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茶厂年底会计核算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主要从会计核算的两大主体———成本和利润这两大方面着笔,浅析国内茶厂在成本和利润里主要的构成要素,并在最后针对此会计核算和国内茶厂日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茶厂;会计核算;成本;利润
所谓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通俗地说,就是把茶厂一整年运营的全过程经济量化,以数据的形式反映茶厂的经济运营成果。因此,透过国内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报表,茶厂领导们可以非常直白地看到茶厂全年的付出与收入。通过成本与利润的对比,茶厂的盈亏变得显而易见。并且根据收支明细,茶厂的领导们可以迅速判断出需要增加的项目和亟待大力削减的投资。这些重要的经济数据是茶厂经济走向的主要依据,甚至控制着茶厂经济发展的命脉。由此可见,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茶厂成本核算的构成要素
1.1生产类的成本
所谓生产类的成本,是指在茶叶种植和培养期间购买的一系列基本原料所需要的费用,例如培养初期的肥料,种植过程中所需的农药,以及在运输这些原料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运费等等。这些属于茶厂发展最初始的链端,是茶厂成本核算的主体。肥料和农药的选择决定着茶叶产出的质量。因此,一般情况下,在要求减少成本的过程中,生产类的成本极少被列入考虑项。
1.2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具体说来,主要包括茶厂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要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和职工可获得的福利项目。人力成本是最能考验茶厂领导者能力的一种成本。由于人力并不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一方面,从共享成果的角度考虑,人力成本越高,就意味着分摊到企业家的利益就越少。所以茶厂领导者当然希望这一部门的成本越低越好。但另一方面,人力成本过低会导致人力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茶厂的运营进度。所以,茶厂领导们并不敢轻易的降低职工的工资与福利。因此,如何在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每个茶厂领导人经常思考的问题。
1.3机器的投入与折旧
茶叶产出大致要经过生产和加工这2个过程。在加工的过程中,分拣和烘焙茶叶所引进的机器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并且由于机器本身也有一定的寿命,每年年底茶园相关的工作人员会对老旧机器进行一次盘点,并且预估次年引进新机器的数量。这就涉及到机器的折旧费用了。一般而言,折旧费率通常是不可逆的。换句话说,就像人很难克服惯性一样,折旧费是固定存在的,再完美的机器也无法避免被折旧。因此,企业家们只能从选用更优质的机器上面来减少折旧的损失,并无法完全规避折旧率。但是越优质的机器意味着更高昂的价格。而就目前国内烘焙机器的使用上而言,价格上的差异并不能明显反映质量上的差异。这句话通俗地理解,就是只要机器不是太差,高价的机器和中等价位的机器它们折旧率并没有太大差别。因此,如果企业家们过多的把目光聚焦在机器的质量上的话,这对提高茶厂的效益而言,是费力不讨好的。
1.4驱动型成本
茶叶分拣和烘焙,因为是机器运作,因此电力,木柴,煤炭等驱动性的能源构成了茶厂的驱动型成本。这类成本往往跟茶叶的产量直接挂钩,并且是成正比的关系。产量增加,驱动型成本自然也会做出相应的增加。茶厂领导们往往并不考虑减少这类费用,反而将其作为茶厂运营进展的重要参考。一方面,这类成本并不像其他类成本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增加(例如茶厂的正式员工在休假期间也是需要支付薪酬的,引进的机器无时无刻不在折旧等)———需要时才有,不需要时无。因此,花在这个上面的费用都是企业家们心甘情愿的。另一方面,当茶叶被大量需要时,驱动型成本会急速增加。因而,它也可以作为茶厂运营的晴雨表,为茶厂领导人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
1.5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在整个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并不能直接或者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但是又不得不支出的费用。就茶厂来说,主要包括茶叶销售中产生的费用,管理和培训职工产生的费用,以及专门花在财务统计这板块上的费用。期间费用的浮动空间是非常大的。一段时间,它可以占到总成本的40%及以上;一段时间,它也可以只占总成本的10%甚至更低。这主要取决于茶园领导人对管理投入的重视程度。
2茶厂利润的核算与分配
2.1利润的核算
每年年终,相关财务人员会对茶厂整年的利润做一个统计,并且以财务报表的形式陈列出利润来源的明细,包括利润产生的时间以及项目,这便构成了茶厂利润的核算。原则上主要是茶叶销售和经营所得,但是还有两个大方面也会影响到利润的核算。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茶厂都是采取承包的形式,那么承包商在接下某一茶厂后,每年年底需要向茶厂上交取得的纯利润以及在运营过程中因为服务,运输等其他方式而取得的收入,以供财务核对。财务人员在做财务报表时,会对茶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投入与承包商上交的利润做一个试算平衡,差额为负的项目,将直接作为销售利润计入总利润。另一方面,利润的核算还涉及到另一项要素,叫做营业外收支。因为包含“收”和“支”,所以它可正可负。“正”项主要来源于收取的租金。另外还有一些应付但因特殊原因已不用支付的费用以及因涉及到员工处罚而额外获得的收入等,都在记账时作为“正”项被划分为营业外收入。而“负”项的来源更加广泛,例如工伤的赔偿费用,员工的离职以及机器在运作中突发的故障以及导致的损失等等。这些所有的营业外收支都影响着茶厂的利润,因此在茶厂利润核算中,这类项目做账时需要特别仔细和耐心的对待。
2.2利润的分配
2.2.1分配给国家的利润
分配给国家的利润,在会计学里有一个专业学名,叫做税金。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家们最不愿意分配的部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看,国家收取的税金最终还是服务于人民。因此,作为茶厂领导者,如果想在税金上面动脑筋,利用一些做账手段巧妙地避税,漏税等,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最终损害的还是自身的利益。一般而言,茶厂上交的税金大部分是作为产品税上交给国家,还有个别是作为特产税缴纳。缴纳的基数和比例也不一样。产品税是按整年生产总值的15%缴纳,部分时期也会按生产总值的25%缴纳。这取决于国家的宏观政策,是想鼓励茶产业的发展还是要抑制茶经济的膨胀。另外,作为整个茶园,国家每年会根据其固定产值的8%收取特产税。因为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所以茶园本质上属于国家,作为茶叶特色产品的种植,国家是有权对其征收特产税的。因此,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上看,茶厂每年上缴的税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是国家收入构成的一部分,为国家资金的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物质支持。
2.2.2分配给乡政府的利润
茶厂一般建立在乡村。茶厂承包者之所以能在此经营,离不开乡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支持。在企业家决定承包茶厂前,需要与乡政府签订一系列合同,并且在年终时根据合同内容中的约定的比例向乡政府交纳一定的资金。一般茶厂承包商都会根据不同的地段,把利润总额的7%-10%分给乡政府。但是国家有规定,最高不得超过15%。
2.2.3留成所得
所谓留成所得,就是最终真正属于企业可支配的利润。它是在总利润的基础上除去一系列税金以及开支后剩余的部分。因此,这部分利润也叫做集体留成。这种集体留成本身就是利润的一种分配。但是它并不会仅存在于利润这种形式,大部分的留成很快会转化为资本重新投入到茶厂的运营中。换而言之,这种集体留成最终是需要进行再分配的。再分配的要素以及比例,直接决定着茶厂次年运营的好坏。一般而言,茶厂再分配的要素主要包括借款,固定资产,福利以及应急资金。茶园承包商投入到茶厂的资金里面,仅有非常微小的一部分是自己的储蓄,绝大部分都是向银行或者贷款公司借的借款。因此,再分配的利润里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还之前的欠款的。通常情况下,用来还欠款的资金都不会少于再分配利润的41%。其次,茶叶在种植阶段其土壤的培养,烘焙阶段机器的换新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把再分配的利润重新投入到这些生产和运营中的行为,在会计学中我们称之为生产性建设。正常情况下,茶厂生产性建设通常占留成所得的40%-50%。一般,再分配的利润分配到这里,就只剩15%-20%的留成所得。但是,国家有规定,再分配利润里面一定要保留其中的8%-10%作为企业突发状况的应急资金。因此,茶厂留成所得里面的10%会储存下来,剩余不到10%的部分就会用来发放奖金,福利,或者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等等。
3对茶厂日后经济发展的展望
依据每年年底茶厂的会计报表,我们发现,会计核算下的成本与利润依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成本越高,利润越低,这个观念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经济学的世界里,经济学家在坐标轴上把成本与利润的关系描绘成一条开口向右的抛物线。也就是说,在茶厂发展的历程里,初级阶段,成本与利润是反比关系;高级阶段里,成本与利润应该是正比关系。所以,很明显,我国国内茶厂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而要扭转这种格局,促使成本与利润的正向相关,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如何使每一项成本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举个例子,拿人力成本来说,茶叶生产有旺季也有淡季,因此工人的工作量并不稳定。旺季的工作量甚至超过淡季的2-3倍。但是工人的工资在每个季节却鲜有波动。这样容易造成两种后果:其一,淡季时,工作量少,工作时间短,容易出现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旺季时,工作量剧增,部分工人负担不过来,离职率增高,严重影响茶叶的出产率,并且曾经花在他们身上的培训经费也打了水漂。这就叫做成本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此,茶厂的领导者要想处理好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如果从最有效地开发成本的价值这个点上来制定政策的话,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叶茜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参考文献
[1]贺旭玲.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
[2]唐文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其对策[J].大众科技,2013(6):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