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会计电算化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引言
职业教育,从出现至今,对于我国专业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会计人才也是专业人才的一种,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引发了电算化这门科目的出现,特别是对于会计人才来说,除了要保证进行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还需要注重工作的效率。而了解会计电算化,可以让他们充分运用这门技术,简化以往手工工作的复杂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更加需要实践教学积累相应的经验。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任务驱动教学,保证教学的实践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即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通过接受任务,同时了解任务中的内容及问题,最后由问题创设出学习的情景以及目标,最后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简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即是一种引导教学的方法。例如: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任务具有现实意义,不宜太难,相应的教学知识要在任务中体现,然后引发学生主动实践学习,任务时可以采用“技能树结构”,即要求任务环环相扣,具有层次性,同时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查询,最后进行整合。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网络资源,例如图片资源、视频资源、文字资源以及音频资源,学生通过这些资源利用课堂时间、业务时间甚至一些闲散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学习,例如了解一些操作视频的操作流程,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问题重现”的过程及解决方法,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调整学习方法,添加个性化学习或者层次化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又减少了出错率。
三、案例课堂教学,体现教学切实性与个性
会计电算化,本身就是一个以应用性为主的课程,而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课程知识后,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就要保证教学的信息对等性与实用性,而案例教学的优势性也由此体现。即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首先需要教会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然后最大限度保证教学是自由度,即让每个学生独自完成一套会计资料的操控,即凭证的输入、过账乃至报表,均需要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完成分步掌握,教师根据以上学校情况,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进行划分,然后教师将一些教学常见或者易错的问题进行记录,然后汇总,作为巩固教学的案例,但是区别与传统的正面案例,这种案例将被作为反例,而学生从这些例子中主要需要了解的是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纠正的方法,避免实际操作中发生同样的错误。例如最典型的案例:以财务类软件进行业务时,如果出纳员无法对业务的凭证签字以完成出纳操作,则需要分析不能签字的原因,而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知识点贯彻到案例中,增加教学的深刻性,即出纳如果要对业务凭证签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是否与软件的初始设置存在关联;如何对软件的初始设置进行调整?而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流程进行分析,可以尽快将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也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正是案例教学个性化的体现。
四、项目合作教学,保证学习的合作与沟通
相对于前两者来说,项目合作教学除了包含更强的实践性以外,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者或者引导者,而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师生携手完成整个项目的模拟、创建以及项目目标的确定,而教师则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估。项目合作教学前,教师首先根据小组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项目的大小,以能力较强的小组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采用大的项目,即将项目进行细化划分,分为系统管控、账目建立、账目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收支款项管控、工资分配、固定资产管控、财务报表等多个小项目,然后每个项目落实细化规定,制定项目涉及的科目、月初月末、记账凭证方法以及报表涉及等阶段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训练,此外还可以将项目合作教学作为一种巩固复习的方式,即教师将教学时间定在期末复习期,然后根据学生所学以及复习的重点,将复习资料进行筛选,将各个知识要点贯穿,整合成一个模拟的“项目”。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毕业期间,开展关于手工会计的模拟实验,将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最后作为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手工完成业务与计算机完成业务方面的异同点以及优劣处,有效提升他们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业务的能力。此外,项目合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对等的,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探讨解决之法,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语
与传统的手工记账教学相比,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现出的是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理念体现,所以教师也需要在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这类新科目,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作者:苏黎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
第二篇: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及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无纸化办公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事业单位对从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市场需要,各大高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专业性的人才去适应当前市场的经济需求。所以,在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急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新的会计行业的行为准则、职业要求、标准等的制度制定,对目前所有高校中的学习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高校中的专业课程的体系框架。
在现代教育中,人才的培养是课程体系中的灵魂,在培养应用型的财务人员当中,需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的相辅相成,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让专业人员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的培训,这直接关系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质量和目的的明确态度。就目前而言,随着电算化人员越来越重要,结合高校中的一些教学特色,探索研究提出了构建多种课程体系,并应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去完善,总结经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电算化会计人员比其他学科在社会上更有实验意义,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技能性、操作性等,改变和创新教学方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练,使学生更具备专业的能力。目前我国在高校中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在高级人才的培养,不仅培养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而且在应用型的专业课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其含义,在学习当中,结合“有用”及“会用”,恰如其分地安排在课程当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二)高校中的专业课程体系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会计中的应用,伴随着各种财务软件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彻底走向了无纸化办公。在日常的办公当中,会计人员只需要练料操作计算机,结合自己所要处理的业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减小了账目的出错率。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下,随着企业的市场化、金融化、国际化的不断变化,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会计人员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上不仅要熟练掌握,还要应对国际化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所以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改进比较慢,当中存在不少问题,往往忽视了职业标准,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在学习当中课程与专业脱轨,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局限性,放眼未来,在21世纪的高科技下,知识对于应用型的人才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融入到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当中,促使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优化,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社会实用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等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应用型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适用于职业标准中的结构及准则
应用型电算化的专业课题体系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所学科目进行综合合理的分布与组织所形成的顺序结构,其中的结构是否合理需要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所以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标准定位之后,所构建的标准是以培养为核心,搭建技术及应用为平台,通过不断的知识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三方面的培训,形成一个整体,以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程等模块所构建的体系,积极推进改革,形成特色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在各大高校教育中,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水准,应用型的教育也应冲击当前社会需求,积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要着重以技术性的培养为中心,在教学中着重培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且从课程的开发、研究等过程中可以体现学生的应用水平。进而可以使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的教学当中,要不断去探索、研究,发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具备自主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我国职业标准下的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目标改革宗旨是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快速适应企事业单位工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课件。根据社会上人才的需求来分析,电算化专业人员在社会经济的需求当中是以全面发展培养为主,使其成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需要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既能用传统的手工处理账目,又能运用现代的无纸化办公进行账务处理。使其成为更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让他们可以快速胜任各个企事业当中的会计工作,并熟练运用财务知识,进行企业账务分析处理,做好企业的财务工作。会计行业当中最基础业务就是专业课程当中的一个,可以通过专业的教师、专业行家等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及任务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的结果。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以及能力水平结构,按照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所搭建的综合类课程及职业类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当中,需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要求,为以后的人员需求培养提供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综合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训以及在单位中的一些实际操作培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快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管理和创新上得到不断的提升。采用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既满足了社会上各个企事业单位及学生的各种需求,而且从会计岗位的最基础到管理岗位的提升,保证了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及严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的电算化专业人员在社会当中的职业准则与标准遇到了新的挑战,应尽快培养应用型的人员,以便更快适用到企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到高校的应用型课程中,为电算化专业的发展带来重大转折,积极推动了职业资格标准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为现代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迅速提升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
作者:杨晶尧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1.侧重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实务功能,未能实现有效管理。
会计电算化引入高校已经十几年,但长期实践并未使会计电算化的所有功能全部发挥出来。高校管理仍侧重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实务功能,只将其看做记账核算的有效工具,并未对其实现有效管理,极大地浪费这一宝贵资源。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未能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仍然沿袭传统做账思路,使管理效率停滞不前。不少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较为表面化,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实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简单相加,思维模式未能及时跟进,只重视实务,还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思维。
2.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
现在高校的教职工队伍构成较为复杂,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资历尚浅的年轻教师。前者虽然教学、管理经验丰富,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明显慢于年轻教师。会计电算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教职工结构。高校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扎实的会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调查发现,不少会计人员要么会计实务水平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低,要么计算机应用娴熟、会计实务知识缺乏,两者都不符合专业人才需要。
3.高校领导推动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推动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提高,需要高校领导的积极重视,而现状是部分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较为混乱,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分配不清晰,每个人的权限设置不科学,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团队。高校领导未能发挥整体领导作用,导致上述现状。
二、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1.高校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发挥引领作用。
高校领导应从整体上把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尤其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尽快成立一支业务水平熟练、知识构成丰富、成熟高效的管理团队。学校可邀请会计电算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学习。学校还可设立相关奖励机制,鼓励相关工作人员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培训学习。另外,学校与学校之间可建立交流学习机制,安排管理人员相互交流、探讨,并将其常态化。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还应实行轮岗制,确保每一名工作人员对整体管理流程都十分熟悉,形成整体性思维。
2.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需要一系列制度保障,只有确保每项工作在制度制约下进行,我们才能进行有效评估、改进。首先,我们需要制定常规制度,主要涉及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建立电算化系统的维护机制,安排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硬件、软件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再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有力防范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导致的系统故障;最后,建立数据管理制度,进行数据分类存储。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就是数据,确保这些数据的有效性。
3.做好基础工作,促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优化。
会计电算化不仅指会计实务的信息化,还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思维,以信息化管理思维统领全局,突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建账等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建账工作主要包括各学院基本信息相关档案的设置,建账之前应对各学院的信息进行考核。由于建账完成后对信息进行编码,编码设定后难以改变,重新建账又将初始化原有数据,将给后续工作造成极大麻烦。会计电算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体现在基础档案的设置环节,这个环节要求管理人员对学校各级机构的基本信息有全面了解。由于高校机构规模庞大且繁琐,传统会计思维难以胜任,电算化系统将既准确又快速地管理全校财务支出情况。
三、结语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实务在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转变,也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应确保电算化系统及时、高效运行,不断发挥电算化优势,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提高,使高校财务管理走向信息化、高效化。
作者:姚敏海 单位:淮阴工学院设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