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工程项目委托审计风险分析和防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大对高校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力度,高校基建项目呈现投资大、种类多、时间长等特点。为更好把控建设项目风险、提高建设项目质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主要依托以中介机构为主的外部审计力量进行工程审计。本文通过对高校委托工程审计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防范措施,为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委托审计;风险分析;对策
一、绪论
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文件,赋予了新时代审计工作者新职责、新使命。按照“十四五”发展目标要求,高校要稳步推进审计全覆盖,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围绕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落实情况等并开展审计工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基建工程项目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在“大审计”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能力及业务能力等虽得到一定提升,但仍未完全适应高校工程审计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采用委托外部审计的方式进行工程审计,但欠缺识别和控制委托外部审计风险的能力。因此,高校如何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监督和评价,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委托审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社会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风险
独立性对审计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可谓“审计的灵魂”。失去独立性会削弱审计人员不偏不倚的决策能力,令其无法独立开展审计活动。目前社会审计机构之间竞争激烈,部分机构为提高承揽业务竞争力,甚至采取压低审计收费等不合理方式进行恶性竞争。但在中标后利用专业、信息优势违背职业道德,置法律与审计准则于不顾,伪造资料,无视存在的问题,采用不正当手段与施工单位合谋,严重损害高校的经济利益,影响其审计公允性与独立性。
(二)制度风险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未建立工程管理、审计、后评价等制度体系,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其工作程序无章可循。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文件来规范各高校工程项目委托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类审计主体,但对委托中介机构涉及审计项目的指导不够清晰明确,导致高校内部审计在委托中介审计过程中没有可参照的标准规范。一些高校建立的内部审计有关制度规定缺乏对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激励与惩戒等具体规范,这些都导致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存在制度风险,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审计再监督风险
审计再监督风险指的是高校委托的社会审计机构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后,被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层、教职工等发现的可能性。2018年3月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后,审计监督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机关持续加大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指导力度。上级审计机关每年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报告、整改等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外部审计质量越低就会导致内部审计的再监督风险越大。
(四)法律风险
近几年,监管部门持续加大了对审计机构的监管执法力度,先后对多家工程造价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了行政处罚及行政监管措施,被罚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未对送审资料认真审核,未对施工场地踏勘;有的违反审计准则及职业道德,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重大失误等。一经发现,都会给高校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的甚至导致内审人员也承担连带诉讼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在履行对社会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审计质量的监督职责、强化其法律责任等方面,也就显得犹为重要。
三、形成委托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及专业能力不足
一方面,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模式起步较晚,有的高校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专职审计人员仅有1至2人;有的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出身,对工程造价、施工技术、清单规范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另一方面,随着审计全覆盖的发展需要,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范围不断拓宽,涵盖了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收支审计等方方面面。高校为了审计队伍的建设持续注入新鲜血液,但介于高校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的特殊性,审计人员数量仍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工程审计项目数量的需要。
(二)社会审计机构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市场上的社会审计机构鱼龙混杂,社会审计机构资质及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审计人员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操守,在受到利害关系人的利诱时,极易背离初心,违反审计纪律,收受施工单位的“小恩小惠”,增加了审计的廉政风险。有些人员揽私活,甚至同时兼任多项审计工作,审计过程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中途随意更换审计人员,而社会审计机构管理不善,采用松散型管理模式,对此现象放任不管,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
(三)对审计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高校内审部门在签订委托合同后,审计人员较少参与或者只选择关键环节部分参与施工过程,造成高校审计人员对外包审计项目缺少监督与约束。一方面,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审计资料审查不严,仅仅充当了“二传手”的角色,造成审计资料不全或重复;另一方面,未对中介机构审计结果进行复核,对审计过程的监督流于形式,造成了委托审计结果的质量过分依赖于外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道德素质,无法保证审计质量。
(四)风险管控能力不足
工程项目由于审计过程的专业性与复杂性,涉及从工程立项、设计、招投标及施工等各个环节。目前我国仍缺乏完善的风险管控及防范体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乏依据,审计效果无法保证,从而引发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在编制工程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时偏重于审计目标、范围、职责、审计程序、实施方式等内容,造成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缺失,极少关注工程审计风险高发环节及缺少审计侧重点,一般都由主管领导凭借自身经验进行主观判断以确定审计内容及重点。
四、规避委托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审计创新力度,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按照“十四五”国家审计整体工作规划要求,要坚持科技强审,促进审计工作以现场审计为主逐步向现场审计与后台数据分析并重转变。内部审计部门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科学有效的审计风险评价体系,在工程项目初始阶段介入,通过比对预期风险值与实际风险值相关数据进行风险识别及评估,划分各个阶段的风险等级,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更直观的对风险量化,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区域加以防范,高效开展审计工作。
(二)切实履行审计主体责任,对委托审计项目全过程监督
内部审计部门要承担好审计主体责任,全过程参与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去,对审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严格把控,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督;定期召开审计工作例会,及时了解并掌握工程建设进度;加强对外审人员及施工单位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对外审人员及施工单位人员形成震慑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建立BIM等审计信息平台,运用先进技术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监控,从而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三)建立中介机构资源库,择优选择社会审计机构
采用有效方式择优选择社会审计机构。一是建立中介机构备选库。在遴选社会审计机构时,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参与投标的社会审计机构的资质、业绩、人员配备等具体要求,择优选择中介机构进入备选库。二是积极运用评价结果。对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评价后进行排名,对审计过程中配合度差、审计质量不高的中介机构,清出备选库并永久取消其投标资格。三是联合建立优质中介机构资源库。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通过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有效解决高校审计部门的共性需求,督促社会审计机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水平。
(四)构建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审计质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方式。因此,完善和加强委托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经调查研究,审计质量评价体系至少要涵盖社会审计机构声誉、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及专业胜任能力、委托工程项目质量等内容。内部审计则要加强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与配合,在工程审计项目的预算审核以及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复核等方面强化审计质量监控。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增进同类高校审计业务之间的交流研讨。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有效了解掌握第三方审计的方法、技术和程序等,以此提高审计人员的实践技能;加强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高校专业优势,选拔校内具有工程、法律、管理专业知识的优秀教师进行跨部门交流任职,补充审计力量,建设强有力的审计队伍,助力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五、结语
社会审计机构对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和职能作用的发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的潜在性与复杂性,高校内部审计应当完善风险管控相关制度,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管理和外包审计质量控制,促进内外部审计协同合作,推动高校审计全覆盖,实现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凯,王砚书,张春林.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风险分析与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9(17):75-76.
[2]张倩如.内部审计外部化实施过程及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2018(22):78-81.
作者:李旭颜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河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