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实训金课建设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会计电算化实训金课建设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会计电算化实训金课建设探索

[摘要]在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深度、挑战度基础上打造“金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需要,本文立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针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特色,以会计电算化实训为例,从分层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交互式教学活动设计、多元化考核模式等方面探索实训“金课”建设路径,为其他专业实训课程“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性一度”;会计电算化;模块化;交互式

0前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的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在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深度、挑战度基础上打造“金课”;同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报告中明确提出“两性一度”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体现教育教学中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时代性、探究性,教学形式先进性、互动性,学生学习过程主动性;“挑战度”考验课堂内容的深度把握,是对教师、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1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特点

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是财务会计技能训练与形成的重要环节;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使学生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具备娴熟的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与良好的开拓创新意识,满足信息时代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课程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实践要求,将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转换成学习过程中的岗位角色,形成符合课程特点和贴近企业实际的课程体系;以用友U810.1财务软件为平台(实现企业“业财”信息化软件之一),对平台中系统管理、总账管理、报表管理、薪资管理等模块开展教学实践。

2核心能力要求与分层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

综上所述,笔者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概括为4个核心能力要求。(1)了解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2)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系统和企业应用平台的操作实践技能和组织运用方法。(3)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反向思维能力。(4)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融合财务行业业财一体化新观念,采用分层模块化方式,以模拟企业“新阳光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线索,将每个模块中的具体内容分解成14个的情境任务,按照企业工作任务的实施顺序组织学习与实践,所有实训任务完成后,就形成了一套从财务系统基本设置到总账系统业务处理再到财务报表编制与图表处理的完整的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循序渐进地将4个核心能力要求通过4个学习实践层次体现出来:第一层为专业基础层,重点讲解系统管理与基础设置,强调系统的基础认知与设置,了解课程的作用和原理、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理解相关软件功能及其运作环节,以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思考,灌输给学生守法规、负责任等职业道德要求。虽是较低层次,但却是后续模块的基础,很重要。第二层为中级操作层,涉及不同系统的启用与数据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总账系统,他是用友软件的核心系统,月末其他子系统的数据都要汇总至总账系统进行处理,主要涉及系统设置、日常业务处理和期末业务处理,通过总账系统数据核算流程的演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设错法”,提高学生反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第三层高级认知层,主要涉及报表管理,包括报表模板管理、自定义报表(固定报表)、变动报表、图表分析与处理等,该层重点是对学生评价和分析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建立在第一、二层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更多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报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第四层高级认知层(综合层),训练学生软件使用的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处理相关业务,比如商品的采购与销售;更清楚地区分信息化账务处理与手工账务处理,更能理解角色分工的重要性、系统模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模拟)综合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都具有较大的提升。

3交互式教学活动设计

3.1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当前,企业资源计划应用普及,财会人员应具备以业务流程、供应链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因此,应用型高校中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应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根据笔者经验,按照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1∶2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并且穿插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及时通过实践练习巩固理论知识。为符合现代企业需求,高校电算化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扩展,不仅以总账模块为核心,还要对采购、销售、存货及决策分析系统进行有效的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首先做好线上学习资料准备,按教学大纲计划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提前上传电子版教学内容至云平台,如课程大纲计划、电子课件、按子任务准备的操作演示视频等,学生自主登录线上平台随时随地按任务单进行预习、复习、测试,学习机会不仅便捷,教学环境和资源更加丰富。通过线上平台对学习情况进行监测,督促激发学生学习,以加强线下课堂讨论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远程控制软件解决学生燃眉之急。线下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讨论,反馈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在财务信息化实训室,通过教师机主控电脑对学生端的实时控制,方便学生更清楚、更集中注意力观看教师的操作演示。最后,教师通过线上与线下学习情况的统计与整理,总结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经验成果与不足之处,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下一轮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创新教学方法。在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下,扩大了教学容量,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刻苦钻研精神,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采用一些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设错”教学法,将操作原理和概念融入到具体的错误案例中,强调操作流程的思路,引导自主操作,抓住业务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教师设置“编码方案”未成功案例。学生在下面的“基础设置”———“会计科目”设置时系统提示“填写的编码不符合规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摸清数据间的传递关系,探索业务流程,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分类编码方案设置”;接着归纳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的两种方式:一是修改账套。应该是以账套主管的身份登录至企业应用平台操作,而不是系统管理员。这里涉及的“用户权限”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回归理论,注意在实践中对比区分系统管理员与账套主管的权限;然后思考编码设置的另一种途径。二是在“企业应用平台”———“基本信息”下也可以修改。由此可见,启发、互动、活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提升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应变能力,引导其尝试解决并整理总结,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混合教学模式下设错教学法运用建议:(1)线上学习软硬件准备工作。学生配备一台安装好电算化软件的联网电脑;教师提前上传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料,并在每次课前通知学生自主登陆课程中心网络平台,根据上传的资料随时随地按任务单进行线上预习、复习。(2)明确“设错”教学目的。按教学大纲计划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根据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中的重难点设计错误案例,确保不偏离教学主题,注意把握好时间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科学化“设错”案例。选择的错误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预见性。对于个别案例则个别指导纠正错误,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过于简单或困难都不可取,每个设计方案中教师需要准备若干错误案例,准备的过程工作量较大,同时还需要不断积累对课堂整体把控的经验。另外,结合“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激烈讨论、交流提升、合作完成;还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用启发、互动、活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提升高校教师实训教学技能,推行多元化考核模式

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主动接受前沿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利用假期积极进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自身实践水平;高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相关促进政策,创造出更多培训进修机会;同时,利用产学研基地条件,引进适量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员和专家,通过相互间交流合作,提升专业实践水平。课程实行多元化考核模式,按照项目成功与否、操作能力和学习表现加强过程性考核比重,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情况。采用实际操作与证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统一考核标准;同时结合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加分政策,在做好一般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强化竞赛上机练习,进一步提升软件操作的广度和深度,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升。“金课”概念的提出,已经成为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对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思路,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运用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结合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考评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陈立新.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理念[J].山西财税,2017(11):61-62.

[3]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

[4]万迈,金月珠.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课”打造探索[J].教育文化,2018(12):141-142.

作者:潘小燕 单位: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