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研课题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规范
1科研课题档案同一保管期限内每年度按时间顺序编号
我校的科研课题档案,以前同一保管期限的档案按年度序采用大流水编号方法。过去因按立项时间归档编号,有的已立项科研课题因特殊情况取消或中断了研究,预留的案卷号就成了空号;有时有的科研课题已经归档编号很长一段时间了,又交来一部分科研课题文件,无法编入其相应的顺序内,经常改动编号,造成了编号无序、混乱现象。现以结题年度为依据归档,划分保管期限后,同一保管期限内每年都从“1”开始编小流水号,简单明了。对因各种原因未及时归档的文件,可随时编入其结题年度内,不影响其它顺序号的准确性。采用新的编号方法后,使科研课题档案便于统计和利用。
2科研课题档案卷内文件以件为单位装订整理
科研课题档案的立卷原则是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系统整理,便于保管和利用。从档案的原始性特点看,保持档案的原有形态,更便于利用。科研课题档案分阶段形成的文件载体不同,纸质文件规格大小、薄厚不一,也有许多是成册成套的文件。以前每个科研阶段的文件订在一起,有的过厚,遮挡文字,影响查阅,需要复制时还得拆卷,对档案的损坏非常严重;另外,档案装订也不够规范。装订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案卷的质量。现卷内文件按件为单位装订整理,采用传统的线装方法,统一了打孔位置。装订孔位于页面左侧距边线15mm处,上下位置按页面长度取中,每针固定80mm。以A4纸为例:上下长度297mm,取中点在150mm,这样打孔点分别在70mm、150mm、230mm处,每件在装订时都用尺量,不允许有重份、倒翻现象,线结系活扣,便于拆开复印,利用方便。这样卷内所有文件都整齐划一,结实美观;对成册成套的文件保持其原有自然形态,避免再装订时打孔裁剪造成损伤。以件为单位装订整理便于卷内文件的补充和调整,利用时只需提供所需部分,安全、保密,且复制方便。
3科研课题档案卷内文件以件为单位编写页号
以前每卷内各阶段形成的所有文件,均编写大流水号,有的文件原来有页号,又重新编写,破坏了原貌。我校的科研课题档案每卷都有五六百页,最多可达一千八百余页,如果重新编写页码,工作量很大。改进后,卷内文件以件为单位编写页号,成册成套的文件原有页号的不再重新编号,每件文件在右上角盖归档章,标明件号、页数,累加后是该卷的总件数、页数,简单方便,减少了工作量。对立卷归档后又形成的文件材料可随时加入相应的案卷中,只需在备考表中注明,量多的可装盒排列其后。按老方法已归档的科研课题档案,现在因报奖和推广应用形成的新材料,不能加入原卷的,可根据形成的年度单独组卷,只需在备考表和案卷目录上注明,形成互见号,以便利用时查找。
科研课题档案是检验科研质量、评价科研成果、考核科研人员、衡量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凭证和依据。我校的科研课题档案是教职人员在科研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我校的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从科研经费、人员投入、科研成果等各方面都能从科研课题档案中予以体现,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科研课题档案也是我校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晋升职务职称、调整工资、表彰奖励的考核中起到了真凭实据的作用。我校是教育和培养医学领域专门人才的基地,科研课题档案可为教师编写教案提供大量素材,科研课题档案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把新论点、新技术、新经验充实到教材中,传授给学生,是造就高质量人才,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科研课题结余资金管理优化措施
[摘要]科研课题资金应用中因为不同情况的产生往往会出现结余资金,对结余资金管理不当往往会造成资金浪费,难以让课题资金得到更大作用的发挥。就科研课题结余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进行探索,希望可以为科研课题结余资金的更佳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研课题;结余资金;资金管理
随着我国在科研事业方面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所创造出的科研创新成果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有力带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但是,在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等现象。
1科研课题结余资金产生原因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合理:有些单位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申报预算时采取尽量多报的方式,甚至还存在项目预算重复申报等不良情况,这样往往造成资金预算总额过大,而且与实际工作开展相脱节;有的单位在申报的项目预算中在资金使用上的细化程度不够,不具备较强的可执行性;在科研项目预算的支出环节未有详细完善的数据来作为对比分析,导致预算编制的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不一致,从而使得预算编制的质量无法得到可靠保证。预算编制的内容的精细化、具体化程度不够,造成科研项目资金无法得到充足的使用,造成资金结余的情况出现。很多单位在申报的科研项目资金安排到位后,未立即开展项目的实施,导致项目进度严重缓慢,大量资金无法及时使用,最终形成了资金结余情况。在项目的执行环节,有时会出现因政策调整等因素造成项目的暂停实施,这也是导致资金结余的重要原因。有的科研项目未能按时完成或者完成后未及时及时办理结算手续,造成项目的成本无法进行最终核算,项目资金无法转换和核销,资金长期处于挂账状态,这些问题都是导致资金结余产生的重要因素。科研项目经费监督管理不善:有的单位在项目资金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甚至未对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出现项目资金支出与预算不符的情况;科研课题审批无法实现公开透明,前期未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中期资料收集不完善、项目资金用途归集不合理、未及时开展进度、质量考核、待项目完成后未能及时结转和清算,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对项目的资金缺乏动态化监督所形成的,从而让项目资金的使用质量与效益得不到有效保证。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家暂时还未出台专门的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制度,目前所实行的是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过于依靠以往的经验,也导致对项目资金结余的监管工作缺乏明确的依据。很多单位片面认为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属于“不影响大局”的工作,从而也就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加强结余资金的制度化建设,未充分树立良好的结余资金管理意识,从而导致对项目资金的监管缺乏实效。
2科研课题结余资金管理优化措施
从源头管理,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健全预算管理体系: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定额标准体系。为预算管理设计合理的定额,为资金支付设计明确的标准,为监管制定规范的程序和依据,以此来实现资金管理达到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效果。第二,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评估机制。要按照“专家主导、科学决策、财务参与”的原则完善项目审批机制,切实提高审核评估的质量。第三,建立健全财务助理制度,提升项目预算编制的质量。在详细了解预算编制工作方法与目标的前提下,由会计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和配合对科研项目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分析核算,以确保对项目资金支出相关数据的准确可靠,综合运用弹性预算和绩效预算的方法,来确保预算编制工作达到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效果,将项目资金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让资金的支出实现清晰规范的效果。动态化经费管理监督:把项目资金管理纳入单位的内控管理中来,设置项目辅助账,保证资金的专项使用。提升对项目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得积极性,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考评,重点对项目的管理过程和项目的完成质量等事项进行的检查,还要将绩效考评结果融入到预算编制工作的分析中来,不断增强预算工作所具备的约束性和规范性效果,切实实现项目管理从“重立项、重投入”向“重管理、重效益”的方向转变。构建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实现对结余资金的规范高效管理。第一,要将结余资金作为预算编制工作开展的重要考虑因素,把那些由客观原因所产生的结余资金纳入到收入核算范围中来,以确保对结余资金的高效利用;第二,制定合理的结余资金管理原则,对结余资金的类别、范围、程序规范、用途以及审批权限等事项进行明确,以实现对结余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的有效监督;第三,建立单位项目基金。利用节余资金建立项目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多报研究项目,对于没有资金支持而又切实可行的项目,可由项目基金支持。第四,实行结余资金定期通报机制,定期编制资金使用的专项报告,在报告中要体现结余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对于那些结余资金数额较大或者其他不符合规定的结余资金,要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责任部分尽快完成整改。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1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
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如何编,怎样保证预算的真实可行,做到既能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完成,又能合理地节约使用项目资金,编好课题经费预算是科研课题预算管理的关键。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按照一般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收入必须有经费来源,支出必须有计算依据。对科研单位而言,收入预算一般较易编制,因为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说,大体有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助三项收入,在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时,自身有无自筹能力,能否得到社会资助都是可以预测的。而对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就遇到很大困难。因此,首先应研究确定的是科研周期问题。因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不可能像物质产品生产那样,从原料投入经过加工到产品产出,可以准确确定生产周期。科研活动是创造性劳动,是探索未知,就很难预测从开始到完成课题计划的准确研究周期,是一年内,一年以上,或者更长,都不好预期。然而编预算应该是有预算周期的。目前现行的办法,就是按认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来编制阶段性课题预算,在执行中随着课题研究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再者,就是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耗费、预算编制依据的研究。它不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每一件产品生产不论是物资消耗,还是劳动消耗,都可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成本预算可以按消耗定额乘生产量进行编制。科研课题研究的消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无法掌握它的定量指标。一项研究,谁都无法确定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实验,就可以达到理想要求。应当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科研活动也一样,这就更需要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去不断地探索,逐步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对物资消耗和人力消耗的规律性,从而对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三,还有一个费用定额问题。前面我们讲的是物质、劳动量的问题,也涉及一些费用定额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对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现行规定,课题项目费用中,还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这其中除“管理费”规定“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进比例法核定”外,其他费用项目,因各个科研课题的任务不同,目标不同,周期不同,涉及科研领域不同,采用科研手段不同等,都是无法按定额编制,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是预算编制的关键。无依据的预算最多只能称为估算。所以认真研究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依据,不仅关乎预算编制准确程度,更关系到预算能否适应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预算资金能否保证科研计划的实现,也是搞好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
2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执行问题
对课题预算的执行,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近年来出台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比如,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预算管理的主体,所有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财务及课题主持人的管理职责;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按政府采购规定执行;要执行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挤占挪用,严禁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等,并对实际执行中的预算调整,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办法的贯彻执行,对管好课题经费经费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使我们在预算执行中有了准确的执行依据。然而在课题经费预算执行中还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则是科研单位如何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即需要建立哪些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划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比如预算经费使用决策权、审批权,报销程序,核算办法,物资的使用与管理等。在研究所(院)领导、课题主持人、科研管理部门、物资采购供应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如何划分职责范围,如何加强协作配合等等,都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3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问题
谈采办物流企业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关键词:采办物流;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科研素养;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最根本的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早已融入时代,融入广大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的血液中,成为全社会的一大共识。如何激励科技创新,如何让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是摆在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管道局唯一一家采办物流企业,中油管道物资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装公司”)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企业管理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分析
1. 管理制度存在短板
通过梳理现有相关规章制度发现,物装公司在科研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津贴管理等方面,均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或规定,但基本照搬照抄上级职能管理办法,而且没有针对物装公司特别制定的专门条款,适用性较差。比如,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偏高,立项程序较为繁琐,课题负责人的自主权较小等;经费管理缺少激励措施,津贴管理存在诸多限制,对于一人承担多个课题的情况缺乏足够的激励,只能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发放一份津贴,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公司级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奖励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也存在涵盖面不全、细则“不细”、考核漏项等问题,对科技研发的奖惩措施和力度均有明显不足。在目前的考核实施过程中,对科技管理工作只有引导和奖励,缺乏惩罚措施。对科技成果推广又只有扣分的惩罚措施,缺乏足够的奖励手段,未能充分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 管理手段和发展需求不匹配
物装公司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有科研计划申报、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中阶段检查、最终验收等管理手段,推动了若干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推广和应用,开展了部分科技管理培训工作,制定了较为简单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但是,随着物装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碎片化的管理手段已明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且在科技管理方面公司也一直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手段,绝大多数管理工作都是线下完成,形成的过程资料也以纸质为主,形成的过程审批文件传承性较差,也加大了保管难度,更与科技管理这项工作本身相去甚远。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用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与传统的的内部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特征包括:
1.审计对象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结果为基础导向。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对传统风险审计方法的不断改进,其显著特点是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从企业面临的风险出发,在对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关注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相比传统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仅是某项现有制度或流程是否被遵循,而是通过审计实施确认企业的制度或流程,也就是企业的管理现状是否能够实现对风险的管控,更关注企业目标是否实现,重大风险是否受控。
2.审计范围包括企业管理中影响风险的各方面。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关注的是影响风险因素的控制程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制度或一个流程的合规或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和制度流程的管理处于管理的不同维度,同一风险可能涉及多个制度或流程,而同一制度或流程也可能涉及多个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从风险管理的维度出发,通过审计实施确认企业的管理现状对风险管控情况。
3.审计结果更体现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作用。
临床科研管理论文
1临床科研管理中的医学理论问题
1.1伦理审查的公正性
我国伦理委员会设立于医疗机构中,作为医院的附属角色,伦理委员会审查的公正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医院决策者权利和意志的影响,导致伦理委员会在组织和利益上缺乏独立性。伦理委员会成员多为医院的工作人员或专业负责人,乃至医院的部分领导,这样的现象可能会出现伦理委员会成员是课题的参与者或是课题负责人的关系,这种课题负责人、课题参与者、伦理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影响到个人履行职责,导致个人判断的客观性受到质疑从而影响伦理审查的公正性,从而无法保证公正、及时、有效的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1.2临床科研管理中的知情同意
通常知情同意书是在确定课题申报成功后开始撰写的。要求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研究的相关信息,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过程、获益与风险、退出的权利、数据保密等内容,其中就存在一些与伦理有关的问题。在研究背景中必定会交待此研究已获得某某国家部门批准立项,或者写到某专家牵头、经验疗法等,潜在受试者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低估或忽略研究风险,对是否参与研究的决定产生影响。然而,若不交待这些内容似乎在研究来源方面又没有什么可阐述的了。另外,知情同意书中告知潜在受试者关于研究的有效信息通常是不完全的。这种情况一部分是由于撰写者不了解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书写要求,更严重的是根本缺少相关数据造成的。因为科研评审要求中并未对临床前研究即药理毒理的动物实验研究,前期临床研究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成品检验等部分的必要性做出详细规定。所以,知情同意书上除了所谓的经验和评审专家的可行性决定,不存在其他可靠证据可以证明其研究干预措施是有利于受试者的,其安全性是可靠的。
1.3科研研究者的伦理意识
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下,针对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科研伦理现状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科研人员中尽管大部分认识到伦理的重要性,但在科研课题方案设计时能够全面考虑伦理问题的人员比例却相对较低,仅为23.51%,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伦理委员会对临床科研管理的难度。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临床研究生,这也是科研课题中对课题承担人员构成的要求,那么研究生对伦理的认识就变得十分重要。他们大部分为在校学生,并未接受过GCP及伦理培训,除了在校期间的《医学伦理学》学习外也没有临床试验的经验,但他们又是科研继续下去不可或缺的力量。一项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对3所医院的临床研究生进行关于科研人体试验的伦理审查状况调查研究表明,有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伦理审查有助于保护受试者权益,但不利于科研进行,没有实际意义或多此一举,对伦理审查有错误认识。在调查导师是否要求其研究生接受伦理审查的调查数据显示,仍有30%~40%的导师缺乏伦理意识,忽视伦理审查的必要性。导师作为课题组重要成员,不仅承担科研任务而且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具有指导义务。由此也可反射出科研研究者伦理意识的淡薄。此项调查说明,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成员对伦理的认识存在偏差,伦理意识不足。
科研管理推广系统设计
1系统需求分析
1.1系统功能需求
实现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任务书提交、项目审核、结题申请、结题验收全过程系统化、信息化、项目化管理。实现项目申请立项、结题验收专家网上评审功能,由系统自动进行计算排名。申请人提交立项或者结题申请材料后,由科技秘书对项目进行汇总分类,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组,安排评审专家。课题评审专家接到任务后,在系统设置的规定时间内,只需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和相关附属设备(键盘、鼠标等)即可登录系统开展评审工作,时间灵活度高,同时也节约了纸张的大量使用,节约学院办公经费,提高评审效率。把学院历史立项的所有项目和院外申报项目进行电子系统进档,建立项目数据库,使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实现科研项目综合查询与统计功能。对相关类别科研项目数据实现图形化统计,生成水晶数据报表;实现科研课题项目化管理。
1.2用户功能需求
系统的用户角色有:普通教师、二级部门管理者、科研处管理人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各用户角色功能如下。普通教师:普通教师即课题的申报者,访问系统具有的权限主要有:浏览、录入个人信息、查询个人信息;填写、上传课题立项申请、任务书、结题验收的材料;查询项目评审情况;查询科研课题进展;科研档案输出打印、项目补录等。二级部门管理者:在系统中设置学校二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主要是对属于本部门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合同任务书和项目结题验收申请作基本的审核,查询本部门科研情况。科研处管理人员:主要是科技秘书,主要权限是查询项目立项申请、验收申请情况,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核、分类,安排评审专家,填写科研处、校学术委员会意见;补录历史项目和院外项目;同时,对优秀项目进行成果推广。
1.3系统架构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是以MVC三层架构为依托,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管理权限层,使其更符合本系统开发的需要,增加的全新权限层,能更好的控制权限管理,使其可实现到对每一底层按钮的控制。
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教育部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完成自身硕士课程的同时参加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需要通过考试合格,这一规定完全改变传统的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试图为两者合理、有机结合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对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具有科研意识的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