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绩效审计问题完善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政府绩效审计
国际绩效审计由最初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3E”发展到现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5E”。中国绩效审计的发展从效益审计开始,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是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与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建立绩效审计体系,到目前基本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体系。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是一个阶段式的发展,虽然在逐步和国际接轨,但是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距离经济性、效率型、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5E”目标还很远。中国绩效审计和国外相比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内对于绩效审计有不同的看法。但国内学者大都认同《利马宣言》中对于绩效审计的定义,即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资源使用的效率性、达到目标的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这是对当局政府的审计。中国审计法对中国政府绩效审计也做了简明的定义,就是对国家各级部门的财政收支或者国有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和评价。
二、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没有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
在推进绩效审计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绩效审计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经济利益,而且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绩效审计的后续工作没有做出长远的考虑,处罚力度不够。政府绩效审计在实际执行中缺少保障体系,财务审计是审计署的主要工作。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引进国外理论,理论先于实践。自中国审计制度恢复以来,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审计,很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审计署的审计绩效报告过于重复审计成果,在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方面应该公布出来,有益于民众了解在使用预算资金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并看到中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努力,而不是笼统的给出一些建议的总数。
2、缺乏系统性的绩效审计体系。
中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主要是引进国外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体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目前也没有精准掌握绩效审计的理念,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其使用的审计方法也落后于西方国家,没有建立真正适合我国的绩效审计体系。而且现行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也不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借鉴的理论不健全,绩效审计实践缺少契合的理论作指导。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政府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其耗费的审计资源更多,质量要求更高。但就人力资源来讲,绩效审计不仅需要更多的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和素质要求更高。绩效审计要求不仅具备财务、法律、战略、管理、评估、工程等专业知识,还要更好的领悟国家政策,以中立的态度评价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业绩。但是当前政府审计人员中符合型人才不足,有些工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去执行审计工作,绩效审计意识有有待提高。
1、积极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
政府绩效审计源于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除,政府绩效审计实际是代表社会公众在监督政府对公共资源或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需要自上而下的统一,增强绩效审计人员为人民服务和监督政府公共资源运用的意识。总结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把现行的财务审计向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大范围的政府绩效审计转变。同时完善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为绩效审计提供有效的保障。
2、健全政府绩效审计体系。
随着政府职能由监督型转向服务型以及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需求的提高,政府也越来越关注自身风险,未来的研究应当系统地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框架。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对于政府审计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审计体系迫在眉睫。在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理论和方式体系,是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在政府审计工作中,政府应培养具有专业绩效审计技能的绩效审计人员,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加强绩效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感,提高其对政策水平的领悟感。大力招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善审计人员的结构,提高绩效审计队伍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起步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正在不断完善审计体系。由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表明,中国绩效审计由无到有,再到不断充实,但是到建立一种正真适合中国的绩效审计体系需要不到的努力。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绩效审计的发展和完善,审计人员要不断完善绩效审计的部门和人员设置,人民群众要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本文从政府绩效审计概念、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政府绩效审计的完善路径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春华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