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毕业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口腔毕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口腔毕业总结

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口腔医学生从课堂的理论知识到独立进行临床诊疗的过渡阶段。口腔医学本科生在与患者面对面诊疗过程中,未完全实现理论转化,缺乏实践经验,常常面临许多问题。由此,采用先进的实习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讨论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及其在实习期内的管理流程,探索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中的运用,旨在培养出高质量的口腔医生,以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CBL教学法;PBL教学法;MDT教学法;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是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口腔医学生从理论教学向临床教学的过渡阶段,也是从医学生向独立医生转变的重要过程。本科生的临床实习不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更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诊疗实践素质和能力,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作为口腔医学生进入临床实践的“第一步”,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在面对患者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1],因此,制定合理且先进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内容。

1本科生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

1.1实习医生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

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是第1次正式参与临床诊疗操作的阶段,大部分实习医生缺乏与患者沟通交流的经验,在问诊过程中不能全面把握患者的主诉及病史信息,器械的准备不全面,操作过程中不注重临床操作手法和技巧,形象上不自信等,不能给予患者充分的信心。常常发生患者拒绝本科生接诊,或者拒绝接受治疗的情况。

1.2科室管理体制不同,导致教学质量差异

阅读全文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

摘要: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影响着自身的学习行为和未来职业的选择。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探讨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策略,为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提供参考依据,为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提供思路和方法,为口腔修复工艺事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它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认同感较低者易受外界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专业认同感较高者专业匹配性较好,大部分具有自主选择专业、对自身与专业适应度评价较高等特征[2]。口腔医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专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均是口腔医疗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重庆医科大学于2014年招收首届四年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经过6年的专业教学,发现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中途转专业现象。因此,本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了解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培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促进口腔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现状

2020年4月我校开展学风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为2018级、2019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调查发现,有36.11%的学生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52.78%的一般,11.11%的不了解;非常喜欢该专业的学生为0,喜欢该专业的仅占13.89%。这与其他高校调查结果一致。泰山医学院研究发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转专业率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最终影响职业能力与专业发展[2-3]。

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多项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认可度不高。知晓口腔技师者较少,口腔技师与口腔医生行业地位、工作环境、薪资等相比较常处于劣势。(2)高考志愿填写随意。填写志愿时未全面考察专业,未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兴趣了解和职业规划,导致入校后缺乏专业兴趣和职业向往;部分学生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误认为是口腔医学专业而报考;部分学生非主观选择本专业,而是被迫调剂。(3)课程安排和教授方式与专业认同密切相关[4]。新生进校后,基础课程较多,专业课开设时间较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教师非本专业出身。(4)学历学位提升机会少。全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招生时间短,能够招收研究生的院校更少,本科生考研机会极少。(5)行业就业信息较少。我校每年召开覆盖各层次、各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会,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较少,招生时间较短,招聘单位相对较少。2020年9月调查我校2015级、2016级毕业生发现,仅有20%的毕业生依靠学校招聘会就业,未达到学生的就业期望。整体而言,多种因素影响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值得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方法切实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阅读全文

岗位能力论文:口腔医学实训地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黎祺 张少华 陈建刚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应建有口腔临床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诊室、口腔颌面放射实训室、口腔解剖实验室及标本模型陈列室、口腔实验准备室等,引入临床牙椅、口腔临床模拟实训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训练,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场地面积与设备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协调,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基地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内或附属医院建设口腔模拟诊室,配置临床牙椅和口腔临床诊疗设备,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训练专业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加强校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建立校院合作、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实行共建共管、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4]。这是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

学校与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建立以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口腔医生、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按照协作单位的要求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及跟踪服务,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实践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编写、实训过程监控、实训质量评价,向我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体现校企互惠互利原则[6]。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体系,与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含硕士)学历、初级以上(含初级)技术职称。校内教师需要经常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诊疗经验和临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7]。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与协作单位共同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实训教材,实训大纲及技能考核标准等。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专业的专用场所[8]。①基地要面向学生开放,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能让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②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条件;③校内实训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9]。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口腔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是生产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10]。可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医学院校、医院、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真正体现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辐射作用[11]。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合理调整和改良专业课实践教学,积极设计和开展“基于岗位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例如对慢性牙髓病患者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把离体牙固定在口腔仿真牙颌模型中,学生利用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在模拟正常的医患诊疗体位下,通过牙科涡轮机等工具依次进行离体牙钻孔开髓、牙髓摘除、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洞型制备、双层垫底、充填抛光等操作。这样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反复训练,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夯实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如口腔临床检查、口腔局部麻醉、口腔颌面部外伤急救、取印模技术、龈上刮治术、全口超声洁治术等模拟诊疗实践项目进行“模拟情景教学”,教师先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论讲授,再进行操作技能示教和讲解,然后学生2人一组模仿临床治疗情景,互相扮演医生和患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腔临床真实技能操作。这种模拟临床情景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临床锻炼,有利于熟悉未来岗位常规工作过程,学会正确的诊疗姿势,体验医患关系和树立职业意识,实现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如牙体雕刻、石膏牙洞型制备、活动或全口义齿制作、社区口腔疾病调查和统计等,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与临床工作过程相似的任务,知识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边学边做,完成实验任务,上交实验作品[13]。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分析思考和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和透彻,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14]。校内部分专业课程也可安排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等校外实训基地,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口腔局部感染和肿瘤等实行“病例讨论教学”和“医院床边教学”,通过接触真实病历,启发引导学生站在主诊医生的角度去采集病史、分析病例、分组讨论和各自提出诊治方案,给每个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空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讲解和总结,有效培养学生对口腔常见疾病的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15]。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本文对目前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的环境。#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探究

【摘要】:高校兼具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以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基本采取先理论学习后临床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割裂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也忽视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开展社会定点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会服务;学生培养

20世纪60年代,服务学习理念在美国高校开始萌芽[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形,极大地改变了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高校未来的发展走向[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功能之上逐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承担校园资源社会共享、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等社会责任,在将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以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基本采取先理论学习后临床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尽管有利于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却也割裂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忽视了口腔医学的社会性。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虽然具备了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却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开展系统性的社会定点服务,可以有效改善口腔医学生现有培养模式的弊端。

1口腔医学生现行培养模式分析

以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学生学制五年,在校共10个学期。大一主修公共理论课,大二加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三到大四下学期逐步从专业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强化训练,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约7.5学期,大四下学期临床见习3个月,约0.5学期,大五专业实习10个月,约2学期。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理论灌输+实地演练”。因山西医科大学目前为多校区管理模式,中都校区地处晋中市高校园区,迎泽校区地处太原市中心,与各实习医院距离相近,学生大一到大三在中都校区学习生活,大四搬至迎泽校区,大四下学期开始分派到各医院临床见习。这种“理论灌输+实地演练”的培养模式为多校区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学生低年级在高校园区集中学习,解决了老校区教室、宿舍不足的问题,统筹利用了新建校区的资源优势,节约了教学成本,有利于学生安全管理。学生高年级搬至市区实习,节约了交通成本,方便学生统一管理。但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弊端,医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没有临床的实际演练,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充分理解;同理,没有理论学习的穿插指导,临床实践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的意义

2.1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阅读全文

科研创新型口腔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推动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对建设一流学科有着重要意义。搭建科研平台,成立科研训练专业委员会,建立以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导师责任制,保障本科生科研训练课程可以有序、高效的开展。通过建立科研实践小组培养模式,召开小组学习会议,组织学生进行英文文献学习,提高文献查阅能力,进行科研实践能力培训,鼓励学生撰写中英文文章,开展自然科学基金撰写培训,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及竞赛等方面,培养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学院自开展科研训练课程,对教学和科研具有双重促进作用,激发了教师们申报科研课题的积极性和进行科研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提升了我院的科研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双一流;科研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导师责任制

2017年9月河南大学入围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要以一流学科建设做抓手,一流学科建设要以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以及其产生的科研成果做支撑。高水平的科研是“双一流”大学的显著标志,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亦是“双一流”高校优秀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科研平台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在教学能力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带领下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科研能力的学生队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一流”。因此,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推动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对建设一流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亦是评价医学生本科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本科期间,科研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腔医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医学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实验训练,树立科研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逻辑思维,具备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才能在口腔基础研究、口腔临床医学和社会预防之间建立有效的良性循环,使更多基础研究转化为有社会效益的临床应用成果,从而推动口腔医学科学、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本研究对河南大学口腔医学本科生设计开展为期36学时的科研训练课程选修课,引导口腔医学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成立科研训练专业委员会

为了保障科研训练课程顺利进行,学院专门成立科研训练专业委员会(简称,科委会),以便选拔、监督、考核导师,并定期为导师进行培训,提升其科研指导能力。同时协调导师和学生各项工作,帮助师生沟通。

二、引导口腔医学本科生早日建立科研创新意识

对于医学类而言,对学生进行早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尤为关键,而科研创新意识的树立源于对科研工作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科委会在大一下学年即安排“走进实验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个课题组的实验室,更加直观地了解科研是什么?需要做什么?同时由课题组负责人为学生介绍课题组研究概况、科研动态及发展前景等,并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进行启蒙,帮助学生谨慎选择科研项目,避免盲目开展科研活动。同时,一年级学生可以在几个课题组轮转,了解各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切身感受,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阅读全文

口腔医学专业职业发展探索及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包头医学院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两个本科班48名学生按照班级分成两组,实验组实施混合式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评价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显示,两组客观题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实验组主观题得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国内该课程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培养模式还需优化,这些因素都影响、制约着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整体发展,医学院校也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1]。包头医学院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及本校实际,自2013年开始在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5年间,口腔医学院积极进行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培养。本研究对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不同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及传统教学),通过比较课程考核成绩、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课程参与度、授课教师、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及就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等方面综合评估培养效果,以期为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我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取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7级两个本科班共48名学生进行调查。随机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每组24人,实验组进行混合式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和统一考核。

1.2实施方法

阅读全文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摘要]高职提前招生能够较好地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难题,但是提前招生学生在学习中也存在若干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并举,提高专业思想稳定性;重建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自律性;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革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精准度;适应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手段,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提前招生;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改革

高职提前招生是高职招生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从2017年起,全部采用提前招生的模式,经过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发现提前招生的学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填报专业比较盲目,对专业认识不清;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均较差;三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欠缺,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总结如下。

一、多种途径并举,提高专业思想稳定性

多数学生和家长对所填报的专业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比较盲目,这也间接导致学生对未来充满疑惑,一旦学生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预期不相符合,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因此,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学生入学时,而是要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从以下三个途径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首先,在新生入学时,专业带头人就要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体系、学习方法、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让新生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在日常教学中,不定期邀请成功校友返校进行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讲述自己在校学习经历、学习方法、实习经历、工作经历,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三,每个学期邀请至少一家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来我校面向所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行业发展的现状、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介绍,深化学生充对行业发展的了解。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持续不断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重建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提前招生的学生相较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脱离系统性学习的时间更长,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律性、主动性均很差,具体表现为上课时不能做到有效听课,课后也无法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有效复习,在进行考试时也是以突击复习为主,考试成绩欠佳,更激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在新生入学时特别是开始上课的第一个月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和课程任课教师沟通,上课时采取点名、提问等多重手段,严格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二是要求学生在上课时记录课堂笔记,任课老师定期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抽查打分;三是利用职教云课堂等网络教学手段,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后布置作业并限时完成,让学生在晚自习时对当天的学习课程进行复习;四是做好阶段测试工作,通过阶段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督促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阅读全文

高校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探索

[摘要]口腔医学美学是一门新兴的口腔学科,也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涵盖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多个口腔医学的分支,旨在维护、修复颌面部及牙齿的美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口腔医学美学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教育主要面向基层输送专业人才,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对口腔健康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教育探索融合口腔医学美学的教育新模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口腔医学;美学;高职;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层次和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口腔健康及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恢复,对个性化美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口腔医学美学的概念愈显其重要地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向社会基层医疗输送口腔专业人才,肩负解决基层医疗口腔需求的重任,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现状是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是口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美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形态美规律,主要目的是塑造和修饰人体的形态美。口腔医学美学,是以美学和口腔医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医学方法,维护和增进口腔颌面健美的一门学科[1]。它是口腔医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同时也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是培育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应该深入审视和认识医学美学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要关注医学美学对于口腔医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在现阶段的认识水平上,这里所说的医学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学科里面的名词和理论,更具有理论和技能层面上的美学含义,也就是医学美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医学美学的诊断和辅导技术。当前,医学美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被融入口腔医学各个层面和分支中,在具体的情况下,也解决和处理了很多的医疗问题。有些人会认为我们对口腔医学的需要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疼痛处理和控制的阶段,医学美学对于口腔医学生是可有可无的。但是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口腔医学已经迈入了审美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展示阶段。这样的趋势也就要求口腔医学必须要努力适应人们审美的需求,需要医学美学的辅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诊需求也不再仅限于疾病痛苦的解除,对功能的恢复和美学的塑造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医学模式发生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颌面部有其解剖的特殊性,不仅需发挥咀嚼等重要功能,更是容貌美的集中体现,口腔医学的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和恢复功能,更重要的是还要重建美观[2],探索融合口腔医学美学的教育新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现状

美学教育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适应时展的高素养医师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口腔医学知识和具体的知识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病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治疗。我们国家的口腔医学美学教育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科内容。在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一些基本的口腔医学美学课程,但是只有很少的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一些学校把这门课程看成必修课程,还有一些学校看成选修课程。高职高专院校的美学老师很少,并且专业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前,开设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的高校主要有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佳木斯大学等。而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课时安排较少,且多以理论授课形式为主。有研究分析发现口腔医学教育几大分类中(基础课、临床医学课、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等)很少有专门涉及美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未营造出有利于口腔医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氛围[3]。这就导致口腔医学生未能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审美意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