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思考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实施困难

(一)教育成本的范围界定困难

高校教育成本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其既涉及实际的教育成本,又涉及潜在的机会教育成本,包含的成本责任主体则有高校、政府、社会和个人。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决定了高校实践中教育成本的准确划分存在着较大的实施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科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育水平提升,都具有显著作用,但同时科研经费是一笔较大的金额支出,其是否纳入教育成本核算,影响重大,而其如何与教学工资区分开来,也是问题之一;第二,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支出,许多学校由于离退休人员仍然在一定小范围内参与学校的额外教学工作,导致其难以完全将相关支出排除在教育成本范围之外;第三,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对其以教育相关为划分标准进行准确的划分,再进行折旧计提计入教育成本或其他成本,具有一定实施的难度性;第四,后勤部门的相关支出,后勤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社会化过后,与高校的实质关系在削弱,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想要进行费用支出的准确剥离,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当前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摸索奠基阶段,并未能形成符合高校运转特点的成本管理与核算方法,导致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活动也就难以为继。具体而言,理论基础的薄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成本管理的目标不清晰,高校特殊的社会角色扮演,使得其财务工作多集中于记账、报账等一系列基础会计工作上,并没有将财务管理的体系、方法运用到高校的成本管理中去,导致其成本管理缺乏方向性,实践操作也就流入形式;第二,成本的核算认识未能统一,针对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究竟是以学生为对象还是以教育服务为对象,学界一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第三,会计目标难以明确化,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是“提供主体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和预算执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信息”,但是在实践操作中高校的会计目标仅仅遵从与预算管理的需要,对成本的细化核算仍然十分隐秘,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自身都不清楚学生培养成本的具体来源、构成,导致成本管理的实施难以进行。

(三)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规划存在较大错漏

高校作为事业型单位,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运行和维护远远及不上企业,这也就导致高校对教育成本的控制缺乏必要的制度、环境支持,控制能力较弱。细化分析,可以探知其弱势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员结构的配置不合理,人力成本较高,许多高校对岗位人员的配置不够优化,存在着冗余的岗位设置和安排人员过多的缺陷,导致高校人员成本占到总成本的六成作用,从而无力尽可能增加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再者,高校的节俭意识较为匮乏,运行经费难以有效控制,许多高校对经费的管理较为宽松,预算的控制也仅仅只体现在总额的控制,并未赋予具体开支项目足够的关注,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最后,高校对资产的管理运用不够重视,比较关注于资产的购置,而对其后续的使用缺乏相应的管理,导致资产的浪费和低效率运行。(四)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实践遭遇瓶颈限制高校这个特殊的行为主体,决定了其教育成本的核算必须遵循财政体系的相应引导,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公立高校的收支核算必须纳入财政的预算管理体系决定了高校的会计核算必须服从于成本核算,但是如何实现两者的匹配,形成了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难点之一。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是一个整套的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简单的工作,需要高校内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进而需要各项开展工作的相应配套。如果不能区分部门之间、成本与支出之间的具体界限,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开展也就难以为继。上述实践难点的存在,急需打破此瓶颈,开展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

二、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实践困境的破解建议

(一)以成本管理为导向,将教育成本的范围予以准确界定

成本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前提之一则是将成本对象予以规范,因而必须针对教育成本范围界定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予以针对性的解决。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关于高校科研经费计入教育成本的范围划分,将高校以自有经费设立的教学教育改革项目和学生科技项目支出划分到教育成本中,并将科研项目配套的奖励基金也纳入教育成本中进行核算,但是对于高校承担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则应该排除在教育成本范围外;第二,针对于离退休人员的相关支出,应该根据支出的内容实质,将教育相关的支出和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障金列入教育成本,而将一般的经费排除在科研经费的范围外;第三,针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应该将其分为自用和出租两种使用方式,高校的经营用房的相关折旧应该纳入教育成本,而与出租相关的固定资产折旧则不应该计入教育成本。

(二)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理论基础的构建

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明晰了高校教育成本相关理论基础厚实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层面形成相应的知识架构,才能更好地对实践予以针对指导。针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理论的构建,则可以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理论和技术的丰富以及高校培养成本的核算”三个层面予以努力。关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将权责发生制更为全面地引入高校的会计核算中,从支出、收入匹配的角度,对教育成本实施针对性的分析管理,同时需要在高校财务会计层面增加基建会计处理部分,并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有关会计科目的改革也纳入改革范围,以适应新的管控和时代要求。

(三)增强高校对教育成本的控制能力

对教育成本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可以优化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会计核算的有效进行,共同提升高校经营运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则必须“软硬兼施”,需要从控制环境和操作手段两个层面予以执行。控制环境的构建则主要从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理念改观进行着手,通过预算成本的编制、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结合以及节约理念形成的综合成本管理文化的建设,使得对教育成本的控制形成一种自然的行为意识,有利于实践操作的进行。具体的操作手段则可以从目标成本制度的建立、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内部监督的强化三个方面予以施展,以目标成本为导向、资产管理为支撑、内部监督为复核,形成对教育成本的严密控制,从而提升高校成本的管理效能。

(四)设置明确的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程序

正是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面临一定的操作瓶颈问题,所以需要尽量将成本核算程序予以规范化,克服实际核算的困难。一般而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设置成本明细账,将教育费用的分配、归集,结合成本对象予以准确反映;第二,将成本费用的分配、归集予以充分记录,以教学相关和非相关作为费用划分的依据,再以高校的各职能部门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的进一步划分,并形成相应记录;第三,将人才的培养成本予以准确计算,经过前两个步骤的铺垫,将得出的人才产品总成本与相应的学生数进行计算,得出人均的培养成本,以此作为反馈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对整个核算过程予以调整、完善。

三、结论

高校教育成本的管理和相应的会计核算问题,随着高校深化改革的进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时代市场被背景下,需要把握环境变化和发展要求,提升高校教育成本的管理与会计核算,以此为着力点之一提升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曾华婷 单位:贺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