带来巨大冲击,疫情已不再是单纯的公共卫生事件,将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影响。

一、建立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

当前经济运行环境的复杂性,风险的隐蔽性、不确定性以及最终爆发的突然性,决定了有些潜在风险完全可能绕过所有内控体系。此外,组织内部分工细化、管理链条较长、经济业务复杂化等特点,决定了即使内控体系运行良好,一些深层次矛盾、体制机制性障碍仍会产生重大风险。从有效防范化解组织运行风险的角度考虑,必须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审模式。

(一)突出“三个方面”转变

1.内部审计部门要从单纯的监督部门、管理部门转变为综合性风险管理部门。从2018年出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来看,内部审计的监督范围已远远超出财务管理、资金安全的范围,业务内容涵盖单位发展规划、方针目标执行等各个方面。风险来源的多样性、风险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综合性职能部门承担风险防控工作,而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专业性、综合性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担当与作为。2.内部审计工作要逐步从被动查问题转变为主动防漏洞。在审计实务中,经常存在审计人员凭借职业判断认为有问题,但就是找不到问题对应的法律条款,从而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因此,仅仅对照法律法规套用条款找问题远远不够,必须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梳理,以风险评估为重点,全面分析查找影响单位经济活动的潜在风险因素。既要查找法律法规不允许的显性问题,更要查找法律法规未明确但存在重大风险的隐性问题。3.内部审计理念要逐步从揭露问题转变为持续改进。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隐蔽,而造成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缺乏系统性深层次治理。因此,在现有内部审计人力物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聚焦重大问题、突出问题。同时,从风险防控角度及时提出前瞻性改进措施,持续推进单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不断优化。

(二)强化“三个方面”检视

1.全面检视单位内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点。既要善于从既有经济活动存量问题中梳理分析主要风险点,也要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熟悉行业特点的最大优势,从单位经济活动运行内在规律中找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更要强化对单位经济活动运行的动态监管,持续查找蕴含重大风险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2.全面检视单位内部风险评估。内部审计要发挥专业优势,对各类风险进行梳理分析,精准测算风险爆发的概率、带来的损失、有效防范风险应支付的成本,既要防止无视风险带来的重大损失,也要避免对风险的过度防控。3.全面检视单位内部风险防控措施。突出强化对单位应对风险能力的全方位评价,加大对人力资源储备、经济资源储备以及应急预案制定等领域的持续关注。在审计评价中,既关注组织短期目标实现情况,也关注未来一定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建立“三个方面”机制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关键在于增强内部审计在单位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真正对单位的运行进行全方位体检,建立有效的常态化机制,切实鼓励内审人员敢于发声,敢于报忧不报喜,全方位揭示单位内部风险,以便重大决策时明晰事实真相,多方获取信息。2.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审计工作既要提示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风险,也要保护干事创业者在重大决策、制度执行中敢于承担风险的担当精神,在明确“必须为、可以为、不能为”的前提下,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存在的工作失误保留容错空间,进而提高制度判断和问题评价的可操作性。3.建立闭环纠错机制。要着力建立揭示风险、信息反馈、纠正错误、跟踪督导、事后评价的纠错机制,形成监督闭环,使内部审计成为组织改善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的“助推器”。

二、切实推动非现场审计落地生根

受疫情影响,传统的现场审计存在人员聚集风险,非现场审计已成为必然选择。但审计实践中,非现场审计在信息安全、信息真实性、信息孤岛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非现场审计不宜搞一刀切。要有效推进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效结合,通过非现场审计方式强化对数据的分析梳理,为现场审计的有效开展找准关键点,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应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切实解决制约非现场审计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非现场审计应立足于单位整体信息资源整合。非现场审计远不是审计部门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而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审计对象全流程的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不同类别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如果单位整体业务可实现有效的线上业务管理,则非现场审计会有巨大发展空间。反之,非现场审计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三、加快推进内部审计战略层面的深刻变革

(一)牢固树立“三流合一”综合审计发展理念

任何单位、组织在日常运作中,都会面对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三方面问题。信息流主要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生成与有效利用;资金流主要包括资金从筹措到运作的动态管理;业务流主要包括单位日常运转、目标完成等各项工作的全流程管理。其中,业务流居于核心地位,资金流动必然服务于业务需求,而财务信息是对资金运动结果的全方位反映。树立“三流合一”的综合审计发展理念,关键在于树立全局性、系统性审计思维,准确把握单位发展目标这一核心,以业务流为主线,掌握被审计单位业务运作主要流程,把握资金运动的主要规律,强化对各类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分析,从审计角度彻底打通信息、资金、业务三方面壁垒,找准制约单位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重大风险隐患。

(二)着力打造内部审计综合监管模式

如果说疫情防控是一场群防群控的人民战争,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经济活动健康的守护者,却明显存在组织内部参与度、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内审部门权威性不够、内审人员总量不足与结构有待优化的问题长期存在。结构有待优化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单位内部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旋转门”现象突出,审计专业优势体现不充分。另外,审计人员中熟悉业务流程、具备相应业务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因此,从未来走向看,吸纳一批具备业务知识背景的管理型人才势在必行。同时,借鉴国家审计机构改革的做法,着力把内审部门打造为综合性监管部门,将其职能做大、做优、做实,着力实现审计沉入业务、嵌合资金运动、信息水到渠成的综合审计监管模式。

(三)有力推动审计组织模式开拓创新

1.建立垂直管理、分级实施的审计项目管理模式。为确保单位整体审计工作上下协调、同向发力,审计资源充分整合,可将二级机构审计计划纳入上级单位审计计划统筹推进;同时上级内审机构可将本单位重大审计项目根据业务需要划分为若干子项目,指导下级内审部门同步推进实施。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优势,强化单位审计机构对所属分支机构内审项目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上下级之间审计信息互联互通、审计结果共享共用。在内审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善于多点出击,各二级机构要主动将上级下达的审计任务嵌入本单位日常监管之中,充分释放内部审计整体联动的工作效能。2.推动审计项目订单式管理。对层级较多、规模较大的单位,应配备数量合理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同时,建立一个专职审计与兼职审计相结合、专业结构多样化的审计人才库。由内审机构根据审计项目特点与业务需求,在人才库中选定审计组组长与主审,并向其下达审计任务、审计目标;同时赋予审计组充分的自主权,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项目审计成果由内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多级复核,对审计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以审计项目组为主体、健全高效的审计人才培养、激励、评价和使用机制,通过工作锻炼,不断提升审计队伍整体能力素质。3.推动建立跨部门联合审计模式。可考虑在单位总部组建审计委员会或审计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各部门参与审计工作。在具体实施中,既可根据项目特点,由内审部门牵头、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组成联合审计组实施审计项目;也可根据实际,将内部审计与其他形式监督检查同步推进、同时进点,在监督过程中实现信息互通、结果互用。

作者:刘皓 单位: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