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税收筹划是企业的一种管理行为,最初起源于1935年英国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税收筹划已经得到了规范性的定义。根据税收筹划的目标以及基本原则,其与会计核算始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如何将税收筹划有效应用到企业会计核算当中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话题。本文从企业税收筹划的原则出发,讨论分析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会计核算
0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落实,企业发展实践中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与激烈,企业若想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其中会计核算就是一个核心的重点。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企业会计核算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将其有效地应用到会计核算当中。
1税收筹划的原则
1.1合法原则
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税收筹划是将国家税法以及价格规定作为前提与基础,通过对经营活动、投资理财等经济活动的适当调整,达到有效减轻企业税负的管理行为。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在本质上以及方式上都是毫无关联的,它是一种合法性的管理行为。根据《税收征管法》,规定对于纳税人偷税的行为,税务机关应该根据相关规定去及时地追缴偷税部分,同时要求企业上缴滞纳金,并处以一定程度的罚款,对于那些已经构成刑事犯罪的偷税行为,应该依法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1]。
1.2事先筹划原则
对于各类型企业来讲,税收筹划都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因为国家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现是税收法律行为的基础,企业经济活动中所开展的税收筹划这种管理行为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展开。基于此,在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法律法规的准备工作,然后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实际情况以及客观需求进行了解与把握,最后再确定具体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而达到减少企业税负的目标。如果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是贸然做出相关决定,往往会使得企业的税收筹划的结果差强人意。因此,在营改增背景下,应该深入了解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结合企业的会计核算,为实现科学的纳税筹划做好准备。
1.3经济原则
税收筹划这一管理行为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企业的税负,从而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基于此,很多企业都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将税收筹划这一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2]。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所开展的税收筹划工作都是通过相关理论得来的方案,在表明上与理论上来看的确可以为企业降低税收负担服务,但是在实践当中却往往捉襟见肘,这主要就是因为企业所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与经济性原则不相匹配,从而使得税收筹划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目的就在于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所制定的方案能够为企业带来何种经济效益。同时应该集中思考在实施税收筹划方案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基于此,笔者认为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应该向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同时应该由专业人员来操作此项工作。
1.4适时调整原则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纳税人在纳税的时候会随着地点、时间的变化发生一定的改变。例如,跨国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随着业务地点的改变,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国内企业在发展中,营改增前后的纳税筹划重点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此,如果企业在实施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一味地遵循之前的经验,势必会导致纳税筹划方案不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进而不能实现纳税筹划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开展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调整,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充分结合企业的现实发展情况,遵循适时适度调整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纳税筹划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税收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收入结算方式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销售结算所采用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国家税法对于税务核算也要求不同,销售结算的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直接收款、委托收款、托收承付、赊销、分期收款、预期收款以及委托代销等等。国家税法规定,针对直接收款这一销售结算方式,在实现经济交易的当天必须将提货单交给买方,同时应该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共同确认交货的时间。针对委托销售或者银行销售等收入结算的方式,应该及时针对需要发出的货品办好相关委托手续,同时应该对当天收货的情况进行确认。针对赊销、分期付款等收入结算方式,应该将双方或者多方签订销售合同的时间作为企业收款,也就是企业实施收入结算的时间。基于此,在进行收入结算的过程中,会计核算人员通过对企业销售货物的收款手段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纳税时间的延缓[3]。
2.2存货计价
在企业会计核算实践当中,盈利核算是非常重要的板块,而在实施盈利核算的过程中,存货计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盈利核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进行科学的使用,使得企业的利润核算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2.1先进先出
所谓先进先出是指,先发出先收到的存货或者先耗费先收到的存货,然后对此类经过假设的存货流转顺序对实际发出的企业存货以及期末结算时的实际存货对存货进行计价的核算手段。有效利用这一方法,将那些在计价之后所收购的存货需要耗费的成本在之前所购入的存货所耗费的成本转出,使得已经发出的存货以及期末的存货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核算。换言之,当一个企业收到存货的时候,需要首先利用先进先出法对结存金额以及发出成本进行有效的记录。通过对该方法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使得存货发出成本的核算变得更加科学,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比较复杂,如果市场上存在存货的价格不是非常稳定,同时企业经营过程中存货量比较大并且需要增加收取存货以及发出存货的业务增加时,这一工作的总量将会大大增加。如果市场当中物价上涨,那么企业期末存货的成本与市场的价格将会非常接近,但是此时企业发出存货所耗费的成本将会较低,此时就会使得企业实际的存货所代表的价值与利润的估测值相比出现增长的情况,反之亦然。
2.2.2加权平均
加权平均法也是实施存货计价中的常用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是对本期企业所收入的存货的总量、期初企业存货结余以及企业存货的成本进行计算,然后在期末的结算过程中实现对存货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将计算结果作为当期存货发出成本以及期末结存价值的单价的依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企业当期存货结存所代表的价值以及当期所发出存货的总成本的计算。
2.2.3移动加权平均
移动加权平均法也是存货计价常用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在收货工作结束之后,对企业库存中所剩余的存货量和存货量所代表的总成本做出及时的统计,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全新存货平均单价以及成本的方法。通过对这一计价方法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得企业管理过程中对库存情况做出时效性的了解,同时可以使得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以及存货成本结果更加精确。但是这一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每结束一次收货工作之后都应该对存货的平均单价重新进行计算,这就会使得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基于此,笔者认为移动加权平均法适合于那些存货收发货不是非常频繁的企业的会计核算。
2.2.4个别计价
除上述几种存货计价方法以外,个别计价法也是非常常用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是以每一次存货收入的成本数据作为基础,实现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精准核算。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所产生的核算结果一般误差都比较小,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会存在很大的偏差。但是辩证地来看,这一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企业如果对于存货的收发情况过于频繁与复杂,那么就会使得会计核算过程中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去辨别发出成本,这在无形当中将会使得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大增。基于此,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一般针对门购入的存货、不能替代的存货的计价中可以使用这一方法。例如,珠宝、古董等。
3案例分析
如何在实践中将税收筹划有效应用到会计核算当中,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现阶段很多财务工作者集中关注的问题。下面以建筑业为例做出具体案例分析:建筑企业发展实践中,与政府签订土地转让合同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附加条款、免赠条款等,如“房地产企业应该无偿地提供X房产给相关部门”等,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与政府展开积极有效的沟通,将合同项目进行拆分处理,也就是将土地转让合同与销售合同进行拆开签订,否则就会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税务风险。例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需要免赠给相关部门的房产成本是1亿元,企业应该将这1亿元含入土地转让合同当中,作为成本支付给土地转让部门,同时应该取得监制的正规票据;与此同时,应该与接受免赠的部门签订1亿元的销售合同,获得这1亿元的销售款项,这样一来进项与销项就可以实现抵扣,对于这一部分的产品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但是不应用上述做法,只将免赠作为土地转让合同中的一个部分去支付给相关部门,企业将会不能得到财政监制票据,这样一来这1亿元就没有办法在销售总额中扣除,那么企业在缴纳增值税的时候就需要对这一部分的销售额缴纳1100万元的增值税。由此可见,将税务筹划与会计核算整合起来,可以为企业减少税务负担,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清晰地认识到税收筹划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在充分遵循税收筹划基本准则,符合国家会计核算基本准则以及税法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将税收筹划有效应用到会计核算当中,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德友.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纳税,2018(6):48.
[2]闻旺林.几种会计核算方法在企业所得税筹划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9):187-188.
[3]张福华.对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422.
作者:罗晓茜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