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审计结果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司内部审计结果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公司内部审计结果的应用

【摘要】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决定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进一步影响其职业发展前景,本文对现阶段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进行了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结果运用

随着公司面临的各种潜在的风险日益显现,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低引发的资产损失、会计造假、经营失败等时有发生,从而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显得尤为重要,内控体系的运作程度、防范风险的管理活动、经营活动的合规性等使得公司产生了对内部管理监督、评价、服务的需求,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是在董事会管理下承担了该项职责。但是公司内部审计是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取决于审计结果的运用是否充分。

一、内部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公司内部审计职责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其他管理层、治理层需要的专项审计。公司内部审计在横向审计范畴上,实现了纵横的广度和深度的监督评价,不仅关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也关注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如采购管理、资金管理、销售管理、资产管理等常规经营事项;在纵向角度上,不仅关注公司制度制定的合理和完善,也关注在具体执行层面是否合规、合法、具有效益性。内部审计结果是上述审计项目形成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等审计活动最终结果。如果上级管理层对审计结论及建议不重视,或者被审计单位公司对于审计结论及建议不予认可,审计发现的问题多次发生,普遍存在于下属公司中,说明审计发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并且从根源上解决,那么审计结论就未能充分运用,审计报告就如同一纸空文,审计工作就变成了形式化流程。除了浪费审计资源,在实质上不能起到对公司的管理提升作用。

二、现阶段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及机制不够完善。在内部审计协会、审计署等顶层设计,以及公司内部制度中,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方面的制度文件较少,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无详细的制度指导。目前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还有各省市制定的地方性的内部审计规定或者条例。其次审计与相关职能部门缺乏联动协调机制。在某些综合性项目的审计中,内部审计机构基本还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尚未在工作中与其他部门,如纪检部门、经营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和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力量远远不够,成效也往往不够明显,审计整改打“组合拳”的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审计结果的运用日渐提上日程,2018年1月审计署令11号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专设一章对如何运用内部审计结果做了明确规定,提出加强内审部门和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等其他力量的协作配合,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应该作为考、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尚未将此条文细化形成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制度或者操作指南,普遍没有形成审计结果运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审计结果产生和转化运用之间没有有效衔接,导致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较差。

(二)审计结论中责任界定不清。内部审计报告根据管理层的需求形式各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公司基本很少能有报告给予所发现问题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的定级结论以及责任划分。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根据其性质的严重程度、主客观因素、造成后果等进行层级划分。审计发现问题是法律法规或上级单位未明确规定或者限制进行的探索性失误,还是明令禁止的,这些都会影响到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定级。而进行定性定量及责任界定的最终目的是用于问责和绩效考核,缺乏定性定量及责任界定的分级处理,直接导致问责机制不完善,问题整改力度和审计权威性减弱,审计结果的运用难度加大。

(三)内部审计结论未纳入公司或者公司负责人的考核。目前对公司或者公司负责人的考核集中的财务指标上,比如利润、收入规模、EVA等,对于内部审计结论,尚未纳入考核体系中。一方面因为以上所说的第(二)条所述内部审计结论未能形成具体的定量、定性标准,考核体系中无法给予其权重;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会根据管理层的需求进行专项审计等项目,所以其项目安排存在随机性,特别是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存在审计滞后于被审计人离职,同时对于连任状态的公司负责人实施的审计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审计结论纳入年度考核体系的难度增加,需要公司内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的协同,需要在制定公司负责人的任期审计安排制度时就充分考虑考核机制的因素。内部审计结论不纳入公司的考核体系,势必会减弱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第一,现阶段公司内部审计人员无职业任职资格门槛,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审计相关的专业技能有所欠缺,导致在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不完全具备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内部审计逐步由财务报表科目审计向经营合规性审计,由监督检查职能向评价增值职能发展,对公司业务的深入了解是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方向仍然偏向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所以未进行过一线的业务操作,会缺乏对于实际经营操作业务以及新业务的理解和前瞻性,导致审计结果深度不够,借鉴性和价值性不强;第三,随着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的发展,较大规模的公司会应用ERP等信息系统来提升操作规范性和工作效率,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本身的知晓程度存在专业上的天然不足,对于信息系统的操作,进行数据归类、总结、筛选以及依靠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出现较大挑战。

(五)审计整改形式大于实质。目前大部分的公司对审计整改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基本以审计整改情况的检查作为审计工作的闭环,但是还存在审计整改流于形式的情况,审计发现问题在整改时未从源头、根本机制找原因,形成反复出现类似问题、下属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等情况。

三、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审计报告的内部沟通及汇报程序,各部门协同充分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案。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审计报告受到相关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关注。如果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被束之高阁,那么审计结果的运用及审计监督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审计报告的沟通、汇报程序上,不仅需要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管理单位、上级主管领导汇报,还要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商讨,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归类以及寻求解决方案。通过这一途径,根据对普遍性问题、反复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形成专门意见,促进相关机制制度完善,实质上提升公司的内部管理水平。

(二)逐步将审计结论纳入公司或者公司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从任期审计及专项审计制度安排、、内部审计结论定量定性分级等方面入手,逐步在公司考核体系中给予内部审计结论一定的考核权重,实现审计结论在公司一定范围内通报、问责、奖惩,从而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功能。

(三)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审计质量及审计结果的可利用性。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可靠性是审计结果可以充分运用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相当的执业水平。第一,对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从财务、税务、审计、经营管理、法律、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进行培训,内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对于人员的各项综合素质做全面的评估,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知识及经验,更要对其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进行评估。第二,加强内审人员对公司经营业务的了解和深入,让内部审计人员列席相关经营会议,充分参与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等,才会对公司的各类风险作出适合的判断和评估。

(四)重视审计问题的整改,不流于形式。在审计闭环管理上,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足够重视,审计制度上制定整改相关的制度文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探索与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纪检部门等其他部门的协同机制,形成信息共享,根据问题归属部门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催促整改。综上所述,公司内部审计承担着事前风险管控、事后监督、经济事项合规性评价等职能,可以有效降低各类财务、经营风险,并且为公司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给公司实现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障,而内部审计结果充分有效的运用是发挥公司内部审计最大效益的前提,所以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至关重要,希望相关协会、各阶层的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推进内部审计结果的运营用,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职业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郭旭.如何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J].中国审计报,2018(8)

[2]王世香.浅议内部审计成果运用[J].科技向导,2010(30)

[3]沈蕾.关于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的实践思考[J].现代营销,2014(9)

作者:刘田田 单位: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