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问题与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近几年的从教经历中发现,学生对于诸多会计专业课程,尤其是计算量大、方法多的《成本会计》这类主干课程,存有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教师在卖力传授,学生却收效甚微,难以掌握其中要领。现把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改革建议进行探讨分析。
1.定位有误,与课程特点不符。大多数学校把《成本会计》这门课程定位为理论课,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如果计划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4学时之多,实践学时仅为28学时甚至更少,究其原因在于此课程的理论体系较强。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成本核算与分配过程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明细账的登记,对学生的动手性要求较高。所有核算和分配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集在会计凭证上。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重视学生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领会此门课的精髓。
2.表格和核算方法多,教师授课难,学生反感。《成本会计》这一课程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计算表格以及成本分配方法较多。例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以及代数分配法五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原材料扣除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以及定额比例法六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要求学生把计算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填列。学生本就难以掌握这些易混淆的分配方法,再加之计算表格的千变万化,教师在讲授时学生有一个数据没有弄清楚接下来的数据就无法计算,更有甚者数据结果计算正确却不能正确填写计算分配表,致使学生较为反感此门课程,平均每学期足有1/3的学生认为这是所有专业课程中最难学的。学生无法带动,教师的授课难度无形中增大很多。
3.学生照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学后忘前。由于成本分配方法较多,各种方法极易混淆,学生往往学后忘前,对于每种方法囫囵吞枣,不知所以然,每次做题都要逐个数据参照例题中的答案生拉硬拽。例如,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交互分配法,要进行两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对内分配,也就是相互之间分配,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提供劳务总量,第二次分配是对外分配,分配率=(待分配费用+分配转入-分配转出)/(提供劳务总量-分配转出量),过程中学生看似听得清晰明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一头雾水。待学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时,大部分同学都已把交互分配法忘之脑后。究其原因,初学之时学生就没有完全领会此种方法的原理以及精髓,只是按部就班为了做练习而练习,对于计算公式毫无技巧性记忆,自然不能牢记。
4.终结性考核比重过大,学生积极性差。就目前的《成本会计》考核方式来看,很多老师采取的是四六制,即平时成绩占比40%,其中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剩余的60%为期末终结性考核,也就是说学生能否通过课程考试大部分取决于期末的一张笔试试卷,增大了平时基础不牢固同学的挂科风险。加之学生对这一学科大量计算公式的反感,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课堂上的抬头率越来越低。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定位为理实一体课或实训课。尽管《成本会计》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其较强的操作性决定了课程定位为理实一体课或实训课,也就是说,在原有课时基数不变的情况下,应增加实践课时数,减少理论课时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动手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概念原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填鸭式灌输死记硬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走进实训室,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利用实操软件对于典型案例由学生按照“设置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编制各种费用要素分配表——会计处理——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编制完工产品成本汇总表”的流程进行成本核算,使其在真实情境中熟练运用成本核算和分配的方法,真正知晓每一数据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用一道练习题的形式学习某一具体方法。
2.学生“讲”和“做”,教师“听”和“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现阶段探索欲较强的当代大学生。基于这一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答疑解惑、添砖加瓦。具体操作方法是:重要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由1—2名学生课前预习并制作PPT,课堂抽取20分钟由学生讲授,期间教师只负责听和看,随后由教师点评补充并做深入讲解,通过对知识点的二次讲解,学生会找到首次讲解中残留的诸多疑问,并加深印象。此教学方式在讲解约当产量比例法时首次尝试,同学们都很珍惜上台机会,课下认真准备,PPT设计新颖,并且课堂上互动形式极多,诸如提问、讨论、黑板答题等,台下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发问,效果显著。此方法的缺点是较为耗时,因为学生很难控制讲解的时间,所以对于重点核心内容可采用此方法,教师可根据所授课程难易程度控制使用频率。
3.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所侧重。(1)播放工业企业生产视频。原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辅助生产费用以及制造费用都已归集分配完毕,接下来进入生产费用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环节,在此分配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在开始时一次投料、分工序一次投料、分工序陆续投料等多种投料方式,投料方式将直接影响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金额。但对于没有在企业车间实践过的学生单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想象这几种投料方式的异同,只能死记硬背计算公式。(2)注重使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总结。《成本会计》是多种方法与计算公式交错混杂的一门学科,易混淆概念和易混淆方法比比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区分这些易混淆知识点,教师应着重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授课,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复杂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找到记忆技巧。例如,在讲授原材料费用的分配时,涉及到定额的概念,那么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给学生讲授定额耗量和消耗定额的区别及联系,定额消耗量是总数,消耗定额是单位数,定额消耗量=消耗定额×数量,随后用具体数字验证公式,借此引入定额工时和工时定额、定额费用和费用定额两组易混淆概念,让学生发散思维自行理解,从而可以带领学生总结有关定额的规律性问题。(3)抓重点,有所删减。翻看有关《成本会计》的教材,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体系大致相同,只是章节多少是否归类合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成本入门、品种法(原材料和人工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的核算)、分步法、分批法、辅助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
4.增加课堂实操考核比重,调动学生积极性。生产费用的诸多分配方法主要靠学生的课堂实训,进行大量练习才能充分掌握。只有把课堂实操环节列入考核范围,相应减少终结性考核的比重,才能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基于此,建议把成本会计的考核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占比50%,其中包括考勤、课堂实操、作业等,课堂实操应相应提升比重,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一部分为期中测试,占比为10%,一部分为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比为40%。希望这些改革建议能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会计专业类的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各种成本核算方法与后续会计处理,并且熟记于心,能在日后的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运用,成为符合会计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能在专业建设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作者:徐明华 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