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电算化创新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创新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会计电算化创新研究(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改革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1、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管理、信息化、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会计学、计算机基础等基础课程,同时再结合现代管理信息系统、ERP等课程内容。

2、教学软件更新快、内容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备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更新换代,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常用的教学软件有用友、ERP、金蝶。内容涵盖了财务会计、薪资、UFO报表、供应链等内容,在操作上也更倾向于集团化财务的处理。

3、实践操作性强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方法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新型会计专业技术人才。这种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维护能力,还要熟练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熟记信息技术安全保密等法规制度。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和联系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不同于会计电算化的全新理念,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特性。普遍性:会计的所有领域(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等)要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性: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动态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第一,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第二,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渐进性: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模式重构具有主观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的体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而迈出的第一步,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条件。它不仅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了会计软件行业的发展,由单一的总账系统,发展到有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到现在的ERP企业级管理系统,从多个方面为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的深度利用和对会计资源的广泛应用。

三、会计电算化改革的必要性

1、政策指导和市场需求

2005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山西太原举办年会,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2009年4月国家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一系列的政策和会议都将会计信息化提到了议事日程。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已经从会计电算化侧重于会计信息化。2011年9—11月进行的湖北省会计信息化知识竞赛,其意义也反映了要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各单位在招聘会计等相关工作人员时,均对会计信息化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具备会计信息化能力的学生今后在会计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2、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

会计电算化系统仍是财务部门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没有实现与生产、采购、库存和销售等其他部门充分融合,彼此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这些显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另外以会计电算化为代表的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人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模拟,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会计信息化已为会计电算化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3、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求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能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和处理常规的会计信息化问题,能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咨询、规划和维护等服务。会计信息化课程为学生学习会计业务及胜任会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建设好本课程,是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

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目前,在会计初级人才市场上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企业迫切需要有经验、业务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在招聘中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大量刚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企业普遍认为大学生仅有理论知识,但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即使找到工作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认为企业实际的会计处理与课堂上讲授的东西不衔接,有时候学校学习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到企业后要重新学习后才能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目前企业出纳人员对于点钞、小算盘、珠算比较熟练,但好多大学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会计相关工作还得从基础学起。由此可见,现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知识的需求相脱节。

2、偏重理论内容,真正的实训不足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分课内实训与集中实训,课内实训主要是针对某门专业课程重要知识安排的实训,集中实训是综合几门课程或几项业务进行的训练。在“基础会计”课内实训、“中级财务会计”课内实训、“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这几门核心职业技能实训中,实训内容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登记期初余额,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编制试算平衡表,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另外,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只学习了工业会计的处理,实训也是以工业企业的业务为标准,学校课程设置中没有非工业企业会计业务的训练内容,因而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业务时往往无所适从。

3、实践课程设置不衔接

课内实训的各门课程独立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集中实训主要针对中级财务会计,对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业务涉及较少;很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业务分离,学生很难体会从手工到电算化的转变过程,难以形成统一认识。

五、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1、校企合作,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建设一流的教学队伍

引入企业岗位标准,与企业共同建设一个以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特色鲜明的课程标准。要搭建真正的校企交流平台,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要全面、可行。

2、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中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选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技能训练式教学、工程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3、规范教材评价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每个专业都应有一套完整的、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选用或自编的合适教材,并具有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制定合理的教材评价制度,以引进高质量的教材。

4、积极探索考试改革,采用多种考试方式

建设一套科学、规范、严格的考试制度,考试形式多样化,改变传统的理论试卷单一考试模式。如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结合课堂案例、课内实习作业、集中实训成果、实践报告、上机考试、书面考试等,将日常学习与最终的考试紧密结合,分别核定比例,计算各部分分值,最后汇总得到总分,以提高实践分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杜绝考试舞弊、考试形式单一等问题。

5、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使学生走向社会

建立校企结合的实训基地,不断探索“订单培养”“、2+1”顶岗实习、“教学经营一体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到企业顶岗实习。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学生的就业质量相结合,建立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网络,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6、加强思想重视,注重教学目的

从实践来看,虽然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和改进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从思想重视程度上来看,略显不够。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应当重新审视会计电算化教学和学习目标,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并付诸行动。目前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但这并不能真正满足现代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简单的操作技能培养这一教学目标确实太低。

7、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而言,上文已经有所设计,并且对于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有很大帮助,但这些是不够的。在此笔者建议可以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有效的改善,比如利用任务驱动法中的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填鸭式,转为积极主动式。

作者:喻硕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会计电算化岗位群建设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较高的财务管理水平,这就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按照相应的课程要求来进行,必须要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保证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加强岗位群基础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调研分析和就业定位,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治、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熟悉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基础,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审计助理等财务会计一线岗位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群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行业当中,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分为两种就业岗位,即发展岗位以及初始岗位,发展岗位主要包括软件实施顾问、会计信息系统营销以及财务管理,初始岗位主要指电算化维护、出纳以及会计核算等等。在对这些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进行分析的时候,通过对其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能够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保证其所接受的教育内容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比如说发展岗位当中的财务软件实施顾问,这些会计电算化人才主要负责财务软件的维护以及故障排除,这就需要这部分人才对计算机技术有较高的理解,同时具备高水平的项目控制能力,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岗位课程设计探索及改革思路

(一)岗位课程设置探究

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等。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工作当中,理论性知识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这就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学工作并没有按照不同的岗位方向进行课程设计,这就使得学校所培养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与不同的岗位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一些实训课程内容,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在进行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上岗即用”,保证学生今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因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出会计工作过程的导向作用,按照相应的会计职业岗位进行教学工作课程的设计,从而改变以往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计。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课程体系改革,将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进去,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其学习工作有明确的方向,进而展开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实践,从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只有更加优化课程体系,坚持岗位需求与实际操作能力并重的方向,才能使得整个教学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大大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四、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群建设措施

(一)重视课程群建设科学性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群的建设,并不是由单一的课程来构成的,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是由一些相关的课程共同构成的,而这些课程的组合会对整个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其科学性,避免出现随意进行课程组合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选修课之间的搭配,既要符合学校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又要注重课程系统性的提升,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课程群的建设工作必须要建立在教学实践以及科学认证的基础之上,从而保证所进行的教学工作符合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需求,促进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提升课程群建设的实效性

在进行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一个误区,即学生学的越多,以后的工作越加便利。对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来说,其应该掌握的技能比较具体,这就不需要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设计。所以说,必须要提升课程群建设的实效性,避免出现过于宽泛的课程群建设。在实践中,不能扩大课程群的作用,应把课程群建设的目光聚焦在课程目标选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尤其要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课程管理、课程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利于课程群建设内容的科学性,提高课程群建设的积极作用。而通过加强课程群的实效性,能够保证为用人单位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注重课程创新

课程群建设要着眼于专业的原有课程,结合团队的力量,在创新课程的过程中开发、调动、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同时,为了适应新的课程实践,已有的教学资源必然进行相应的调整,客观上打破了课程之间森严的壁垒,增强了教学资源的竞争力。在进行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创新工作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能够孤立的开展各个课程的教学工作,应该将各课程之间的共同点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将出纳岗位工作融入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将企业财务会计中成本计算放在成本核算与控制课程中、涉税工作单独放在税收实务课程中进行讲解,将原有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涵括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以及将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某些交叉知识点做好梳理等,重视初始就业岗位对应的课程间的前后关系,发展岗位中有些课程可作为选修课。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课程创新工作不应该停留于表面,应该把握更深层次的内涵,不能简单的做些表面文章,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论证以及实践的检验之后,才能真正的将创新课程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取得最佳的教学培养效果。

作者:杨晓芳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研究

1前言

会计电算化依托会计理论,利用计算机理论,整合与重组管理学以及信息科学,属于交叉性学科。近几年,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所发挥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因此,高职高专纷纷将其列入会计学范畴,有些将其看作一门专业。然而,因大多数高职高专均存在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设置缺少科学性、课程内容不合理、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形成了企业人才短缺、学生就业限制的局面。为改善这一现状,高职高专应依照会计电算化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坚持就业主导,大力推进电算化改革,组建合理的目标训练体系。

2会计人才需求解析

在经济迅猛增长的当下,会计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且不同企业所需人才标准也存在差异,呈现层次性。从规模层面而言,当前企业主要包含大、中、小这三种类型。统计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比重达到99%,由此可知,中小企业所需人才为会计主体。小型企业因自身规模偏小、业务种类简单,主要强调操作型人才,通常要求掌握会计知识、精通税法知识、熟悉会计电算化内容,可自主开展核算以及财务处理工作,要求应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逻辑剖析与问题解决能力。

3高职高专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活动时存在的问题

3.1教学目标定位混乱,理论实践失衡

现阶段,高职高专除面向会计专业学生开展电算化教学外,还面向非会计专业学生开设此门课程。然而,因教学目标定位混乱,一般会产生下述两种相对立的教学局面:其一,重视理论讲授,忽略实务训练。部分高职高专老师原封不动地应用本科教学,盲目开展设计活动,大力实施,不仅忽视学生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与知识结构,还无视实践操作能力,忽略就业需求。对高职院校而言,技能型学生是其主要办学目标,因此,教学活动一定要坚持就业指导,大面积培养综合型人才。其二,重视实务训练,忽略理论讲授。部分高职高专教师利用财务软件使用充当教材,不重视理论讲授,切割理论内容的关联性和综合性。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只掌握一个财务软件,不会应用其它财务软件。操作软件学习并非电算化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是依托典型财务软件,强化理论教学,有机整合理论和实践,达到融会贯通。

3.2会计手工背离会计电算化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高专针对会计手工以及会计电算化纷纷设立了不同的实验室,然而,未能联合应用。会计手动以及会计电算化形同陌路,无法共享数据信息,手工结果无法借助计算机来核实,更不能促进电算化。与此同时,也不能展现会计电算化自身的优越性,功能无法得到全面发挥。

3.3教学内容简单,课程设置缺少科学性

会计电算化教学所应用的案例主要源自软件公司,部分取材于原有手工会计资料,一般都在会计核算方面实现电算化,几乎不会涉及项目管理、日常采购、营销活动等内容,某些内容由于环境、资料等的制约,根本没有开展,长此以往,将无法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课程设置缺少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方面,课程设置目标混乱。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是高职高专的基本目标,但实际上,企业所需人才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存在出入。绝大部分院校均照搬本科院校开展课程设置工作,一旦成形,短时间内一般不会改变;另一方面,课程结构与安排均存在不合理,会计电算化占据的比重较少,仅仅为15%左右,且课程顺序不可行,一般应讲授专业会计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后,方可开设电算化课程。

3.4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经验短缺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虽然针对会计电算化设立了实验室,但并不存在专职人员,导致实验准备不充分、日常维护不全面,存在许多隐患。同时,专职教师将全部精力均投入至校内教学中,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较少,特别是甚少联系会计电算化应用优良的企业,实践经验短缺,过度依赖书本知识,制约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4实践教学改进策略

4.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理论并重

落实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清晰定位,主要包含横向与纵向定位。其中横向定位指代相同学科面向各专业学生设定相应的目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活动中,因学生专业一般为管理专业以及电子信息专业,这要求教师应结合专业知识,依照就业形势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对会计学专业来说,电算化属于辅助工具,可简化和改进手工做账,实践教学要求整合传统手工会计与当代电算化,此专业学生、教师一定要从学习与探索会计学着手,强化计算机应用;对电子信息专业来说,其毕业后一般从事软件设计和常规维护工作,用人单位要求此类学生可流利、顺畅表达个人观点、准确理解顾客需求、有效提出应对方案。在实践教学中,应从学习和探索计算机应用着手,适当增设会计学理论内容,合理进行实务研究。纵向定位则指代在教育框架这个大环境下,高职教育自身的功能定位。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坚持就业主导,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是其基本目标,为实现该目标,离不开实践教学。因此,高职高专一定要坚持就业主导,注重能力培养,并将其看作基本教学目标,确保理论并重。

4.2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以往的会计教育活动主要以手工操作的形式来开展,学生比较适应手工模式下的会计工作与各项业务活动,且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也都服务于手工会计,此类人才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具备实务操作技能,然而背离信息技术提出的要求,为此,应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涉及的账簿、报表制作等内容均出现变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应明确并突显这一差异,改变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学会借助现代技术来处理会计信息,紧密衔接社会实践,改善就业情况,对会计电算化形成全面的认识。

4.3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会计电算化由理论教学和实训组成教学活动应依托理论内容合理组织,强化能力训练,突显基础知识学习。而实训则应在明确与把控具体工作需求的条件下,开展针对性、统一的强化训练。教学内容具体应围绕会计软件的实际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管理与常规维护以及综合会计来开展。同时,在信息时代,高职高专一定要冲破原有想法的禁锢,冲破传统会计教育框架,以全新的思路,利用现代方法,构建科学的会计教育模式,合理编制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讲解和实务训练并重,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革新传统教学方式,为大、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计算机理论,还掌握会计电算化内容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4.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合作

现阶段,高职高专均面临师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高专应进行适当的改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合作。在专职教师培养问题上,高职高专应引导和鼓励他们走进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动手能力,强化经验积累。同时,电算化教学队伍需合理引入计算机类教师,加大学科内部学习,增加电算化教师的计算机积累,填补计算机教师会计理论的空白。另外,大力开展社会合作,主动沟通软件公司,组织专题教学,开展理论研究。诚心聘请软件公司内部的骨干人员,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述实例问题,改变和端正学生对电算化的认识,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5结语

现阶段,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其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不足,课程体系设置缺少科学性、课程目标设立不准确、师资力量薄弱等。为有效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应坚持就业主导,将能力培养作为主要改革目标。虽然课程体系改革无法完全解决电算化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然而,这是改善企业人才短缺、学生就业限制的主要途径,任重道远,要求高职高专应依照就业需求走向,结合课程特点,探寻一条满足时展标准的教学路径。

作者:孟一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