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构建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构建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从内外影响因素的搜集与分析、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与具体规划的制定、内部审计创新监督改进机制的构建与保障机制的支持系统建设四部分,构建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辅以战略决策工具与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期望通过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树立内部审计创新的战略引导,提高内部审计创新层次,科学评价并改进内部审计创新效果,为内部审计创新保驾护航。

关键词: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

创新是新时展的主旋律,创新的主题已经融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伴随着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财务共享等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进入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攻坚期,内部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内部审计行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面对新形势,内部审计唯有紧跟时代,创新发展,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提升价值。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创新往往伴随着困难和风险。建立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为内部审计创新保驾护航,是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大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的需求现状

(一)内部审计创新缺乏战略引导与长期规划,连续性、稳定性与长期性不足

国家电网内部审计课题组(2012)对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调研结果表明,80.92%的企业未能制定明确的内部审计发展战略或长期目标。内部审计创新缺乏战略引导,导致内部审计创新工作缺乏连续性与内在一致性,各期间的内部审计创新工作相互割裂、相互孤立,内部审计创新措施也容易随着时间间隔拉长而流于形式,不仅造成内部审计创新资源的分散与浪费,也不利于内部审计创新成果的长久保持。因此,内部审计创新工作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战略决策方法,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合理规划创新工作的长期方向,增强内部审计创新的连续性、稳定性,提升内部审计创新的长期效益。

(二)内部审计创新缺乏对内外部环境的考虑,全局性、系统性与前瞻性不足

目前我们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经济形势变换莫测,全球化进程逐步深入,财务共享等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日益普及,内部审计的创新越来越与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内部审计创新应拓宽自身视角,深刻考虑时代变化、企业战略等诸多内外部环境对内部审计创新的影响,提升创新站位,顺应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需求的变化,在企业全局观下指导内部审计创新,满足企业系统化管控要求,增强内部审计创新的时代前瞻性。但是现实中,内部审计创新的视角往往仅局限于内部审计部门本身,仅在企业内部“闭门造车”,导致内部审计创新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

(三)内部审计创新缺乏后续监督改进,结合实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的能力不强

内部审计应通过建立合理的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对内部审计创新绩效进行监控测评,并通过创新效果的及时反馈,适时调整内部审计创新工作。知网文献搜索显示,已有文献多集中于对内部审计现状进行绩效评价,构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但缺乏对内部审计创新进行绩效评价的专门文献。显然,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并不能完全代替对内部审计创新绩效的评价。一是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无法反映创新周期前后的绩效变化情况,内部审计创新究竟为内部审计绩效带来何种程度的改观,这种变动无法在其中体现;二是内部审计创新需要战略上的方向引导,现有指标体系的战略制导性不强,无法反映内部审计创新过程的方向偏离问题。同时,创新效果反馈过程的缺失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难以被发现,致使内部审计创新脱离实际,造成内部审计创新效果不佳。

二、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建设目标

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的建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作为内部审计管理的一部分,就是要通过机制构建,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科学进行创新战略决策,使内部审计创新方向明确,道路清晰;提高内部审计创新站位,使内部审计工作满足企业、社会需求,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内部审计创新的绩效监督与改进,促进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的落实与创新效果的实现。最终,为企业内部审计创新保驾护航,使内部审计创新为内部审计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三、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构建

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立足于解决内部审计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机制构建目标。

(一)内部审计创新环境分析

(1)企业内部现状调查。内部审计应该在详细了解企业总体战略、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治理结构、高层期望、内部审计欠缺领域等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与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配合的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第一,总体战略。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实施使内部审计概念得到革命性的发展,升华了内部审计的目标,将内部审计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1]。因此,内部审计创新工作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通过创新,在增强自身目标实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强化确认与咨询功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实现组织目标。这决定了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应该既要符合自身特点,又要顺应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从推动总体战略实施的层次指引内部审计创新方向,并与企业其他战略协同配合,助力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企业生命周期。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一般都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几个不同阶段。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在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组织庞杂程度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应该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制定不同的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如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基本业务的规范程度和管理体制的健全程度较低,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应适当向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业务审计倾斜,以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秩序方面的作用。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组织结构庞杂,经营规模较大,业务复杂,加大了最高管理层的决策难度和对下属部门的监管难度。此外,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管理体制较为完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这一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领域会逐渐转移到管理控制及战略保障层面[2],相应地,内部审计应加大在这方面的创新力度。第三,企业治理结构。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的不断调整优化,必然带来现有审计监督流程和管控点的不断变化、审计制度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审计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3],并对内部审计的角色与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应该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对内部审计深度、广度提出的要求,加大内部审计“纵向创新”力度,通过工作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增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查找问题根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内部审计监督管控能力;加大内部审计“横向创新”力度,拓展内部审计创新范围,在内部审计管理方式方法、内部审计范围等方面寻找创新点,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治理结构变化。第四,领导层需求。学者王兵和刘力云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领导重视是影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首要因素[4]。领导层不重视,内部审计难以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创新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内部审计需要考虑通过在审计范围、审计内容等方面的创新满足领导层的需要,关注领导层所关注的问题,使领导层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为内部审计赢得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内部审计创新。第五,内部审计欠缺领域。内部审计薄弱环节是创新的起点和着力点。详细了解本单位内部审计不足,是内部审计部门创新精准发力、向预定目标线性发展的前提。同时,木桶短板理论决定,如果阻碍创新的某个薄弱环节始终没有消除,再多的创新工作也难以实现其最终效益。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详细调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值作用发挥、成果转化、独立性情况、创新氛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创新弥补欠缺领域,使内部审计的创新更具有针对性。(2)外部信息搜集。目前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主要受以下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一,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一方面使内部审计的审查对象渐趋自动化,传统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也为审计方法技术带来了巨大影响,使得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更加及时高效[5]。信息化技术为内部审计同时带来了风险和机遇,因此是内部审计实现创新绕不开的问题。第二,全球化。全球化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有利于全球企业通过合理分工增强自身竞争力,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国内企业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但同时也应看到,受海外市场拓展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全球化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劳务风险、文化冲突风险、汇率风险等海外风险。因此,内部审计作为风险防控的第三道防线,有必要结合企业的全球化情况,加强在海外风险防控方面的创新。第三,社会责任。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不仅向社会公众展示着企业良好的内部文化,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绿色产品”市场的增长,为企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随着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加强,社会责任也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内部审计创新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第四,相关法律。内部审计无论如何创新,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底线,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也必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约束。第五,利益相关者诉求。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诉求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而这些不易控制的风险与利益相关者的现实要求,会激发内部审计在企业中角色和任务的变化。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无疑会提高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可信度与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内部审计去关注利益相关者想要了解的内容,解决利益相关者希望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内部审计在审计范围、审计方式与方法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以适应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变化。(3)建立内部审计创新协同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创新协同机制,是内部审计的天然优势在其创新中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可以跨部门形成一个完整信息链条,形成自己的结论,内部审计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跨部门,甚至跨区域。内部审计部门要调查企业的内部现状、搜集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建立起协同机制,实施深度交流,高效完成创新影响因素的信息搜集过程并汇总分析得出结论,促进以下目的的达成:一是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成果,降低创新过程中的内外部信息搜集成本,提高内部审计创新的效率效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信息优势。二是积极与领导层进行沟通,了解其对内部审计的期望、企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前进方向,确保内部审计创新方向与企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三是将内部审计创新作为树立或强化“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良好机会,在内部审计创新过程中充分吸取各部门意见,尊重其合理诉求,并考虑在创新中予以满足。通过互相了解、相互体谅与换位思考,以创新引领内部审计的服务属性建设,使双方的合作和沟通更为顺畅,提高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创新的认同感和重视程度,增强内部审计创新的系统性、前瞻性、协作性和服务导向性。

(二)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与具体规划的制定

(1)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同时受总体战略、治理结构、生命周期、领导层需求、内部审计欠缺领域等内部因素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社会责任、相关法律以及利益相关者诉求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内部审计部门统筹考虑内外部创新环境后制定的内部审计创新的全局性、指导性谋划。目前对内部审计相关战略的制定,已有文献多采用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过分强调某些单独的内部或外部因素,忽视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并且SWOT分析法具有较强的静态特征,环境的动态变化无法在矩阵中得以体现,不适用于创新战略的制定。因此,本文采用SPACE矩阵法制定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以克服上述弊端,并结合影响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的内外部因素,将原有矩阵中的财务优势、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稳定性四维度替换为内部审计创新条件、内部审计现状、内部审计行业发展态势以及内部审计外部需求变化程度。SPACE矩阵法操作步骤如下:完成指标整理后,组织企业领导、内部审计人员和其他部门中的相关人员对指标进行打分评价;将各维度所得总分除以维度指标数量计算出平均分,并将维度平均分标记在各自的坐标轴上;将横轴两个分数相加,得出的结果标在横轴上;将纵轴两个分数相加,得出的结果标在纵轴上,标出横、纵数据的交叉点;从矩阵原点到交叉点划出一条向量表示企业可以采取的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类型,包括进取、升级、稳健、转换四种类型。以采用进取型创新战略为例,在某一评分结果下,最终形成SPACE矩阵图如图2所示。内部审计应分析矩阵图结果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制定创新战略。可以选择的内部审计创新战略有以下四种:第一,进取型战略。当交叉点落入第一象限时,往往表明内部审计拥有良好的创新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内部审计行业受到重视,且内部审计现状表明内部审计亟需创新。因此,此时宜采用进取型的内部审计创新战略,顺应企业现实需求,弥补内部审计短板,充分利用良好的创新条件,积极主动地开展全方位创新。第二,升级型战略。交叉点落入第二象限时通常是这样的状况:内部审计现状表明内部审计目前不存在迫切的创新需求,但企业高速发展或即将进入下一生命周期阶段,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发展,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兴趣浓厚。此时的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应着眼未来,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管理层及利益相关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制定较为长远的创新战略,加大在管理控制及战略保障层面的创新,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层次以适应企业成长。第三,稳健型战略。当交叉点位于第三象限时,内部审计创新条件较差,创新动力匮乏且企业的受关注程度较低,此时的企业可能处于发展停滞状态,有限的资源可能会较少地分配到内部审计上。因此,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应将创新的重点放在集约化管理上,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效率与业务执行效率,减少因资源有限而对内部审计效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并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信息优势,为领导层出谋划策,增强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功能,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组织地位。第四,转换型战略。位于第四象限的交叉点表明内部审计面临着较差的创新条件,可能存在领导层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较低、内部审计人才流失以及创新经费不足等问题。但第四象限的交叉点往往又说明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亟需创新,行业大背景鼓励创新。因此,此时应采取转换型的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将创新的重点放在转型上。内部审计部门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迄今为止内部审计是否发挥了应有作用,是否真正为企业解决了问题,是否了解领导层和其他部门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将创新的重点放在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建设上,主动调整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彰显内部审计价值,提升内部审计地位,留住内部审计人才,改造内部审计工作环境。(2)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受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的指导,包含为落实内部审计创新战略而进行的创新内容的描述,是内部审计创新目标的实践体现,也是对各创新内容的资源配置计划和时间安排。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第一,内部审计创新项目。创新项目包含对内部审计创新具体措施的描述,内部审计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在内部审计的职能、工作方式、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实现创新。第二,时间安排。内部审计创新不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可能会涉及企业内部其他相关部门,涉及内部机构职责、权力及利益的调整,需要有良好的组织环境及相关配套措施作为支撑。因此,应合理安排各项创新项目的实施次序和完成期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实现内部审计创新过程的有序过渡和平稳推进。第三,部门协作安排。内部审计创新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在信息的搜集、战略的制定以及具体措施的实施等环节都需要企业战略管理、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纪委检查、信息化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参与。因此,应在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中考虑创新实施过程所需要的部门协调配合,必要时需提前沟通,做好准备,提高创新过程流畅度的同时凝聚共识,增强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创新的认同感。第四,人力资源安排。具体规划要考虑创新措施对创新人员的素质要求,将各创新措施的任务分配落实到人,使每位创新参与人员的任务明确,同时便于对责任人的监督检查。第五,预算安排。如果一项内部审计创新措施的实施成本远远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则该项创新项目可能没有实施的必要。因此,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需要为内部审计创新做好各个项目的预算安排以合理控制创新成本,充分利用创新条件。此外,不同内部审计创新项目的重要性不同,通过有所侧重的预算安排,也有助于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三)内部审计创新监督改进机制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理论由四个步骤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实现了质量管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运用PDCA理论,有利于实现对内部审计创新绩效的持续监控与有效反馈,促进内部审计创新质量在循环反馈中得到提高。因此,本文以PDCA理论为基础,结合内部审计自身特点,构建以“P(模式)-D(执行)-C(检查)-A(反馈)”为主要脉络的内部审计创新监督改进机制。(1)P———模式构建。为贴合论述内容,本文将PDCA中P的含义由计划(Plan)演化为模式(Pattern),通过针对性评价指标模式设计代替原本的计划制定,发挥与计划相同的作用,即确定内部审计创新监督改进工作的方向与目标。在方法选择方面,相较于其他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基于战略的综合评价方法,兼顾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财务与非财务各方面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每个维度都有相对应的目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定位、多维评价以及较强的目标导向特点使其更适合于内部审计创新绩效的评价,因此,本文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分客户、内部业务流程、成果、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内部审计创新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在该体系中,设置“指标强关联战略及目标”栏,明确与各种指标关联度最强的稳健型、转换型或升级型战略及其目标,以增强指标体系的目标导向性。因进取型创新战略注重实施全方位的创新措施,涉及内部审计方方面面,创新措施的关联指标较为分散,且无需特别强调指标体系对某一特定创新方向的战略引导作用,内部审计可以结合现实需求在各个方面积极创新,所以不考虑进取型创新战略下的指标强关联战略。内部审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为基本依据,同时,更关注创新周期前后的绩效变化情况,尽量选择与内部审计创新战略联系较为密切的指标,强调具有相同强关联战略的指标的归类。此外,内部审计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应保持动态调整,随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的变化做出必要改变,以保持其战略制导性。通过以上措施,使内部审计创新绩效指标体系能够引导内部审计创新工作向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看齐,反映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的遵循情况与执行效果,科学评价创新绩效。内部审计创新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如表2所示。(2)D———执行。第一,确定权重。目前与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的文献中,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此方法时,应提醒评分专家考虑评分指标与现行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的关联度强弱,并以此作为权重确定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作为一种主观赋权方法,层次分析法对评分者的能力要求较高,且定量依据少,定性依据多,使人们在评分过程中的不同意见难以统一。为改进主观赋权法,在获取主观权重之后,可以考虑引进客观赋权法———熵值法,运用最优值组合赋权模型,求取组合权重,增强权重科学性、客观性的同时,提高权重确定过程效率。第二,分数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结合以往的业绩表现,考虑当前内部审计创新的着重点,为各指标设置恰当的目标值。在完成实际指标值的收集后计算指标完成率,乘以权重作为该项指标的最终得分。最后汇总各个指标的最终得分,计算出内部审计创新绩效的综合得分。(3)C———检查。检查阶段应该在内部审计创新绩效指标评分的基础上,分析创新绩效综合得分下降的原因。内部审计创新绩效综合得分下降通常包括以下原因:一是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偏离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创新战略的落实效果不佳。我们为与内部审计创新战略有较强关联的指标赋予了更大的权重,现行内部审计创新的具体措施如果对这些指标的意义不大,可能会使最终的综合得分下降。二是权重或指标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在识别强战略关联度指标中出现了失误,为与内部审计创新战略关联较大的指标设置了较小的权重,或强战略关联指标的设置数量较少,导致为落实战略而重点实施的内部审计创新措施的积极影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削弱了指标评价体系的战略制导性。三是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的实施效果不佳。内部审计人员虽然制定了与创新战略相一致的具体规划,但具体创新措施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指标的目标完成率较低,可能存在创新措施不当、创新阻碍较大、设置目标超出实际等问题。四是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与现实脱节。内部审计创新措施的实施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创新战略在落实过程中困难重重也可能是战略本身没有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所致。(4)A———效果反馈。在组织中,任何机制、体系的构建都应是让组织机构具有弹性,能够比较快地适应环境变化,并迅速作出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以达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创新监督改进机制应在对创新绩效评分下降的原因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效果反馈,使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与规划能够根据实际得到及时调整,增强内部审计创新决策与规划的弹性,同时促进创新战略的落实,并保持绩效指标体系的战略制导性。第一,调整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增强创新措施的战略适用性。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创新绩效的综合得分下降是否为强战略关联度指标的创新投入不足所致,分析现行重点创新方向是否与创新战略产生背离,并由此对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中创新项目、资源配置等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避免内部审计创新偏离预定方向。第二,调整内部审计创新绩效指标体系,保持指标体系的战略制导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分析绩效指标在权重和数量方面的设计是否体现了现行创新战略方向,并考虑适当增加强战略关联指标的权重和数量。第三,调整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与具体规划,增强内部审计创新决策与规划的现实性。内部审计创新具体规划实施效果不佳、创新战略的落实困难重重的原因很可能是具体创新措施脱离实际,创新战略未及时根据现实调整。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与规划应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调整、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革、企业生命周期的演进、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变化等内外影响因素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与规划才是适宜的,才能真正在内部审计的创新中发挥指导与谋划作用。

(四)支持系统建设

(1)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制度化。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要建章立制。以制度化保障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各项步骤有章可循,从而明确责任,提高效率,控制运行成本。通过制度化,保留机制建立成果,增强常态化执行力度,力求内部审计部门能始终把握时展脉络,不错过每一次创新机遇,避免保障机制沦为走过场的“一次性产品”。(2)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组织架构设计。企业可以设立内部审计创新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内部审计创新工作,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委员会成员为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其他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重要议题讨论和最终决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担任主任。(3)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的人才支撑。内部审计创新战略的制定,内部审计创新中涉及的审计范围的扩大,服务层次的提高等诸多具体内容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无论内部审计的其他创新条件如何,内部审计要实现创新总会有对应的对策,可一旦离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再多的资金与时间都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因此,人才是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得以顺利构建的关键,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创新条件。内部审计部门应结合自身创新战略的内涵,向企业提出请求,通过人员在全企业范围内轮岗等方式,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促进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专业化发展。

四、结语

本文在对当前内部审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前提下,提出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的构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重点阐述了内部审计创新保障机制的构架内容,包括内外影响因素的搜集与分析、内部审计创新战略与具体规划的制定、内部审计创新监督改进机制的构建与保障机制的支持系统建设。主要运用了三种战略决策与管理方法,即运用SPACE矩阵法制定内部审计创新战略,通过平衡计分卡方法构建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在PDCA循环的思路下建设创新监督改进机制。期望通过保障机制的完善构建与管理方法的合理运用,科学指引内部审计创新方向,提升内部审计创新层次,合理评价并改善内部审计创新效果,为内部审计创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留平.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2(06):4-8.

[2]叶陈云等.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现状与体系构建[J].国际商务财会,2013(03):66-69.

[3]叶陈云,叶陈刚,张琪.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构建研究[J].审计研究,2013(02):68-75.

[4]王兵,刘力云.中国内部审计需求调查与发展方略[J].会计研究,2015(02):73-78+94.

[5]王兵等.内部审计未来展望[J].审计研究,2013(05):106-112.

作者:毕秀玲 王永健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