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广泛适用于各级行政单位,在事业单位内部的有效落实不仅能够实现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还能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及预算管理质量的提升,保障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推动财政税务改革。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与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密切相关,对于事业单位的运营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需强化自身对于会计核算的重视,明确当前会计核算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借助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提升内部信息化建设水平,为会计核算质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先阐述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明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不足,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会计核算优化策略,助力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发展。
引言
新会计制度不仅能够充分满足事业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需求,同时还能够满足预算管理需求,充分反映财务状况,明确预算执行情况。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保障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落实,事业单位应当充分把握新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保障财政资产安全,助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与传统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制度实操性较强,极大地规范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流程。新会计制度的出台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动国家会计准则统一化建设,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强化财务会计工作,有效结合权责发生制,助力新会计制度更好地落实,切实保障财务信息数据计算结果的真实准确,同时保障会计核算内容的科学合理,促进会计核算内容全方面有效提升,扩大资产核算范围。此外,新会计制度还对固定资产及非固定资产具体摊销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具体充分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有效提升。
(二)推进会计体制改革进程
财务税收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税收管理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就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具体经营状况来看,现行核算财务会计与传统管理财税制度已不相适应。因此,新会计制度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财务税收机制要求,推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的整体优化创新。根据财政业务开展进程中的不同要求及特征,将报表体系、会计科目与当前推行制度结合,充分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新会计制度对于财务体制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实现机构的充分优化。
(三)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在权责发生制的作用之下,新会计制度能够有效规范事业单位收入与费用要务,科学合理地实现各项业务费用的归纳,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支撑,全面提升财务运作成本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事业单位在实现新会计制度落实过程中,能够实现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完善,对于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编制各类财务报表过程中,结合新会计制度,充分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及财政资产使用状况,优化各项资源配置,同时促进事业单位财政资产使用效率的全面提升。(四)提升会计报告编制质量新会计制度的落地极大地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报告质量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双报告制度的推行,使得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并行,但其侧重点、类别等存在较大不同,对于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其督促作用,全面提升员工对于新会计制度的适应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专业素养。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特点及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特点
1.“双基础”的核算模式
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基于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两个会计核算基础开展工作。首先,政府会计主要由预算会计及财务会计两大部分组成,因此应当针对两部分内容各自的特点,采取分别核算模式,针对两部分内容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别核算。其次,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
2.“双分录”的核算模式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针对事业单位收支业务,明确规定应当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双分录”顾名思义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将资产负债、收支等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合理分录。具体而言即针对资产、负债等业务发生前,开展会计核算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于支出、收入等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工作开展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3.“双功能”的核算模式
“双功能”核算模式,即通过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落实,促进政府会计工作发挥双向功能,一方面准确反映事业单位实际财务状况,另一方面充分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状况。遵循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指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应当同时具备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并对财务会计及预算会计两部分内容实现适当分离。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形成相互协同又相互分离的关系,从而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预算执行状况。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第一,新政府会计制度进一步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可比性,重新构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要求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落实经济业务核算,极大地强化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功能。与此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能够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督促其更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极大地扩大了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完整性的提升[1]。第二,原有会计核算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对称性及真实性无法充分发挥,难以全面且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实际经营管理状况,并未形成相应的成本信息报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政府部门相关职能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优化,财务系统也愈发公开透明。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及会计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事业单位有效提升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事业单位严格遵循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设置相关会计科目,不得私自调整会计科目,从而实现事业单位不同会计信息对称性的提升,推动事业单位更为科学地落实预算管理工作。第三,财务报表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事业单位收支状况。在原有会计核算制度之下,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相对较为片面,且准确性不足,导致事业单位信息核对工作的落实存在阻碍。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进一步细化事业单位报表信息分类,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核对工作的难度,同时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意识淡薄
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应有的会计核算意识,对于新会计制度把握程度不足,将关注重点放在业务管理部分,并未深刻意识到会计与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受传统经营思维影响,岗位设置不合理,并未充分落实专人专岗制度,部分职能部门内部甚至存在一人兼任多岗的情况,严重影响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对于会计核算落实缺乏应有的配合度,并未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导致后续项目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等财务核算规范性不足,阻碍了事业单位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会计核算流程规范性不足
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存在原始凭证规范性不足的问题,报销人员在填写原始凭证时,易出现不填或少填的现象,金额、名称等内容填写随意性较强。在报销时并未严格遵循事业单位报销制度。财务管理人员在审查相关凭证时,流程不够规范,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并未严格执行保险制度及相关流程。例如,涉及差旅费报销时,按照财政部门规定,员工使用单位车辆出行无法报交通补助。其次,部分事业单位记账工作规范性不足,一方面受会计科目规范性不足影响,导致管理层及员工将重点放在收支状况之上。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记账内容填制及时性和完善性不足,难以保障相关数据的真实准确[2]。最后,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薄弱,预算编制过程科学性不足,并未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式。同时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难以保障事业单位预算资金安全,涉及预算调整相关手续落实不足。
(三)核算管理工作细化程度不足
核算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能够实现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利用率的提升,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存在较为笼统且流于形式的问题,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受到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在当前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背景之下,事业单位在自身发展进程中逐渐将部分行政事权进行下发,导致单位内部整体业务经费支出提升,进一步加大会计核算业务量,员工工作量大幅度提升。其次,随着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虽能有效促进基层政府会计核算业务的开展,但加大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工作量,导致分析总结工作落实不到位,最终影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最后,专项经费核算与管理以及基建账并入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也为事业单位核算管理带来较大压力,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及时遵循政策指引对自身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影响会计核算工作[3]。
(四)风险防控意识薄弱,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健全的信息化系统的支撑,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在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风险防控意识不足,信息化系统功能及模块难以满足事业单位内部各项工作开展要求[3]。此外,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网络病毒等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事业单位经营性质特殊,倘若遭受信息泄露的风险,将会造成极大的经营危机。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相关账号及密码保存规范性不足,信息化系统权限设置不合理,在会计核算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受技术及制度等因素影响,信息数据采集全面性无法有效保障,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缺失问题,阻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落实。
(五)信息化建设程度尚待提升,员工专业性不足
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对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在信息化手段应用过程中依旧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下,并未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真实价值。部分事业单位对于引进的信息化系统,并未根据自身工作开展需求实现相关模块及功能的优化调整。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对于员工工作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应当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技能,同时还应当充分把握相关政策法规,满足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的需求。然而就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组成来看,专业素养难以支撑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优化研究
(一)增强全员重视意识
事业单位在发展进程中,管理层应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提高自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落实的重视程度,充分学习新会计制度,引导全体员工提升对于会计核算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会计核算理念[4]。推动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有机结合,实现各职能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撑。遵循岗位划分原则,确保会计核算工作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实现专人专岗,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的规范性。
(二)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首先,规范原始凭证,员工应当认真学习制度文件,涉及报销工作,应当规范使用费用报销单,确保单据填写的规范性,名称、数量、金额等内容应当填写准确,杜绝不规范行为。财务部门在审核时应当确保工作的严谨性,有效控制事业单位不必要支出。其次,规范使用会计科目,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科目要求进行,确保收支记账的科学合理,避免在事业单位内部产生不法行为。确保填制工作的及时规范,杜绝虚假上报现象的出现。按照新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与透明化[5]。最后,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质量,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式,提升预算执行刚性,保障事业单位预算资金安全。
(三)完善会计核算内控制度
为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的全面提升,应当进一步落实并完善会计核算内控制度。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指引及自身管理需求,实现内控制度的不断优化改进,及时对新风险点及控制点进行掌控,确保内控制度全面覆盖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同时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内外部环境,进一步强化内控制度在实现会计核算程序规范方面的作用,保障业务与项目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相分离。此外,实现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强化内控人员独立性,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另外,对业务活动费用进行划分管理时,由于部分费用由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共同发生,如折旧等,基于此应当依照人员合理分摊此类费用,合理控制管理费用,便于后期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社会监督机构,确保会计核算工作标准化、高效化地开展。严格遵循新政府会计制度落实会计核算工作,在遵循收付实现制的同时落实权责发生制,保证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开展,促进事业单位长足发展。
(四)强化风险防控意识,统一会计核算流程与业务流程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政策指引实现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确保信息化系统应用流程的规范性,避免人为因素影响会计核算质量。进一步强化全员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意识,针对现行信息化系统根据事业单位内部工作落实要求,对相关功能及模块进行调整与优化。科学保存相关账号及密码,定期开展系统维护与更新工作,必要时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实现全员风险防控强化,为信息化系统安装防御能力强的防火墙软件,避免病毒侵入,保障数据安全。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促进财务信息数据收集效率的全面提升,同时借助业务反馈,实现会计核算模式的优化改进。
(五)完善信息化建设,提升员工专业技能
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必要时与专业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会计核算质量[6]。提高各职能部门数据传输效率,保障资源共享。定期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培训活动,切实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引进其他机构优秀会计核算案例,帮助会计员工深度了解新会计制度内容、要求等,更好地满足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要求。同时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借助完善的考核工作,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助力会计核算工作更好地落实。
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给事业单位的经营带来巨大挑战,事业单位应当贯彻落实新会计制度,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需求的会计核算体系,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为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助力。
作者:马小芳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