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媒体绩效审计质量提升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媒体绩效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媒体;绩效审计;管理;质量;控制体系
随着科技发展及媒体格局的重大变革,媒体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对自我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内部绩效审计作为促进提升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媒体管理者重视和运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审计各环节质量控制不严,往往导致审计风险加大,审计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为适应发展需要,有效提升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媒体应规范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和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提升绩效审计价值。
一、媒体绩效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
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侧重于合规性、合法性审计,审计依据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支持,评价标准清晰明确。但绩效审计则不同,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依据法律来分析问题,并运用灵活的技术方法,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同样的项目不同的审计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同时也增大了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证据搜集和评价风险大
绩效审计的审计证据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财务资料,且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这些资料搜集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项目原始数据记录不完整、不准确,限制了审计人员对这一特定数据的分析判断;有的项目是审计对象出于主观原因不愿提供或者提供不真实的非财务资料,如行业标准、统计资料等,为审计工作造成障碍,同时也可能因为审计人员不了解项目,对审计证据的取舍判断出现偏差,导致影响总体结论。检查风险越大,审计质量相对就越低,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造成的影响就越大。
(三)人员配备无法满足审计需要
内部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媒体多数内审人员由财务人员转型而来,对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媒体转型发展的当下,各种新媒体的应用、新领域的拓展,使传统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捉襟见肘。同时由于受财务思维限制较大,内审人员往往注重查处单个问题,而缺乏对项目整体的宏观分析。因此,审计人员配置单一限制了媒体绩效审计的视野,难以形成有价值的判断。
(四)审计报告不精,审计成果利用受限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好的审计报告无疑会提升整个审计工作的价值。在绩效审计中,对审计项目的评价是最难把握的。绩效审计结论的依据主要是“趋势证据”,不能量化或十分准确地反映项目发生的实际情况。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容易出现以偏概全、避实就虚、不得要领等问题。审计建议更是报告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很多审计建议蜻蜓点水、过于程式化,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使报告龙头蛇尾,价值大打折扣。同时,有的媒体内部审计只重形式,审计报告不被重视,而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也导致了审计成果利用受限,大大降低了审计价值。
二、提升媒体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审计质量控制应扩展到绩效审计的各个环节,以规范媒体审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为目标,切实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提升绩效审计的价值。
(一)做好审前调查和培训
在进入实质性审查前,内审人员应评估与审计对象经济、效率、效果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经济环境和行业地区环境、产业政策等,以及审计对象内部环境,如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内部控制状况等。比如近几年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媒体业务,其行业经营模式、在行业内所处的位置、经营管理流程等,都是审计人员需要事前了解掌握的。审前调查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正确研判形势,做到心中有底。好的审前调查,对整个审计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对现有人员进行审前培训很有必要,尤其是对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或行业开展绩效审计。审前培训的目的是让审计人员充分了解项目,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并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使之能够以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审计查出的问题,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并形成比较客观和有价值的判断。
(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一是组建一支能够满足项目需要的审计团队。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内部审计应打破审计责任主体单一化的限制,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合理配置人才,组建一支包含财务、营销、人力资源、技术、法务、审计等各类人才的审计团队,弥补审计资源的不足。二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资源。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在开展绩效审计时,应充分利用审计管理软件系统,逐步实现与财务、经营管理、OA等系统数据的对接,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发现审计线索,提高绩效分析判断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三)重视审计证据和底稿
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应引起内审人员的高度重视。一是对审计证据进行严格审核。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以事实为依据,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并充分考虑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审计目标之间的实质相关性。同时,证据的充分性与审计风险水平密切相关。审计人员应尽量扩大审计样本量,科学地分析和选取样本,避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在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始终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结合定量与定性进行绩效分析,提高审计证据的说服力,从而增强总体推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重视审计底稿和审计日志的编制。这是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直接手段。审计人员应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的审计工作底稿,并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实施的全过程,以有效避免遗漏审计线索,方便查找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
(四)建立分级复核机制
建立分级复核机制、强化自我监督对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内审人员应该按照底稿准则的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审计组长应做到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格式规范及其与形成结论、意见、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进行复核,对内审人员发现问题的初步定性和引用法规进行准确审定;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及审计底稿应进行二级复审,其侧重点是审计报告,主要起到承上启下、把控审计质量关的作用;最后一级复核是对审计意见书、审计建议书以及所附的审计报告等材料进行全面复核。在媒体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分管审计的领导来履行此项职责。
(五)写好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实施结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尺度。写好审计报告、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是内审人员的重要职责。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合规性审计,其评价对象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这决定了绩效审计报告不是简单的列举问题,而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并且报告的逻辑性和语言使用应具有更高的要求。要写好绩效报告,需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真实客观,即反映审计事项要实事求是,总结项目的优劣要客观真实。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二是重点突出,即要从大量的资料中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反映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避免“大而全”、不得要领;三是言简意赅,即使用规范、简明的语言,观点鲜明、精短实用,切忌空话、套话;四是切实可行,即审计建议要符合单位实际,方法便于操作。提倡大处着眼、小处发力,不要好高骛远、盲目唱高调。
作者:鄢英姿 单位:三峡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