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及“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的实施,国家财政对于高校的支出力度不断增加。如何通过强化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果性,完善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新时代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1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的概述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引导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基于新时代高校审计工作的要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①基本目标。真实性、合规合法性是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真实性主要是审查财政专项资金在运行过程中是否与实际收支情况一致。合规合法性则是重点审查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专项资金的政策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的要求等。②终极目标。经济性、效果性是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终极目标。经济性顾名思义就是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是否达到了经济效益,是否存在贪污、浪费等现象。效果性重视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的运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是否对审计问题进行了整改。
2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意识观念有待提升
随着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构建“双一流”高校的战略下,高校获取国家、地方的专项资金越来越多。最新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明确提出要突出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在实践中,高校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观念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审计人员的全面性意识不足。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往往是按照国家相关部门披露的模板进行相应的审计,而忽视与本校实际情况的结合,导致所审计的结果偏离专项资金的实际应用方向[1]。二是审计人员的大数据应用技能不足。随着大数据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的管理,然而由于大数据技术发展时间相对还不长,因此,审计人员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2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
由于受高校审计人员意识观念认识不足的制约,导致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仍然偏重于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执行的规范化上,影响专项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一是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脱离专项项目。在实际绩效考核中,审计部门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内容主要是按照高校一般审计的要求,即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虽然此种方式能够凸显出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但是过于平凡的绩效考核内容,导致项目负责人难以集中精力开展相关的项目工作。例如,对于中央拨付的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部门从上述5个方面进行考核,但是却忽视了对科研成果的考核,结果适得其反。二是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的内容不清晰。绩效审计评价内容必须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让资金使用者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操作,但是在实际中审计部门往往带着“审查”的姿态开展业务,不主动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导致资金使用者不能按照审计要求准备资料或者按照程序使用相关的资金[2]。
2.3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建设不完善
评价指标是客观反映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评价指标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绩效审计结果质量。通过调查,目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绩效审计指标过度重视财务方面,而对于专项资金使用过程方面的考核指标设置比较少。例如,高校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必须要从项目资金管理效益、执行评价效益、项目完工效益等方面入手。但是很多时候高校将绩效审计设定为项目质量合格率、财政贡献率以及资金收支情况等,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核设置比较少。二是缺乏政策执行评价指标设置。财政专项资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但是目前高校关于政策评价指标的设置分值较少,例如,是否符合预期目标等没有纳入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三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问题,导致难以客观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3优化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的具体措施
3.1提升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意识,加强大数据技能培训
基于社会对教育资金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必须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工作,通过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开展的重要主体,因此,在新时代审计工作新要求下,高校必须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审计人才培训规划,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最新的审计知识,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例如,针对2019年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高校必须要组织审计工作进行学习,掌握新旧规定的变化,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绩效审计工作中。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意识培养,让审计人员树立全面审计的意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必须要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协调性,因此,作为审计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过度重视财务指标的观念,树立全面绩效审计的意识,尤其是树立社会效益意识。三是加强审计人员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技能。随着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数据已经成为绩效审计工作所离不开的重要技术,所以审计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学习,掌握大数据技术操作技能。
3.2优化绩效审计流程,突出重点内容
基于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所存在的流程不规范而造成绩效审计结果准确性不高的问题,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绩效审计模式,突出重点内容[3]。具体措施就是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模式。通过问题导向主要是通过对专项资金全过程的监管上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以便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改进。例如,如果属于管理者执行力度不够而造成的问题,则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果属于制度缺陷问题,则要对现行制定进行调整,以便发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效果。当然以问题为导向的绩效审计并不是绩效审计的终点,因此,在应用问题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时必须要着力发挥绩效审计问题整改的作用。另外,高校在绩效审计时必须要突出重点内容,尤其是涉及财政专项资金的内容。例如,在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时,必须要突出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效率方面的审计,这样可以促使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将精力放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提升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实施平衡卡绩效评价
针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缺陷,高校必须要进一步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入平衡卡绩效考核工具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质量:一是高校构建以职能业绩、服务对象、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的绩效审计指标,并且细化每个维度指标的关键绩效指标。职能业绩主要体现在对财政专项资金收支等情况的审计,实现了对控制内部审计成本、减少损失的效果。服务对象则是体现在审计机构的审计能力及产生的效益。内部业务流程则是从绩效审计目标定位、内部审计监督方面以及内部绩效审计的流程是否合理。学习与偿债则是关注绩效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通过构建平衡卡绩效审计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绩效审计主体的单一性问题,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绩效审计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弊端。例如,通过平衡卡评价体系丰富了评价主体的范围,增加了评价主体的不确定性,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人情”因素而出现的绩效审计不客观的问题。二是明确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绩效评价的关键,针对高校内部绩效审计的特点,对于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采取的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直观判断法,也就是高校从内部专家数据库中随机选取相关的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当然除了上述举措之外,优化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工作还必须要构建绩效审计信息化系统,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信息公开化程度,做好绩效审计问题的整改工作。实践证明,在绩效审计新时代环境下,高校审计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树立全面绩效审计意识,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静.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执行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9(11):87-88.
【2】潘然.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研究———以C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为例[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7.
【3】魏斐.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9(12):95-97.
作者:解玉梅 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