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

现阶段,案例教学法已成为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合理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却存在着很多误区。对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误区

自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创性地使用了案例教学法以来,案例教学法以其在教学中启发性、诱导性和决策性的优势为教育工作者所熟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研究,案例教学法自此逐渐走入国内高校课堂,并为教师和学生普遍接纳。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1]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陕西省20所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进一步讨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会计电算化案课程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1.1教学现状

问卷调查借助于2015年末第九届“用友新道杯”全国信息化大赛的举办,调查对象选定为陕西省参赛高校中的20所,共60名学生。调查内容涉及案例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考核与评价4个方面。通过调查,20所本科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几乎都涉及到了案例教学法,90%的高校是以案例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6.7%的同学认为自己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53%的同学认为自己参与的案例教学内容不太全面;38%的同学认为完全采用案例实践教学法过于单调;另外26.7%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实践考核与评价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理解程度。

1.2存在的误区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会计电算化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存在的误区可以总结如下:误区一:案例教学实施盲目化主要表现:案例教学目标不明确;案例选择随意化;案例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涉及全面的经济业务;案例教学组织没有时间规划,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等。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都定位为:会计电算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入和应用环节。这种教学目标下,教师在案例教学设计、案例内容编写或选择时缺乏主动性,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个会计电算化理论来编写特定的案例,而理论针对性不强的一些会计特殊业务则很少涉及,如暂估入库、现金折扣和销售折让等;另外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时一般为51-64学时,如果案例教学实践从会计业务的基础设置、日常业务操作和期末处理三个模块综合练习的话,教师一般选择1-2个企业的部分业务来进行,无法将全面经济业务在案例教学中进行实践;基于时间的限制和学生能力的差别,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不进行详细的时间规划,学生实践进度不统一,实践效果参差不齐。误区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授课关系处理不当主要表现:重视案例教学,忽视理论讲授;加大理论讲授比重,忽视操作练习。案例模拟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相对于具体而生动的案例教学来讲,理论授课是抽象、枯燥的,无法使学生产生参与会计业务的真实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缩小其所占的比例,以案例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甚至不讲理论直接进行案例操作练习,遇到问题了再解决处理。还有部分教师深谙会计电算化理论在实际会计业务应用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大理论讲授比重,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误区三: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随意化主要表现:部分教师忽视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一味追求“解惑”。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师以“教”居于主体,而在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进行案例实践份额加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本着实践出真知的想法,不断淡化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组织与讲解的角色,认为只有帮助学生解决在案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顺利将案例中模拟业务进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忽视自己“传道、授业”的角色,将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完全交给学生,只关注于“解惑”,但倘若学生不深入思考,没有疑问,则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误区四:案例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大多数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都是采用“顺向强化”教学方法。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步骤普遍为,教师先进行理论要点讲解,学生上机实践操作,遇到问题教师帮助查找并解决。采用这种单一的“顺向强化”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理论讲解时,由于学生没有具体的操作概念,因此容易对所讲解的理论不重视,而到了实践环节,具体遇到问题时才急于去查找相关的理论,或者凭自己的感觉进行操作,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2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2.1明确案例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

和传统的教学一样,案例教学也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就会失去导向,容易产生教学内容规划不全面、教学方法选择不恰当、教学实施策略不合理等后果。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以案例为依托,向学生全面展现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做为主体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疑难性的原则。真实的案例可以锻炼学生电算化下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典型的案例集中反映会计业务的一般特性,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综合的、疑难的案例,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理清思路,提高自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可编写教学案例库来提供教学案例和学生练习的案例资料。完整的教学案例库至少应包括三个级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应有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不同的会计主体的案例业务资料,企业应按照类型具体分为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初级层次的案例只包括总账日常业务和报表业务的处理;中级层次案例业务是在初级的基础上加入购、销、存和应收、应付、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几个模块的业务;高级层次则包括初级和中级的业务,以企业集团作为会计主体,进行会计业务的系统、综合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将预算、决算和管理相关业务加入其中。

2.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导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加强学生课堂主导并不代表教师可以放手不管。案例教学是非中心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学中的唯一中心。[2]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指引人、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求知人、动手者和思考者。在案例练习之初,应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应指导学生去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重点、难点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案例操作练习时,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帮助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案例操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案例总结阶段,亦应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去思考和总结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和相应知识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2.3更新案例教学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方法。长期以来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为“顺向强化”的教学方法。虽然顺向教学方法遵循了理论阐述→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分析总结的思路,但是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关注与其中的操作以及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理论的讲解和最后的分析总结。另外持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对后面涉及的案例问题无法留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案例教学中可以更新教学观,在“顺向强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个别的要点问题引入“逆向教学法”,即从果到因的逆向分析法,其教学思路为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分析总结→理论阐述。逆向分析法主要应用于学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案例资料中,诸如总账系统填制和审核凭证、期末对账和结账、生成报表部分。

3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3.1准备阶段

在课堂教学前,师生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对案例的准备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练习的进度和成效。教师需要准备以下事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切合课程内容的案例;熟悉案例的背景及全部细节;建立案例资料的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和报表三阶段的备用账套;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列举学生练习时易错的地方;选择案例的相关引入方式以及如何阐述案例问题和理论的有机联系。

(2)学生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准备可以提高课堂知识的认识程度,并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需要做的准备如下:转变被动的教学观念,成为课堂的求知者、动手者和思考者;查阅、预习相关理论;熟读案例资料;列举已有的疑问;小组间初步讨论。

3.2课堂教学

(1)理论阐述与案例呈现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以案例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方式阐述相关理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理论讲解和阐述:案例呈现之前事先进行理论讲解;案例呈现完后讲解;或学生练习之中遇到问题时讲解。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来进行确定。

(2)学生练习与问题解决

学生的自我练习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很重要一个环节,在此阶段不同的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试验,并将可能出现的错误事先讲解,以降低学生遇到问题多时会产生的挫败感;对试验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耐心去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对一些解决起来耗时较长的叠加错误,可分析原因后,建议学生引入自己的前次备份账套或教师备用账套;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间数据核对和问题讨论;对学生练习中出现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理论的强化。

3.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指的是每次案例教学结束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总结,反思课堂教学中整体或部分出现的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以便提高案例教学效果。课后反思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即整体反思和部分反思。整体反思是从全局出发,对会计电算化整个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部分反思是对案例教学的每个章节或不同会计主体的案例业务进行细致、深入的反思。通过课后反思,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作者:马锦 赵莹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

[2]马治国.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