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电算化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会计电算化论文(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特色专业研究

1明确高职层次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

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强调会计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联络大中型工商企业会计专家,定期召开研讨会,合理确定高职层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动手能力培养上,积极引入企业广泛采用的财务软件,应用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教学,打造会计岗位需要,胜任工作需要的市场零距离会计电算化人才.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科学设计以及有效组织开展教学改革,使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会计技能、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分析等专业技能.

2通过社会服务工作,加强校企联系

以参与会计继续教育、会计职称培训、会计电算化培训等社会服务为契机,积极联系地方财政局,根据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需要以及相关大中小型企业会计培训的具体要求,与大中型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合作,为社会培训会计人才,锻炼师资队伍,提升培训效果.在培训过程中,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沟通,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以及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技能结构的要求,及时调整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为中心,构建“专业+项目+岗位”的专业建设模式.

3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结合本专业特点,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经常性地进行会计虚拟实训以及企业实景实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两年的理论教学计划按认知会计业务流程及相应技能培养、认知会计岗位以及相应技能培养两大模块来建构,最后一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开展真实情景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进而满足会计工作业务流程的认知和会计岗位的技能训练需要.

3.1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经常性地组织会计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教学竞赛,实现课程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传授理论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变成“练习”过程.教师角色由课程领导者、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参与者”转变,竞赛采取随堂听课和集中观摩教学等方式进行,重点关注教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能力和“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场教学效果.通过竞赛既可了解竞赛教师的工学结合教学法的运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这种形式也为其他老师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学生从传统课堂的“旁观者”向技能训练的“参与者”或“主导者”角色转变,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类似竞赛活动能够促进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为下一步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2“课、证、赛”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

(1)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别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为力争在竞赛中取得佳绩,形成会计专业学生在技能训练上“比、学、赶、帮”的学习热潮,参赛学生为取得优异成绩,必然深入企业现场和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实践.并且,在训练和竞赛中,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全局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钻研精神.参与这类技能大赛活动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为下一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方向.

(2)对考证课程优先安排优质有经验、责任感强的教师,提高从业资格证通过率.

对“基础会计”和“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两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加大了课时量,分别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现在的108学时,并且把时间安排在两个学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考前加强学生上机操作训练.近年来统计的结果显示,从业资格证的一次通过率和二次通过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3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性

过去“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课程教学主要是先理论后实践,把课程实习放到学期末,这种脱节的学习方式不便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对这些课程进行了改造,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知,我们边讲理论边进行实践操作,或理论实践并行,这样就把看起来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完成全部学习课程之后再进行系统综合的实训,最后再进入顶岗实习环节,这样环环相扣的学习安排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一种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

4重建促进会计电算化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4.1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进一步加强“会计原理”、“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成本会计”、“电脑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的建设,支持教师制做授课多媒体课件、校本教材、习题集.近年来,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主干教师参加国家级专业学术会议.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选拔培养省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带头人,拓展了核心课程教师的视野和思路.

4.2精品资源课程建设

将一系列核心课程按照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标准建设和管理,科技促进课程组教师积极思考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核心课程均要建立课程网站,并与院、系网站链接,向学生开放.在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客观上起到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4.3教学资源库建设

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课程负责人,组织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标准、ppt幻灯片、习题库、学习指导、在线自测等,从而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5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要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纳入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争取学院领导和学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选派教师参加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等地进行专业学习,掌握国际国内专业领域前沿,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参加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研讨会和论坛.同时,可以多次举办系内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为青年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查找不足的平台.这两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开拓青年教师的理论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促进了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1)大力培训专职教师,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挂职锻炼,提高业务技能.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和课程教学法研讨会以及省培项目学习、国培项目ERP企业培训学习,鼓励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晋升职称和学历提升.

(2)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行动导向教学法大赛、教师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扎实推进省级特色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设,要求我们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举办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比赛采用随堂听课的方式.可以推动这种教学法在该专业的全面普及.同时,深入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探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不同课程更适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这种活动可首先在教研室以随堂听课形式进行观摩,在此基础上,各教研室推荐参加全系教师观摩教学竞赛.在观摩活动中,能深刻感受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在课下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使得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成功导向“我要学”,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学习效果.参赛教师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教学手段灵活、案例丰富多彩、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循循善诱,他们各有所长,各自发挥优势,为学生和观摩教师展示了一幕幕生动的教学过程,成功为教师们搭建了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为各教师今后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做法,起到了教学改革的引导作用.

(3)以承担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和举办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技能培训为契机,建立专业教师竞争意识,服务高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整合管理资源和师资队伍,打造优秀团队,申报成为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基地.以此为平台,坚持举办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技能培训班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在此过程中,组织专家评课,请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专业课教师业务把关,建立教师上岗竞争机制.通过这项活动,促进专业教师业务素质提升.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受训人员的交流互动,使培训教师了解企事业一线会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今后教师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利用这一契机,使一批教师的社会培训能力有所提高,打造了一批适应社会培训服务的专业团队,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教师,提升了我院财经系在会计社会服务方面的影响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6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6.1高标准设计校内实习实训室

(1)改扩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模拟实验室.

按照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的建设标准,高标准规划设计实验室建设方案,完善和扩充原有实训室的功能,更新部分设备并完善现有实训软件,使学生具备应用财务软件的基本能力,添置更新了部分低值易耗品.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可运用会计实训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块(总账、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采购、销售、库存、成本),完成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全过程的电算化会计操作和会计电算化考证培训及考试.

(2)新建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

可以满足学生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分销及连锁零售、决策管理、行政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的实训需要.沙盘模拟实训室可用于预算和制定商业计划,平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财务决策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财务政策的制定等模块实训.

6.2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商品流通企业模拟综合实训基地,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形成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基地.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布局,仿真模拟建设制造企业综合实训基地、商品流通企业综合实训基地,让学生能感受本专业的工作环境,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运作模式拟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加强校企合作.主要承担学生技能培养,向企业输送人才,形成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张莉 赵淑云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第二篇: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一、现阶段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并没有制订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无法与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进行有机整合,并且在广大教师的观念之中,将课本中所涉及的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大纲,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只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接受知识便可以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这种传统、陈旧的观念往往会导致会计电算化理念的缺失。

2.教学内容过于滞后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比较滞后,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其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财务软件比较单一,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先进软件的学习,并且对学生日后的就业以及工作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因此,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整合,也无法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结合,更无法进一步满足ERP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进行改革。

二、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革方向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会计软件的发展,目前所采用的会计软件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与此同时,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这种发展模式下,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软件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且还要求财务人员能够根据财务软件对企业的经验活动进行分析、检测以及决策。针对这种发展模式,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学目标有所改善:进一步丰富学生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方式以及管理方式有所了解,从而为日后从事会计行业奠定有力的基础。

2.加强课程内容创新

在积极开展电算化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针对会计学的课程要求设置教学内容,这样一来能够促使学生将学到的会计知识及时贯穿到计算机教学之中,不仅加深对其知识的理解,并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是当前ERP环境中的主要业务模块,需要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够形成一种跨专业、多层次的实习模式,并且ERP在纳入会计电算化实验之后,其内容并不仅仅是数据账单的处理,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比如分为4~7人一组,对某一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模仿,引入“沙盘模式学习”,并且由教师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引,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争艳 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体系构建

一、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不足

会计电算化和其他会计类的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该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对相关财务软件理解的深度及运用的熟练程度。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将财务会计课程中账务处理的知识与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演绎。由此分析可知,会计电算化实际上是一门偏重实践的课程,学生应尽可能地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系统相互之间的勾稽关系与操作方法。但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如下不足:

(一)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不同的企业所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是不一样的,而作为专业院校只能以一种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讲授范例。大多数院校是根据所选用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很少从企业需求方面进行有重点的教学,所选取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不能满足大多数企业的要求。学校课程设计与定位并未按照市场需求或行业需求来设置,并且大多滞后于企业需求及行业发展。课程设计或以知识理论为主体或以实践操作为主体,并没用针对实际需求修改或结合,导致与市场行业的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二)模块化教学开展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不够连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多半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以任务驱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但一般院校采用的项目教学方法独立性较强,每个项目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或者在进行项目教学时很少考虑相关项目的勾稽关系,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没有整体的观念。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在ERP时代下,企业更注重资源整体的规划和使用,而教学中的不连贯不适用于时代的需求。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度不强

尽管会计电算化更侧重学生对系统操作的掌握,但其背后依托的是对财务会计账务处理原理的理解。然而,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采取的是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对系统掌握的熟练程度,很少联系与之相关的理论。在授课过程中只操作不提原理,只讲过程不注重细节,没有基于理论基础,对于复杂业务的操作就会遇到“记忆瓶颈”,学生靠强记而非理解来学习某些操作流程,不利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深入开展。

二、ERP对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影响

所谓EPR,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当今世界经营与管理技术进步的代表。对企业来说,应用ERP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系统的计划和控制等功能,结合企业的流程优化,有效地配置各项资源,以加快对市场的响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从80年代开始导入MRP及MRPⅡ,而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ERP的普及和应用时代。由于ERP系统的灵活性,不仅适用于大型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多项资源),也适用于中小型企业(ERP系统的相互独立,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不同的子系统进行组合)。因ERP的广泛应用,企业越来越重视整体规划和管理,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以及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将这些充分融入到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使这些系统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联系。同时ERP系统还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体现大财务观,促进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发挥。在ERP普及的时代,企业需要大量的ERP人才,ERP的存在更拓展了院校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从广度上来说,ERP系统源于会计信息系统又高于会计信息系统,除了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于账务处理的内容之外,还需要将其与其他相关系统模块联系,掌握企业供应链的运作;从深度上来说,ERP系统不仅要求操作的熟练程度,更要求对模块运作原理的理解。综上,ERP的广泛运用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把其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ERP系统本身的可塑性和综合性也使其成为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良好平台。

三、ERP视角下高职校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构建立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更好地培养满足市场及行业所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不仅要兼顾教育层面还要兼顾市场层面。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应以最后学生顶岗实习中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立课程大目标,进而结合课程内容设立不同层次的小目标。这样,在课程总目标下依据不同岗位设立的分目标构成了课程目标的横向目标,而依据课程内容设立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则成为课程的纵向目标,纵横构成网格状,形成了较为立体的课程目标。以总账系统处理为例,首先,在“掌握总账系统初始化、日常处理以及期末核算”的项目要求下设立总账系统初始化、总账业务日常核算以及总账业务期末处理三个一级目标,一级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在总账系统项目下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其次,在该项目下针对不同会计岗位职责设立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等三个会计岗位,并根据岗位需要设立二级目标:系统初始化管理、凭证和账簿管理、出纳管理以及期末处理。二级项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财务知识完成整个总账系统的处理过程,还能够了解每个岗位的人员应该完成哪些任务,并了解这些任务是管理企业的哪部分资源。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体系重建

在ERP的影响下,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内容重建必须坚持企需原则,授课内容要基于企业的需求且还需对企业的需求进行升华,以求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因此教学内容的重建应该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的简单重复。具体过程是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进行筛选和归纳。课程内容也应在原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以《新编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试验教程》与《新编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试验教程》为例,如果按照原来的内容编排应是依次讲授各章节,这样既会拉长授课课时,也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因此在模块教学改革上将原有的体系打破,将应收应付系统与供应链系统结合进行讲解,形成供销存模块。以此类推,大模块可以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设置,小任务(将大模块分解后的课程内容)也可以按照此思路进行重建。

(三)教学方法实用性改进

一般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讲授法与练习法的结合,教师讲授每节课的内容,并演示操作方法,其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模仿性练习,教师则巡视教室解惑答疑。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清晰地展现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方法和流程,给学生一个明晰的示范,学生依葫芦画瓢也能够在练习中掌握一定的要领。此教学方法的缺陷在于模仿并不能领悟操作的要义,往往是下节课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效果和效率都不算上佳。在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双重改进的环境下,教学方法也应向更加实用性的方面进行改进。如何使学生在偏重实践的学科中尽快掌握操作要领并能够举一反三呢?在ERP环境下的每个子会计系统虽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不同,但总体的操作流程是基本不变的。教师可先运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再根据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自行实验讨论不同系统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细节。这样将讨论法和直观演示法加入到原有的教学方法中,使教学方法更具有实用性,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也更快,效率和效果并重。

(四)教学评价多样性构建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作业完成程度及课业考试结果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在前述的三个ERP环境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改革后,教学目标和内容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学方法也逐渐变为学生主导的课堂。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应是单一的教师,而应转变为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作为参考值)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可以依据多年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作业的了解,深刻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并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评价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过去一直被动地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而学生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更能正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督促自我改进,大幅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多元评价最好纳入企业的考核,以聘用者的身份考核学生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为项目教学法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改进意见。

2.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多维化是指不以单一结果作为评价的最终结果。在讲授法的教学方法下,标准化考试似乎成为评价学习质量的最好办法,但项目课程引进后,教师的主导力逐渐下降,学生的主导力逐渐上升,标准考试可以反映部分内容却不能反映全部内容。然而无论是标准化考试的考评还是学生互动积极性的考评都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多维评价应该是建立在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的基础上,共同博弈的结果。合理分配三者之间的分数及评价权重,既兼顾了教学成果,也反映了学生参与的程度更能够落实到企业需求层面,符合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四、结论

在ERP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这样的系统来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并希望其能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一向立足于与企业接轨培养适用型人才,将ERP的思想与内容纳入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ERP及项目课程思路的评析,应着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相应地拓展,从而构建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然而,教学体系的构建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其构建的过程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更好地延展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在改进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不足加以修正。笔者也会立足改革,进一步做好课程改革教学体系重建的相关研究。

作者:吴凡 景诚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